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东方周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家国天下还是家国主义???????
DynamoChina 2012-1-22 14:58
李泽厚论家国天下:警惕封建主义死灰复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18:10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北京报道   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   1999年,69岁的李泽厚正式退休,寓居美国,在大洋彼岸执起教鞭。近年来,每年八九 ad1= "金海国际纯板大户型"; link1=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59242,88622,88708&cid=0,0,0&sid=82705&advid=2651&camid=12665&show=ignore&url=http://www.jinhaiguoji.com"; //左上 ad2= "领舵望京热销6.7亿"; link2=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59695,89205,89289&cid=0,0,0&sid=83195&advid=2651&camid=12665&show=ignore&url=http://www.fescoclub.cn/dhw/"; //右上 ad3= "诺基亚6708博客手机"; link3= "http://sina.allyes.com/main/adfclick?db=sina&bid=60953,90816,90903&cid=0,0,0&sid=84551&advid=2980&camid=12921&show=ignore&url=http://www.nokia.com.cn/cn/phones/models/n6708/features/blog.shtml"; //左下 ad4= "c2完美驾车人活动"; link4= "http://211.94.190.80/html.ng/adspec=Flash&adtype=logo&affiliate=sina&campaignid=684&channel=search7&log=0¶ms.styles=clickcmd?"; //右下 //浏览器类型变量 var InternetExplorer = navigator.appName.indexOf("Microsoft") != -1; //ie内容 function IEad(){ adCode = ' ' +' ' document.write(adCode);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1", ad1);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2", ad2);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3", ad3);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ad4", ad4);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1", link1);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2", link2);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3", link3);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note').SetVariable("link4", link4); } //ns内容 function NSad(){ adCode = ' ' +' ' +' '+ ad1 +' ' +' ' +' '+ ad2 +' ' +' ' +' ' +' '+ ad3 +' ' +' ' +' '+ ad4 +' ' document.write(adCode); } //主过程 if(InternetExplorer == true){ IEad(); }else{ NSad(); } 月间,他都要回国一次。11月21日下午,在位于东厂北巷的寓所,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旗帜性人物接受了本刊专访。眼前的76岁老人身着便装,两鬓已花白,不过面色红润,目光炯然。他拉张椅子坐在客厅,背后是冯友兰晚年为他题写的一副对联:“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从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热点到中国的经济形势到国际政治,拉拉杂杂,李泽厚来者不拒。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他始终保持了很高的敏感度,每有惊人之语,谈到可笑之处,时常朗声大笑。   李泽厚曾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我为人类工作”,当然在他看来为人类工作和为中国工作是统一的,他说中国是他的起点和终点。采访时,本刊记者问他是否已取得美国国籍,他说他很容易就可以入籍美国,但“没这个必要吧”。   记者提出为他拍照,他欣然应允:“你们想怎么拍,我随你们摆布。”拍完之后,记者把照片给他看,他却拒绝了,“我不看,你们拍完就行了”。他看重的还是他的学说,在记者准备告辞的时候,他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现在网上还有谁批评我?”   “我支持抹口红”   《瞭望东方周刊》:你一直致力于思考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现在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复苏之势,比如官方举办“祭孔”活动、学者倡导读经运动、学界名流发表“甲申文化宣言”、有的高校成立了国学班等等,对这种现象你持怎样的看法?   李泽厚: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读经,我知道的有两个,一个是蒋庆倡导的,一个是孟母堂。对这两者,我的看法就不一样。我并不是一般的反对读经,不然我写《论语今读》干什么?我认为关键是在什么思想指导下读经。蒋庆指责严复、梁启超“跟着西方跑”,胡适、鲁迅那更是通通错了。他说蔡元培不该废除读经,   我坚决反对他的这些“指导思想”,我说他是“蒙启”,把启蒙的东西又重新蒙起来。   但是孟母堂的就比较好,它要求学生不光读经,也背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趁小时候锻炼学生的记忆,没什么不好。当然要指望读了经人就变好了,这也不可能,主要还要看社会情况。所以我还是鲁迅派。   我也反对“甲申文化宣言”,很多名流参与其中。我不赞成,已经说过了。   现在有些人对国学大师的理解也很好笑,把胡适、鲁迅都称为国学大师,他们要是现在活过来会气死,因为他们恰恰要反对传统的东西(大笑)。章太炎最好的学生是黄侃,鲁迅根本排不上。当时许多人的中国学问都比鲁迅胡适好。“国学”这个词我也不理解、不赞成,这个以后再说吧。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出版界有一种“读史热”,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相当畅销,其中尤以易中天教授的书为典型。此外,影视界如今也流行古代尤其是明清的宫廷戏。   李泽厚:历史剧编得太荒唐,所以我基本不看历史剧。我对易中天倒是蛮支持的,他至少是按正史讲的,可以纠正大家从历史剧得到的许多错误知识。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   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很多学者对他们大不以为然,指责这是“庸俗化”,老实讲不是每个学者想“庸俗化”就能“庸俗化”的,他们能做这种普及兼娱乐的工作,很不容易。   《瞭望东方周刊》:一个较典型的批评说余秋雨、易中天是抹着“文化口红”。   李泽厚:我支持抹口红(大笑)。你不愿意抹你就别抹嘛,你可以关起门来,干你自己的。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有什么不好?余秋雨的散文你不喜欢也可以,但有人喜欢读。我觉得有些人是出于嫉妒,见他们名利双收,嫉妒(大笑)!有人说妓女(香港正名为性工作者)看《文化苦旅》。那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比看那些号称学者的低级谩骂文章好多了。有人骂易中天不务正业,什么是正业?上电视讲历史为什么不是正业?比学术文章低一等吗?我看一点也不低。   警惕封建主义死灰复燃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谈到一个观点,即封建主义的东西经常会以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或者说死灰复燃,比如“文革”时期。在传统文化有复苏迹象的当下,我们是不是也要注意某些东西?   李泽厚:的确如此,要特别警惕。去年我在《上海外滩画报》上举过一个例子,我在美国看国内的电视,   宣传一个地方“绣龙”—— 号称“龙乡”的某地数十人同时在一大幅布面上绣出龙的形象,说开工那一天和完工那一天,都下了雨、雪,而那个地方在那个季节是极少下雨下雪的,节目把这一事情说得神秘兮兮,大有天人感应、龙的神灵出现的味道。而这正是在宣扬“传统”、“国粹”旗号下进行的。这不就是封建迷信吗!所以我说:“我当时立即觉得还是鲁迅棒,现在仍然需要鲁迅!”还有好些类似的现象,并不是一件两件,有好多。当然更重要的仍然是体制上的,如一切向官本位看齐。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历史热反映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又开始自信了,但是也有一种担忧,像易中天的《品三国》里边讲到很多的权术斗争,宫廷戏更是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展现甚至夸大这种勾心斗角的细节,也有不少人直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商之道,为官之道。这些东西流行的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中国人仍然认为这些历史上的权术经验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用?   李泽厚:的确有这种因素,但一般来说,读者和观众倒不一定会自觉把历史上的这些权术运作经验直接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现实。刘再复写了好些文章批判《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心计对中国人的坏影响坏作用,我赞成。   之所以产生这种历史热,一方面是有市场,读者需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观众们没有更好更多的选择,只能热超女。像台湾,政治非常热,大家都关心政治。大陆以后可能也会出现政治热,而且时间会更长。但这可能是很久的“以后”了。   “实用理性”之缺陷   《瞭望东方周刊》:在传统复兴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倾向,就是继续破坏传统,比如有人主张废除中医,同时我们也还在拆除古典建筑,比如四合院。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李泽厚: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主张取消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这在民国的时候就有了。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例如几千年来形成的针灸经络学说,但没有现代科学的依据。有些东西现在确实还不能解释,但你不能就说它不是科学,可能再过50年、100年就能解释了。现在如果取消了,到时候只能追悔莫急!所以现在对中医来说,是如何能保存住原有的经验,对这个问题,我相当悲观。现在能够靠望闻问切便能治病的中医已经很少了,医院里的中医也都使用化验等西医的手段。中医的传承靠口耳相传,现在关键是要把中医的传统传承下来,不过这方面确实很难。   至于拆除传统建筑,   这也是个两难的事情。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土地。另一方面老建筑、四合院确实很漂亮,一些居民祖祖辈辈在其中生活,也的确难以割舍。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悲剧。坏人杀好人不是悲剧,好人杀好人就是悲剧。怎么解决?我一直强调“度”的问题,在拆与不拆之间找到一个“度”,一方面不阻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还是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传统建筑。当年梁思成的方案就很好,在北京老城区之外发展新城,可惜未被采纳。   《瞭望东方周刊》:“实用理性”是你解读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一面复兴传统,一面摧毁传统,这从深层来分析是否也是“实用理性”这一中华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使然——只要对现实没用的就予以抛弃?   李泽厚: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了现在,之所以如此,就与中华文化的“实用理性”有关。这种实用理性使中华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其中包括对异己的包容精神,清朝满族作为统治阶级,几百年下来它的语言、文字、习俗在无声无息中已经完全汉化,这是一个奇迹。   不过另外一方面,“实用理性”   确实也存在着缺陷。它缺乏纯思辨的力量,虽与“实用主义”不同,但的确表现出某种短视,过于重视眼前功利。所以,我强调对“实用理性”需要进行改造,认识和纠正自己文化的弱点。这恰恰是重视历史经验的“实用理性”题中应有之义。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改造?   李泽厚:主要的就是在现代高科技显示出纯思辨力量的时代下,使它变得具有长远眼光,重视和增强思辨的能力和兴趣,而不仅仅注意当下或功利。   论胡适再流行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20年前指出,陈独秀和胡适的思想和作品,今天已基本过时而不需重读了。现在的情况是,陈独秀的确日渐被人遗忘了,但胡适的作品在出版界很热,许多年轻人都在读胡适的书。这是否折射出胡适的思想精髓仍然对当下中国有所针对和适用性?   李泽厚:对,但胡适很浅薄,他提出的“五鬼闹中华”,说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贫穷、愚昧等五种毛病,这算什么?但是胡适有他好的方面,他提倡的自由主义精神并身体力行、非常宽容大度,这些都非常难得。他有软弱的一面,但他的平和宽容的人格在今天很有价值和意义。这是中国特别需要的一种精神。胡适平等待人,没有精英思想,不居高临下。倒是现在的不少学者感觉自己了不起,   精英思想严重。   当然,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更是今天被人阅读的重要原因。以前把他骂得一文不值,也有一种阅读的逆反心理在里面。鲁迅以前捧得太高,现在就有不少批评。其实,两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地方。鲁迅有缺点,骂人不讲道理。他的那些骂人的杂文作品有文学价值,但没有理论价值。他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但并不是革命家。   鲁迅的人格也很强大。   “我对中国一直是乐观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经济决定论”者,认为中国的进步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李泽厚:我觉得总体上很好。上世纪90年代有许多人宣扬中国经济崩溃论,一个美国人写了本书,名字就叫《中国在崩溃中》,里面用了很多数据,很唬人。当时很有影响,现在好像没人提了,现在外国人都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个奇迹了。   20年来,我一直相信中国经济没大问题,再多数据也没用。他不懂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中国地方大,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领域发展不好那个领域可能好。一些很熟的朋友也跟我争论过,现在1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现在他们也不再提中国经济崩溃了。   《瞭望东方周刊》:也就是说你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   李泽厚:中国经济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靠外资、外企、外贸这些来拉动经济是有隐患的。我现在在美国要想买一件不是“made in china”的东西都很难,家具也都是中国产,又好又便宜。但是,万一有一天外国人不买了怎么办?所以,关键还是要拉动内需,要调整城乡二元分化。农村那么多人口要让他们有钱买东西,要消化农村数亿劳动力,这样才能排除隐忧。   中国应做文明的调停者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这种生活经历是否给你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   李泽厚:我觉得对我影响不大,没有什么新视角。1982年我在美国就住过一年,我一直说我这个人比较顽固,20多年前我的一些主要论断我到现在仍然觉得是站得住脚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如今的经济时代或者说市场时代,哲人和哲学应该如何自处?   李泽厚:这个问题我也回答过,哲学只能提供一种视角。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美国生活多年,“9·11”事件发生之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觉得美国类似于打击伊拉克的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可行吗?   李泽厚:只能说布什政府自大又愚蠢。反恐只是美国的一个借口,它是为了实际利益,为了石油,没有“9·11”它也会打伊拉克。但是布什政府对形势估计不足,没有想到打完之后还会死那么多士兵。伊拉克国内局势太复杂,教派斗争激烈,当年老布什就比较聪明,留着萨达姆而不推翻萨达姆政权。当然,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个好处,犯了错误之后调整很快,你看这次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全面获胜,政府的对外政策就不得不调整。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提出要构建“和谐世界”,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李泽厚: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我觉得中国未来恰恰应该做“文明的调停者”,我写过以此为标题的短文。中国将来(现在还没能力)可以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之间做调停者。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现在外交做得不错,全面扩大贸易,广交朋友,又不得罪美国,在强劲发展中以平和谦逊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这倒正符合儒家精神。-   (本刊记者柴爱新对此文亦有贡献)
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对话净因法师:是谁制造了药家鑫
dongzg101 2011-8-5 06:06
对话净因法师:是谁制造了药家鑫 2011年07月05日 14:45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 兰溪 字号: T | T 4 人参与 1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教化的保险丝在关键的时候会提醒你,不能这么干,现在的人脑子里没有保险丝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文/兰溪 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8个月前,这位 西安 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因案情情节恶劣,曾轰动一时。如今,他的死似乎已为大学生肇事杀人案画上了句号。 然而,药家鑫事件真的结束了吗? 教育不是制造机器人 兰溪:对药家鑫事件你怎么看? 净因法师:现在大家对此好像都习以为常了,社会怎么麻木到这个程度?药家鑫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药家鑫不是独立的个案,说不定哪天会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教育出了问题。 兰溪: 厦门 大学教授易中天在药家鑫执行死刑的那天发表博文,批评的矛头直指应试教育。 净因法师:应试教育是制造机器人的教育,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没有灵魂。培养人有一技之长没有问题,但谁去用这种技能?是人。把一个人教育成好人,会做人做事,是我们的教育缺乏的。 兰溪:我们也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 净因法师: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但它能否取代道德教育?学生走进社会,只有处理好与自己、家庭、他人、社会等多层面之间的关系,才能成功,幸福。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中慎独、良心等道德教育元素在现代教育中还不足。 兰溪:学校里教育出了各种各样的怪胎。其实在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之后,学校已经开始反思教育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加强了心理教育和辅导。 净因法师:人本身是一个很复杂奇妙的生灵,有时候不能完全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比如心理学,是舶来品,扎根在基督教文化里,有时候我们找不到感觉。现在的心理学相当于外科医生,哪里有痛割掉,问题是,痛不仅仅在这一块,另有根源。学生心理有问题了,就引进这个课程,治标不治本。 我个人觉得不管社会怎么变,人灵魂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文化的根,没有道理讲,是一种传承、熏陶,潜移默化,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因果的敬畏,是代代相传长期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传统文化,能让人自身产生抗体,心理学也必须本土化。 兰溪:现在中国也有了传统文化热。 净因法师:对待传统文化也分成几个层面,书本知识,相当于菜单,进入餐厅,看完菜单,要点菜,还要等着做好了端上来吃,吃完消化了才能获益。现在传统文化热,大家都在背菜单、研究评论菜单,真正吃了消化了,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少而又少。 太动物 兰溪:贾樟柯的纪录片《海上传奇》里面的人物说:小时候每个胡同孩子们都会分成几个团伙,长大了每个单位必然分成几派。 净因法师: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的延续。人往往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人本来就是中间的多。任何事留有余地,不做绝了。中国文化,儒家讲究中庸,佛家讲究中道,不走极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不是折中妥协,是恰到好处。怎么样恰到好处?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拥有丰富的思辨资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别看很复杂,说穿了就是两个问题,对宇宙怎么看,对人怎么看。人是不是自私的,自私有什么不好,如何去克制自私,这正是教化的重点。 一个民族文化就是思维方式的认同感。我们与他人、社会和国家,就像一个渔网,每个人是渔网的网扣,和其他人都是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人们没有这种关联的观念,都把自己和别人割裂开来,独立,甚至对立。 兰溪:药家鑫的道义和罪恶只有一念之差。 净因法师:遇到事情以后怎么去反应,动物凭本能,我们的大多数人也有本能,药家鑫撞了人之后又去杀人就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意识,遏制本能,思考怎样合理地解决问题。 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动物下意识的本能反应,你知道这是什么功能吗?小脑的功能。动物的小脑发达,大脑非常小,而人的头颅里面主要是大脑,大脑就是用来思考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兰溪:20世纪以来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把人动物的一面重新挖掘出来。 净因法师:人类花了三百五十万年的进化,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育,让人有修养。平时的教化相当于电路里面的保险丝,当电流出了问题的时候,跳闸,就可以挽救一条命。教化的保险丝在关键的时候会提醒你,不能这么干,现在的人脑子里没有保险丝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当人没有底线的时候,就变成了动物,药家鑫的问题是,太动物了!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出在拼命往动物方向靠,西方社会也不是这样。 治心 兰溪:据药家鑫当庭陈述,当时“天太黑,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后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所以网上有自称他师妹的人称“我要是他,我也捅⋯⋯” 净因法师:撞人逃掉的人多的是,对于这些,药家鑫平时一定听得很多,没有怎么想过承担责任的事。这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价值观问题。一个良性的社会,出了多少力会得到多少回报,犯多大错误要承担多大责任,自己大致能估计得到,但现在这些规矩都被打破了,“只要有个好爸爸,撞死谁都不怕”,想讲规矩讲不了,因为别人不讲,这是真正恐怖的地方。 药家鑫为什么这么反应?佛家讲缘起法,任何一件事情是有前因后果的,他的反应不是偶然的,车祸后,后果的严重程度,没办法估计,确实有借助一点小事敲诈勒索的,不是农民难缠,很多人都很难缠。这是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也是报应。 兰溪:当大家都不守规矩,自己反受其害的时候,就知道改变了。 净因法师:大家意识到,慢慢改变,几代人以后,还是会好起来。 我们讨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怎样做人,儒释道三家讲的都是这个问题:治心。心不就是人的思维境界,价值观吗?当你的心不守规矩的时候,把它拉回来,当你的心不平衡的时候,让它安定下来。我讲一则禅宗有名的公案,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的故事。 达摩祖师东来后,栖止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当时年轻的慧可禅师为了求法,在雪地里苦候到天明,并且以断臂的方式表达赤诚之心。达摩祖师知其意志坚定,即传授心法。 达摩问: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 慧可答道:“我心不安, 乞求师父让我心安。” 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答:“我到处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好了。” 慧可豁然开悟。 其实心是变化无常的东西,只要想明白了,马上就可以转化。禅宗直指人心,那么多经典,其实就讲了两个字“安心”,当前的社会最需要的是让人们安心。
1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年疑案:超越常识的“组织工程”
热度 1 Nancyback 2011-7-13 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一只耳朵三个亿   据《瞭望东方周刊》201125期报道,5月25日当选为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疑似造假骗取高达3亿人民币的巨额财政支持。他从“人耳鼠”的惊天骗局开始,事业逐渐走向巅峰。“人耳鼠”之后,曹谊林并没有停止欺骗的步伐,以虚假实验对象、实验结果炮制出了人造颅骨的“生命奇迹”,轰动一时。   业界质疑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人耳鼠”奠定了曹谊林国内组织工程领域“头把交椅”位置,实际上是“一只假耳朵,骗取三个亿”;人造颅骨的“生命奇迹”也有造假嫌疑。   “人耳鼠”的骗局   曹谊林成名于2001年国家“863”计划的15周年成就展,展出内容是一只背上长着“人耳”的小老鼠。   按照当年的报道内容,“人耳”是用牛细胞培植的人耳轮廓形状的软骨,在此之前一周开始制备。首先由科学家制定好人耳的设计图,再按图纸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将牛细胞“种”在支架上,让它繁殖生长出建造人耳所需的细胞外基质。   “人耳”长好后,由曹谊林亲手植入老鼠体内。具体方法是在没有免疫力的裸鼠背上割开一道口子,将培养好的“人耳”植入后缝合。随着支架渐渐地降解消失,“人耳”与老鼠浑然成为一体。   “人耳鼠”的展示让“组织工程”这一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唤起了关于“人体器官”工厂的巨大想象。曹谊林由此奠定了其在国内组织工程领域“头把交椅”地位。   商庆新是曹谊林的硕士同学,作为当时最接近核心技术的人员,商庆新对实验细节一无所知。商庆新说,因展示反响强烈,回上海后,市科委的领导示意,让曹谊林将材料取出,证实是真的耳廓软骨,以作为实验成果予以长期保留。“曹谊林却告诉我:‘这不可能。’”在他不知情的状况下,曹谊林让研究生将老鼠予以“处理”,那只闻名天下的“人耳鼠”就此一命呜呼。   “从种种迹象来看,植入老鼠体内的肯定不是软骨。很有可能就是高分子材料支架。”商庆新说。   “一只假耳朵,骗了三个亿。”曹谊林下属,组织工程(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层袁军森(化名)对《瞭望东方周刊》评论道。   他介绍说,因为“人耳鼠”引起的广泛关注,10余年来,仅国家“973”、“863”投入到曹谊林研究团队的科研费用就达6000万元。加上其他投入,累计科研费用达3亿元左右,这样的重视程度与投资力度,国际国内都十分罕见。   “生命奇迹”涉嫌注水   被质疑的还有另一项“生命奇迹”——人造颅骨。   根据此前多家媒体的报道,2001年,曹谊林利用组织工程学,成功修复了小患者金林的缺损颅骨。这一成果改变了骨缺损治疗的传统模式,“轰动世界”。   “人骨再造”方案,是通过抽取自身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经体外培育把这些细胞种植和吸附在一种生物材料的支架上,然后一并移植到头部。随着支架在人体内逐步降解,被人体吸收和排泄,最后形成人工颅骨弥补病人头上的空洞。据称,经过4个月的随访,金林这块再造天灵盖天衣无缝。   但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金林的手术其实并未成功:“材料被吸收了。”上海市相关医院内部人士查阅资料后更发现,查不到任何有关金林的住院手续与病历档案。   根据《组织工程化组织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申报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时的推荐材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骨的临床应用有23例,“全部23例,随访率100%,最长随访时间两年。通过外形,三维CT的长期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然而,这23例手术中,有许多个案与金林类似,未办理正规住院手续,未建立病人档案。从2001年~2006年间,有过完整病例记录的仅有5例。   商庆新道:“科研记录一定要长期保存,不能追溯,怎么证明做了这些手术?就算真做了23例手术,这么做也违反了基本的科研原则。”   经多方打探,《瞭望东方周刊》联系上两名曾实施过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颅骨修复手术的病人,两人都表示“没成功”。   而手术中用于修复一名孩童头颅缺损的支架,在商庆新与袁军森在看过幻灯片后,被肯定指出“是猪的脱钙骨。”   猪的脱钙骨属于植入性三类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必须通过国家药监局的检验,以免引起排斥反应和病原体的传播。但这23例手术从未进行过相应的申报检验程序。   曹谊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早期确实用过猪的脱钙骨,还有部分是人的。不过早期的一部分(猪的脱钙骨)是通过报批的,临床上已经运用了,是有产品的。”   知情人士透露,提供手术支架材料的是江苏启东市人民医院的潘银根。本刊记者以业务咨询的名义致电潘银根,了解其产品的临床应用情况。潘银根介绍说:“曹谊林他们的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用的就是我们的脱钙骨,实验都是我们帮他们做的。”但与曹说法不同的是,潘银根承认,产品批文还没拿到,“正在申请”。   同样广泛报道的成果还有羊颅骨、鸡肌腱、猪关节软骨等有免疫功能的高等哺乳动物器官的复制。商庆新参与了其中大多数实验,却并不相信所谓的“突破”。   造假“专业户” 造假不疲   曹谊林履历上最光辉的成绩之一是:“获得国际整容外科学界最高荣誉奖James Barrent Brown奖,这是迄今为止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亚裔人”。事实上,James Barrent Brown奖并非国际整容外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该奖项仅为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年度8个奖项之一。据曹谊林硕士时同学商庆新介绍,“该奖项仅相当于国内一个论文奖”。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通过调查,还发现了曹谊林在担任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裁期间,还存在劳务费造假的问题。在财务资料上其中两笔共达14万元的资金根本没有发放,袁军森说:“曹谊林说要留一些‘活钱’,让我想办法解决劳务费做账。因为人员费必须发到没收入的科研人员的手里,那5万元用的是已经辞职人员的信息,后头的9万元是找些研究生资料复印,把材料做齐。”记者通过当时的数据材料,找到其中的几人,证实了他们确实没收到任何劳务费用。   知情人士还反映,曹谊林还用同样的实验内容,重复申报项目。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曹谊林曾以一篇文章,重复申请了五项资金援助。而这五项申请中,最后一次申报课题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但论文早在2006年2月5日就已结稿。也就是说,课题还未开始,成果早已出炉。这样的项目为何能在历次结题、考核中顺利通过,令人困惑不解。而他本人担任了“十五”、“十一五”两届“863”组织工程项目专家评审组组长期间,他的团队成员轻松拿到连续两次共4项组织工程重大专项,累计获得“863”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   曹谊林用一只顶着假耳的“人耳鼠”,引发出关于人体器官工厂的想象,成功跻身于国内一流科学家之列。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组织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曹谊林,远没有他的履历上所展现的成绩那么美好。从归国至今,他所制造的种种奇迹,根本就是一个惊天骗局!它们就像空中楼阁,看似美好,却属子虚乌有。然而,就是这样根本不存在的空中楼阁,却耗费了3亿人民币的国家财政支持。在并不富裕的中国,本该花在刀刃上的财政资金,却被曹谊林这个欺世盗名之徒以科研的名义窃取,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更让人痛心! (XYS20110710)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新《瞭望》东方周刊:谁黑了科学网?(有图为证)
热度 18 xqhuang 2011-7-10 09:28
最新《瞭望》东方周刊:谁黑了科学网? 最近不怎么来科学网玩,没有想到 科学网被玩了 : 科学网近期遭遇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攻击),服务器访问不稳定,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处理当中。初步证据显示,此事涉嫌不道德商业行为。科学网作为公益性网站,技术力量有限,现寻求社会帮助。同时,我们已报警,请公安部门介入解决。 联系电话:010-82619191转8201/8203(邮件: blog@stimes.cn ),科学网编辑部。 科学网被黑,太正常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网在线上走,哪有不被黑?这年头,有人被“黑”,有人被 “红” , 都不必过分紧张,黑黑更健康,红红更美丽,只要不是被 “绿” 就行,那怕所谓的绿色食品,还是尽量闪的好。 关于科学网被黑客攻击,有博主说: 。的确,有了“三条红线”,科学网变得愈发纯洁,纯洁得让人眼红,这不,今天的《瞭望》东方周刊也来凑热闹了:谁黑了科学网?听说封面照片还是科学网某著名博主?求证实!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4450 次阅读|42 个评论
再议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
热度 3 kejidaobao 2011-2-12 13:32
编者按 2010年9月3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社论后本刊对此作了报道[1],引起科学界一系列反应。9月20日“北大清华教授为何“炮轰”科研基金分配”(杨明, 张静, 刘雅. 瞭望东方周刊. http://www.sina.com.cn ),9月30日“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徐治国. 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 科学新闻, 2010(19))等文引出了一些学者的观点。有关中国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的讨论仍在继续,在此我们摆出各方面的观点,以营造科技工作大家谈的氛围。 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开幕式上,坦陈我国当前科学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并专门援引了施一公、饶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说: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由于研究经费的分配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创新的步伐,他们认为必须打破研究资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研究资金必须以学术能力的优劣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不再依靠私人关系。”韩启德的讲话,是中国科技界高层对这篇被众多科学家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的首次公开回应。 (雷宇, 陈强. 科研改革绝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 . 中国 青年报, 2010-11-02. http://zqb.cyol.com/node/2010-11/02/content_3436526.htm ) 2010年11月1日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特邀报告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由护林员和啄木鸟的往事引申出:“我们要像护林员一样精心呵护科技这个大森林的发展,我们也期望各界来寻找、来质疑、来批判我们工作当中的缺点,来找出我们科技队伍当中的一些蛀虫,这样我们的科技森林就会更加繁荣。”提出:让科技界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现有造假的行为,我们同样也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方面要宽松和谐,另一方面在学术腐败问题 上我们绝不让步”。(雷宇, 陈强. 科研改革绝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 . 中国青年报, 2010-11-02. http://zqb.cyol.com/node/2010-11/02/content_3436526.htm )但2011年11月6日,万钢在2010年上海浦江创新论坛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环境和科技创新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还需要改进一些不足的地方来推动持续创新。“但是,如果抓住几个创新环节中的缺陷和个别的问题,就说我国科技体制是腐朽的、文化是没落的,这一点我不同意。如果这么说的话,就是对我们科技人员共同奋斗和努力 的不公平。”(罗争光, 杨金志. 万钢: 科技创新既要宽容失败也要严惩作假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06/c_12745576.htm ) 2010年11月8日中国科技部正式就有关美国Science杂志刊文事宜做出答复:今年9月,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我们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 ,我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院校、企业、各学术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等联系和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我们热忱欢迎所有关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人们,就所关心的问题向我们了解情况、交换意见、提出建议。我们重申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科技部. 关于美国《科学》杂志刊文事宜的答复 . www.most.gov.cn /kjbgz/201011/t20101108-83236.htm) 2010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对于施、饶的社论表示不完全赞同。他在接受《科学新闻》专访时指出,除了经费申请体制存在一定问题外,中国学术界缺乏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也是中国目前科学文化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虽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学术界缺乏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是中国目前科学文化的核心问题,……,把所有问题都怪罪到经费的申请体制和通过“拉关系”来主导分配的现象。这是一种短视而且有偏见的看法。(徐治国. 蒲慕明: 中国科学“病”在何处 . 科学新闻, 2010(23).) 2010年12月7日施、饶对上文作回应:关于中国科技界的评论文章,我们写过多次,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刊物。自从我们在Science发表“中国的研究文化”一文后,引起的多方面反响出乎意料。其内容并不新颖,为参与中国科学的人所熟知。该文引起如此反响,说明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都关注科学体制和文化的问题。关注是改善的前提,对此我们非常高兴。……,出现不同的声音更表明这是一种健康的、多元化的讨论,更有利于中国科技界 的健康发展。(饶毅, 施一公. 对“蒲慕明:中国科学“病”在何处?”一文的回应 . 科学新闻, 2010(23)) 2011年1月21日四川大学教授王启智在美国Science杂志刊登一封名为:“期待中国按学术优劣资助科研经费”的信中称:在 “中国的科研文化”社论中,施、饶对目前中国科研面临的困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实际情况比社论所述更为糟糕。(张笑 编译. 四川大学教授致信Science评价施饶社论 .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3175.shtm ) 参考文献 [1] 施一公, 饶毅. 中国的科研文化[J]. 科技导报, 2010, 28(18): 15.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3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