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春夏秋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欣赏
kd652 2018-8-7 02:16
� � � 上面是描写春天的诗 ,其主旨是“希望”: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下面是描写夏天的诗词 《鹊桥仙》,其主旨是“圆梦”: � 下面是描写“秋天”的诗 ,秋天(老年)如陈年佳酿: � 下面是描写冬天的诗,看破人生无意苦争春,留得香满人间:
个人分类: 说三道四|3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民的春夏秋冬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7-9-5 00:51
草地的春天 草地的夏天 草地的秋天 草地的冬天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4554 次阅读|9 个评论
校园里杨树林的春夏秋冬
热度 4 fdc1947 2016-12-6 08:41
校园里杨树林的春夏秋冬 小时候生活在南方的城市里,很少见到二三十米高的钻天的杨树。只是在《白杨礼赞》中读到了关于白杨树的文字,很有些被振奋精神的感觉: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后来到了北京读书才注意到华北平原上的杨树,当时最吸引我的特点除了高大之外,是树干上长着的一只只“眼睛”。后来到了沙漠、草原上的农场,搞“田地林网化”。一望无际的土地,被防护林分割成一块块五百公尺见方的田园,每十来行参天的大树组成林带,挡住了怒吼的狂风,不让风沙盖住我们的良田。记得快到夏天的时候,我们把那一根根只有一拃来长的杨树枝,密密麻麻地插在地里,像种地一样,育上秧苗,锄去杂草,几年工夫,树就成林了。从树干像锄杠那么粗就可以间下来换钱,边长边间,越长越大。队里盖房字所用的檩子,用的都是前些年种下的杨树。 山大老校一号楼西南面也有一片杨树林。我不知道那片树林是什么时候栽种的,印象中似乎我到这里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有了。林边上的树大概由于得到的阳光更多,所以长得更粗壮,胸径有六七十厘米。树木这东西,一开始看它长得很快,看着它噌噌往上长,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显著了。记得我1979年我们在山大新校的宿舍楼后面种上的杨树,早就比六层的楼房高出许多了。有时候回去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总有一种“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但是老校的这片杨树林似乎不大变化,一年又一年,看它长叶又落叶,好像总是这副模样。在它北面路边的看上去年龄与它差不多的杨树上,学校都贴上了让学生刮风天不要再在树下停留的告示。看来它真的有些老了。 记得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寥寥几句话就生动地勾画出琅琊山的一年四季。我可没有那样描写的功力,那就用现代人的办法,贴上几张老校杨树林的照片吧。 初春的校园是寂静的,学生们都还在家里与家人一起过节呢。杨树枝头的花芽像毛笔的笔头一样,一天天膨大了。 开学一段时间了,天气也慢慢地暖和起来。似乎在一个夜晚,所有的杨树都吐出来深色的树挂,那是它们的花。整个树林的上空黑乎乎的,挡住了蓝天。 树挂落尽,等着它发芽,有点心焦。终于,树叶长出来了。校园里一片鸟语花香。学生也开始走出教室,到树林里看书学习。 春天总是短暂的。不几天过后,花落了,树叶大了,校园的色彩变成了一片翠绿。 我喜欢夏天。在大树的阴影下散步,出透了汗,回到家,温水下洗个澡,浑身都舒服。可是,喜欢的东西却总觉得长不了,夏天总是很快就过去了,又要穿上一层层的衣服。秋风一起,树叶就哗哗地掉下来。 刚掉下来的时候,树叶还是绿的,几天过后就变成了枯黄的。树林里的石桌、石凳上,再也见不到那些用功的学子了。 济南的冬天是干旱的,很少下雪,即使下雪也都不大。杨树林里静悄悄,学生们又回家了。在寒风中,杨树林的花芽仍然在悄悄的变大,等待它的春天。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5085 次阅读|7 个评论
面对严冬妍然笑​- 读戎可老师新作“秋·花果虫”有感
热度 1 xucq45 2013-9-13 11:29
(戎可摄) 面对严冬妍然笑 - 读戎可老师新作“秋·花果虫”有感 生生不息花果虫,丰收季节藏镜中, 面对严冬妍然笑,明春依旧万紫红。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30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热度 14 Springiris 2013-3-29 14:14
这原本是一首歌“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今天却被我引用于此,我要说的这个“人”叫做“四季”:春、夏、秋、冬,这个人性格中有春的婉约、夏的热烈、秋的深沉、冬的平和。 这座城叫做“杭城”,她有很多曾用名:临安,钱塘,杭城,武林。如今叫杭州。这座城却扮演着杭州人生活中的多重角色:爱人、恋人、知己、朋友,这个人集爱人的温馨、恋人的俏皮、知己的交心、朋友的淡然于一身。 在这里,因为四季,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性格;因此她也给她的人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妩媚与温婉、温馨与热烈总会在不同时候交替呈现,永远都有惊喜;所以其实已经分不出是因为人爱上城,还是因为城本身而爱上这座城,其实因和果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平凡日子里沉淀下来的感受。 昨天送一个人,横穿这座城市,从西北角到东南角,穿过隧道,路过龙井,跨过钱塘江。返程路过虎跑的时候,景区限行,被分流到了苏堤、南山路、杨公堤方向往回挪,车多,速度慢。堵车,原本应该是让人非常心烦的一件事情,可是这初春的暖阳配上这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蓝天山色湖光,我发现想说心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几张照片是堵车排队时,通过车窗手机抓拍,效果欠佳,只为表达意境: 1.花港公园处 2. 南山路拐入杨公堤处 3. 杨公堤 4. 空勤疗养院附近 无论老杭州人还是新杭州人对这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感触,我聆听到他们通常这样抒发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有人说:这是山灵水秀的人间天堂; 有人说:这是一座略带小资气息的城市,一座有着古典情怀的城市,一座有着文化滋润的柔媚之城,也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大气之都; 有人说:这是一座属于山水的城市,属于单车的城市,属于慢调的城市; 有人说:这是一座山与水,人与文,散发着江南韵味的城市; 有人说:这里的建筑工地外墙画的都是诗词歌赋,这里的桥墩下都是画板; 有人说:这里的邮筒都会“化妆”; 有人说:人间四月天和八月桂花香每年在这座城市上演现场版; 有人说:这是一座车让人的城市,只此一点,感觉如此不同; 有人说:这是一座富人的城市,这也是一座百姓的城市,因为所有的美景全民免费开放,这里你买不起汽车可以租免费自行车; 有人说: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白娘子与许仙的缠绵多情、梁祝的千古绝唱、苏小小的西泠松柏、济公的济世豪情,宋高宗的西溪且留下……每一段传说,每一个典故,每一则诗词题咏,都掩映在烟波浩淼的西子湖畔,散发着淡淡馨香,为这个城市增添着动人的色彩; 也有人说:杭州越来越堵了,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了,可是这一切因为有了西湖,有了运河,有了南山路、北山路、杨公堤、赵公堤、灵隐、梅家坞……而变得都可以忽略。总有一处适合你的心境,且不远,走路、骑车、公交、开车都可行。 我不敢说我走过很多地方,但是在我走过和居住过的城市里面,这是最让我想停下脚步打发生命时光的地方…… 去杨公堤、赵公堤散个步,曲径人幽; 去九溪十八涧、宝石山爬个山,登高望远; 去钱塘江看个日出日落,潮涨潮退; 去梅家坞、西溪品盏茶,涤去浮尘; 去龙井绿茶吃个石锅沸腾饭,清风明月五谷香。 她总能给我一些惊艳、一些惊喜,而且经受得起时间和平凡的涤荡,随之沉淀,丰富我的内心…… 杭州的春夏秋冬: 1. 春 (图片由博主拍自太子湾公园) 2. 夏 (图片由博主拍于曲院风荷) (图片来自网络) 3. 秋 (图片来自网络) 4. 冬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歌曲) 演唱:方圆 我静静靠在窗口 默默的为你祈求 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温柔 看夕阳将城市染透 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 盼望着一个人让我感动 我宁愿为情为爱付出所有 愿意为你驻足停留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真爱需要用心去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相信生命的缘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从此生命变得完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痴心的守候在这一刻永恒 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 盼望着一个人让我感动 我宁愿为情为爱付出所有 愿意为你驻足停留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真爱需要用心去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相信生命的缘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从此生命变得完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痴心的守候在这一刻永恒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真爱需要用心去等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相信生命的缘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从此生命变得完整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痴心的守候在这一刻永恒
55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春夏秋冬,那些变化的和不变的
shuilinxi 2011-7-16 11:16
春夏秋冬 前言:很多东西其实不一定要去学,悟性好的人无所谓学什么哲学,只是可以看看作为一种慰藉,学来的哲学终会觉得很浅,往往我们过一段又忘了个干净。 其实学习在很多时候不如换一个词,接触或者碰撞。比如我们接触了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学哲学其实有时候不如到大自然中去思考和观察。 比如我们看到春夏秋冬,我们大致可以得到如下理解。 (1)轮回 在地球尺度的世界是一个轮回,因为春夏秋冬之后又是春夏秋冬。 我们老是在想成功的人都能预测未来,其实预测未来在一定程度是可以的。 你比如我们预测春天之后是夏天。这个没人说你牛。但是你如果熟读历史,观察大的变化之前的蛛丝马迹,预测出类似的东西,大家就会觉得你很牛。 (2)成长 春天是绿色的季节,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夏天是多彩的季节,充满激情。秋天是金色的季节,充满收获;冬天是白色的季节,肃杀掉陈腐的东西,为孕育新的生命做准备。 人始终是在春夏秋冬的鼓励或磨练中成长的。 所以不管做什么,最开始我们是要充满生机的,有一种理想,有一种希望;接着我们就燃烧着激情,大刀阔斧地实干,挥洒青春和汗水;秋天来了,春天的播种和耕耘有了回报,我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冬天,这是是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的时候,不要被秋天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不要被现实的白雪所掩盖,冷静下来,使自己变得简单,准备着来年的春天开始新的征程。 春夏秋冬,变换的是季节,是颜色,是心情,不变的是生命,是变化的本身。而爱,一直都在。
个人分类: 生活|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遍春秋冬夏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5-8 18:45
  东西南北是最常见的说法,就象春夏秋冬是最常见的顺序一样。 但是,总还是有其他的顺序,在歌里就有不少,比如:   1,我向着月亮呼唤,声音向 西北东南 。【费玉清《跟着地球旋转》】   2, 北西南东 ,一程又一程。【苏芮《北西南东》】   3,带给我喜悦的 春   满盈我欢畅的 夏   潇洒我轻愁的 秋   凋零我孤寂的 冬 【刘文正《春夏秋冬》】   4,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遍 春秋冬夏 【张强《烛光里的妈妈》】   当然,给春夏秋冬调顺序,主要还是为了合辙押韵。   男人有时候也唱《烛光里的妈妈》,但是,这歌显然是写给女儿的,除了歌词本身有“女儿已长大”这样的表达之外,曲调里的深情款款,那似乎也不是儿子的口吻。   这样,弄得当儿子的人很尴尬,虽然唱给母亲的歌不少,可是,好的也屈指可数,所以,都会窜到女儿那里去。   我听过几次男声唱《烛光里的妈妈》,稍微改变了一下歌唱模式,由深情变得稍微雄浑了些,“女儿已长大”也改成了“孩儿已长大”,还好,比“儿子已长大”要顺口些。   不过,这歌还是毛阿敏唱着好听,甚至超过了首唱它的张强。
个人分类: 情论|641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李东东:清华赋——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
nanpse 2011-4-18 15:43
李东东:清华赋——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4-15   时维辛卯,序属季春,莺飞草长,火树银花。钟灵毓秀,清华八方揽胜景;四海五洲,学堂百年聚光华。大礼堂莺歌燕舞,少长咸集,执手共话;二校门腾蛟起凤,契阔谈燕,纵横挥洒。苍髯皓首,不坠先生煌煌志;赤子丹心,敢忘后学喁喁情。京西形胜,一园神韵阅千年;清新俊逸,一府精英纳天下。   槛外山光,窗中云影。春风化雨,水木清华。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方知非凡境;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更道是仙居。熙春、云锦,三百年间繁囿地;近春、清华,昔日曾是帝王家。一泓秀水映荷塘月色;三亭幽阁被朱檐灰瓦。荒岛葳蕤,朝迎旭日;斋馆栉比,夕送落霞。近揽西山秀色,远接东溟苍茫,名园名校,世纪佳话。缘起庚子,开帷辛亥,更名壬子,善定戊辰。创业艰难时,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处,刚毅坚卓。看红旗漫卷,天地翻覆,杏坛更奏弦歌,绛帐再哺新芽。顶天,立地,树人,百年砥砺,一朝芳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日新,桃李清华。非谓大楼,而有大师,际会风云,名播迩遐。师从名师而名师出,在在鸿儒;学以博学则博学众,代代奇葩。四大导师名闻宇内,闳中肆外;六千教授学贯中西,含英咀华。科学工程院士,五有其一;两弹一星元勋,半出门下。红烛无声,春蚕有意,理工贤才,文史大雅。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是学术传统;焚膏继晷,旁搜远绍,校短量长,知学海无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晨昏苦读,不废冬夏。最难风雨故人去,喜看河山新秀发。百年虬枝不言老,催开十七万树紫荆花。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行胜于言,大道清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贤箴言励志,寄心海隅;后继以身许国,壮志天涯。五四精神烛照,薪火相传;一二九光焰不息,振兴中华。民主斗士,拍案而起;文学巨匠,穷节不屈。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其心雄,其志嘉。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精诚擘画。背负青天,脚踏实地,从我做起,胸怀天下。以庙堂之音立魂魄,以宰辅之志照肝胆,忧国忧民寄青史,立德立功在万家。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教也无涯,学也无涯。大道之行,积于跬步,千秋黉舍,百年清华。
1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夜
duke01361 2011-3-10 00:22
秋夜 总喜欢找个没人的地方独自待上一会儿。静静地感知秋风的冷度,看着它无情地吹落干死的树叶子,吹衰茫茫的草地,它是否充满了恶作剧?要不过几日,气温就给它降了下来,而日头也无力与之抗争,是否夏日时释放了过多的热量?现在正无力可释呢? 秋日的感觉恰是人过中年,激情和勇气渐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何尝又不是它的悲哀?生命轮回,也有春夏秋冬,而人生的秋天却也恰如周围的秋天。芳华飞起的时候,满眼的生机,孕育的应该是对付秋冬的智慧,才不致如此地被动和无奈? 但是草木又何尝有这样的潜能,命中注定地被动,春萌、夏华、秋实,然后是冬眠,要么深藏地下,要么结束现世,等来世再见?这种被动确实是人所不能的。现实之人是不可深藏,也不甘于深藏其生机的,因此我们都注定了没有第二个春天,也不大可能化作神灵而永远地活着! 眼见原野给秋风吹得满目伧夷,原本葱茏的原野又见黑黄色,风卷起尘土,扬到半空。云彩也成了土黄色。此情此景,真的让人无言以对呵! 冷峻的秋风 想一想过去了的那些岁月,有多少汗水似乎是白白地流走的?有多少理想是没有实现的?还有那燃烧着的激情,是否也随着秋凉而将息?何其多也?多得都记不起来了! 在秋日这些属于我的晚上,蟋蟀叫声依然是那样的响亮,抬头望窗外的月光,还有在那冷峻秋风中摇摆的树影,凄凄然然,没有丝毫的背景杂音。每当这个时候,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我知道本真又重新靠拢过来,灵魂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躯体之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呵! 这是秋风的冷峻吓退了蚊虫和暑气之后的清醒!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身边的自然界其实早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着,昭示一个听上去很觉残酷的真理:人生是人死的一端!即使秋天似乎没有感情,也并不如我们那样有着那么多的悲天悯人的心愁。但它却实在警示着我们,何必做无畏的计较,又何必不去尽情享受这短暂的人生呢? 可以一日千里的老马,又何必怀想那曾经的过去?又何必郁于那些人为的荣誉和得失?其实生命是没有得失的,得与失都是我们的弱点啊! 自在和自由的 当我们感觉不舒服,或是不高兴的时候,想一想这个世界上其他的生命体的运命,我们就会 变得更坚定,不会再感到困惑的那样深了! 从燃烧着的盛夏到料峭的晚秋,时间似乎是那样的匆匆,匆匆得让人喘不过气,似乎就在转身的时候,吹起地风会使人激灵地打冷战!大西洋的气温可能会变得更低些了,印度洋的人们是不用穿上厚实的衣服了吧?这里已然是晚秋了,夜里实在静的出奇! 一点的杂音也听不到,只有心在怦怦地跳个不停! 十月廿日夜 于河北 廊坊 2006-5-22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作(小合集)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3-1 11:01
两年前准备出国期间整理的不同时期的部分旧作回忆,现补充科学网上的博文,做个小合集。 旧作-春牛首,秋栖霞 17年前的旧作,做校刊《吃住行》编辑时,写了春夏秋冬四季一个系列,春牛首,秋栖霞,夏季写的是清凉山,已经找不到了,冬季甚至记不得写的啥了。 旧作和老歌一样,每一篇都让人回味起写的时候的场景,回味起一起工作的编委成员。当时还是到打字的地方用打字机打印在油纸上,那个打字机不像英文打 字机只要几十个字母就行了,中文打字机每个字都得有找到单独的字模打上去。校对时发现问题要用油墨整段涂掉重新打印。打印好再拿油纸到印刷厂去印刷。现在 看看落后多了,但那时能变成铅字已经很让人兴奋了,因为再早些很多考卷也得用刻笔刻在蜡纸上再油印。 翻看着目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就 旧作-奖品 92年底93年初临近毕业写的,又是近17年了,在系刊《哦,我们》做编辑时发的。当时从小学回忆到大学,如今则是对回忆的回忆了。 文中加入了少许想象,心底里的梦想中,是希望能有个老校长来发奖,但其实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发奖。 初中升高中时,从农村考入城里的县中,城乡差异加上第一年眼睛近视没配眼镜看不清黑板,尽管一直刻苦努力,农村的尖子生到了县城依旧一直在中上游徘 徊,一直到快高考了才不断攀升到班级里前几名。之前心中一直充满危机感,因为中上游的成绩按惯例高中毕业后能否有书念都比较危险。那时的班主任显然懂得赏 识教育,每次排名时都会为我们发奖,发奖面很宽,尽管只是中上游成绩,还是能拿到个本子。现在已经记不得是不是文中所说的日记本了,也记不得本子派了什么 用途、是不是确实拿来写日记了,但发奖这个场景仍旧依稀记得。 写这篇《奖品》时还带着些许遗憾,大学阶段从贴着最低分数线进大学努力到名列前茅,终以三年总评绝对优势保送研究生,但在学习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带来多少荣誉感,总有些不平。 当初写这篇的主要动机还是这张卡片和日记本。这张卡片是系刊创刊多少周年时韦钰校长为系刊作的题词,高中时就熟悉韦钰的大名,校庆时也看到她和吴健 雄谈笑风生,能看到她对我们系刊、对青年的祝福,当时还是很惊讶的。在随后不知多少次的搬家中,这张卡片一直没被漏掉。去年搬家时还特意想好收好,可惜搬 完竟然找不到了。 在系刊做编辑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学业之外,积聚了我几乎全部的情感和热情,为抑郁的大学生活带来不少亮色。 旧作-沙漠之花 92.12.22 校报《东大青年》,又是近17年前。 前几天有同学说希望自己的女儿初中两小无猜,高中心动,大学恋爱。可惜自己总是晚半拍。 写此文还没见过沙漠,今年暑假去了甘肃算是终于真正见到沙漠风光了。 文中最后一句至今看来仍含糊得很。 出差南京,正好发此文算作一个回忆吧。 旧作-奇思妙想 研究生期间,强制自己降低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转而追求学习之外的成就感,在没有其他渠道的情况下,投稿欲大增。尽管那时还很心疼几毛钱的邮费,一旦 稿件没有录用,邮费就付之东流了。但向外投稿的欲望依旧不可遏制,投稿既满足了雁过留声人过留痕的想法,也让毕业后的简历丰富起来。 初中末期看了日本翻译过来的有关创造思维的书,之后一直到研究生毕业,都在有意识地训练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新型拉线开关的想法成熟于高二前后,但一直没有机会让其有什么结果。本科,这个想法依旧经常萦绕在头脑中,后来在学校学生科协申请到几十元经费,终 于自己手锉、胶粘做了个模型出来。但之后参加个比赛得个鼓励奖就没有下文了,研究生阶段心有不甘,遂投稿发出来,终于了却心愿。 记得本科时还设计过防风窗栓,与新型拉线开关一起参加过学校的科技发明比赛,后来防风窗栓参加了全国比赛,可惜也都没了下文。当时其他系很多同学都 是基于实验室项目做东西用来参加比赛,要占很多便宜。可惜那时进实验室非常难,高考时高分的学习优秀生才有机会跟学校实验室的导师,之后再努力也很难有机 会。不像现在,每个同学都有导师带。 工作以后发现清洁方便钢笔被《家庭生活用品》 转载。 里面最浪漫的当属高楼自动桥,构思时倒没啥想法,拿到刊物时惊讶于画出来的效果这么好,不免唏嘘不已。 ——————– 《发明与革新》1994.5 《发明与革新》1995.2 《发明与革新》1995.1 《发明与革新》1995.7 《发明与革新》1994.6 《发明与革新 》 1995.9 旧作-哲理 对哲理的兴趣始于小时候摘抄的名人格言,高中对哲学狂热,试图挖掘人生的基本原理,并想整理出整个体系。大学时有了免费读书的图书馆,面对如此众多 的图书,世界广阔了无数倍,原有的体系再也容纳不了这么丰富的世界,面对庞杂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也没有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个完整体系的冲动了,不过对一 些短句的兴趣依旧。读研时,自己想了些,也摘抄了一些角度独特的文字。同时那时非常相信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文科的细胞,在编辑的鼓励下发了一些,但没 能坚持下去。 《中国漫画》1995.2 《中国漫画》1995.9 《中国漫画》1995.4 旧作-你会汉语拼音吗? 这篇写于硕士毕业刚工作不久。 读硕士期间自己凭兴趣发了几篇软件开发的小文章,有了转行到纯计算机行业的底气。不过后来所找的工作是完全换了一个行当,转到IT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Internet像是专门为我而诞生的,个人兴趣和工作完全统一,自己的才能和各级领导全都互补,正向激励之下,对事业的热情刹都刹不住。几年中每个小时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努力的效果。 在极度繁忙的工作之余,投稿的欲望空前高涨,因为不再要花邮费寄稿件,只需要发个E-mail就行了。由于Internet在国内刚刚兴起,能够接受E-mail投稿的都是计算机类报刊,于是投稿兴趣自然全部转到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文章。每月1-2篇,乐此不疲。 人文类文章自然就被迫停了下来,只有这篇,在读研时就想写,工作以后又有感触,于是将本科、硕士、工作之后的感概合并成一个主题投到了《大学生》杂志。读大学时就一直关注着这个杂志,终于在上面发了一篇杂文,也不枉做过大学生了。 工作以后的旧作终于不用再拍照贴图了,直接粘贴拷贝就行了: 《大学生》 1997.3 你会汉语拼音吗? 汉语拼音谁不会?可是数年前我在东南大学求学期间却轮到一位老外教我们汉语拼音。 这位老外给我们上英语外教课,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笔记本,让我们每人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并注上汉语拼音。我们都潇洒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注音——26个字母早就写得滚瓜烂熟了。谁知她看了却不满意,给我们教起了写汉语拼音的注意事项: 1. 不要把拼音字母写成英文字母,如“i”不要带上小尾巴…… 2. 拼音要注上声调。“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写汉语拼音不标声调,没有声调怎么读?”她抱怨道。 …… 我们无不郝颜:自从初中开始练习写英文,我们从来都是按英文字母的习惯来写汉语拼音的,而且自以为很潇洒。 同样是这位老外,我们交谈时说到“东南大学”时都称“Southeast University”,谁知她却听不懂,待解释明白后,她说:“中文校名翻译成英语时应采用汉语拼音,‘东南大学’应翻译为‘Dongnan University’。” 我们心中无不嘀咕:“Southeast University”早就在学校的各个正式场合使用了,怎会改成“Dongnan University?” 但是拗不过她的要求,我们在交谈时都称起了“Dongnan University”,久而久之,竟也觉得这个名称无论怎么说总比“Southeast University”来得上口。 幸而遇上这位老外,使我得以思考汉语拼音的未来:在英文日益普及的今天,汉语拼音在我们的意识中究竟还有多少位置? 我问一个高三学生:能将汉语拼音字母背全吗?背不全,试背了几次,每次总是在中途串读成英文字母了,而有几个字母单独拿出来竟再也想不起来怎么读了!或许我碰到的例子不具备代表性——但愿如此。 大学的专业课上,讲到“灰铁”一词,其代号是“HT”。老教授再三强调:“HT”是中文“灰铁”两个汉字拼音字母首字母的缩写,不要读成英文字母“埃区悌”。可是,在周围“埃区悌”的读音仍时有所闻。 现在学电脑的热潮方兴未艾,中国人学电脑免不了用到中文输入,中文输入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最普及的无疑仍是只要会拼音便不需任何训练的拼 音输入法。偶尔有个别的拼音拼不出,问周围的同学,回答无疑是一串英文字母的读音,没有人会象小学时学的那样读拼音:H-UI-HUI。 再看电脑内的软件,各种英汉字典、背单词的软件及百科全书层出不穷,但是从前人手必备的新华字典等中文参考工具却不见软件出版。或许已有这方面的软件,因我的孤陋寡闻而未见到,但在铺天盖地的各种英语工具书中难觅中文工具,这本身就已让人思考。 电脑中最热门的当属全球互联网Internet,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已将国内一百多个高校连入Internet。 Internet中最热门的服务之一是World Wide Web,如在浏览软件中输入“www.shu.edu.cn”便可看到上海大学提供的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的Web。在 “www.shu.edu.cn”中,“www”、“edu”、“cn”都是英文简称,分别代表“World Wide Web”、“Education”、“China”。留给汉语拼音的只有中间的“shu”了,代表上海大学,按惯例,使用汉语拼音或其简称,“u”表示大 学(“University”),有的省略“u”。如复旦大学为:www.fudan.edu.cn,上海交通大学为www.sjtu.edu.cn,厦 门大学为www.xmu.edu.cn、南京大学为www.nju.edu.cn……不过,你要是以此类推找其他学校的话,可能要吃苦头了。初上 Internet时,我想找北京大学,尝试了各种可能的组合:bju、beijingu、bj、bju……然而都失败了,后来才知道,北京大学用的是 pku。很显然,这是为了迎合少数人的需要而沿用了“Peking”的旧称。同样,清华大学用的是“tsinghua”,而非规范的“qinghua”。 或许,在汉语日益受冷落的今天,在满街的错别字、繁体字仍屡除不尽的今天,在富裕地区的方言被当作时髦的今天,我所忧虑的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当一届届没有汉语意识的学生成为社会的主角后,谁来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 旧作-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之双重标准 这篇写于99年,10年前了,当时是刚读博士时所交的政治课课堂作业,并在课堂上作了宣读,主要是角度挑选得好。后来投稿普通媒体没有回音,投学术 刊物又不情愿交版面费,遂发于2000.5.11网上媒体e行为,不算正式发表,这个网站也早就连不上了。不过这篇文章还是被许多文科的学术论文所引用。 有一篇说这篇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滥觞,当时看到其中有个“滥”字,吓了一跳,还以为说我不好,赶紧查了一下滥觞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看到北大有个教授在北大学报上的论文引用了一下这篇,那时对名校还是有些崇拜的,不免有些得意。 写这篇前后正是事业、生活发展的最高点,二十六七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又经过三年工作磨练如鱼得水,之后不久又有了自己完全负责的项 目。刚 进入文理科院校读博,走在复旦的林荫道上,感觉扑面而来的都是人文气息,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荣誉上第一次被各种奖项包围,读硕士时所做的项目刚获省科 技进步奖,参与编写的书也获奖了,工作上也刚获学校和上海市的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家庭上刚结婚领证又有了房子结束了十几年漂泊的感觉,人生终于安定了。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双重标准分析 随着Interne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了这一新兴的团体中。正如加拿大著名传媒学家麦克卢恩所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 环境,Internet也不例外,它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团,其特殊的属性使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网络伦理观,而其“网民”同时又是社会人,因而不可避免 地会与其社会伦理相互影响。本文分析了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并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及其后果和对策。 一、 双重标准 ——客观存在的事实 1. 黑客与窃贼——不同的道德伦理观 在某种意义上,黑客如同我们周围的窃贼,他们往往在“网民”不知道的时候进入“网民”的“家”——电脑中,大肆破坏,或攫取隐私。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窃贼,我们周围是一片喊打之声;而对于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 在各个高校的BBS系统上,“黑客乐园”之类专门的讨论区比比皆是,“网民”们在此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各种破解别人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并以自己破解技术的高明而自豪。而同样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却是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对偷窃技术津津乐道了。 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 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 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 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 黑客会获得人们的敬重,黑客们乐于公开宣称自己是黑客,并可公开聚会讨论。窃贼受到社会的唾弃,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绝不会以成为窃贼为荣。这就是双重标准的直接体现。 2. Web 和书籍——不同的知识产权观 Web从其诞生起便迅速地成为Internet网络的代名词。一个Web站点就像一个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向“网民”出版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作为出版,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现在网上到处充斥着文学作品,很多作家的小说均在Web上发布了出来,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同 意,而由某些公司或网民用扫描仪扫描下来,再用文字识别软件自动转换为文字,然后便在各个Web互相复制。而如果哪个出版社如此大规模地、不经许可地出版 各个作家的小说,无疑早就被推上了被告席,并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从法律角度,如果有哪位作家就此打起官司,这种官司必嬴无疑。但现在绝大多数作家保持沉默,只有最近我国文坛几个著名作家王蒙、张洁、张抗抗、毕淑 敏、刘震云和张承志联手状告“北京在线”网站侵权,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这个官司在法律上最后不出意外地赢了,但仍有很多作家持有不同意见。这表明了对 待知识产权方面,人们存在着双重的伦理观。 3. BBS 和大字报——不同的言论自由观 Internet中的BBS号称无纸化的大字报,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发表言论。其实,比起大字报,BBS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范围之广 和发布言论的方便程度是一般的大字报远远不能比及的,而其隐蔽性也远远胜过大字报:任何人只要友好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便可以通过电话线在各个地方发 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言论。 刚从“文革”的余悸中白脱过来的中国人还远远不能接受大字报的死灰复燃,而社会对比之更甚的BBS却表现得十分宽容。很多高校和商业站点都纷纷开出 BBS网站,而这些网站的欣欣向荣也的确构成了Internet上一个独特的风景。一个BBS站点一般都有几十个栏目,而大部分栏目都有上千篇文章。尽管 BBS站点最初多是以学术讨论的名义开出来的,但事实上很多BBS站点都开设了新闻时事之类的敏感栏目,有些文章在公开的媒体当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存在 的,但这些却在BBS上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并未被强令删除,而同样内容的大字报恐怕连一个小时也无法存留。 这说明社会伦理与网络伦理在言论自由上有着双重标准。 二、 寻根究底——双重标准的原因 双重标准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因为网络本身是高技术、高智商的象征,而社会上本来就对高技术、高智商存在着盲目崇拜的意识,因而社会伦理往往对其网开一面。这就如同一些杰 出的科学家尽管科学成就非常突出,但在婚姻道德方面却非常堕落,但因其杰出的科学贡献,人们并未对其鞭挞,反而津津乐道其传闻轶事一样,黑客以其高智商赢 得了伦理上的豁免权。当然,这种豁免权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其行为给大多数人的利益带来损坏时,法律为无情地对黑客加以处罚。 双重标准还来源于立法的滞后。Internet刚进入我国时,相关的法律还未来得及对其约束,而人们在建设网络的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拿来注意,而很少会去考虑其法律问题。这就是网上未经许可的文学作品以等的根源。 而当法律终于跟了上来,针对知识产权的立法开始保护网上作者的利益,而有关部门也开始对BBS进行约束时,原有的网络伦理观已经成型,法律只能对其约束而很难改变人们已形成的观念。正因为如此,“北京在线”案虽然是以作家获胜为结束,但却并未阻止网上文学作品的泛滥。 双重标准还来源于网络本身的特点。Internet诞生之初便以其资源共享和学术讨论为其主要特点,计算机本身也为信息复制提供了便捷。“共享、免 费等观念已植入网络伦理的精髓。而当Internet迅猛发展为全球网络,并逐渐商业化之后,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便显现出来。 三、 双重标准的后果及对策 网络社会不是封闭的,其社会成员同时又是现实社会的成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双重标准的客观存在,分析其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网民们可能不自觉地将网络伦理观念带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电子邮件系统管理员可能以安全为借口经常查看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社会中这不足为奇,但若天长日久,管理员可能潜意识中将偷拆他人信件也当作小事一桩,当其行为付诸实施后,无疑将为社会所不容。 其次,网络伦理的宽容还可能直接危害社会利益。如国内目前越来越多的黑客时间和社会最初对黑客的宽容不无关系。尤其当黑客将触角伸向证券所、银行时,更是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是互相影响的。社会伦理作为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伦理标准无疑对新生网络伦理基本框架有着决定作用。双重标准在某些领域 中将由于网络社会独特于人类社会的特点而长期存在,而在大部分领域中,双重标准的存在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伦理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这将促使社会伦理进一不走向 完善,从而消除标准的双重性。 而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网络伦理加以约束,以使其正常发展。 1. 加强立法。以立法约束和规范网络伦理,使之不至于触犯社会利益 2. 加强引导。大力宣扬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将其引导到与社会伦理大致一致的轨道上。以前有位科幻作家为约束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提出过机器人三定律,而针对 网络伦理,也应制定出相应的伦理规范加以引导。如美国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H·Rinal di)教授提出了电脑伦理十诫: 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他人。 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 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 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 5.不可使用电脑造假。 6.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 7.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 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 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 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 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尚未引起关注,本文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粗浅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旧作-我心目中的电子图书阅读器 作为非纯技术的文章,这篇是读博期间唯一一篇正式发表在刊物上的,也是最后一篇。之后至今不再发表了。 本是一个已经拖了很久的约稿,甚至编辑都已经换了,但还是发了一篇过去。 当时读博已经近一年,此后,价值观不得不从技术文章转向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学术论文,非技术类文章彻底停了下来,技术文章也努力压着自己尽量少写,转而开始写书和写学术论文了。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0.12(上) 电子图书有很多优点,但我仍然钟情于手捧一本纸质的图书,细细品位。现在有电子图书阅读器,可以捧在手中阅读,尽管它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只有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能与纸质图书相比时,才可取代纸质图书。 1.书要可“翻” 电子图书实际上是不可“翻”的,它只能上下滚动,这种滚动和翻动的感觉是不可相比的。我心目中的电子图书阅读器和普通的书一样,有多张书页(手感和厚薄也和普通的书页一样),像普通纸张一样柔软而可以弯曲。当然其页数不可能像真的书那样多,但至少要像一本薄薄的手册。 一本书的内容有多有少,如何在这薄薄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中显示这么多内容?其实电子图书阅读器当于显示器,即使只有一张纸,也可通过翻页按钮 显示其他页面。当我将薄薄的手册般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从头翻到尾之后,只要按动一个按钮,书中剩下的内容就又可以重新从书的第一张“纸”开始显示了。 这样,既满足了“翻书”的需求,又具有电子图书高容量的优点。在外观和手感上,它和普通的书一模一样,而本质上它只是一个阅读器,其存储器中可以包含上千本书,并可从计算机中拷贝新的书。使用切换按钮可以选择这个阅读器阅读哪本书。 这种书的所有技术难点实际上集中在这个既可显示文本、图象,又具有纸张一样手感、且价格不能太高的“书页”——显示器上。但只要这一点突破 了,读电子图书的感觉和读普通图书的感觉已经没有区别了,而同时又具有电子图书的高容量、低成本、易于编辑和查找等优点。这时,电子图书取代纸质图书的时 代已经开始了。 2.书要可以“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但在电子图书上写写划划的感觉和在纸质图书上的感觉目前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我宁愿将电子图书打印出来,然后再在书上作笔记。 电子图书如果光实现了可“翻”,而不能在可“记”上有所突破的话,只能在一些消遣的书籍市场取代纸质图书,而在学习、研究类的图书中仍不可 能取代纸质图书。而要实现可“记”,则对“书页”——显示器有了更多的要求,它应该像触摸屏一样可以感应电子笔的移动,读者在看书时可直接在“书页”上写 写划划,而且所写的东西可以按照书写时的笔迹和在书页中的位置一起保存下来。这一点在技术上应该不算太难,实际上现有的触摸屏以及汉王手写笔等已经可以做 到了。但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直接在如纸张般柔软的屏幕上写字,而且要能写精细的小字,就比较难了。 如果再结合汉字手写识别系统,在屏幕上书写的内容既可保存原笔迹又能够进行汉字识别,则这种书还会受到作家的青睐。因为它已经和作家原有的写作习惯一模一样,又同时具备了电脑写作的各种优点。 相信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像现在一样手捧着书流连在柳树下、小河畔、石桌旁,或坐在车上、躺在床上,时而在上面写写划划,其感觉和现在所读的 书没有什么不同。但这本书的肚子里实际上已装满了我们所有的教科书、练习册、工具书,包括所有的各科作业、心爱的日记,甚至包括学校的整个图书馆。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那像纸一样薄而柔软,能清晰地显示存储器中的文字和图片,又可直接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写划划的“电子书页”的问世。 旧作-希望与哀亡 博士毕业之后,借着惯性,第一次出国,职称也升了,独立编写的书也出版了,尽管远超出“而立”的要求,但未来已不再如读博时充满无限可能了,无边无际的彷徨不可避免地弥漫过来。 告别旧的福地,投入新的单位,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虽然新的单位有更完善的制度、有与国际接轨的理念、有充满活力的同龄人、有着梁祝的传承、有着老大文化,一切都充满着亮丽的风景。但抛弃一切,一切从零开始,既需要挑战自己的勇气,又需要挑战自己对职业的忠贞。 这两篇旧作离得很近,一篇充满希望,是为学生实践总结报告写的序;一篇满是哀伤,是在BBS上送别自己的学生。现在看来,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希望与哀亡交织的未来。 送别永峰 经常路过北宝兴路殡仪馆,看着它越修越豪华,却没想到今天要在这里送别我的学生永峰。 以前参加过追悼会的人常对我谈起对人生和生死的顿悟,自小看淡生死的我,在平生第一次参加追悼会后,却只有心痛,因为这是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至今仍恍若隔世,不相信感冒也会将永峰从我们身别夺走。尽管病情受到耽搁,尽管发病危通知时心肌已经受损,但在换心脏早已不稀奇的今天、在布满各种仪器全天监护的病房中,谁都没想到生命会如此决然而去,并且流逝得这么快。 2号沈父还充满希望地谈休养好了抓紧补习学业的事,沈母还说永峰很老实,要我在其复学后多多照应,永峰尽管面色苍白不能说话,但仍满面微笑地向我和 同寝室的傅XX挥手。2号晚上沈父还说病情好转了,大便出来了,能吃东西了,正在很不好意思地吃我送的苹果。谁会想到3号会突然急转直下,直至4号凌晨的 无法挽留。 逝者是生者永远的痛,何况这是本不该如此逝去的生命。如果我能在平时对其多些细致的关心,如果周围的同学和他自己能对病的凶险多一份认识,如果XX医院在其刚开始看病时能多尽些责任,如果XX东院有最好的医生,如果不是处于国庆长假,一切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追悼会上老大沉痛的声音、同学哽咽的话语、李X断了线的泪滴、沈父哭泣地回忆沈永峰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的往事、沈母欲绝的痛哭,无不令人动容。我盯着永峰的遗容,脑海定格着最后一面他的微笑,一切似乎仍旧是一场梦。花海中,愿永峰年轻的灵魂能在天堂中与我们相通。 写于2005.10.6 复旦百年青春万载支教 序 你我的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我的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当艰苦的革命老区的精神与繁华都市学子的知识相交换,结果将会是什么呢? 江西万载,一个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穷乡僻壤的小县城。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当我得知我的几个城市里泡大的学生冒着酷暑要去那里支教的消息,不禁默默地为他(她)们祝福,期待着他(她)们的成长与归来。 接下来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让我对这些孩子们刮目相看:从前期的活动整体计划书、网站宣传到学校及当地媒体的联系、行程及住宿的安排,都周密有序。最难 能可贵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们还细心地对当地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机水平作了详细的调查,而后按照各人的特长分别担任不同的主讲老师。应该说,前期的准 备让我对他(她)们这次的红色之旅有了信心,相信这次行动对他(她)们乃至其他的学生们会有很大的触动。 终于,他(她)们洋溢着欢笑和思考回来了。虽然风尘仆仆但却收获多多: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到与老区质朴师生的交流,从百年复旦精神的传播到老区革命精神的继承。其中最值得记忆的部分,都保存在这一百多页的实践报告中了。 当革命老区的精神与繁华都市学子的知识相交换,革命老区收获了知识。而这知识不是普通的用以果腹的苹果,而是一粒粒种子,播撒在老区每位学生和教师 的心里,并将由老区的教师继续精心地培育。而这些种子最终将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发芽成长。在这同时,我们的学子开阔了眼界,历练了人生,收获了经历、友谊和 精神,而这也将不断地滋养着我们学子今后的成长。 徐迎晓 2005.9.14 YC华丽转身,众博主惺惺相惜 这篇旧作的主体写在班级博客,是开始坚持写博客的开篇之作。一年多后,来美一年,正好又看到YC休博时大家的离别气氛,遂翻出此文加上新内容一箭双雕地纪念一把。纪念自上外以后开始的新生活,怀念旧YC——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掺和新YC——科学网的最佳游客。 阿凡达IMAX 3D——科普之旅 临出国前写的一篇很花功夫、很花银子的博文,为了一场电影将自小感兴趣的3D技术系统地好好研究了一下。 “破案”手记 在科学网发的第一个被精选的博文,用科普的笔法把记录了出国以后的一次技术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4988 次阅读|3 个评论
GDP的棋盘
热度 10 iwesun 2011-2-11 17:45
GDP的棋盘
GDP的棋盘 中国已经上套! GDP年年都在涨, 明面上的收入, 和整体社会价值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 宁可花钱买飞机, 绝不搞基本的福利建设。 灰色收入, 那就是艺术了, 没艺术细胞的人, 只能看,只能骂,骂完了, 还得老老实实拉磨。 到底为啥? 很简单,危机感。 花无百日红,春夏秋冬轮流转,风水据说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中国已经上套, GDP年年涨,稳坐钓鱼台, 草根屁民是无权进行横向比较的,只能进行纵向比较。 去年当爬虫,今年当猴子,就算不错了,阿弥陀佛。 啥叫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人们的欲望可控, 在相当长是时间内可控。 GDP一但真的掉下来,皇位就不保了。 现在的人精是遍地跑了。 中国这个最温和的奴隶社会,其实有很多好处。 猴子不需要变成人, 人太多了不好。 一旦经济滑坡, 俺还可以扮演慈善家, 救济一下是在吃不上馒头的猴子, 再说, 换飞机的钱, 其实还主要是靠这些猴子们傻干出来的。 猴子的问题解决了, 就只剩一个村长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讲究默契, 大家要培养心电感应, 你给我面子, 我给你油水, 大家心照不宣。 偶尔杀几个村长, 给猴子们看看, 也是社会需要, 有的村长无神论学的也太彻底了些, 分不清大毛小毛了。 都需要教化, 明君也许教化, 好好爱护村长, 村长也需要需要教化, 要知道礼数才行。 不过, 有谁想过, GDP可是指数, 指数这东东到底有多牛, 还是想想国际象棋和麦粒的故事。 你好事想着保住皇位, 你的棋盘就真的要装下整个宇宙了。 换谁都一个球样, 为啥要换? 将就着过吧。 换谁是一个球样, 换谁不重要, 换本身是重要的, 只要是换了, 这个棋盘就被掀翻了, 就会发现棋盘之外, 还有世界。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47 次阅读|18 个评论
春夏秋冬的来历
sheep021 2010-10-26 10:15
洛书 历图(《中华五千年科学精典》803页。杨力著) 4000多年前的《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在北部天空,有七颗明亮的星星,排列成一个勺状,称为北斗星。其中4颗星排列成斗勺,其余3颗星排列成斗柄。在我国北方,这个大勺一年四季总是处在地平线以上,围绕北极星转圈。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每晚看到北斗的位置和斗柄的指向总是在变化的。 3月21日春分,标志着天文春季的开始。当晚23时,斗柄正指向东方。不过,这一东指的时间会逐日提前4分钟。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时间抬头仰望北斗星,会看到斗柄指向逐渐偏南。夏至23时正指南,标志着天文夏季的开始;秋分晚间23时正指西,标志着天文秋季的开始;冬至晚间23时正指北,标志着天文冬季的开始。 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有关,但指示北方的北极星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几颗星轮流坐庄: 不同于西方以 黄道 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 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 天球 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帝王的象征。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星 ( 中国 古代称它为 勾陈一 或北辰 ) ,。但小熊星座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 地球自转 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 事实上,小熊星座星在北天极附近纯属巧合。估计他还有1,000年的时间能被称为北极星, 勾陈一 成为 北极星 只是25,700年的 岁差 周期中的一小部分时间而已。在1,000年之后,仙王座 少卫增八 (仙王座)将成为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即北极星)。在大约西元7,500年之时,(仙王座,中国星名为天钩五)将成为北极星;在西元14,000年之际, 织女星 (天琴座星)将成为北极星,但到时他离北天极仍有6的距离。 地球自转轴这样摆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6000年(根据岁差常数精确计算,一个 岁差周期 需要25786 年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的,静止只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而且在公元2000年后大约13200年后北天极又会指向小熊座星。 -------- 岁差 在太阳,月亮和其它 行星 的引力作用下,地球 自转 轴在空间并不总是保持在同一方向上,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饶着地球 公转 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垂直轴(黄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度半,即所谓 黄赤交角 。这种天文现象就叫岁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四季”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别
热度 1 youxue 2010-6-27 02:06
似乎“四”这个数字很特别。 中国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 西方也将一年分为四季,英语为: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众所周知的英文翻译为中文是: Spring( 春 ), Summer( 夏 ), Autumn( 秋 ) , Winter( 冬 ) 。其实翻译不准确。中国的春天从阳历 2 月 4 日开始, 3 月 21 日春天过去了一半。但西方 Spring 是从 3 月 21 日开始。也就是说,中西季节大约的对应时间为: 春( 2 月 4 日— 5 月 5 日) 夏( 5 月 6 日— 8 月 5 日) 秋( 8 月 6 日— 11 月 5 日) 冬( 11 月 6 日— 2 月 3 日) Winter (12 月 23 日— 3 月 20 日 ) Spring (3 月 21 日— 6 月 22 日 ) Summer (6 月 22 日— 9 月 22 日 ) Autumn (9 月 23 日— 12 月 22 日 ) 因此准确翻译应为: Winter( 冬春,或冬尾春首,即冬天的后半和春天的前半 ) Spring( 春夏 ) Summer( 夏秋 ) Autumn( 秋冬 ) 在中国,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这与用农历有关),而冬季是最后一个季节。 在西方, Winter 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中国人可能会误以为 2010 的 Winter 是 2010 的最后三个月,其实是 2010 的头三个月。因此 2010Winter 入学是 2010 年 1 月份(或 2009 年 12 月份)入学,而不是 2010 年 快结束时入学。也就是说, “2009年冬天”翻译成英文接近于 winter of 2010。 从四季的划分,可以看出西方人比较简单,只看到了绝对冷热: Winter 就是最冷的三个月(相当于中国的数九寒天), Summer 就是最热的三个月。 而中国人比较有哲理,善于捕捉变化:当最冷的时候刚结束,天气开始变暖(但实际上还很冷,如我的老家所说“春风如炸刺”),就感觉到春天来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24 次阅读|4 个评论
浣溪沙 一组
tangwei 2009-2-26 11:39
春 (一) 一遍春风一遍花,山如羞着几重纱,惹来野鹤采云霞。 樵子举刀怜老树,儿童卧石数闲鸦,夕阳西下未归家。 (二) 细雨江南不尽思,桃花闲赋几春词。东风唱起最高枝。 何处避开流水句,心中织罢一盘丝。小窗帘卷又将迟。 夏 (一) 问罢沉天问老庄,今年雨季这般长?桃花落尽是秋凉? 岸柳羡鱼多自在,清风笑我太忧伤。小荷远远水中央。 (二) 栀子花香沁入泥,青梅树树坠枝低。不知不觉雨来兮。 连夜稀疏牵旧事,一杯清淡洗东西,此时有句却无题。 秋 (一) 一负秋风小病深,恹恹素手拂新尘,旧词吟到去年人。 小月如眉勾越细,清茶似水味难真,谁家热闹不知因。 (二) 无意装成醉语蛮,恐人识得我心寒,秋风又起冷江南。 一树枝丫空落落,无聊素笔句残残,相思结果最为难。 冬 窗外浮云懒散时,梅花枝底影还遗,风儿漠漠任由之。 一笔随心牵到底,那弦无意断于斯,眼波深处冷谁医。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33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四季常在
杨学祥 2009-1-30 14:31
春风拂绿生气在, 夏雨倾盆荷花开, 秋霜催熟万颗子, 冬梅又有暗香来!
个人分类: 诗词|16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只对下联不应征
jlpemail 2008-11-16 09:22
上:秋去冬来秋水伊人望穿秋水 下:春归夏至春衫吾辈染透春衫 或者:把衫改为心,把染该为伤。 看到王春艳博友转贴的启事中有个上联,像 喜欢做完型填空一样完成了。决无应征之意。 建议应征者组建以理发师傅和英文教授 (最好 是学中文出身的外语学院的老教授)为主的智囊团. 本人的下联免费奉送。
个人分类: 诗词场|406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