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结构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龄化和少子化到底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还是长期性问题
热度 2 yanghualei 2015-10-28 09:26
前几天黄老师给我说, 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很可能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中国主要有 60 后婴儿潮,这波婴儿潮到哪里,哪里堵,等他们去世了,可能老龄化就真的不存在,所以对当前老龄化下的低生育,不用大惊小怪。虽然这个老师的观点不是主流,但是却一直萦绕我耳边,可以肯定是,做社会学的研究,我们肯定不能拿现在的眼光看将来,因为未来当 60 后去世之后,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生育状况,我们也真的很难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进入和平时期,建国发展,普遍迎来了婴儿潮世代,日本的 45-49 世代,美国的 46-64 世代,当然中国 61-72 世代,等等。 如今二战或者建国后的婴儿潮世代普遍进入退休年龄,迎来世界上新一轮的老龄潮问题。因为抚养老人对生育孩子有挤占,故少子化和老龄化共存是必然,也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最近一直在想,我们的 老龄化问题和少子化问题是否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还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是否当二战之后的婴儿潮一代去世,社会进进入通缩时代,生活和社会抚养成本下降,我们的生育率是否会有所提高,即随着老龄化的消失,少子化也将消失。如 果老龄化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譬如这个阶段是 50 年或者是 100 年,那这个阶段到底是多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直萦绕耳边。如果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阶段问题,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在政策选择,特别生育政策选择上,我们可能就不一定那么激进,我们可能更多采取一些非人口政策,而不是鼓励生或者惩罚不生。 当前的政策,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而对未来的判断,取决于未来的历史环境,所以有时候当前我们很难决策,即使决策,也很难知道对错。 当然做研究,我们不能盲从,更不能拿现在的眼光看将来,林毅夫教授是个好老师,但是我对他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一直不敢赞同,就是他的判断的一个假设,就是人一直是年轻的,国家不会老龄化。 所以我们做社会学的研究,要有历史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随意的趋势外推,拿现在眼光看过去和将来,这样很容易犯错,但是很多人都是在这样做。
38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谈结构性和我们的出路
热度 20 张能立 2014-3-5 01:02
1、 引言 什么是结构性?结构性是多种对象相互依存的一种组织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模式(Pattern)。不论是宇宙结、地球、微观物质、大自然、建筑物、人体、人类社会、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乃至我们自身的精神世界,无一不体现出结构性特征,可以说结构性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2、 宇宙的结构性 以地球为观察点,宇宙的结构性体现在,宇宙可以分为:太阳系、银河系和银河外系,如图1~图3所示: 图1 太阳系 图2 银河系 图3 银河外系 3、 地球的结构性 地球的结构性体现在地球从地心开始分:地核、地幔、地壳。地核又分内核和外核。如图4所示: 4、 微观物质的结构性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的。微观物质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又分质子和中子。 图5:氦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灰阶显示对应电子云于1s电子轨道之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强度。而原子核仅为示意,质子以粉红色、中子以紫色表示 5、 大自然的结构性 大自然不论是高山、江河、大海,还是动植物的生物链,无一不是体现出结构化特征。拿大树来说,大树分:树根、主干、树枝和树叶几部分。如图6所示: 图6 大树的结构 6、 建筑物的结构性 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筑物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总高828米,共有162层。如图7所示: 图7:哈利法塔 建筑物分:地基、主体、顶等几部分。可以想象,如果建筑物没有结构性支撑,人类是无法建造这么高的建筑物的。 7、 人体的结构性 人体结构以实体分类分为:肌肉、骨骼、内脏系统、器官等4个部分,以生理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可以说,如果人体没有结构性,不仅无法行走,而且无法存活。 图8 人体的骨骼结构示意图 8、 人类社会的结构性 科学已经证明了人是从类人猿演化而来,迄今为止,人类还保留着许多祖宗的习性,也就是“猴性”,关于这一点,著名的英国动物学家莫里斯的裸猿三部曲,给予很好的解释。人类社会从最早的洞穴生活,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其社会形态也是一个结构性很低到结构性很高的一个演化过程。人类如今的社会结构如图9所示: 图9 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 9、 自然语言的结构性 英语的结构性体现在有明确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等等)、屈折形式(动词的时态)和结构明确的主从结构,以及发音分辅音和元音等多个方面。关于英语的结构性的深刻揭示,首推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如图10所示: 图10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 “图中有两种不同的句法成分:一个微基本成分,它含有对深层结构的重写规则,另一个为转换成分,它含有联接深层结构对表层结构的转换。深层结构有两个加工的方向。一方面,转换成分把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表层结构有利用发音成分转换成发音的声音。另一方面,深层结构由语义成分确定出意思解释。” 10、 精神世界的结构性 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心灵”的,而动物是没有“心灵”的。换句话说,人类有精神生活和追求,而动物则没有。关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虽然存在许多不同的心理学理论解释,但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了6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严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超越个人或灵性的需求,如图11所示: 图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1、 数学的结构性 数学及科学,都是高度结构化的学科。就数学的数域来说,数分实数和虚数;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分整数和分数;无理数分代数数和超越数,如图12所示: 图12 数域 12、 结构性与我们的出路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宇宙、大自然、人类社会、自然语言和数学,无不是结构化特征,因此,结构化是宇宙蕴藏的天道之一,得之者昌,失之者亡。要想能够理解结构性这个天道,我们大脑的思维必须具有结构性才行,这是不证自明的。 汉语没有词类的标注,我们仍然能够理解汉语表达的含义,这说明汉语的理解是从语义方面来理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悟”,就是一种不需要结构性思维的理解。与之相反,英语如果没有词类标注,我们就无法理解英语表达的含义,这说明英语的理解必须从语法开始来理解,这是一种需要结构性思维的理解。 思维教育,或者思维成长的关键是两点:结构性和关联性。这两点越差,智性越低;这两点越强,智性越高。英语因其结构性强和一词多义特征,是结构性思维和关联式思维成长的天然“氧吧”;而汉语因其结构性差和一词一义,是结构性思维和关联式思维成长的天然“雾霾”。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思维是发散的,而难以收敛?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行为是一盘散沙,而难以团队协作?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迟迟不能做出具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水准的科学发现?为什么这么大面积的雾霾出现在中国?可以说所有的现实痛苦,都与汉语将我们中国人塑造为非结构性思维密切相关。 如果两个具有非结构性思维的人,交流涉及比较深入的科学话题,例如转基因这类话题,因两人思维不具备结构性,类似图13两个白炽灯所发出的光那样,虽然有交集,但无共识。 图13 白炽灯 与此相反的是, 如果两 个具有结构性思维的人,交流涉及比较深入的科学话题,例如转基因这类话题,因两人思维都具备结构性,类似图14两个聚光灯所发出的光那样,既有交集,又有共识。 图14 聚光灯 一个人的思维要有结构性,那么思维所常用的语言,也就是自然语言需要有结构性:词类、法治的语法等等。思维的结构性首当其冲的是概念性,就是用自然语言所规定的词类,采用合适的、规范的语法来定义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下意识的概念内涵及外延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不可能真正具有结构性,而是像白炽灯那样的一种散光思维。这类人虽然有思考和论辩转基因这类较深科学问题的权利,但是无思考这类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结构性思维,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民族,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非结构性思维的民族,必定受专制统治,除非这样的民族实行无政府主义。因为,非结构性思维的民族,其行为必定是一盘散沙,那么将一盘散沙做成沙砖,外界必须采用暴力等专制手段才能达成。换句话说,将无论是思维还是行动都是一盘散沙的国民,组成一个国家,非专制暴力不可。这一点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非结构性思维的民族,必定受具有结构性思维的民族的统治。原因有两点:第一,具有结构性思维的民族,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现代数学和科学所揭示出来的宇宙真理,而非结构性思维的民族只能以纯白实用主义对待宇宙真理,从而永远无法实现“坚船利炮”;第二,具有结构性思维的民族,能够发自内心自然地团队协作,而非结构性思维的民族,不能做到发自内心自然地团队协作,只能基于利益苟且在一起,从而无法与具有结构性思维的民族抗衡。 因此,只有现代数学、科学和英语,才能改造中国国民的非结构性思维特征,只有国民具有结构性的思维特征,国民的行为才不会是一盘散沙,而是下意识的团队协作,中国睡狮才会变成真正的雄狮,中国科学家才会实现中国对人类有贡献这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上说,唯有现代数学、科学和英语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13、 不是多余的话 如果将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兴之旅类比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那么中国元素(思维、语言及文字),只能将我们带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绝不可能让我们实现登顶这个宏伟目标。这里的登顶意思是我们要能够制造出比洋人还要厉害的“坚船利炮”,否则我们民族无法冲出洋人的包围圈。笔者期待本文发表后,各位热爱中国元素(思维、语言及文化)的“爱国者们”,不要情感式对本人一番“义正言辞”地痛斥或者辱骂,这到不是笔者承受不起这样的“语言炮火”,而是,这些“语言炮火”对解决洋人的“坚船利炮”没有任何一点帮助。假如有人认为“语言炮火”能够解决洋人的“坚船利炮”的话,那么,就让“语言炮火”来得更猛烈一下吧! 本人真诚呼吁: 真正爱国的有志之士,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基本常识—不论什么主义,不论什么思维、语言和文化,也不论什么道路,只要不能解决洋人的“坚船利炮”这个根子问题,最终都是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兴这个中国梦的!我们要紧紧盯住解决洋人的“坚船利炮”这个根子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勇敢改革我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各种国家制度,勇敢改革支撑各种制度的“操作系统”—“思维、语言和文化”! 为了我们后代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敢于给他们(她们)创造出一片无论是思维层面,还是现实世界,都没有各种“雾霾”的蓝蓝的天!这是当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注:上面的图片除了图9、图10和图12外,都是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地球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9C%B0%E7%90%83 2、 原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D%90 3、 【美】R.安德森著,杨清、张述祖等译,《现代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p490 4、 马斯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4%BC%AF%E6%8B%89%E7%BD%95%C2%B7%E9%A9%AC%E6%96%AF%E6%B4%9B
个人分类: 时评|7621 次阅读|52 个评论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心脏封堵器-科普博文
热度 1 szhotdog 2013-11-11 13:12
大家知道,心脏是一个精密的“泵”。回收我们体内低氧的静脉血,泵到肺中“加氧”后再把富氧的动脉血泵到全身,为整个人体提供能源。心脏的精密在于其有4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为了保持血液的有序流动,心脏内有4个“单向阀”-心脏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血流方向为:动脉血从肺静脉汇入左心房,经二尖瓣入左心室后经主动脉瓣入主动脉,流向全身的毛细血管。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后,经肺动脉瓣入肺动脉。 胎儿因为在子宫内不呼吸,没有肺循环,血流方向和成人完全不同,所以胎儿心脏的解剖结构也不同,在左右心房之间的房间隔上留有一个通道,称为 卵圆孔 ,容许血液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同时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交汇处有一个通道,称为 动脉导管 ,使得胎儿的血可以从肺动脉进入主动脉。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一般在胎儿出生后半年内闭合,否则就形成心脏缺陷,分别叫卵圆孔未闭(PFO, Patent foramen ovale)和动脉导管未闭(PD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除此之外,如果在左右心房间隔膜上有孔,则形成心房间隔缺损(ASD, Atrial septal defect), 心室间隔上的孔称为心室间隔缺损(VSD,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每个人的左心房边都有一个左心耳(LAA, Left atrial appendage)。 现在介绍心脏封堵器。所谓心脏封堵器就是通过导管沿血管送入并永久留置在心脏内封堵异常血流或控制血栓运动的植入器械。这种经导管通过人体腔道的微创治疗方式叫“介入治疗”。在封堵器和介入医疗技术被发明出来之前,这类病人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即将胸腔锯开,再将心脏停跳后剖开,缝合好异常通道后,再缝合心脏,恢复心脏跳动后再关闭胸腔,手术难度大,创伤大,胸部留有巨大疤痕。使用封堵器后,医生只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股静脉处插入导管,封堵器通过导管沿着血管输送到心脏中,手术过程简单,病人痛苦少,无疤痕。 目前在市场上有5种封堵器对应以上介绍的ASD, VSD, PDA, PFO和LAA结构。前三个主要封堵异常血流通道。所以理论上只要有这类缺陷,且影响生存质量,就应该封堵。而后两个主要是避免血栓进入动脉血系统,导致中风。因为四分之一的人都有PFO,所有人都有左心耳。所以PFO的适应患者症是有PFO缺陷, 同时有反复不明原因的中风和偏头痛的人 ,年轻人中风的50%以上与PFO有关;而LAA封堵器主要是封堵 中风可能性大的 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左心耳 ,因为房颤导致左心耳不能正常收缩,使得左心耳中血流很慢,形成血栓。如果脱落并进入颅内血管就形成中风。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有13%会发生中风,其中90%的血栓来自左心耳,中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于25%。而目前的消融和抗凝治疗都有其严重的不足。 先健科技是全球第二大的心脏封堵器供应商,在金砖国家占有60%的市场份额。其中ASD, VSD, PDA封堵器有3代产品,在2009年获得CE和其他40多个国家注册后,在全球40多个国家销售。PFO也于2011年在德国、法国完成上市前临床试验后于2012年获得CE证,目前在欧洲做上市后临床,在中国做上市前临床试验。先健科技的左心耳封堵器2012年10月开始,已经在东南亚完成了20例First In Man临床后,又开始在中国和欧洲分别做上市前的registry临床。欧洲已经于2013年11月5日在德国植入首例。目前已受到国际主流的高度关注和普遍看好,有望成为国际主流产品。 还想说的是,由于要用很细的导管(直径5mm)输送大的封堵器(最大直径60mm)。所以目前几乎所有的封堵器都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造。为了减少镍离子对人体的释放,先健科技在全球独家开发出Cera 涂层技术。封堵器的镍离子释放可以降低一个数量级,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在全球销售的镍钛合金产品(包括以上5种封堵器),基本都带有这种涂层。 无论如何减少镍离子释放,封堵器作为异物,将终身留存患者心脏中,所以,先健科技已在开发生物可吸收封堵器,期望在心内膜完成对封堵器的包裹后,封堵器被人体无害吸收。可吸收封堵器已经开始动物实验,上市后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利益。因为“在心里面只留下了健康” 。 从研发的角度看心脏封堵器产品,其临床风险等级最高(III类,心脏内永久植入物),知识产权竞争激烈(产品新,基础专利仍有效,产品结构简单),开发周期长(5-10年),开发成本高(500-1000万,如果在美国做临床,费用就上亿了),无现成国际国内法规和标准可参照,需要多学科协作。可吸收封堵器的开发周期更长,成本更高。 1,以上为科普论文,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因而从专业角度看,难免有不准确之处,特此说明 2,如果读者有兴趣,本人愿意继续科普其他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如冠心病,瓣膜病,心脏电生理病,高血压及心衰的介入治疗等
个人分类: 科普|16837 次阅读|8 个评论
物质间的引力
liuyuejin 2012-10-31 07:55
物质间的引力 我们的宇宙是物质凝聚与分解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天体结构,形成这些结构的物质也是结构性的,而所有的结构又都是在引力的作用下才能组成一个物质结构和天体结构,在物质的发展和运动中,物质所凝聚的每一个层次,每一种天体在进行物质的凝聚与分解运作过程中还是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着一个层次、一种天体中的每一个天体物质凝聚与分解的完整性.在空间物质与天体的发展是有序的,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太阳、银河系只是某一个层次内的一个结构性天体之中的一段物质形成的星体或者说是不断复制出星系当中的一个,由于我们科技发展的局限性,我们的目光并没有走出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内形成星系的复制区,我们的星系只是在这个区域内从凝聚到分解,是这个结构性天体分解过程的一部分,是物质流程里形成星系这段物质形成的天体,在这个结构边缘分解着所凝聚的物质而呈现的物质流程状态. 自从人类探索空间开始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也只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边缘的物质所形成的天体,在其内有多少种物质形成的天体在进行着物质的转化我们不知道,但在空间它必定是一个天体,一个结构性天体,也是复制中的一个,在物质流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层次,也是由结构性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发展出各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天体,形成了星系,形成了恒星,从凝聚到分解再释放出去.一个结构性天体正是通过各种天体来完成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凝聚到分解.我们所看到的异样天体基本都是本结构性天体之内物质有序地从凝聚到分解形成于各个阶段在物质流程中展现的天体.从理论上讲,我们探讨的结构性物质形成的天体结构也只是宇宙中的一个角落,只是一个层位的结构性物质形成和发展出这一结构内的系列天体. 在宇宙间有物质就有引力,但是并不是什么物质都能够相互吸引,物质与物质之间能够产生引力是相对的,在特定的范围内引力是为物质的凝聚、为物质的分解,又是物质的 一部分,是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物质的引力和天体的各种引力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引力是有选择的.引力的大小,长短是物质的发展在一个天体结构中的分配. 一个结构性天体至少有三种引力体现在一个天体之中,也就是天体的外引力、内引力也叫做结构引力和凝聚引力.一个结构性天体的外引力其实就是他所在的这个层次同类之间的凝聚引力,因为它也是结构中的一个天体,它也是复制的,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有它的物质性和结构性.内引力也就是结构引力,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凝聚到分解也只是物质发展在一个天体的内部,完成各个阶段物质流程,从形成那一时刻起就要从内向外发展出各个阶段的物质及所对应的天体来完成各个阶段所凝聚的物质进行分解.这些不同的物质也要有一种引力来维持这个结构和这个结构的完整性.凝聚引力,这种引力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得到的,在结构性天体内各个阶段的物质都要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完成对同类物质的凝聚,形成于每一种天体之内完成每一个阶段物质凝聚与分解的全部过程. 一个结构性天体有三种引力,而一个结构性物质却只有结构引力和外引力,这是为什么?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结构性天体只是宇宙结构当中的一个天体,是形成天体结构的基本物质通过凝聚形成了天体是物质的分解发展和形成了天体结构,发展出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是连续不断地进行这凝聚、复制与分解来完成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这中间形成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天体,是天体结构的分解与物质结构的发展体现在各种天体内的改变.就象地球上基本物质是元素物质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水的存在,有适合的温度,在水中从无机物质中逐渐生成和发展出了有机物质,从生命的最基本结构逐渐发展、完善和进化,经过生物的各个阶段,从微生物到现代的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动植物,一个完整的生物链,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谈到生态好像与那些星系或宇宙里的东西有点远了些,其实一点也不远,我们身边的元素物质正是星系形成后分解阶段的物质在我们地球上形成的生态循环系统从无机到有机,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的发展与进化的今天也并没有离开对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和每一个生命及物种的复制过程. 一个天体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的结构性物质的凝聚,一个结构的形成是物质的分解过程.一个天体结构的凝聚与分解又是物质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的过程.在这个层位中的结构性物质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天体结构的不断发展在每一个层次、每一种天体内的物质不断地组合、不断地分解,而每一种物质的物理特性又都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的.正是物质、结构性物质的凝聚才形成了在空间内一轮又一轮的凝聚与复制,一次又一次的分解,反反复复地在空间内从凝聚到分解,又从分解到凝聚.我们不知道哪一种天体不是复制的,哪一种结构性物质不是复制的,哪一个结构性天体不是复制的.结构性物质在凝聚之前,也就是衔接物质是处于休眠状态游逸在空间,一但进入凝聚状态那就是一个天体结构、一个层次或一种天体的形成,在我们地球的表面上或表壳内的元素物质其实也是属于处在物质的休眠状态当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成为了我们生态循环的基本物质并发展出新的物质结构--分子结构. 那么为什么一个结构性物质只有内引力和外引力呢?这是物质的层位问题,在空间内形成我们所在的地球、太阳、银河系,结构性天体以至于我们这个天体结构最初的物质状态都是结构性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天体结构,那是我们这个天体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物质循环当中物质的一个层位.那么为什么结构性物质的物质结构只有内引力和外引力,.这是我们这个层位结构性物质的最基本物质形成了我们所在的天体结构,在这个范围内是处于休眠状态,在每一个结构性物质之内是不存在凝聚与分解的问题,就象元素物质在我们地球表面不能进行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结构性物质的层位问题,是一种基本物质的局限性. 在空间内如果有两个特定的衔接物质凝聚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构性物质,那么它也只能保持着这个物质的休眠状态,因为它是单一的一个物质个体,物质只有凝聚才能形成分解的条件,促成物质进入分解状态,所以在空间凡是进入流程物质的同类物质都有很强的凝聚引力来完成物质的凝聚过程,来形成分解的条件或集中分解.就象星系这段物质从形成到分解都要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完成整个星系内所有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完成这段物质的转化过程.我们太阳系内所有的东西都属于星系这段物质,产生的引力都是凝聚引力. 一个天体的形成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一步一步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凝聚到各个阶段天体的形成也是由不同的物质发展而来的,但是每一个阶段、每一种天体又要有一个共同的引力来控制着所发展出来的各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每一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在这个结构中是按照不同的引力来分布,每一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与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天体是不会发生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一个结构性天体不管有多大,它也是一个天体,它有它的结构性和物质性,它也是结构中的结构,它也象结构性物质一样,也有它的物质特性和与同类之间的凝聚引力. 一个结构性天体不仅有外引力和结构引力,还有每个阶段物质的凝聚引力,凝聚引力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另一个作用就是在一个结构内每一个阶段物质在结构引力和凝聚引力共同作用下维持这个结构对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的过程.在我们星系这段物质里,我们可看到一个星系就是在凝聚引力的作用下一个星系、一个星盘从形成到分解始终是一个整体,而每一颗恒星与恒星之间是用恒星分解时产生的作用力来平衡和抵消凝聚引力带来的拉力而保持之间的距离.所以在星系内我们是看不到正常的恒星相互靠近,却能看到两个星系相互碰撞而合并. 在空间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引力并不是万有的,而是相对的.在我们的意识里只有元素物质、只有一个引力--凝聚引力.其实元素物质只是我们星系在分解阶段产生的物质、是星系类物质、是结构性天体内流程物质中的一段.星系与星系属同类物质只有凝聚引力,而与我们这个结构性天体内其他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属于同属物质,只有共同的引力--结构引力,不会有很强的凝聚引力. 引力--物质间的引力是相对的,是为物质的凝聚、为物质的分解、为物质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工具,又是物质与结构的一部分.一个天体的形成是物质的凝聚,是物质结构的衔接形成了新的结构性物质进入到流程物质行列,是一个层次内物质流程的开始.物质有凝聚过程就有分解过程.在我们看到的和在理论中设想的结构性天体和天体结构都是由结构性物质凝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这个层位的结构性物质形成和发展出这个天体结构内的一切,就象我们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元素物质所形成和发展出的一切一样,不同层位的物质在结构上有它的结构和组成物质,不同的层位都有它的形成过程,结构之中有结构,结构之外有结构,物质就是这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从凝聚到分解与物质从分解到凝聚
liuyuejin 2012-10-31 07:54
物质从凝聚到分解与物质从分解到凝聚 我们知道物质是通过凝聚与分解在宇宙的空间内形成了天体结构,并发展出不同层次的天体来,就象一棵大树一样,首先形成了树干,干的发展又分解出支,每个支的发展有分解出了叉,每一个叉的发展又分解出叶子来.与大树不同的是天体结构的发展所凝聚的物质是一次性的,是通过物质的凝聚与分解逐渐形成“干、支、叉、叶”,通过物质的凝聚与分解逐渐完成物质的转化,完成所凝聚的物质在分解过程中形成了天体结构,从凝聚走向分解的整个物质流程. 一个星系,一个结构性天体,以至于天体结构的最初物质状态从凝聚走向分解的一系列物质发展,是这些物质在循环与复制过程中通过凝聚与分解在物质结构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是天体结构的降解与物质的发展,从一种天体的分解到另一种天体的形成与复制,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从天体结构的基本物质发展出不同层次的天体结构,是天体结构的发展与分解有了我们这个结构性天体.而结构性天体也是从本层次的基本物质开始凝聚到各个阶段的分解,经过各个阶段物质的发展走到我们星系形成和复制的空间来完成每一个星系的凝聚与分解.到了今天我们也不知道星系物质的前面是什么天体,有几种天体.这一系列物质有序地发展,每一个层次、每一种天体从凝聚到分解都有一个复制过程,由于层次不同,天体的大小不同,从一个天体的分解到另一种天体的形成,分解了的物质要在空间内有一个行走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质在空间内行走的速度总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形成在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天体在进行物质的凝聚与分解过程中随着天体结构的改变,物质从凝聚到分解,又从分解到凝聚,在一个天体结构内由于层次不同、天体大小不同、会有许许多多的物质要在空间内行走而保持在从分解到凝聚之间的休眠状态之中. 物质的凝聚形成了天体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而物质从一种天体内分解出去到下一种天体形成或凝聚之前我们是看不见的,这样我们就把物质直观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形成在结构中的各个层次、各种天体之中的物质称为流程物质,另一类则是从一种天体当中分解出去,来到下一种天体形成或凝聚之前行走在空间内的物质称之为衔接物质. 流程物质是结构性物质的凝聚形成了天体结构在分解过程中通过凝聚形成了各个层次,各种天体的物质在天体内各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改变着物质结构的过程,直到最后的分解. 而衔接物质与流程物质恰恰相反,是物质凝聚后的天体分解了的物质,是一个天体结构从凝聚到分解在每一个环节上充当着衔接的角色,是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从一个凝聚与分解到另一个凝聚与分解之间的分解与凝聚.是一个层次的分解到下一个层次的形成,是一种天体的分解到下一种天体的形成之间.这两类物质在一定的范围内比例是随着天体结构的变化而改变,是随着天体的发展而变化.在空间内除了各个层次的天体结构和各种天体余下的那就是各个层次天体的分解形成的衔接物质充满着空间. 从逻辑上讲结构性物质的凝聚形成流程物质决不能来自同一个天体的物质分解.所以每一个层次的天体和每一个阶段物质的形成所凝聚的物质除一部分是上一个层次或上一个阶段天体所分解的物质之外,另一部分则是来自结构不同阶段的天体所分解的物质.衔接物质也是结构性的,在扮演衔接物质这个角色时也有它的个性和特点,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凝聚形成新的结构性物质进入到流程物质的行列中,每一个层次或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衔接物质相互凝聚来形成新的结构性物质,形成一个新的层次或一种天体.在空间游逸的衔接物质很多,但是它们除特定之外与其他衔接物质没有任何关系,不产生任何引力,都是特立独行,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1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把宇宙说成是大爆炸
liuyuejin 2012-10-31 07:53
为什么把宇宙说成是大爆炸 宇宙是结构性的物质形成的结构,结构之中有结构,结构之外有结构.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物质正是因为物质的结构不同才有了不同的物质,每一种物质的形成都是在结构上的凝聚,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使物质有了不同的结构,天体有了层次,宇宙有了结构.然而这些都是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是通过不同层次逐步的分解,是通过每一个层次的凝聚与分解来完成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是通过层层复制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天体来完成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 在银河系内所有的恒星都是复制的,星系形成之初是通过凝聚形成了基本物质,而复制过程又是在凝聚基本物质过程中产生了原始恒星之后,原始恒星通过过渡从粉红色过渡到蓝色再用离心的方式复制着小星体,小星体在成长过程中也用这方式继续复制,这样的复制过程恒星在数量上增加很快,这个过程称之为星爆.一个星系从形成发展到巅峰都属于凝聚阶段,到了分解阶段也是形状各异,从色彩上就可以知道这个星系是在凝聚还是在分解阶段,然而在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的天体不断地从形成走到分解,又不断有新的星系在复制.这样的连续性我们就应该想一想,我们的空间和空间内的天体就只有星系从形成到分解吗?形成星系的物质又是怎么来的? 在空间内各种物质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随便的凝聚在一起来形成一个天体,物质的发展是有序的,物质在结构上的凝聚是有选择的.我们所处的天体是天体结构的分解与物质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个天体的形成与分解都是复制与循环的一部分,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的天体,而每一种天体的形成有每一种天体形成时的凝聚物质,每一种天体的分解是按照物质的发展而达到一个物质结构的分解过程,每一种天体的物质都有每一种天体物质的发展过程,而每一种物质形成的天体在其内发展总是有限的,所以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是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的天体来完成一个天体的分解,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天体结构. 在空间内无论是哪一个天体结构,还是哪一个层次的物质形成的天体都有凝聚、复制与分解的过程.凝聚与分解是不分层次的,但是是有条件的,就象星系在空间内连续不断的复制与分解,在它的前面一定有形成这段物质的来源,刻意为星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物质来源,而每一种物质在结构上的改变都是要通过物质的凝聚与分解来刻化每一种物质的结构.这样我们就应该想到星系在空间内决不是孤单的,我们可以想到在我们的空间内看到与星系不同的天体极有可能正是为星系的形成,在物质流程中,为星系的形成和复制而完成每一个阶段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所有星系只是在一个结构当中的一部分,只是完成一段物质转变过程形成的一种天体而进行的凝聚、复制与分解,而这个结构则是由不同的天体来完成这个结构所凝聚物质的分解过程,而且又都是为星系这段物质的形成发展出了一系列物质形成的天体,为星系这段物质在各自的天体内进行着凝聚与分解,这就是我们星系所在的结构,就是这样的结构对所凝聚的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我们称它为结构性天体. 就说一颗恒星的形成至少要有三种物质凝聚在一起来完成一个氚的结构形成,中子、质子、电子,而这两个中子可能也不一样,这样的物质结构凝聚在一起之前,每一种物质都是要通过凝聚与分解在物质流程中的不同阶段分解出来,再到我们星系形成的空间内凝聚在一起,形成每一个星系的基本物质,复制每一个星系,我们想一想星系只是这个天体结构当中一种天体,而我们能够看到与星系不同的天体也是与我们同在一个结构内,星系只是这个结构的外缘,在其内有不断为星系的形成而进行着凝聚与分解的各种天体,分解出星系这段物质所需的结构性物质释放到我们这个空间来凝聚、复制着每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系又在这个空间内从凝聚走向分解,再释放出去,完成这一段物质流程. 一颗恒星、一个星系、一个结构性天体.虽然它们的层次不同,都是独立进行着物质凝聚与分解的一个整体,都是通过每一个天体完成物质的流程,物质的发展形成了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天体是物质流程中每一种天体的分解形式.一个结构性天体包含着不同的天体,星系只是其中之一,在共同完成这个结构性天体分解的过程中,每一种天体都有每一种天体在这个结构中分解过程当中的角色和作用.在今天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个结构性天体内星系这段物质之前是什么天体或是什么物质,但是一个天体从凝聚到分解是有序地进行着各个阶段物质的凝聚与分解,而我们星系这种天体又很可能是这个结构的外缘,一个天体不管它有多大,从凝聚到分解在空间内凝聚后就是一个分解点,都是一个物质释放的过程. 过去天文学家哈勃在观测天体时发现它们都在远离我们,其实这一点一点都没有错,我们是处在星系复制和分解的空间当中,也正是这段物质通过凝聚形成了星系,再通过星系的转化、分解而释放出去,不断地重复着凝聚、复制、分解、释放,每一个星系都是在释放中分解,在分解中释放,因为每一个星系从形成的那一时刻起便开始加速远离复制区,远离我们这个结构性天体.在观测时出现多普勒效应是很正常的,并非是宇宙的膨胀,是天体的分解与释放的轨迹造成的误解,造成了宇宙大爆炸的错觉. 如果我们把我们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比作我们的太阳,那么我们所在的星系这类天体就象太阳大气内不断升腾而燃烧的日冕一样,不断地生成、燃烧,不断地加快上升的速度,不断地把所凝聚的物质通过燃烧释放出去.而我们星系这段物质的分解过程与这很相似,只是我们站在分解过程的中间,无法看到这宏观的景象,就象我们看到其他星系那么的壮观,而我们却看不到我们自己所处的银河系是什么样子一样,正是我们无法拉开距离把这漫天的恒星汇聚在一起,缩小观察它们的角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视野太小了,我们又太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当今我们的视野也只有300亿光年这个范围,但这也没有走出星系的复制与分解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以星系为主的天体,若是把这星系复制与分解的区域看成了宇宙,您不觉得这个宇宙太小了吗?
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
liuyuejin 2012-10-31 07:52
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 宇宙间天体在结构上的形成和改变是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和复制与循环的过程,是物质在结构上,物质的结构从凝聚到分解体现在天体上的变化与运作,在结构的发展模式上很像我们地球上的生态发展过程,地球上的生物链也很象宇宙间物质的发展过程.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的生命历程也都是在进行着物质的凝聚、复制与分解的过程,每一种动植物也都是有结构的,也都是由结构性物质所组成和发展出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并具有本能、自由度和结构构成一个整体独立地进行着对物质与结构的凝聚、复制与分解.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一想,我们能够看到的包括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一切,它们是怎样来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恒星,这么多种类的天体,这么多的星系,为什么--这都是物质的运作,是物质的结构在进行凝聚与分解的运作过程.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星体、各种天体和我们能够想到的结构性天体都是物质凝聚的结果,而形成的各种天体也是为物质的分解而形成的.就从我们最近的天体太阳说吧!它就是物质凝聚的结果,我们可以拿着一份元素周期表来想像物质的发展过程,每一种元素在这个过程中都是重要的成员,每一种元素又要承载着为下一种元素复制为己任,一个完整的物质运行结构,一个物质流程,从氢开始凝聚到最后的分解,元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又在这个过程中分解,一颗恒星就是用这种方式从大到小,一个星系也是随着恒星的这种变化,慢慢地变小直到消失.一个结构性天体也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和复制每一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直到这个结构性天体的基本物质用完,在按照顺序终止每一个阶段物质所形成天体的复制过程. 在空间内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各个层位的物质和各个层次的天体结构.我们所在的宇宙空间内所形成的天体结构也只是一种层位的物质作为基本物质形成和发展出众多的结构性物质,形成和发展出我们所在的这个天体结构、结构性天体、星系及我们的太阳和我们所在的地球,还有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就象我们地球上的动、植物,不管怎样变化,怎样发展最基本物质是元素物质一样. 一个天体结构从凝聚到分解是物质的有序运作,是物质的凝聚到分解完成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如果每一个层次的形成是有序的,那么每一个层次所凝聚的物质也是有序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层次、每一种天体的形成一方面是上一个层次分解后的物质,而另一部分则是游逸在空间内的结构性物质,而每一个层次的形成是有选择的凝聚,来形成新的层次或天体. 宇宙是有序地形成和发展每一个天体结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种天体及物质.我们的空间是物质内的空间,物质是由不同的结构性物质凝聚而形成的结构,发展出不同层次的天体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天体只是物质在这个天体形成时所凝聚的物质在一种天体内的发展过程,完成这种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就象我们银河系从物质的凝聚到每颗恒星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为了完成一个物质的凝聚与分解,在结构上两个中子的分解把氢送入了一个逐步凝聚的环境,形成和发展出一个分解的过程.而一个结构性的天体就不那么简单了,一个结构性天体完成一个凝聚与分解要由不同的阶段来完成,一种星体只能完成一种物质的凝聚与分解.所以说一个结构性天体要有几个以上的凝聚与分解过程才能完成一个天体的分解过程,形成在每一种天体内的物质也只是这个天体分解过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保留在物质的分解与凝聚之间,为后边的凝聚作准备.在空间不管是那一个层次的天体所凝聚的物质决不能来自同一个天体的分解,而每一种天体的分解至少也要有两种以上的物质,这样看来一个结构性天体不仅仅有形成时的基本物质,还有在分解过程中各个阶段物质所形成的天体配合,甚至其它层次的天体配合,为每一个阶段形成和复制所需的保留在空间内凝聚之前的物质,为本天体各个阶段天体的形成提供凝聚时所需要的物质. 我们所在的这个天体结构是由不同的物质凝聚形成的结构性物质发展起来的,是不同的结构性物质的凝聚,形成了层次不同的天体,不同的分解条件完成了一个天体结构的分解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分解.每一个物质的凝聚是一个天体的形成,一种天体的分解也是新的结构性物质的形成过程,一个天体的形成过程也只是物质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着物质的结构.不可否认每一种物质的结构都有它的物质性和结构性.在空间内物质形成了的每一个天体从形成到分解就象生命一样,每一个过程都是那么的宏大 而精准,玄妙而科学,从每一个层次到每一种物质都是巧妙的运作,而这些运作又是系列的整体,我们只是这一结构运行中的一个角落.就说星系所在的这个结构性天体,现在我们还无法了解,不管它有多大,不管是那一个层次也都是复制而来的,它们的形成都是由每一个层次的形成物质凝聚而形成的基本物质,而每一个环节所凝聚的物质并不完全是上一个天体所分解的物质而形成的一个层次或一种天体的基本物质,一个天体的形成和发展在凝聚与分解的问题上是独立的,但在物质发展过程中永远是整体的一部分.一个星系是这样、一个结构性天体是这样、一个天体结构也是这样,它们都是凝聚与分解的结晶形成了的天体,可以想像每一种结构性的物质或两种结构性物质的凝聚是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的和物质结构的识别能力. 我们所在的这类天体--星系,只是我们星系这类物质所在的这个层次天体当中的一类物质形成的天体.我们虽然看不到一个星系从凝聚走到分解的一个全过程,但是我们是处在这类天体不断复制、不断分解的空间当中,在我们的视野里可以看到处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各样的星云,它们都是我们星系这类物质从凝聚走向分解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转化过程.一个星系最初所凝聚的什么物质我们不知道,但是这类物质所形成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得见,NGC-1132就是一个星系形成初期的一个中心,到了NGC-1300就是一个星系分解到了末端(除了两个旋臂)这两张星图正是星系从凝聚到分解. 在自然界里我们所得到的物质和逻辑上的推断恒星的形成过程是凝聚了氚,它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得而知,氚的结构是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了一个原子核,核外是一个电子.每颗恒星的凝聚正是吸纳了一个星系形成的基本物质氚,凝聚在恒星表面,在凝聚中聚变,分解着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聚变后物质的结构原子核中就只有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这就是氘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恒星不断成长中的主体物质,这一过程是凝聚与分解同时进行的,完成了一个物质的凝聚与分解,由于恒星不断的进行凝聚与分解,以氘为主体物质的恒星不断地加大,直到每颗恒星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第二个中子自行聚变,但聚变只限于恒星内部的一个中心核区,这个中心核区可能只有恒星半径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通过间歇式聚变和不同物质上下交换来完成一颗恒星在物质结构上的改变,聚变后的物质在结构上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这就是元素物质的基本物质氢及它的形成过程.一个氚仅仅携带两个中子,通过两个中子的分解完成了一颗恒星的初级物质到基本物质的过渡.这两个中子在结构上可能也是有差别的,第二个中子在功能上也起着控制着每颗恒星的体积作用.接下来就是用恒星的基本物质氢在结构上的叠加形成了一系列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的元素物质来,构筑每颗恒星的表壳,完成每颗恒星在功能上对凝聚起来的物质进行分解,这一段物质的凝聚只是用基本物质这一结构进行凝聚形成了不同的元素物质,每一种元素物质在构筑表壳的结构中又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和承载着下一种元素的复制,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物质在结构上最终分解的目的.从氚开始到元素的分解就是一颗恒星从凝聚到分解的全部过程.一个恒星是一个星系的组成部分,一个星系的分解也正是由每一颗恒星来完成的,一颗恒星最初有多大我们不知道,最后有多大我们是看得见的,那就是月亮. 宇宙是结构性的,物质是循环的,从结构性天体到我们这个星系空间内的每一个星系都是复制的,一个结构性天体从形成到分解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物质凝聚与分解的过程,然而这些变化都是每一个物质结构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和自我识别与选择的能力所展示的每一种物质带来的活力,每一种物质的结构包含着由结构决定的引力和物质间的识别与选择,造就出物质的凝聚与分解,造就出大自然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然而凝聚与分解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凝聚促成了物质的分解,分解又产生了新的凝聚物质和新的凝聚.在这庞大的宇宙间物质的发展却是有序的,每一个天体的凝聚与分解也是有序的,我们所在的天体结构也只是一个层位的物质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性物质,发展出不同层次的天体结构,发展出了我们看得见的各种天体和星球及我们自己.
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
whyhoo 2012-8-21 09:34
3月份当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今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7.5%时,绝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他过于谨慎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实际增长速度将远高于这一水平。 过去十年中,中国持续不断地超额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尽管2008至2009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十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速仍接近11%。但鉴于近几个月来经济活动的降温程度远超预期,全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现在开始显得有些野心勃勃。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一个渐进可控的“软着陆”放缓过程中,但部分经济学家已开始思考中国是否可能处在一个更为严峻的经济时期。 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从第一季度的8.1%下降至7.6%,这是中国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即使中国政府6月上旬在近四年来首次下调利率,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降息,绝大多数经济指标显示7月份仍然延续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 作为衡量制造业景气程度的指标,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低于6月份9.5%的水平。中国出口总额7月份同比增速仅为1%,而6月份则为11.3%。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同样令人失望。 一些分析师现已开始思考,在欧洲深陷经济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下,中国经济“硬着陆”对于本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瑞银(UBS)经济学家汪涛表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表现或与2008年第四季度以及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形势类似,当时出口严重萎缩,工厂没有订单,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被解雇。目前这类情况尚未出现,并且除非欧元区解体或者房地产市场发生重大问题,这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发生。”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超过13%,并且地产行业在过去十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但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成片无人居住的住宅小区,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3%,表明未来房地产投资规模或难以维持。 6月份很多大城市的住宅价格近一年来首次上涨,并且7月继续微幅走高。但这并不一定是好消息,因为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中一直致力于扼制房价飙升。目前的房价水平已使国内绝大多数人无力购房,房价强劲反弹将促使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出台更为严格的调控措施。 中国经济硬着陆将对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依赖中国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带来毁灭性影响,同时还将产生较为间接的影响。 环球通视(IHS Global Insight)经济学家阿利斯泰尔•桑顿(Alistair Thornton)表示:“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发生硬着陆,将对全球投资者信心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相对温和,但企业利润受到的影响格外巨大,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房地产行业中的其他企业。 目前建筑机械销售量大幅下滑,大量小型钢铁企业纷纷减产,大型国有矿产以及运输企业今年上半年报告发生亏损。 中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已经对国际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影响。 7月份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同比下降8.7%,而今年前7个月则累计下降3.6%、 一些分析师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更偏向于结构性放缓而非周期性放缓;中国政府即使主观愿意,可能也无力为刺激经济增速反弹采取有力措施。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表示:“一些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按照由其他经济指标构成的指数计算,现阶段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4%至5%。” 程致宇表示:“在2011年中国9.2%的GDP增幅中,有5个百分点来自于投资,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今年修建的道路、桥梁、公寓以及别墅仅仅与上年持平,那么今年中国的GDP增速将会下降5个百分点。在投资不能创造足够回报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依赖的投资水平将不断上升。” 中国政府官员以及官方媒体的报道指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弥补出口下滑以及房地产建设萎缩的影响。 但分析师指出,地方政府收入主要依靠来自企业的所得税收入以及来自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出让收入,但目前这两部分都呈下降趋势,地方政府要想启动新一轮建设大潮资金不足。 温家宝总理上周三在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进行视察时发表了讲话,以在经济疲软形势下提振市场信心。 他在发表于中国官方媒体显著位置的评论中称:“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增强信心,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中国投资者不是唯一希望温家宝总理预言正确的人。 原文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115
个人分类: 经济|1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心肌结构性损伤并非不可恢复
dragonstar 2012-7-26 14:2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心脏病发作对心肌组织造成的结构性损伤并非像过去认为那样是永久性的,只要能设法让心脏“休息”一下,损伤便可能得到恢复,这有助于研发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许多患者心脏病发作后,心肌组织会因为长时间缺血等原因而出现结构性损伤,这又会影响心脏的泵血能力,逐渐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风险。 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切萨雷·泰拉恰诺博士说,如果是腿部肌肉受损,只要休息一段时间就会慢慢恢复,但心肌组织需要不断工作为身体输送血液,得不到休息,因此结构性损伤难以恢复,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永久性的。 切萨雷和同事在新一期《欧洲心力衰竭期刊》上报告说,他们从一些有心力衰竭症状的实验鼠体内取出心脏,将其移植到其他实验鼠体内,与健康的心脏共存,这样受损的心脏既能获得血液供应,又不需要工作。结果发现,受损心脏中的一些结构性损伤自行恢复了。 比如,心脏中的心肌细胞横管系统,这是一个由许多管状纤维组成的系统,它深入心肌内部,有传递电信号的功能,可以协调所有心肌细胞同步收缩。在健康心脏中,心肌细胞横管的排列是紧凑有序的,但在受损心脏中,心肌细胞横管变得稀少且杂乱无章。本次研究发现,在受损心脏得到“休息”后,这一系统又逐渐恢复了正常状态。 据介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医生会在部分心力衰竭病人体内植入一个泵血装置,减轻心脏压力,帮助心脏恢复自身功能。但研究人员还希望进一步在分子层面上探清心肌组织自我恢复的详细过程,这会有助研发不实施心脏手术也能帮助心脏恢复功能的疗法。(来源:新华网 黄堃)
个人分类: 心血管疾病进展|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什么结构性的原因导致“大企业病”?
enphine 2012-7-17 19:15
俾斯麦见到的访德中日官员举动: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个人分类: 问题札记|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文魁:应尽快推出一揽子结构性改革计划
whyhoo 2012-6-19 19:47
最近,随着稳增长被摆到更重要位置,加快项目核准和刺激购买等政策措施又引起了各方关注和讨论。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否出现趋势性下滑,既有的增长轨迹是否难以重复,以及在此情形下国家应该如何正确应对。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   张文魁认为,三十多年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许多有利因素将逐渐衰竭,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的敏感期、各种失衡需要纠正和各种矛盾可能爆发的脆弱期,因此必须加快推出一揽子结构性 改革 计划,以使中国转入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   ⊙记者 卢晓平 郭玉志 ○编辑 王晓华    从普通追赶增长到内生平衡增长   上海证券报: 改革开放 至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未来我国是否还会继续这种发展势头?   张文魁: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对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不必有过度解读,更不应有错误解读。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可以看作是一个奇迹,但并不要当成一个谜团,更不要固化成一个模式。仔细探究中国这一高增长的进程,就会发现这大部分不过是所谓的东亚模式的翻版,仍然属于普通追赶式增长,主要是建立在外生效率提升空间和大量要素投入的基础之上。一些后发经济体常常出现有意的失衡,如注重资本形成而轻视最终消费、注重可贸易的制造部门而轻视不可贸易的服务部门等等,由于中国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经济,这些失衡反而帮助了中国的阶段性高速增长。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程与从低收入国家向 中等收入 国家发展进程是基本重合的。前者有力地促进了后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实际上是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正如其他后发经济体一样,随着外生效率提升空间的收缩和要素投入出现瓶颈,以及一些重大失衡对增长的掣肘越来越强,普通追赶式增长就会逐渐失速。   根据我们的研究,严重的失速将在“十三五”出现,而实际上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进入前奏性下滑通道。可以判断,未来几年我国将进入潜在增长率明显放缓的敏感期。同时,也会进入各种失衡需要纠正和各种矛盾可能爆发的脆弱期。如何应对这个敏感期和脆弱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重大挑战。   上海证券报: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这项挑战?有哪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国顺利渡过这个敏感期和脆弱期?   张文魁:首先应该认识到,增长率在追赶空间收缩之后出现回落是符合规律的。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增长来源以保持适度的持续增长,普通追赶式增长结束之后就会陷入停滞,再加上各种失衡和各种矛盾,脆弱的社会就会出现动荡不安,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取决于我们能否摆脱过去的增长轨迹,转入新的增长轨道。新的增长轨道是什么?就是要更多地依赖内生的生产率提升和广义的创新,同时有力缓解和逐步消除那些重大的失衡。这是一种内生平衡增长轨道。   许多在过去能够有效促进要素投入增加和工业规模扩张的政策,以后将不再那么有效。中国要转向内生平衡增长的新轨道,需要一揽子结构性改革计划。这主要包括要素配置领域的改革、企业领域的改革、财政和 政府 领域的改革。推进这三个领域的改革,在提高效率或减少失衡方面的效果最为显著。   在要素配置领域,无论是土地、资本领域,还是劳动力领域,尽管过去三十多年已经引入了市场机制并且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扭曲。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并受到许多干扰,许多重要的要素并没有流向效率最高的部门和企业,要素价格也明显偏离均衡水平。如果能够消除这些扭曲,就能够产生新的提高配置效率的空间,对于保持适度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领域,尽管竞争机制已经显示力量,但是竞争的公平性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离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状态还有较大距离。   上海证券报:通过一揽子结构性改革计划,能够保持多快的经济增长?   张文魁:在结构性改革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尽管会呈现出符合规律的下滑趋势,但仍然可以保持在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增长潜力可以得到实现。具体而言,“十二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十三五”期间也可以保持7%的水平,此后十年可以保持5%的水平。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这仍然属于较高的增长率。这样,就足以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同时,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收支等领域的失衡现象将会明显缓解,结构失衡问题逐步消除。    需要控制政府收入的过快增长   上海证券报:无论是要素配置领域,还是企业领域,当然也包括财政领域,都可以看到强政府的身影,一揽子结构性改革计划应该如何推进政府改革?   张文魁:的确,中国存在一个大政府、强政府。但我认为,要转入内生平衡增长新轨道,必须要改变大政府、强政府的状况。   政府改革是一揽子结构性改革计划的重要环节。政府改革从财政改革入手比较容易。因此,下一步的结构性改革,在财政领域可以做许多事情。首先必须要控制政府收入的过快增长,将政府规模限制在合理范围内。这需要对预算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使政府收入真正受到约束,政府支出能够提高透明度,并进行绩效衡量。只有控制了政府收入的过快增长,才能使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免于政府的过度挤压。对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不仅仅是实行结构性减税,还可以考虑实行普遍性减税。只有轻赋薄税,才能使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在内生平衡增长中发挥更大的自主性。   总体而言,财政领域改革的重点是提供包括政府监管制度在内的 公共服务 ,以及为地方政府提供恰当激励,使之以财务上可持续、运作上自我约束的方式行使其职能。需要通过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推动财政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控制财政规模并调整收支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实现政府间自主财源和应担事责的合理化、健全财政和预算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改革,可以推动现代政府制度的形成。    对国有部门进行实质性重组   上海证券报:就企业改革来说,未来企业改革总体上该如何把握?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应该如何定位?   张文魁:过去10年中,中国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制造业。而制造业之所以实现生产率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向民营部门开放,从而推动了竞争,使GDP保持较快增长。但遗憾的是,这种开放似乎停滞不前了。未来为了保持GDP较快增长,中国需要进一步在制造业放松管制,同时需要从当前受到保护的服务业和公用事业部门挖掘提高生产率的潜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可以平等地获取各种资源和商业机会。实际上,是要形成一种“一臂之距”的新型政企关系。   上海证券报:谈到所有制,当前坊间对“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等颇有微词,目前国家也出台了吸引民间投资到国企改制中。对此,您有何看?   张文魁:在国有部门控制经济命脉并且坚持主导地位的情形下,不同所有制实现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比较难。总体而言,国有部门的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都明显低于民营部门,却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占用往往是廉价的甚至是免费的。这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没有任何好处,并会伤害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对国有部门进行实质性重组。重组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主动削减国有部门规模,这主要通过民营化来实现。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上海证券报:在企业部门,垄断问题由来已久,解决垄断的问题应如何着手?   张文魁:垄断在我国的企业部门广泛存在。最主要的应该是下决心解决行政垄断问题。目前中国经济领域存在大量的行政垄断,准入和竞争都受到排斥,这对于效率提升构成了严重的障碍。要解决行政垄断问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应重新审议给予国有企业优先待遇的战略产业、基础支柱产业清单。在中国,这类清单包含的内容过于广泛,包括了很多在大多数高收入国家都非常开放的产业,而国有制对这些产业的必要性并不明显,更何况政府可以通过法规监管实现其目的。而制定一个解决包括近期和远期问题在内的关于国有制的清晰政策会对审查这类产业清单有所帮助。再强调一下,如果不大力削减国有部门的规模,不对政府进行约束,行政垄断是很难消除的。同时,应该充实已经出台的反垄断法的内容,使反垄断法能够对行政垄断进行干预。   金融改革是要素配置领域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过去10年,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包括:启动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向战略投资者出售部分股权并在国内外交易所上市,改革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和对资本流动的控制;通过机构重组和引入国际标准,对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等。这些改革使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尽管推进了诸多改革,但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受到抑制,而且存在结构失衡、维持成本高、具有潜在不稳定性等问题。总而言之,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发展不能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商业化和合理化,这要求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架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提高监管有效性,并允许金融机构破产。金融体系应扩大覆盖面,为更多的家庭、消费者以及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能够提供长期资本和风险资本,以支持现有企业的升级和壮大,以及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中新企业的兴起和成长。   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制约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各种内外部力量逐步积蓄,如全球市场一体化加深、不良贷款可能增加,银行资产负债表可能恶化、来自实体经济的压力以及来自世界经济的外部压力等等,最终将导致金融自由化和全面开放。   为了顺应这个趋势,中国应主动推进金融体系全面市场化的进程,包括利率、汇率、资本账户、行业准入等方面的市场化进程,特别是要推进国有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改革,使国有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市场平等竞争而不是阻碍市场平等竞争。同时应该建立专业化、负责任的监管体系,使中国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强健。    自然之道   和张文魁认识有十多年,但提笔要写他的特点时,还是有点怯。   作为业界颇有造诣的经济学家,因其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国有企业改革前景、民营企业发展路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被媒体广泛追逐。这名当年在哈佛大学求学时不但喜欢经济学课程,而且深爱梭罗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学者,经历多年打磨后,已修养为内心宁静,遵循自然法则的经济学人。   “他喜欢爬山,周末要想逮他,最好到他经常爬山的地方”,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有伟岸雄峻,也有蜿蜒崎岖,或是陡峭境险。登高望远,蓦然回首,大自然瞬间对心灵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   在张文魁看来,人和大自然相比,显得非常渺小和无知,真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而上万亿年修炼的大自然是伟岸的,只有认识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从中找寻出更加合适的路径和方式。也许,这也是他敬仰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这一自由市场经济理论鼻祖的缘由。   从哲学层面看,斯密信奉自然秩序,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然秩序,这种秩序要比人类人为地创造出的秩序优越得多。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会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   张文魁信奉他,并以此为准。   乐山的同时,他更热爱的是书法,更确切地说,是欣赏书法。   陕西省西安市的“碑林”,真是“碑石丛立如林”,碑林里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志,共两千三百多块。而去碑林,是张文魁的最爱。他每次去西安,都会在其间流连忘返。   “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潇洒清秀的字吸引了他的目光;唐初书法家欧阳询的骨气劲峭、法度严整写法让他痴迷;而盛唐时期的颜真卿的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楷书也让他爱不释手……   “在我看来,人类本无特别的意义,而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特别的意义。个人只有加入文明的创造过程中,才会太极悠然可会、斯文定有攸归”,他笑言。   畅游在亦自然亦文明的海洋中,不亦乐乎!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explore/201206/t20120619_144814.htm
个人分类: 经济|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5-25 14:13
科研体会浅谈 《科技导报》“主编心语”栏目曾连载“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系列文章,强调科研成功的四个结构性要素是导师、时间、文献和表达,使我深受启发。在此,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谈谈我的科研体会。 保持与导师联系非常重要。在选题之前,我与导师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各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研究方向。进入实验室后,我每周都通过E-mail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主要包括最近做了哪些实验、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有哪些不如意的地方、失败的可能原因分析以及下一步的实验计划,等等。有的同学认为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实验失败了,不好意思跟老师说——其实这是个很不好的想法。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失败在实验中可谓是司空见惯,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老师想了解的不是你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当你发现问题时如何去解决。遇到难题时可以和导师沟通,毕竟导师对课题的了解要比我们深得多,考虑得也会更全面。经过老师点睛,就多了一种思维,多了一个建议,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导师了解了每个阶段的研究情况,对你的论文会有更充分的了解,也能更好地提出一些修改建议。我的导师就经常给我发一些很有用的文献做参考,这很珍贵,是保持与导师联系的一个额外收获。 做好工作计划,做一个时间的管理者。磨刀不误砍柴工,安排好时间很重要,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要有阶段性的计划,给出具体细节完成的时间底线。假如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我习惯每天做完实验之后进行总结,并安排第二天的实验,这样,一进实验室就可以直接开始工作了。有的实验很耗时,不需要一直盯着,这个时候可以看看文献、整理整理数据。科研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同时还需要灵活的思维方式——有时不能太执着,当遇到阻力时,不妨暂停实验,腾出一点时间换换脑子,试着改变一下实验方案。记住,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科研时需要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避免以后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要协调好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只有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充分利用文献和善于表达自己。文献是科研的开始,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能全部相信别人的成果。那么多文献,应该怎么看呢?我的做法是: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对于英文文献,我习惯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划线并注释,这样写论文时可以拿来参考。对文献进行归类整理,做好标识,比如综述类、制备类、机理类,等等,方便以后再查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必要时将重要的信息记录在本子上,加上个人观点进行总结。如果没有任何记录和标记,等于没看。通过写文献综述,不但能了解相关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很多同学觉得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整理是一项麻烦事,尤其是内容修改后引用的文献序号又乱了。其实如果学会使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那写起论文来就方便很多。我使用的是Endnote,该软件使我在文献著录方面的烦恼都不复存在,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我还有这样的习惯,就是每天将当天的实验数据输入Excel,这样查数据时比翻实验记录本要方便许多。实验数据也要做好备份。定期写工作总结也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平时做好总结,写论文时就得心应手。同时要重视交流与合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虚心向学长请教。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陆科呈 如何应对审稿人的各种Comments and Judgements 从念博士、毕业,到现在成为一名教师,我发觉至少有1/4时间是在阅读和处理各个审稿人的Comments and Judgements(评论和意见)。同时,我也做过20来个期刊的审稿人,提出过不少问题。既然“斗争”和“被斗争”了6年多,自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抛砖引玉,请大家参考和补充。 审稿人很重要,不论是批评还是赞美你的工作,先虚心接受,来一句:Thank the reviewers for these preciou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感谢审稿人这些珍贵的评论和意见)。 对所有comments,必须Point by point: comments and response(一一响应:一条评论一条回应)。 尽力达到审稿人的要求,补充实验,补充结果比较,补充文献参考,补充实验描述,补充各色各样的内容。当无法达到审稿人的要求时,要耐心解释你已经尽最大努力在实施这个实验,但因为很多的客观原因而无法实施,并把过程和结果在报告里列出来。例如:已经在论文里review(回顾)了相关比较对象或者相似实验的论文,给读者提供更多参考性意见,并同时列举在Responding Report(回复报告)里,需要说明将来一旦可行了,必然完整进行这个实验。 当审稿人质疑你的模型和实验结果时,就需要旁征博引(其他文献),补充过程和实验细节,额外在Responding Report里增加一些容易实现的实验结果来增强审稿人信心。 当审稿人需要你验证某些方法和结论时,而你无法说明的时候,除了补充一些引用说明外,还需要特别指出:This is an interesting open issue,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开放性问题,我们会继续……)。 当审稿人指出你的英文质量有问题时,需要在文章里尽量找错误,同时要在Responding Report里一一列出来,使审稿人认为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尽量把Revision part(修订部分)一一列在Responding Report里相应的地方,而不要让审稿人到文章中去找你修改的地方。 尽量使得文章格式符合该期刊格式。例如,字体一般11号和1.5倍行距刚好。 顶级期刊往往有多于3个审稿人,因此必须认真对待,留足够的修改时间。对于较优秀的论文,集中精力,1年争取在1—2个顶级期刊(专业前5,非NSC之类)发表文章,少费心力在其他的期刊上。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 余建波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民工阅读笔记
wangfangnk 2012-5-19 06:46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4:42-52 最早专门研究社会流动的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把社会流动定义为社会位置( so ci al l 刃s iti on ) 的转移, 具体 分为社会位置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so ro ki n’19 2 7) , 以后的研究又有结构性流动和循环流动、代 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等分类。 这次关于流动民工的调查再次证实, 农民在“ 离土离乡”的社会流动中, 其信息来源、找到工作的方式、进城工作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城市中的交往方式, 都更多地依赖以亲缘、地缘为纽结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且, 这种依赖相对于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 与他们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舒适的生活的功利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Alderfer C P. An empir ical test o f a new t heo ry of human needs . Or ganizatio nal Behav iour and H uman Perfo rmance,1969( 4) : 42- 75.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 爱尔德弗( Clayton A lderfer ) 建立ERG 理 论 。该理论认为, 人是同时受三种核心需要激励的, 即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发展需求 。生存需求 ( Ex istence) 是指与衣、食、住以及工作等能满足其生存或存在的基本需求, 关系需求( Relatedness) 是指 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人和物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 发展需求( Growth) 它涉及到个 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 包括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社会地位的渴求。 李健,刘永功. 农民工社会网络研究的3种范式:一个反思性的文献综述.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431-434. :中国农民工社会网络研究具有3 种研究范式,分别是结构制约研究范式、个体利用和再建构研究 范式和面向实践的研究范式。结构制约研究范式强调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对个体行动的制约; 个人利用和再建构范式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实现自己的行动;面向实践的研究范式侧重于通过对实 践过程的剖析展示社会网络的作用逻辑。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 .社会学研究,2003(1). 翟学伟的提出的“关系信任”也暗含了对于农民工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所导致的“主动—被动”行动策略分析框架以及对于强弱信任的不同偏好 。翟学伟认为农民工求职的关键不在于强、弱关系分析框架中的信息的多少和重复与否,也不是关系的强弱,而是信息的真假,如何保证自己不受骗。因此翟学伟提出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信息主要是建立在关系信任的基础上。进而将关系信任也分为强信任和弱信任,认为农民工进城求职主要依靠强信任。 张连德. 人际信任对青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影响. 社会主义研究, 2011(5):40-44. 有关信任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信任概念的研究。直到今天,学者对信任也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但大都认为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对人性的态度,它不但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而且是建立在人们彼此之间互动之状况上的。第二,信任类型的研究。 根据不同的标准,学者对信任的分类有不同的划分,如韦伯将信任分为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卢曼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彭泗清把信任分为认知性信和情感性信任等。第三,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信任行为有多种因素,根据研究取向及理 论主张,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社会因素决定论。主张信任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并且两者相互制约,代表学家有卢曼、祖克尔等;二是文化因素决定论。主张信任受一个社会的文化规范的影响,代表人物有福山、山岸俊男、山岸绿等;三是关系因素决定论。主张信任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所决定,代表学者有列继斯和韦吉特和麦克阿利斯特等;四是人格因素决定论。主张信任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代表学者有古德、赖特曼等。 张连德. 人际信任对青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影响. 社会主义研究, 2011(5):40-44. ;非分割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农民工的向上流动,所以在现行的国家福利功能的欠缺显得十分重要。实际上,社会政策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政府补贴培训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农民工共同身份的形成,构成了他们交流和互助的基础,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工社会网络分割的趋势。所以,社会政策具有影响个人社会网络的能力,但关键在于它的这种能力应该如何发挥。所以,政府在让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也要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谐的社会互动机制,提升他们的社会网络资源,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悦中山 李树茁 靳小怡 [美]费尔德曼.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 社会 2011·6第31卷:130-152. 在中国,已有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亲属和朋友对农民工第一份工作的获取具有重要作用(Meng,2000;Zhao, 2003)。李树茁等(2007)则发现农民工在获取首份工作中对业缘和友等弱关系的使用,有助于获得职业阶层较高的工作。 Meng,X.2000.Labour Market Reform in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Zhao,Y.H.2003.“The Role of Migrant Networks in Labor Migration:The Case of China.”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4):500-511. 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2007.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职业阶层和收入:来自深圳 调查的发现[J].当代经济科学(1).[Li Shuzhuo,Yang Xusong,Ren Yike,and JinXiaoyi.2007.“Social Network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nd Their Occupation Stratum and Income:Findings from Survey in Shenzhen.”Modern Economic Science (1):25-33.(in Chinese) 张连德. 信任视角下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生成逻辑及其影响:基于对沈阳市S社区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07/2010:52-56. 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生活圈子和心理结构,进而导致一种社会关系的排斥性生成。这种社会网络的封闭性与排斥性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社会污名是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导致了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的待遇[4]。“污名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群体的负面的特征刻板化,成为该群体特征对应的一种“指称物”,如指责农民工小农意识、说话粗鲁、肮脏、偷盗等,这种“污名化”的过程加剧了城市不同人群的分隔性,也促成了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的延续的形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信任文化破坏性最大的是社区里发生的恶性事件。S 社区位于标准的“城乡结合部”,人员非常复杂,流动人口很多,所以该区治安非常不好。据该社区居民介绍,从2006 年5 月至2007 年5 月,社区内几乎每月都有劫案发生。 北京大学教授张静把信任建立的机制分为三种:人际约束、组织约束、制度约束。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发现,人际约束对于农民工来说仍然是主要的信任机制,如果农民工想走出传统的信任模式,建立起与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那就需要组织约束和制度约束的加强,但是事实表明,组织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而制度约束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约束主要是“单位约束”,美国社会学家魏昂德从权威角度深入研究了“单位现象”,认为在单位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条件下,许多生活消费品都是通过单位分配给职工及其家庭的,所以造就了职工对单位的依赖[7]。单位的这种控制形式构成了中国社会计划经济时代特殊的社会信任———社会通过单位以默认的形式把成员纳入科层体系内,靠着外在的行政命令保障人们的诚实守信,使得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强制相信的状态。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S 社区的居民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下岗失业,脱离了单位,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弱,因此,单位的组织约束功能在不断弱化,个人职 务范围以外的事务单位不负管理义务。 我国的法律制度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不是很完善,个别地区和部门的指导思想还存在偏差,其在执行对农民工保护的法律时,往往“心慈手软”,对违法用工的企业、个人采取姑息态度。因为企业或个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他们便更加漠视法律,肆意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导致法律失灵。在问到“如果您在工作或生活中发生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时,通常会向谁求助”时,农民工选择最多的前三个是:“熟人”、“老乡”和“家人、亲戚”,比例分别为60.1%、48.1%和41.8%。而选择求助“政府部门”和“法院”的分别仅占16.9%和11.8%。这说明,农民工在有困难时,首先考虑的是依靠地缘和血缘等熟人关系,而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度较低。 。威尔森在其贫穷集中理论指出,由于有工作的中产阶层的迁出,使得在旧城区的大量失业者缺少与就业者的联系。这样,失业者的社会网络结构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与主流社会联系的机会减少,尤其是缺乏就业的信息,导致弱劳动力联系,进一步恶化了失业者再就业的可能性[8]。进城农民工交往的圈子多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关系上,社会网络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化。这样,农民工就好像生活在一个不受保护的孤岛上,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产性,不利于职业的流动,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的向上流动。 何晶。从网络聊天透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基于与北京市青少年的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45-49.李运庆2006年对南京市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研究发现,这个群体交往空间狭窄,与同学和居住地同一群体成员交往也很有限,尤其是与本地城市青少年群体的交往缺乏。本研究的发现有所不同:本研究表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活跃农民工子女社会交往、扩展友谊圈的一个载体,由于互联网的原因,他们在网上和网下(包括网吧)都接触了更多的本群体成员,互联网也成为他们与北京本地孩子成员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和本地青少年在网上有少量的交流,这可能会有助于农民工子女逐渐熟悉和进入城市内部。但另一方面,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互联网也在加固他们作为“外来人群”的体验,以及与城市对应群体的心理疏离。 冯建蓉。从强关系到弱关系: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变的社会学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9(12):79-83.  农民工正在逐步建立起以业缘为基础的新社会纽带,这是一种由初级社会关系网向次级社会关系网推开,并以工具性标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即通过“情感性行动”和“工具性行动”获取并支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3]。强 据2010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44.8%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现有工作岗位的,在就业渠道中位居首位。而通过“政府性职介机构”获得岗位的只占7.2%,通过招聘会获得岗位的也不过17.9%。 。强关系有利于寻职,是因为强关系中包含了义务与责任,能够产生互惠与信任,同时也更容易传播影响力[7] 此外,“二元市场格局”也使得他们很难通过正规的就业渠道获得充分的就业信息。即使获得了,“风险社会”的冲击使得他们难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他们不得不“龟缩”在单一、同质的初级社会网络里,只能通过“熟人关系”,通过信息重复性来证明 可靠性。 。人际互动框架中纳入利益维度,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理性化”,互惠原则在决定各方亲疏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0],传统的人情原则与现代的商业原则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情与利益”的整合[11],即“除了利益的考虑之外,其他的因素已经明显减少”,利益动机、经济标准已经成为发展型农民工生活的准绳 [7]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89. [10]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58. [11] 徐晓军.乡镇街坊:结构与关系———武汉市郊兰乡街坊的个案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国内学者刘小平(2002)曾指出“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各种资源就叫做组织支持”。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Becker,1960)在“单边投入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指一个个体在情感上认同和卷入一个特定组织的总强度。 刘小平。企业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及形成研究 。管理现代化,2002(6):24-30. Becker H.S.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0,66:32-42. 司睿。农民工流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个案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边燕杰指出,在中国计划经济工作分配体制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但没有关系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怕工作。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情关系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都双方必须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弱,中间人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他分析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求职者使用直接还是间接关系来获得信息与影响。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社会关系网络资本这种非正式资本只应该是制度性资本的补充,而不能是替代品。 因此,最更改的选择就是通过在农村的社会网来到城市获取资源。对中国人来说,即使两个人之间没有交往,但只要有天然性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存在,就可以义务性地和复制性地确保他们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都是强关系的,农民工在进城后才会逐渐使用弱关系来获得信息和资源。格氏认为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农民工是靠内群体求职的,农民工领先内群体等强关系求职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信息的重复性问题。 边燕杰的解释是在中国“信息的传递往往是人情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情关系的重要作用是给予员一些照顾和帮助。 弱关系则主要包括异质群体,以工具理性为标准而进行的交往。对于需要外出求职的农民工,求职的关键问题不是信息多少和重复与否,也不是关系的强弱,而是此信息是真还是假,是否来自他的内群体,如何保证自己不受骗。可见农民工的信任是关系信任。 关系信息是指个体通过其可以延伸得到的社会网络来获得他人提供的信息、情感和帮助,以达到符合自己期望或满意的流动结果,以此来降低风险成本。 在一个不发生流动的社会里,即使社会不强调信任,也能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全方位信任。而对于那些村民、老乡等非血缘关系,只要不发生流动,其信任制约性完全可以靠外控的、耻感的文化来实现。 强关系给予他们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社会交往支持和生存支持。在格兰诺维特看来,强关系更能产作信任。虽然强关系有助于农民工获得信息、经济和精神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群体的同质性却难以使他们实现更大的社会地位的跃进和提高,反而通过类群体的联系,进一步固化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农民工大多停留在水平流动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林南把前者所导致的行动称为“情感性行动”,把后者所导致的行动称为“工具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主要与农民工原有的社会网相联系,其目的是保持已有的有价值的资源,互动的对象主要为原有乡土社会中的关系网络或城市中再建构社会网中的与自身同质性较高的社会成员;工具性行动是在城市的农民工为了获得另外的或新的资源,应该发出指向不同的或更好的资源拥有者的工具理性行动。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和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3)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2) 农民工社会网络主要有社会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李树茁等, 2006a)。社会支持包括实际支持、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V an del Poe,l 1993) , 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 人们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 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不仅有益于减缓生存压力, 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 而且还有助于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社会讨论网是研究网络对个人意识、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通过网络影响其他个体等(Marsden, 1987)。对 李树茁、任义科、费尔德曼、杨绪松. 中国农民工的整体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 中国人口科学, 2006a, ( 3): 19- 29. Van de l Poe ,lM. G. M. ( 1993). De linea ting persona l suppo rt netw ork. SocialN etw ork s. 15: 49- 70 M a rsden, P. V. , ( 1987). Core discussion network o f Am er icans. Am erican So cio logical R eview. 52: 122- 131 。根据关系强度的划分标准, 可以将它划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中等关系。同时, 农民工的信任结构也是差序式的, 根据信任的来源可以划分为义务信任、交往信任和契约信任。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结构性税改进行时:企业"吐槽", 税负不降反升?
whyhoo 2012-5-13 10:26
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大改革,“营改增”在上海试点4个月后,试点行业和企业纷纷“吐槽”税负不降反升,难以抵扣进项,补贴不透明,此项税改正在呼唤配套措施 2012年5月6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经济对话“联合成果”中的一项是:中方“营业税改增值税”将扩至所有服务业。据悉,今年下半年,北京有望跟进“营改增”试点改革,此外津、深、宁、穗等地也已提出试点申请。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消除重复征税,是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最根本”内容,其意义被认为“超过了1994年分税制以来任何一项税制改革”。 “营改增”从今年1月1日起在上海地区12.9万家(截至3月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始试点,至今已实施四个多月时间。在官方的评价中,试点达到了结构性减税的目标。 国家税务总局一位领导在近期的一篇署名文章中称,营改增试点可以降低大部分纳税人税收负担。官方数据显示,参与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超过40%。 但行业协会给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今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简称中物联)对上海65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物流企业特别是运输型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税负大幅增加”。 报告称,这些企业在2008年至2010年年均营业税的实际负担率为1.3%,其中运输业务负担率平均为1.88%。而实行“营改增”后,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实务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也会增加到4.2%,上升幅度为123%。 调查报告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在上海试点中应进一步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在问题没有充分暴露,没有找到相应解决办法的情况下,贸然扩大试点范围,将会产生较大震动。”中物联呼吁。 南方周末记者赴上海实地调查“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真实税负增减情况,发现这一看上去很美的减税改革,在具体操作中的确枝节横生,问题繁多。 增值税,我拿什么来抵扣你?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税抵扣时,我们的一半成本相当于是‘隐形的’,不能帮忙省下税款。” “营改增”之后,上海市增值税税率由两档调整为四档,在17%和13%的原税率之外,增加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分别适用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而此前,其所适用的营业税税率分别为3%和5%。 与营业税“简单地”根据营业金额来核算所不同,增值税是根据“增值部分”来征收。通俗而言,按照企业的“收入部分”确定应征税额的“销项”后,可以用“成本部分”作为“进项”用来抵扣,抵扣得越多,企业要缴的增值税越少。因此理论上,“营改增”可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 但上海的试点情况却并非如此。 “‘营改增’后,我们的税收负担直线上升,比起之前的营业税,增值税几乎翻番了。”快人快语的窦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窦雅是上海一家高端化学品船运公司的财务经理。 窦雅“晒”了一下公司的概账:2亿元的年收入,成本为1.5亿元,“营改增”之前缴纳3%的营业税,即600万元。而改为征收增值税后,公司却需缴纳1050万元的税——税负比之前上升了75%。 税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成本无法作为“进项”加以抵扣。以该船运公司为例,其成本的大头是燃料费和人工费用,分别占总成本的31%和27%,按规定只有燃料费可以作为“进项”进行冲抵。 但燃油这个大“进项”能否被抵扣,也存在很大变数。因为不管海运还是陆运,运输企业免不了在外地加油,而当外地加油站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企业就拿不到抵扣的凭证从而“抵扣无门”。 即使油费可以抵扣,加油站要求运输公司购置油卡,把油卡用完才给开增值税发票。也就是说企业必须累积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加油小票后,才能换回用以抵扣的增值税发票。这中间的现金利息成本自然由企业承担。 一些按规定可以抵扣,却由于对方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的环节,目前同样无法作为进项抵扣,比如维修费,大多数维修店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 还有一大块无法抵扣的成本,是营改增试点前购置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支出。窦雅所在的船运公司之前购置的船舶使用年限是20年,20年内以“船舶折旧”的形式分摊,占每年总成本的16%。目前这部分成本无法参与抵扣增值税。 中物联的调研结果显示,“营改增”后,装卸搬运服务和货物运输服务企业实施11%的增值税税率,由于运输企业的人力成本、路桥费等不在抵扣范围,约占到总成本的35%,有些企业税收负担甚至增加2倍以上。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增值税抵扣时,我们的一半成本相当于是‘隐形的’,不能帮忙省下税款。”窦雅说。 与营业税比,增值税的计算和征收要更复杂,其对企业会计、财务、信息系统都有更高的要求。为此企业都必须重新购置打印增值税发票的指定设备,支付接入联网和维护的费用,并增加专业人手。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强弱分明的税负转嫁能力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转嫁税负的能力有强有弱,而“营改增”导致的终端环节的成本压力陡增,很可能引发物流行业的提价潮。 按照试点的规定,交通运输服务类企业税率为11%,当可抵扣项缺乏时,比此前5%的营业税要高出很多。 上海一位从事物流咨询的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从物流行业来看,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转嫁税负的能力有强有弱,但终端环节的成本压力陡增,很可能引发这一行业的提价潮。 处于物流运输业最上游的是解决方案提供商,也称为“总包商”,它们承接制造企业的整体外包方案,再分包给不同的代理、运输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员工数量少,从而人工成本低、税负低,同时它们谈判能力强,可以转嫁税负,“处于上游的总包企业可让下游的分包商开具增值税发票,直至最后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运输、快递企业。”上述人士认为。 而一线的运输、物流和快递企业人力成本占比最高,其人工、仓储、固定资产等很多成本项目现在无法拿到增值税发票抵扣,也无法向客户转嫁税负。同时,上游客户中原有的增值税纳税人会要求企业出具11%的增值税发票,以扩大自身进项抵扣税额,这又加大了自身抵扣困难的物流企业的成本。 “目前按交通运输服务税目试点征税从3%的营业税税率调整为11%的增值税税率,导致试点后企业实际税负大幅增加。尤其是货物运输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左右,税收负担大幅增加,企业内部无法消化。”上述中物联的报告认为。 面对陡然升高的税负,微利企业唯一合理的经济行为是提价。 普华永道中国中区流转税业务主管合伙人李军表示,在营改增后应当培育“调价也可以双赢”的思维,前提是对方也可以进行增值税的抵扣。 李军举了一个例子:某广告公司在缴纳营业税时,收入为100万元,缴纳5%的营业税后的收入是95万元;“营改增”后,这家企业最理想的情况是可以提价到106万元,而如果其客户可以凭增值税发票抵扣,那么双方有可能以106万元成交,双方的利润均不减少。 但如果客户不能进行增值税抵扣,且具有强谈判力,就很可能不接受涨价。比如该广告公司的客户是“财大气粗”的商业银行,而银行目前还没进入“营改增”试点,就很可能不接受广告公司6%的涨价幅度。这样一来,假如没有足够的进项抵扣,广告公司的盈利会比“营改增”之前少。 对此窦雅也深有感触,她坦言公司目前无法去跟制造业客户谈提价,“今年航运行情本来就很惨,人家还想让运费价格下降呢,你还想上调?客户马上找外地的运输公司了。” 同样的顾虑也存在于货物代理业。上海广运国际物流公司总经理邓怡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多数货物代理公司不敢提价。“行业存在需求不足,光是一季度,我们的收入下滑了三成以上,一旦提价,很可能吓跑客户。”目前,货物代理行业的增值税率为6%,高于此前营业税率5%,该行业也和运输业一样缺少抵扣的进项。 也有货物代理企业已经随着“营改增”迈出了提价的步子。沈琳最近一个多月都在忙于应付外地客户们的投诉,原因是沈琳所在的公司给客户的报价包含了6%的增值税,即涨价6%。沈琳从事的是“指定货代理”,即海外的进口商巨头授权指定由沈琳的公司独家代理,“靠着大树好乘凉”,这是公司敢于提价的底气。 沈琳给客户的提价理由是:对方——外地客户都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反复投诉以后,这些制造业客户也只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增值税转嫁”。 自4月份以来,快递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轮番涨价。“油价和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推动快递价格快速上涨。税负转嫁也会推波助澜。”一位上海快递业人士如是理解。 “人力成本占快递公司收入的50%以上,却不能抵扣,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们不反对改革,但政策要考虑行业特殊性。”顺丰快递一位高管对记者说。 利星行物流的一位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当“营改增”向全国推广后,如果部分行业税负上升的问题依然存在,可能会出现较大面积的提价潮。“倘若各地‘营改增’后的运输业还是面临税负上升,那么很可能一起提价。” 李军的看法是,“营改增”导致的涨价,有可能是由行业内的领导者来发动,而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接受 不一样的补贴 “哪家大企业闹得最凶,就优先补贴它。而小企业无论怎么哭,也顾不上了。” 从今年1月份起,窦雅所在公司开始折腾将运输业务搬迁到洋山保税港,洋山保税港对增值税实施“即征即退”、全额返还的优惠政策。“但还有个问题,涉及国际航线运输的税收要等到年底才能退。”窦雅皱眉说,“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免掉呢?” “营改增”几个月来,上海的运输企业都强迫自己“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上海新杰物流公司总经理王坚告诉记者,“营改增”也令其税负大增,比如自营运输部分从原先缴纳3%的营业税变成了缴纳11%的增值税,而占新杰物流总成本30%以上的路桥费不能用于抵扣增值税。“成本增加得太厉害了!”他说。 从去年下半年起,尽管公司缺跑运输的卡车,但王坚坚持租车用也不买车。直到今年元旦一过,他大手一挥购置了价值几百万元的卡车和运输工具,此时这些“进项”可以抵扣增值税。不过,王坚也担心,“长此以往,够呛!处理不好就是坐以待毙。” 一些在其他省份有分公司的上海运输企业为了避税,则开始“移花接木”,比如将本属于江苏分公司的采购“转移”到上海的公司名下,变成可以抵扣的“进项”,同时,再将上海公司的收入“暗中转移”到江苏分公司去。 与运输业的“积极自救”相比,面对17%“昂贵”增值税率的融资租赁业,则多少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它们原先适用5%的营业税税率,“营改增”试点后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变为17%。 据记者了解,试点启动4个多月来,因为“不知道如何开票和记账”,很多租赁企业几乎没有开展过新业务。“当初给融资租赁业设计17%税率时,是以为这个行业会买进很多固定资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没想到实际上多数融资租赁企业都是散兵游勇,很多企业都“分拆”经营,每一家注册的企业都各自只有一艘船或一辆车,不会添置新的资产。 针对部分试点行业企业税负不降反升的实际困难,上海市出台政策,对“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因新老税制转换而产生税负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方式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给予财政补贴。 但在窦雅看来,她根本不指望这些补贴能带来多少帮助。“这么多企业去争抢,未必能轮到我们,就算我们有资格拿,真正到手也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窦雅的悲观并非过虑。一位上海财税部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对企业“营改增”税负上升的补贴只能“抓大放小”,尽量满足各区县纳税500强以内的企业补贴。“哪家大企业闹得最凶,就优先补贴它。而小企业无论怎么哭,也顾不上了。” 事实上,大企业不仅交税有补贴,连“附加费用”也有望节省下来。所谓“附加费用”,是指根据企业所缴纳的税款,按照约1%的比例再交城市建设、教育附加等费用,这笔费用直接划转给上海市政府。 “附加费算起来是很惊人的。”上述财税部门人士透露,有部分年纳税数十亿甚至逾百亿元的大户,光是附加费用就高达数千万乃至过亿。 税收是按照中央、上海市以及各区县分成,而这些附加费用直接进了市一级政府的口袋,区政府只好“自掏腰包”补贴给辖区内企业。窦雅对补贴的看法是,“这是鼓励懒人的做法。那些大企业一旦获得补贴,可能都懒得让运输司机找加油站要增值税发票了,反正亏了有补贴嘛。” 改革需要配套 即使是国税与地税合一的上海,在“营改增”试点中也已暴露出现有财税体制与改革不配套的隐忧。 上海市被选中为“营改增”先行试点地区的原因,除了交通运输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外,还因为其国税与地税合一,改革难度相对较小。一旦“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或其他地区之后,增值税统一由国税机关征收,地税机关的功能还存在重新定位的问题。 但即使是上海,在“营改增”试点中也已暴露出现有财税体制与改革不配套的隐忧。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营改增”试点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是否动真格,要落实在对人的考核体系上。”刘胜军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上海税务机关对人的考核还是按照老一套的办法,没有针对“营改增”试点作出调整。 一位参与了“营改增”试点工作的上海税务人士对记者坦承,“营改增”试点跟业绩考核无关,“‘营改增’就像义务劳动,上海市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长为8%,这才是税务部门业绩考核的标准。” 窦雅告诉记者,当不少企业企图搬迁到洋山保税港以减轻税负时,会遭遇到来自原来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压力——各区县的税务机关都不希望“肥水外流”,“税务机关会软硬兼施,要么许以全额补贴,要么拖延办理迁出手续。” “现在上海的税务部门很尴尬,既要负责增加税收,又要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上述税务部门人士说。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0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而在2010年和2011年,上海市一季度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保持29.9%和37.1%的高速增长。 此外,今年一季度上海增值税同比增长了11.9%,而营业税同比减少了7.9%,官方的解释是“营改增”使然。“改革后,我们应该感受到整体税负下降才对,否则无法解释我们已经避免了重复征税。”刘胜军说。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窦雅、沈琳为化名。南方周末记者谢鹏对此文亦有贡献)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9
个人分类: 经济|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结构性减税: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whyhoo 2012-3-21 12:48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结构性减税作为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载体,引起理论界和实际经济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那么,什么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它是怎么来的?如何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这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编者 结构性减税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2008年以来结构性减税政策成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在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决定今年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再次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那么,什么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它是怎么来的?如何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结构性减税政策   所谓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政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通过调整优化税种及其构成要素减轻居民和企业税负,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结构性减税政策。   结构性减税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它通过调整税种、税目、税率和税式支出等可控变量,有选择性地减轻市场主体的税收负担,引导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按照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可见,结构性减税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发挥税收作用的间接调控手段。   结构性减税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内在机制,发挥组合拳的最佳效应。结构性减税是一个多元税收政策工具的组合体,税种的选择、税目的增减、税率的调整以及税式支出的变化都是政策工具,需要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建立各种政策工具科学组合、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内在机制,力争用最小的政策资源和代价取得最大的宏观调控效应。   结构性减税通过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的传导机制,实现总量上的扩张效应和结构上的激励调节。调整税种、税目、税率和税式支出,一方面能够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政策的导向功能,引导投资和消费行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评价结构性减税政策,一看是否有利于刺激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自主有序平稳增长;二看是否有利于改善供给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三看是否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企业和居民真正从中受益;四看是否有利于保持财政可持续性,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来源   科学发展观在财税领域的具体运用。从理论内核看,结构性减税以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为主基调,把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温暖送到各个市场主体和亿万人民,是科学发展观在财税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我国财政调控理论的重要创新。它创新了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使我国财政调控理念和方法更加丰富。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探索的实践结晶。从实践探索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收改革原则,就体现了减税的战略思想,只是当时没有使用“结构性减税”的概念。从2003年开始实施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走的就是结构性减税之路。2008年以来为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连续4年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顺应民意,符合经济规律,取得显著成效,丰富了我国宏观调控实践。   对世界各国税收理论政策的有益借鉴。从国际比较看,减税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供给学派的核心思想。结构性减税没有简单采纳凯恩斯主义运用扩张性税收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主张,也没有照搬供给学派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思想,而是在借鉴吸收有关经济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世界各国减税政策的实践,提炼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使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加完善、更有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税收文化的提炼创新。从历史经验看,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繁衍生息中形成的“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和“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等税收思想,以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洪武之治”和“康乾之治”等盛世实施休养生息的减税政策,为结构性减税政策提供了思想资源。结构性减税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税收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三)澄清几个认识误区   结构性减税不等于财政减收。结构性减税短期会影响财政收入,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财政增收。因为结构性减税有利于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扩大税基,为财政增收奠定税源基础。这就是工业化国家多年来减税浪潮此起彼伏,但政府收入不断提高的秘诀之一。   结构性减税不是企业减负的唯一路径。结构性减税确实可以减轻相关企业的负担,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所承受的负担既有税收负担也有非税负担,既有显性负担也有隐性负担,既有合理负担也有不合理负担。结构性减税只能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企业的非税负担、隐性负担以及不合理负担力所不及。所以,结构性减税不是实现企业减负目标的唯一路径。   结构性减税不等于全民加薪。税就是税,薪就是薪。税是纳税人为获得公共产品和服务而支付的价格,薪是劳动报酬和企事业单位的成本。结构性减税的受惠对象带有区域性、行业性和分类性,用结构性减税所放弃的收入给全民加薪,给人人发红包、搞福利,这种想法很吸引人,但实现不了,特别是如何用减的税给亿万农民加薪更难操作。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思路   2011年我国税收收入达89720亿元,增长22.6%,实施结构性减税有一定空间。但也应看到,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03%,人均税收收入只有1057美元,如果考虑到5190亿元的财政赤字和10.7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最终需要财政来兜底,未来实施结构性减税的余地并不大。同时,虽然现有结构性减税的一些措施如增值税转型已固化到长期税收制度安排中,但仍有很多属于临时性措施,虽有拾遗补缺之功效,毕竟不符合税法的严肃性和完整性要求,终非长久之计。如何进一步制定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需要科学谋划。   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结构性减税的科学性。应站在全局高度,紧扣主题主线,把结构性减税与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结合起来,按照“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有扶有控”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权衡利弊得失,做好战略谋划,实施相机抉择,防范各类风险,避免发生减税总量不清、调控目标不明、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把握好结构性减税的科学性、预见性和系统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   突出政策导向,不断加强结构性减税的针对性。在保证全国税政统一性、严肃性的前提下,增强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针对性。政策导向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推动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优惠应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区域优惠应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要求相适应。   实施差别税收,注意增强结构性减税的灵活性。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差别税收手段。调整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部分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全面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调整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关税,完善鼓励低碳技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以及稀缺资源性产品进口的优惠措施;加大对服务企业设备更新换代、技术转让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   突出组合配套,统筹考虑结构性减税的协调性。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为6.8%,企业所得税占比为18.7%,削减所得税的刺激效应和辐射范围有限。从2001年到2012年,欧盟有18个国家提高了增值税税率,有24个国家增值税标准税率高于我国,单纯靠降低边际税率来刺激经济的空间较小。只有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延期纳税、投资抵免和加速折旧等多种政策工具,把握好各种政策工具的平衡点,并与产业、价格、货币和财政政策建立联动机制,才能用最小的政策资源和代价取得最好的调控效果。   加强预算控制,提高结构性减税的有效性。应在全面测算减税规模和科学分析政策效果的基础上,将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纳入政府预算,编制结构性减税政策年度预算表,提高政策实施的精确度和可靠度。通过量化考核和科学管理,定期公布条文规定、总体规模、资金分布和政策效应,切实提高结构性减税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   马衍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资源价格和税收体制改革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税收理论与政策、公共财政管理。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jj/jjyj/201203/t20120319_146320.htm
个人分类: 经济|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永年: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两大结构性矛盾
whyhoo 2012-2-11 15:43
随着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危机效应逐渐蔓延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层面。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它是西方国家金融制度的问题,还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走向将产生何种影响?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 透过现象探究危机根源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西方国家当前的危机? 郑永年:2008年开始的国际经济危机的根源主要是发达国家,即欧洲和美国。欧洲和美国危机的表现形式不太相同,但危机的根源则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欧洲国家主要是社会福利制度危机,社会福利推动着政府债务危机。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不足以维持那么高的社会福利。欧洲的政治制度迫使政治人物继续通过政治方法来维持这种社会福利,危机成为必然。 但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也是美国政府一再提高社会主义成分的产物。美国政府想解决住房问题,让更多的低收入阶层拥有住房。不过和欧洲不同,美国政府想利用市场机制来达到这个目标,结果放松了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最终也出现了问题。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还与其发动反恐战争、侵占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家有关系。战争所需要的大量财力支持也是通过市场机制而获得的,这也促使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事实上,各国已经花了很大的努力来应付危机。问题在于为什么花了那么大的努力而不能应付危机,而眼睁睁地看着危机深化甚至发生新的危机呢?这需要"从现象看本质",超越危机现象,深入到西方经济制度的内部,找到产生这些危机的制度根源。 金融资本挟持西方政府 《参考消息》:这些危机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郑永年:西方今天正面临着两大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即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民主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既是危机的根源,也使得西方难以挣脱危机,更使得新危机不断发生。 第一大矛盾是金融或者货币资本主义和实体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已经从工业资本主义(或者制造业资本主义)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来说,当代金融资本主义已经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全然不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是和实体经济(制造业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后者服务的,金融就是要为实体经济融资。但在今天的金融资本主义那里,金融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是更多地为自身"融资",用钱来套取更多的钱。如今的许多投资银行家是没有国家概念、没有道德底线、也无所谓社会责任的人。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是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勤劳和努力"等美德了,它的"美德"是"机会主义"。 当今的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实体经济还是依赖于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可以脱离和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运作。这是一种单向面的依赖,即实体经济依赖于金融经济,但后者不必依赖前者。 在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的绝对核心之后,当代金融资本主义明显出现三大趋势。第一是金融资本挟持了政府,甚至整个经济。金融资本,例如华尔街,往往是"大到不能倒",其逻辑是,"我倒下了,也要把你(整个经济)拉 倒,你如果还想活下去,你首先必须把我救活"。因为上面提到的单向依赖的缘故,一旦金融业被救活,它根本没有意向来挽救实体经济,拉动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反,金融业还是根据自己的逻辑发展。除了威胁政府,金融资本实际上也早已经开始操控政府决策。例如,西方国家早就有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思想,意在遏制过度投机的金融交易,但始终没有成为现实。 第二,当代金融业不产生就业。当代金融业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用货币炒作货币。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是高度计算机化的行业,只有老板和少量的技术操控人员,不需要传统金融业所需要的大量雇员。 第三,当代金融业迫使世界上所有一切"货币化"或者"商品化",不管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也是金融资本的本质决定的。 大众民主威胁资本主义 西方面临的第二大矛盾是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一直被视为一对孪生体,他们互为关联,互为保护。民主被视为是保护资本主义的最好政体,同时资本主义也被视为是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的确,在西方民主政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精英民主,即资产阶级的民主。 在历史上,西方民主政体的产生的确与商业阶层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有关联。资产者通过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成为旧制度的主要纳税人和债权人,自然要和传统贵族分享政治权力。 但是,在大众民主产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并且是质的变化。工业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是大众民主的第一步。之后,随着妇女、少数族群获得参与政治权利,西方民主从精英民主转型成为大众民主。随着这种政治转型的就是西方经济从赤裸裸的原始资本主义转型为福利资本主义。经济上的这种转型不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而是民主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目的就是自我积累,而不是财富的分配。只有在大众民主的压力下,财富分配才成为可能。因为劳动阶层的崛起和大众民主是同一个过程,政府就不能和从前一样只站在资方一边,而必须超越资产者的利益,表现为比较中立的立场,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调节两者之间的利益。 不过,大众民主也很快产生出对资本不利的因素。在大众民主下,因为政权的基础不再局限于财富,而是选民的选票,政府很快向民众倾斜。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选票,就很难得到政权。当政权基于选票之上的时候,政治人物必须把选票作为优先的考量。因此,在西方,大众民主越来越具有民粹主义色彩。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福利不但不能减少,而且不得不继续扩张。民主往往成为福利政策的"拍卖会"。 在经济体不能创造庞大的财富来支撑福利和公共开支,而国家又无法增加税收的时候,西方政府就走上了借债度日的赤字财政,向人民借钱、向国外借钱、向未来借钱。这就是欧美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 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和资本主义,这两大矛盾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 西方体制面临双重转型 《参考消息》:西方国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吗? 郑永年:资本自己不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政府无能或者无力纠正错误,那么社会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了。今天的西方发达社会并不比发展中国家更为稳定,社会抗议活动在那里频繁发生。最近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 动具有指标性意义。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社会危机还是经济危机,最终必然转化成为政治危机。从欧美社会抗议的状况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政治化。然而,这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危机最终必须通过政治方式来得以控制或解决。如果政府受制于方方面面的压力,无论是来自资本还是社会,那么政府会继续弱化,直到更大的危机发生。 当然,也可能出现强人政治来应付危机和解决问题。政治强人可以用民粹主义来节制资本;如果是这样,就可能出现左派政权。但政治强人也可以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压制民粹主义;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可能出现右派政权。但也不排除坏的情况发生,极右或者极左领袖出现的可能也是有的。历史上,经济危机不仅造就了像丘吉尔、罗斯福那样的正面英雄,但也造就了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样的反面人物。 无论什么制度,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必然要出现转型。从目前看,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需要转型和改革。但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体制会崩溃或解体,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现在面临着双重转型,一个是民主的转型,一个是经济的转型。即使是转型或者改革,没有强人政治和强人政府是无法办到的。只有危机发展到十分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造就强人政治和强人政府,从而达到转型或者改革的目标。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114/c6
个人分类: 经济|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2012年土木领域的973项目
热度 1 yananfei 2011-8-30 10:43
如题,2011-2012年土木领域的973项目有四项: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 深海工程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与全寿命服役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 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 恭喜四位前辈!!
3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立(把握)个人的学科结构性
热度 4 肖建华 2011-6-12 15:02
如果学生问老师,如何学好一个专业,不同的教师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共同的部分是明显的。这种共同性的学科是本科应当学到的。 但是,即便是如此,强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事实上,每个老师的学科结构和把握深度组合是不同的。 问题在于,对科学研究人员,如果研究工作方向不同,要求把握的学科结构和把握深度组合也就不同。它的发散性使得研究生导师指导的重要性变得突出。 但是,很不幸的事实是:很多研究生没有在这方面得到有效的引导。更何况是本科生呢? 那么,一个离开学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问一个很有学问的老师该如何学好专业,他回答我的大意是: ( 1 )读完教科书后,看该专业的期刊,因为看不懂,就被迫去看参考文献列出的书或文章中的有关部分。看得多了,也就慢慢的会有选择性。( 2 )按自己的选择性读文章,因为有兴奋情绪,读文章涉及的学科教科书(由参考文献或自己的判断)。( 3 )读来读去,如果感到论文大概是千篇一律,就说明你进步了,开始读相关学科的期刊。老一套办法。( 4 )读来读去,就会感到部分学科的知识需要系统化,那就开始读专著。( 5 )读完专著,就可能产生别的兴奋点。按兴奋点的指引,找书、找文章读,别管是什么专业、学科、文还是理。( 6 )读到觉得没有可读的了,就该回头读本专业的高档文献、相关学科的高档文献、及专著。此后,你就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了。可以遍访名家,动手做研究工作了。但是,老师警告我;见效很慢。 参加工作后,我长期的这样读下来,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本科毕业 12 年后的 1994 年,我的英国访问导师问我你的强项是什么?我答:相当于数学专业的本科、物理专业的硕士、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博士。这样,他把一个退休教授的办公室给我用。希望我能做出点名堂。但是,在获得自由使用图书馆资料的特权(有钥匙)后,我被长期渴望看到而又是第一次面见的书所吸引,没白天黑夜的看起来了。我重复着大学老师教我的办法。等到我离开英国的时侯,自我感觉是相当于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地球物理学三个专业的博士。但是,我的兴奋点也转移到我早先最讨厌的几何场理论,尤其是理性力学。 此后,我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就开始了,开始发表科学论文了(大学毕业 15 年后)。也就在此时,对我国科学研究的状况开始关心起来。 我感到自己在几何场理论方面将是有所作为的。在 1996 年到 1998 年间,导师陈先生开始给我制定研究战略。这个战略很简单: 做成系统性的研究,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应用上的系统性。不受学科分类限制。 在 2000 年,我才第一次品尝到科学研究成果的滋味。此后,才真正步入科学研究工作的正轨。它的主要标志就是我能够品味当代科学专著的内涵,读这类书和文章就象在与作者交谈一样。也就是到了这个时期,我才发现,现代数学、物理学及力学及多如牛毛的高档论文的作者在干什么、向那个方向走、为什么,及前景为何。 在这个时候,再看这类论文、专著、等等才感触到为何科学进步如此艰难。 也就是在有了这种感触后,我才能够无视拒稿、无视反对者的挖苦和鄙视、无视学术界的不屑一顾、也无视在项目经费上的缺乏和考核成绩上的差,而持续稳定地完成自己的系统性的研究。因为,在科学研究道路上,是我自己在把握自己的命运。成败取决于自身的选择。也就是在这种感触下, 看高档论文、专著就是一种享受。而做研究、写论文就更是一种享受了。 (近日天气太热,又看到反对哲学者在兴风作浪,而又有那么人大谈科学研究要诀,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6 次阅读|7 个评论
结构性摘要
热度 2 rbwxy197301 2011-5-12 17:44
最近在从 Emerald 下载文章时发现,它的每篇论文都有“结构性文摘”( Emerald 使用指南 上的提法 ),我倾向叫结构性摘要。摘要通常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设计)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局限性、论文的应用性、原创性这些内容。国内许多期刊论文都有摘要,这些内容有些也能表达出来,但总觉得没有这样设计表达的清晰。 通过这种摘要可以让我们很快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了解。在学术论文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一篇论文的没有这样的摘要,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角度去理解文章,并从文章中把些内容提炼出来,那么一篇文章就基本可以说看懂了。在定文章时如果能够把这些内容表述清楚,文章是否有价值也可以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 下面是一个实际的例子,供参考。 题名:Measuring the vi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production through scientometric methods: an exploratory study at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Brasov, Romania 作者:Angela Repanovici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Brasov, Romania 本文来源: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etrics, Volume 12 issue 2 ,2011 以下是本文摘要: Purpose The 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science is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we define 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and present the main indicators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cientific activity. The impact of the research is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rough citation analysis. The number of citationssuggests the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Google Scholar, a freely availablescientometric database, indexes academic papers from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and commercial sources, and also identifies referenced citations. The freePublish or Perish software can be used as an analysis instrument for the impact of the research. Design/methodology We pres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made at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sov to evaluate the research output of the faculty. We analyzed their 2008 researchperformances as documented in their annual evaluation that states the number of papers, books, and research contracts. Using Publish or Perish, we calculatedthe H-index, Gindex, HC-index and HI norm, of the 60 more-productive professors. We present correlation indicators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open accesstools and repositories for increasing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The Publish or Perish software is an easy to use instrument for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research. It calculates the impact of the researchers using the veryvisible resource, Google Scholar. The data source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citations than ISI Web of Science, including citations in books,conference proceedings, working papers and non-ISI indexed journals. So, some consideration is needed about which scientometic tool to use depending on thefield of research. Google Scholar has better indexing of proceedings and non-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 than ISI Web of Science, still does not perform sowell tracking citations from books and chapters of books.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ose related to health are well covered in ISI Web of Science givenits journal coverage, and as a result Google Scholar fewer citations in these fields. Research implications Authors’ impact analysis and citations are not an assessment tool in Romanian universities, but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increasing research impactthrough more citations is one qualitative indicator. ISI Web of Science and Google Scholar are scientometric databases that can generate an individual’s H-index.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se instrum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describing the impact of one’s scienc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his exploratory study was presented to academic community to illustrate the utility of these tools and to inform faculty of challenges with assessing theirimpact. We showed that professors with high H-index calculated using Publish or Perish are those with papers indexed in ISI Web of Science. This is not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oints garnered by faculty. We suggested to the faculty that all professors have to be analysed with the sameindicator. Further, we recommended that Google Scholar and the H-index obtained using Publish or Perish offer tools for asses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university and evaluating professors. Social implications Open access to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digital repositories presents today’s worl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simposed by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first Romani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was implemented at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sov. As part of the undertakenresearch, the visibility and the impact of th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production was measured us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scientometry, as a fundamentalinstrument for determining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of an university as well as for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ultsshowed that an open acces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would significantly add to the vi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production. Originality/value We present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results of an exploratory study made at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sov regarding the h-index of the academic staff.H-index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Publish or Perish” software, comparing the number of ISI indexed published articles and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from “ISI Web of Science”. Using “Publish or Perish”, we calculated h-index, g-index, hc-index and HI norm. We analyzed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s achieved by Brasovacademic community in 2008, as realised in their annual evaluation -number of papers, books, research contracts, etc- by comparing the four indexes of those60 professors with the best results. We will present correlation indicato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open access for increasingthe impact of scientificresearch by usi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8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建委朝阳建委王文利为什么坑害人民
热度 2 denghl 2011-2-9 17:00
美景东方二号楼 1201 室等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工程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来信内容 : 美景东方二号楼 1201 室等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工程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 1 )次卧房顶裂缝长度达 4m ,宽度达 5mm ,深度大于 1cm ,弯曲锯齿状分布,混凝土楼板出现麻面、离析、露筋等现象; ( 2 )客厅和主卧承重剪力墙及非承重墙均匀有纵横交错裂缝,布满大部分墙面,上下左右贯通,通长延伸,宽度大于 1cm ,最大处可以插入手指; ( 3 )地板多处出现交叉型裂缝,布满大半房间,宽度大于 0.5mm ,长度累计近十余米; ( 4 )阳台处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导致的阳台地面反复地被拉裂,至今无法修复; ( 5 )另外,本楼地下一层梁产生断裂,其它楼层也多处产生明显裂缝,地基可见明显的差异沉降现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建筑鉴定标准》和《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无论该房屋是否进行工程质量鉴定(所谓的检测已毫无意义),均应得到如下结论:根据民用建筑适修性评级的各层次分级标准,构件适修性极差,应采立即取必要的措施;子单元和鉴定单元分级标准应为鉴定对象严重破损,修后功能极差,甚至超出新建的造价,适修性很差,应当拆换或重建。 2 、美景东方二号楼 1201 室房屋严重结构性工程质量问题开发商没有给予合理解决 北京美景东方二号楼 1201 室 2004 年由北京工业大学团购, 2008 年 12 月 31 日 交房, 2009 年 2 月 23 日 发现房屋顶板张拉型裂缝、麻面、离析、露筋等现象,多次找开发商后以所谓质量瑕疵给予了部分修复,这次所谓的修复不久又重新裂开, 2009 年 3 月 12 日 向北京建委信访办和北京朝阳建委进行书面投诉该房存在的严重结构性工程质量问题, 2009 年3月 26 朝阳建委王伟坐现场勘察又发现房屋墙壁多处裂缝; 2009 年 4 月 1 日 北京达义兴业房屋开发公司与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所私下签订了价值 7500 元的一个关于房顶裂缝的检测协议; 2009 年 4 月 12 日业主再次向北京市长办公室、北京市委、北京建委和建设部信访办网上投诉; 2009 年 4 月 30 日 北京市建委执法大队到现场勘察房屋时再次发现房屋客厅,卧室墙壁和地板等多处又出现新增多处裂缝;墙壁裂缝宽度大于 1cm ,蛛网状布满整个墙壁,地板裂缝从横交错,宽度大于 5mm ,布满半个房间。 2009 年 5 月 11 日 北京建委执法大队在六里桥召开开发商、业主,朝阳建委等参加的协调会,会议上执法大队和朝阳建委质量监督站刘巳正站长强调如下:第一、开发商必须在三日内拿出所有房源,供业主选择一套合适的予以调换;第二、积极准备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但开发商迟迟不予提供房源,在多方努力下,至 2009 年 5 月 22 日 开发商拿出了 D 座 901 室惟一的一套已经售出给北京工业大学的房子让业主看,企图搪塞业主之意明显,业主与北京工业大学房管科联系,当即回复 901 室为北京工业大学已经买过的房屋,坚决不能调换;业主要求调换其它房屋,开发商一概拒绝。事后业主曾多次与美景东方售楼处联系得知,美景东方仍有多处房源未售,房源与 1201 室大小、户型相当,业主也多次在售楼处的陪同下去看过房源。 2009 年 6 月 2 日 北京建委执法大队再次在开发商处召开协调会,坚决要求业主按开发商与北京第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所私下签订的价值 10000 元的一条房顶裂缝的检测合同进行房屋检测。 2009 年 7 月 6 日上午 业主按执法大队约定时间在美景东方室内等待有关检测人员,直至过了近一个小时仍未见到任何人的踪影,也没有任何音讯。 在建设部的协助下,至到 2009 年 9 月 28 日 北京建委执法大队给业主提交了一份鉴定报告复印件,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建议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至今,又近三个月了,北京建委,北京朝阳建委(朝阳建委王文利明确地站在开发商一边对付业主)仍没有给予解决。开发商对业主置之不理,业主无耐,再次投诉请求早日解决住房的质量问题。 . 市长信箱 中国建筑平均寿命只有 30 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语出惊人。照此推算,有些贷款购房者等到自己的房贷刚还清时,也刚好临近该楼房倒塌之时。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塌塌楼”、“歪歪楼”、“倒倒楼”、“裂裂楼”、“垮垮楼”、“拆迁楼”等统称为“短命楼”,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的现状和悲哀,也给相关职能部门敲响了警钟。 ...NO.2 楼裂裂 北京美景东方豆腐渣工程是北京建委朝阳建委验收的 ... NO.2 楼裂裂 北京美景东方豆腐渣工程是北京建委朝阳建委验收的合格 .. 个人空间
5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