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不确定性原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P与“不确定性原理“
热度 2 liuyu2205 2019-9-7 18:46
本博客名称为 “ 不确定性的困惑与 NP 理论 ” ,前期一直致力于介绍我们基于 Entscheidungsproblem 理论定义的“ NP ( Nondeterministic Problem )”与基于流行的 NDTM 定义的“NP(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Time, 不确定性多项式时间 )”的本质研究,提供了对 “P vs NP” 问题全新的视角。有一些非算法理论的其它专业读者经常问: “ 你们的 NP‘ 不确定性问题’与量子力学的 ‘ 不确定性原理 ’ 有何关系? “ 这里综合论坛或群中的讨论作一简答。 量子力学中的 “ 不确定性原理 ” 是 Uncertainty principle ,又称 “ 测不准原理 ” ,是指表征量子态的成对(共轭)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不能单独地被精确测量,即,一对共轭物理量的误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 h/2π ( h 是普朗克常数)。量子力学的 “ 不确定性原理 ” 是量子物理现象对经典物理的不确定性。 NP ( Nondeterministic Problem )是(经典意义上的)我们的世界所存在的一类“不确定性问题”,是对立于 P ( polynomial time ,多项式时间确定性)的概念,其本质是 “ 不可判定性 ”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图灵对希尔伯特第 10 问题的解决( Entscheidungsproblem )理论性地定义了 NP 的本质。 经典世界中的 “ 不确定性 ” 与量子物理对于经典世界的 “ 不确定性 ” 是完全不同层级上的问题,我们无法在常识或经典理论上理解量子现象, “ 量子力学 “ 的理论铨释只能以数学思维去理解,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之间的关系隐含着超过我们现在认知的知识,这也表明 “ 不确定性 ” 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无穷意义。 几个常问的问题: 1 ,为什么经典世界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测量而量子世界不可以? 答:这是量子世界的物理事实,我们无法用经典理论或常识去描述或表达量子物理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 “ (确定性的)认知方式 ” 无法去确定量子世界。 “ 量子力学 ” 不是直接对量子物理的理论建构,而只是基于假设的理论自洽和经典观察所证实相结合的即成事实。 2 , NP 的 “ (判断)不确定性 ” 源于要解决问题的 “ 非线性 ” (结构,增长),量子力学 “ 的(测量)不确定性 ” 源于什么? 答: 量子物理现象没有类似于经典物理的 “ 实在性 ” ,所以无法逆源;量子力学的 “ 不确定性原理 ” 是假设前提下的理论构造、思想实验的启发和经典观察相结合的结果。量子力学意义的 “ 测量 ” 是经典实验條件下对量子物理过程的间接操作,其表现是量子物理过程的宏观效果。 3 ,经典观察是否指微观粒子的 “ 波粒二象性 ” ? 答: “ 波动 ” 和 “ 粒子 ” 都是宏观视野下的(同一)量子现象,但人们无法理解这两者的同一性。量子力学的特殊数学形式可以表达量子物理关系和过程(力学 “ 量 ” 对应相应 “ 算符 ” ),这无法在常识水平上为人们所理解。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世界在宏观世界的表现,这是人的观察和认知的角度;不确定性原理是宏观世界对量子现象的经典测量限度,这是科学方法的层次。 4 ,可否这样初步理解: NP 指 “ 判断的不确定性 ” ,面向过程(算法);而量子力学指 “ 观测的不确定性 ” ,面向时空(粒子)? 答: NP 是经典意义上(牛顿式的确定性)的 “ 判断 ” 问题( “ 不可判定性问题 ” ),比如,哈密尔顿路径判断,围棋的局面判断等。 算法面向 “ 确定性过程 ” ;经典力学面向时空中的确定性对象( “ 观测的确定性 ”) ,这两方面均无法直接应用于量子现象,量子力学对量子现象的理论 “ 诠释 ” 不能为常识(经典)所理解。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6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不兼容性看中华族群“人为状态”聚落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zhangjindong 2019-6-4 10:23
从不兼容性看中华族群 “人为状态”聚落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张江在《当概率成为复数 ——量子概率简介》【百度文库】文末的展望中说,“当我们领教了复数概率以及量子概率体系的威力之后,冷静地思考,其实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不兼容属性对。我们能否将量子概率应用宏观体系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宏观世界中找到不兼容的属性对。” 中华族群的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是不兼容属性对吗? 本文尝试从中华族群的演化过程看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分工演化,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专业分工合作以谋求中华族群在自然的竞争生存过程中,探寻族群生存与个体生存、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或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是量子概率概念体系中的不兼容属性对吗? v 不兼容性的含义 《当概率成为复数 ——量子概率简介》说,不兼容属性是量子概率——将概率论扩充到复数域的最特别的概念,也是区别复数概率和经典概率的本质所在。 所谓的不兼容属性就是指一个客观事物所具备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得到确切的测量值。当你知道了属性 A 的确切值之后,你就不能获知 B 的确切值了。我们知道,量子力学中有很多测不准对,这些测不准对,例如同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是能量和时间就是不兼容属性对。 定义:(不相容属性对) 假设属性 M 有 m 个不同的属性值 , 这些属性值张成了 m 维线性空间 ,并且每个属性对所对应的子空间彼此垂直。另有一个属性 N, 它也有 m 个属性值 , 这些属性对应的子空间也张成一个 m 维的线性空间 ,如果 , 则称 M 和 N 这两个属性不相容。 从图形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假设 m=2 ,这样 M 这个属性的两个属性值就张成了一个平面 。那么 N 这个属性的两个属性值张成的二维空间 也是 ,这就意味着, N 对应的是 中的另外一个坐标系。如图所示,黑色的坐标系就表示 M 属性,蓝色的坐标系表示 N 属性。 不兼容属性的测量 不兼容属性对的三个特点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不兼容属性的三个特点: 2 两个属性必须是同一系统的两个属性; 2 两个属性不能同时测准; 2 两个属性能利用不兼容属性定义的线性空间刻画。 v 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演化 ——从中华族群的生存演化过程看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演化 荀子说: “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而彼不能群”。赫胥黎说“在与自然和作为自然一部分的其它社会组织竞争中,那些内部成员真诚团结的群体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吕思勉说:“人类要维持生命,追求幸福,必得和自然斗争。和自然斗争,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是不够的,于是乎要合力;合力之道,必须分工,这都是自然的趋势。分工合力,自然是范围愈大,利益愈多,所以团体的范围,总是在日扩而大。”【吕思勉 . 《中华政治五千年》】。就是说,人在生物层面的进化最大的特点是以合作成群的方式与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演化,演化的过程也是组织方式的进化过程。人类和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的是专业分工合作成群的能力。从中华族群的演化历史看,适应不同的劳动工具或生产力发展水平,专业分工并选择出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组织形式是族群在自然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专业分工首先表现在社会产品和公共产品生产的专业分工 人类专业分工合作成群,原则上可以分为两类专业,一类是为社会私人利益而组织的生产活动,一类是为公共利益而组织的生产活动【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公共利益的组织为族群生存生产一个安全有序的生存环境,社会私人利益的生产组织在上述安全环境中专业从事生产活动,并为公共利益缴纳一定的公共资源(地租或徭役)。我们把石器时代 —夏商周时期的生产组织 - 氏族,铁器时代—秦朝至清朝时期的生产组织 - 家庭,现代科技时代—现代国家的生产组织 - 公司视为第一类,这类生产组织形式是随着生产劳动工具的演化,人类在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试错选择出最能适合劳动工具的人力资源组织单位从自然中开发资源(本质上也是开发人类自身人力资源)。石器时代,考古显示,为了适应石器劳动工具,人类选择的劳动组织形式是氏族【张光直 . 丁山等】。到了春秋中叶,劳动工具有石器演化为铁器,生产组织相应的有氏族演化为家庭【秦晖 . 吕思勉 . 】。从十九世纪开始,现代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劳动工具由铁器转化为现代科技,生产组织相应的有家庭演化为公司【《江村经济》】。这类生产组织生产私人生存所需的衣服、粮食、住房及交通工具等产品,并向公共利益组织贡纳地租和徭役;我们把石器时代的聚落形式 - “封建国家”和侯国,铁器时代的聚落形式 - 郡县集权帝国和县,现代科技时代的聚落形式 - 现代国家和县视为第二类生产组织。这类聚落结构是随着劳动工具和生产组织的演化而演化,为了在和其他社会组织或自然竞争中生存,中华族群通过试错选择出与之适应的聚落组织生产公共产品。夏商周时期,为了在与周边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生存,中华族群进化选择出侯国聚落组织和国家联盟聚落组织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石器演化为铁器,生产力提高、人口数量增加、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在劳动组织形式由氏族演化为家庭的同时,公共利益的聚落组织“废封建,置郡县”,由侯国演化为县,国家联盟演化为集权帝国【张荫麟 . 《中国史纲》】。到十九二十世纪,劳动工具有铁器演化为现代科技,人口又一次大量增加、并经济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在劳动组织形式由家庭演化为公司【《江村经济》】的同时,公共利益的聚落组织,由家庭式的县,演化为公司式的县。由家庭式的集权帝国演化为公司式的现代国家【科斯 . 张五常 . 孔飞力】。这类聚落组织为族群生存生产公共产品:生产战争为国家提供安全服务,生产祭祀(或礼法、政治等【韦尔南《古希腊的宗教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提供内秩序服务,治理洪水等为国家提供公共设施服务等,并向社会劳动组织(氏族、家庭和公司)征收地租或徭役【孔飞力 . 《叫魂》】。 人类是生活在与自然隔离的 “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中 第二类族群聚落组织为公共利益组织生产国家安全服务、国内秩序服务及公共设施的过程,含义着在荒蛮的自然环境中为族群生产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从而确保族群在与自然或其他社会组织竞争中生存。柯林伦福儒( Colin Renfrew )说:“一个文明的生长程序可以看作人类逐渐创造一个较大而且较复杂的环境,不但通过生态系统中较广范围中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在自然环境中如此,而且在社会与精神的境界中亦然。而且,虽然野蛮的猎人居住在一个在许多方面与野兽没有什么不同的环境(纵然这个环境已为语言的使用以及一大套的文化中其他人工器物的使用所扩大),而文明人则住在一个差不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在这种意义上,文明乃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他用来将他自己从纯然的原始环境隔离开来”。【张光直 .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赫胥黎把上述人类从荒蛮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称为“人为状态”环境,他把“人为状态”的族群生存环境比作人为创建的园艺,由人类从野生状态中创造出来,由人来维持,靠人而存在。他还说如果没有园丁的精心管理,没有园丁对处处存在的宇宙过程的反作用进行顽强阻挡和反抗,“人为状态”顷刻就会消失殆尽:围墙坍塌,园门朽坏,四足动物入侵,吞噬,践踏园中实用而美丽的植物 ... ,【赫胥黎 . 《进化论与伦理学》】,那么也就意味着人类族群在与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中被淘汰,就会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景象。 张光直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把中华族群文明产生的演化历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村落社会阶段。仰韶和青莲岗文化时期,村落是基本的政治经济单位。个体以氏族为单位结合成村落聚落结构,如姜寨村遗址显示的聚落结构;第二阶段,村落联盟阶段 - 邦国(或城堡)阶段。龙山文化时期,村落群体结合更大的村落联盟 - 城址遗址聚落结构,如陶寺古国,阳城岗等显示的聚落形式。第三阶段,国家阶段,二里头和商周文明时期,龙山时期的城址遗址聚落结构进一步联合成为“国家联盟”【黄川田修】的聚落形式。这个演化过程是个体结合成群体,并且规模不断的扩大直至国家或文明产生的过程,就是中华族群 在荒蛮自然中在与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创建的 “人为状态”环境,并不断演化为更大聚落的过程。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远古中国展示厅中,从某种程度上理解展示的逻辑就是中华族群在荒蛮的自然中构建的“人为状态”生存环境的演化历程。旧石器时代的中华祖先在荒蛮的自然环境中构建的“人为状态”的环境是自然山洞,如北京人居住的山洞,就是人类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竞争而占据的居住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洞也是“人为状态”的环境。仰韶时期,中华祖先走出山洞,在荒蛮的自然环境中构建的“人为状态”环境是具有壕沟环绕的村落,如展厅模型展示的中国第一村 - 姜寨村遗址模型。龙山时期,随着劳动工具的精细化,生产力提高,人口大量增加【张光直】,中华祖先在与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中,将仰韶时期的村落进一步联合,构建了具有城堡和村落的二级聚落结构的“人为状态”的环境,如展厅中展示的良渚城遗址和陶寺古国的考古遗存。到了二里头时期和商周时期中华族群在荒蛮的自然中构建起更大规模的“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具有二级聚落结构,如展厅展示的二里头王都遗址、商周王都遗址等,都是中华族群在自然中生存竞争中逐步构建起“人为状态”的生存环境演化的考古遗存。 中华族群创造的 “人为状态”的环境从产生到演化至今,从聚落的“稳定态”【《再思考古学》 . 张光直】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个等级的“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我们把中华族群构建的聚落结构—国家,如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国家”,秦朝至清朝的郡县集权帝国,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视为第一级“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中华族群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文化信仰基因的作用下,始终围绕中华大地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这片土地上构建中华族群的“人为状态”生存环境;而把中华族群构建的聚落结构,如夏商周时期的侯国,秦朝至清朝的县(家庭式),以及现代国家的县(公司式)视为第二级“人为状态”的聚落,这里聚落组织多分布在溪流的附近【许宏 . 《何以中国》】,并且其地理位置和区域自产生至今基本未变。从中华族群聚落结构的演化历史显示,该级聚落结构从夏商周时期的“候国”,到秦 - 清郡县集权帝国时期的县,再到现代中国的县,县的地理区域界限从产生至今基本未改变过,并且在信仰体系上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城隍【孔飞力 .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具有时空不变的稳定性。“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组织和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聚落环境是组织利用资源在与自然宇宙的反作用力平衡的过程中构建的“人为状态”的生存环境。 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分工的演化过程 中华文明形成的演化过程,是二级 “人为状态”聚落环境演化形成的过程,是公共产品和社会产品生产专业分工的过程,是三级组织结构形成的过程。人们常常把生产分工为公共产品生产和社会产品生产的事实,当作理所当然的既存事实而忽视了其背后意义。人们常常忘记了自己不是直接生存在荒蛮的自然中,而是生存在由公共组织生产的“人为状态”环境中。人不是以个体的形式与自然或其他社会组织竞争,而是以整个族群结构的形式与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张光直】。从社会的角度把整个族群分为国家和社会,从经济生产的角度把族群结构分为公共产品生产和社会产品生产,这不是中华族群一开始就存在的既有事实,而是中华族群为了和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逐步演化出来的一种生存手段。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从姜寨村落遗址的发掘考古还看不出公共产品与社会产品生产专业分工的迹象,社会产品和公共产品共同生产,所以仰韶村落时期也叫氏族公社时期【郭沫若】。到龙山时期的村落联盟时期,考古遗存已经揭示了像战争和祭祀等这些公共产品的生产开始有某个氏族专业化生产的迹象,如陶寺古国的金字塔式的墓葬显示,代表军事权威和祭祀权的玉器、卜骨和陶器等被某些氏族所垄断,张光直说不同的专业分工可能与不同的血缘氏族相联系【张光直】,并且其居住空间上都在具有城址的聚落核心区域,表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社会产品的生产开始专业分工。到二里头时期,考古发掘已明确的揭示出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社会产品的生产的专业分工。许宏在《最早的中国》中说,考古显示二里头时期的从事与军事战争和宗教祭祀的相关手工业者,如青铜礼器和武器的生产者、玉器和陶器等这些用于战争和祭祀的器具的生产都集中在王都区域,其他次级聚落区域基本未见。金字塔型的墓葬群结构显示,代表军事和祭祀权利的青铜器与某个氏族的墓葬所垄断。在《商文明》中张光直说具有特殊技能的手工业者基本集中在王都区,殷墟王陵区金字塔的墓葬结构群显示,商王族垄断了军事和祭祀等这些公共产品的专业生产的权利。这些都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演化产生的过程,是伴随着公共产品与社会产品专业分工的过程,是公共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是三级组织结构演化形成的过程。所以吕思勉所说 “分工合力,自然是范围愈大,利益愈多,所以团体的范围,总是在日扩而大”。斯密《国富论》中说的专业化生产能极大提高产品的生产率。社会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专业分工,极大的提到了公共产品——“人为状态”聚落环境的生产能力,是中华族群在自然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中华族群三级组织结构的关系是这样的,以秦朝 - 清朝的家庭 - 县 - 帝国为例,其中第三级组织 - 家庭(村落)被包含在第二级聚落县中,第二级聚落组织县为第三级组织提供治安救灾等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第二级聚落县组织被包含在第一级聚落集权帝国中,第一级聚落为第二级聚落提供不受外敌入侵的安全服务、提供祭祀礼仪确保国内秩序的服务及治理黄河确保不受洪水肆虐的服务等。所以从专业分工的角度看,第一和第二级聚落组织负责公共产品的专业生产,就是为族群的生产生活提一个“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第三级组织负责社会产品的生产,就是养育后代,繁衍生息,并向第一和第二级聚落纳贡地租和徭役。三级组织分工协作为中华族群从荒蛮的自然中创建出了一个“人为状态”的生态环境,中华族群就是在这个人工生态环境生生不息,演化至今。 中华族群形成的这样两级聚落,三级组织和资源分配的方式,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不以人的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族群在自然竞争中选择的生存手段,是中华族群在恶劣的自然环境竞争生存、繁衍生息至今的原因。 下面我以稳定的 “人为状态”聚落 - 县,为例来分析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v “人为状态”聚落 - 县 ——稳定不变的地理、政治和经济单位 石器时代的聚落形式 - 侯国,铁器时代的聚落形式 - 县,现代科技时代的聚落形式 - 县在中华族群的生存演化中是一个稳定的公共组织单位,其行政和地理区域基本未改变过。夏商周时期,为了在与周边其他社会组织竞争生存,中华族群进化选择出侯国聚落组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石器演化为铁器,生产力提高、人口数量增加、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在劳动组织形式由氏族演化为家庭的同时,公共利益的聚落组织“废封建,置郡县”,由侯国演化为县【张荫麟 . 《中国史纲》】。到十九二十世纪,劳动工具有铁器演化为现代科技,人口又一次大量增加、并经济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在劳动组织形式由家庭演化为公司【《江村经济》】的同时,公共利益的聚落组织,由家庭式的县,演化为公司式的县【科斯 . 张五常 . 孔飞力】。 中华族群聚落结构的演化历史显示,从夏商周时期的 “候国”,到秦-清郡县集权帝国时期的县,再到现代中国的县,县的地理区域界限从产生至今基本未改变过,在信仰体系上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城隍【孔飞力】,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具有时空不变的稳定性。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说“秦汉时的县,实为古代的一国,此乃自然发达而成的一个政治单位。...今文之说,见于《孟子.万章下》篇和《礼记.王制》,大国百里,次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此乃自然的趋势所发达而成的政治单位。《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汉承秦制,县大率方百里,即是将此等政治区域改建而成的。古文之说,见《周官.职方氏》,公之地方百里,候、伯、子、男,递减百里,乃根据东周以来的事实之说的。如《孟子.告子下》篇说:今鲁,方百里者五,就是《周官》所说的公国了。此等国中,实包含许多政治单位,而其自身并非一个政治单位。更大的国,如晋、楚、齐、秦等,就更不必说了。大率方百里为一政治单位,实从春秋以后,直到现在,未曾有根本变更。因为县这一区域,从来没有变动过。”【P144《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思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自秦朝以来两千多年,历代设县的辖境范围变化不大,秦朝的县大致有一千个,到今天还是两千多个,而今天的疆域刚好是秦朝的 两 倍多些。 ”【《写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唐晓峰】 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说,直到今天,县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行政单位,中国的地区从上而下分七层,每层由地理界线划分,下一层比在上一层之内。最高层是国家,跟着到省,到市,到县,到镇,到村,最后到户。 ...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中央与次一层的省政府提供关于土地及其他经济政策的指导,有权更改地区的划分界线,有权调动地区的干部或把他们革职,也可以把不同地区的税收再分配。【《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 县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未曾发生改变 县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演化的过程中未曾发生改变。夏商周 ——石器时代,县的前身——侯国的公共组织是氏族式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组织(严格的说,夏商周时期,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是一体的,彼此界限不清楚,就是说还未有国家和社会的区分,是家国一体的聚落结构形式);秦汉-清——铁器时代,侯国演化为县,公共组织由氏族式的侯国演化为家庭式的县,社会组织由氏族演化为家庭(相比于夏商周时期,国家和社会分离,即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分离);现代中国——现代科技时期,公共组织由家庭式县演化为公司式县,社会组织由家庭演化为公司。 在上述演化过程中,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组织形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 “人为状态”的县聚落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从未发生改变,县聚落一直是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分工合作生产,共同推进聚落体系的生存发展——公共组织负责生产公共产品:如县聚落的治安、治水、交通、救灾及教育等公共事业,社会组织负责社会再生产:衣、食、住、行等养育后代,繁衍生息,同时向公共组织缴纳赋税和徭役。 v 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是不兼容属性对 ——以现代中国县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例 第一、 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同一系统的两个属性 从上述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仰韶、龙山到二里头和商周的演化看,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是 “人为状态”聚落的两个属性——公共组织利用公共资源生产公共产品——战争、祭祀、治水修路等;社会组织在“人为状态”聚落中进行社会再生产,同时向公共组织贡纳公共资源。 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和现代科技时代的演化看, “人为状态”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两个属性都未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组织方式由氏族式、到家庭式、再到公司式的演化,“人为状态”聚落一直是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分工合作生产的产物。比如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描述的现代中国公司式的县,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专业生产合作模式——就是政府公共组织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利用公共资源构建良好的交通、绿化、治安及教育医疗等环境,吸引优质的企业到本县进行投资建厂,发展经济。社会层面的公司及家庭在“人为状态”聚落中安居乐业,同时为本县创造公共税收资源,共同推进县这个“人为状态”聚落系统的发展。 第二、 公共组织的属性和社会组织的属性不能同时测准 公共组织的属性和社会组织的属性是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两个属性是无法同时测准的。公共组织利用公共资源在不同专业之间分配过程是在政府层面上发生的,比如,以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描述的现代县为例,一个县要投资改善某个区域的公共道路交通,其决策、投资的过程是在政府的层面上先发生的。而后我们才看到来本县进行投资的企业 ——社会组织进行组织生产。就是说公共事件和社会事件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这两个属性是无法同时测准的。 第三、 从不兼容属性对定义看县级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定义:(不相容属性对) 假设属性M有 m 个不同的属性值 ,这些属性值张成了m维线性空间 ,并且每个属性对所对应的子空间彼此垂直。另有一个属性N,它也有 m 个属性值 ,这些属性对应的子空间也张成一个m维的线性空间 ,如果 ,则称 M 和 N 这两个属性不相容。 在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把公共组织专业分工合作生产县级 “人为状态”聚落过程中的不同专业看作公共组织的不同属性,并且专业分工的不同专业,含义着彼此没有交集,两两正交(就是“隔行如隔山”的含义),可以看作不兼容属性定义中的“ 属性 M 有,它有 m 个不同的属性值 ,这些属性值张成了 m 维线性空间 ,并且每个属性对所对应的子空间彼此垂直 ”;把社会组织中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公司看作不同属性, 并且专业分工的不同公司含义着彼此没有交集,两两正交, 可以看作不兼容属性定义中的 “另有一个属性 N, 它也有 m 个属性值 ,这些属性对应的子空间也张成一个 m 维的线性空间 ”,并且因为公共组织是在根据社会组织需求的基础上而设置的,两者处理的事件属性和数量是相同的,满足 ,所以可以把县级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可以分别看作为 M 和 N 这两个不兼容属性。 总之,中华族群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同一系统的两个属性,两个属性不能同时测准,同时这两个属性能用量子概率定义的不兼容属性的向量空间刻画,所以中华族群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是一个不兼容属性对。
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贝叶斯模型看公司的生存演化(之四-修改稿)
zhangjindong 2019-5-22 14:23
量子贝叶斯模型看公司的生存演化(之四 -修改稿) ——(公司)行业的生存遵循量子概率 公司的兴衰命运与族群生存的关系 ——公司“做什么”的不确定性和聚落公共资源的分配关系 奈特说公司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 “做什么”的问题,就是企业家要预测市场顾客的需求,决定公司生产什么产品。把公司放在聚落系统的整体内,从子系统或子空间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上文我们说县或国家级公共组织,为了构建 “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把公共资源按照不同比例分配于不同的方向,如战争、治安、教育、医疗、交通等不同的专业方向,那么站在企业家的角度看上述资源分配的方向就是公司生产什么产品的方向——公共资源在不同方向资源分配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家来说就是该行业市场规模的大小。比如某年,整个国家族群,面对外来的军事威胁较大,国家当年的财政就会在军事方面分配较大比例的资源,这时与军工相关的公司就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还比如,若国家的交通比较落后而影响了整个族群的生存竞争能力,国家就会在当年的资源分配中向交通建设方面分配较多的资源,那么从事交通建设的企业就会获得更多资源。因此决定企业做什么产品的问题,从族群生存的角度看,就是观察、预判资源在每个行业的分配比例,而后在行业范围对公司与资源的关系进行研究的问题。 从物理系统角度看公司生产什么产品的不确定性,就是把系统的总能量在不同的特征向量(代表行业)上分配后,而后从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的角度研究公司的不确定性。 从几何空间的角度看公司生产什么产品的不确定性,就是把空间整体划分为不同子空间,而后在子空间中对公司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 为了研究公司的不确定性,下面我们把公司放在族群的背景中,从整体系统到子系统,从整体空间到子空间的逻辑思路研究公司 “做什么”——这个不确定性问题的本质。 v 从极值原理中资源分配规律看公司的生存 选择定律 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表述的选择定律是: “我们可以将行为理论归总为“选择定律”: 面对可替代的、量化的行为或经历,我们按一定比例将之组合,使得与行动相关的数量或程度对个人的效用相等。 或表述为: 如果理性行动竞争有限资源,我们如此在相互替代的用途之间配置资源:等量资源收获等量回报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P49】 上文我们论述过,中华族群 “人为状态”的聚落是族群在与自然和其他社会组织竞争过程构建的“人为状态”的物质生存环境,是族群竞争生存一种手段,这个“人为状态”的聚落环境由人类从野生状态中创造出来,需要资源的持续供给维护,资源必须理性规划合理使用,确保“人为状态”的环境在荒蛮的自然中持续的存在。或者从专业分工合作生产的角度看,就是需要不同行业专业分工合作,利用公共资源共同生产“人为状态”这个公共产品,保证族群个体的生存安全。从经济学的选择定律看,为了在自然生存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商王、明朝皇帝或现代中国的北京中央政府只有按照选择定律分配资源,才是最佳的资源使用方案,才能确保公共资源的使用绩效最大化,才能确保国家在与自然(含他社会组织)竞争中的优势。从泛函数视角看公共产品的生产看,就是,只有按照选择定律使用资源,才能确保泛函数取得极大值,才能确保聚落资源的密度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奈特 . 《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公共资源按照选择定律分配过程中公司(行业)个体的生存问题 以现代中国为例,我们看看中央政府在按照选择定律分配资源于不同用途过程中,公司的位置和生存发展问题。 中央政府分配资源于不同用途构建 “人为状态”聚落环境时,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向,在企业家眼里就是不同行业或不同的市场。中央政府在某个行业分配资源的比例(这里资源比例,不一定是具体的财政资源,还包括广义的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比例,比如国家决心要发展某个行业,但没有财力,但可以投入公共服务,如进行招商引资 利用社会资源 ——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代表着这个行业市场规模的大小,比如中央政府若向交通领域多分配资源,对交通建筑行业的企业家来说就意味着当年市场规模比较大,公司的发展有前景。所以我们从聚落资源按照选择定律进行分配使用的角度看,资源在不同方向的分配比例,意味着相应行业公司的市场规模在整个国家所占比例的大小,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前景优劣。所以企业家判断公司 “做什么”的问题从经济学的选择定律看,就变成了判断整个国家资源分配方向和比例的问题。 那么族群把公共资源在不同行业的分配比例,具体从量化的角度看本质是什么呢?该如何计算呢? v 从基本事件的集合(希尔伯特空间)看 “人为状态”聚落公共资源的使用 我们研究发现,把 “人为状态”的聚落看作空间,公共资源分配于不同行业的过程,看作资源分配于不同的子空间,从子空间的视角研究研究行业或公司的不确定性问题,可以借助希尔伯特空间模型。 事件与希尔伯特空间 ——【《当概率成为复数——量子概率简介》.张江.百度文库】 ( 1)事件 在经典概率论中,我们用集合表示事件,用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来组合出更多的事件。同时,我们定义了两个特殊的事件,一个是不可能事件对应集合空集,另外一种事件作为必然发生事件,它对应集合全集。 在量子概率中, 我们用复线性空间(希尔伯特空间) H作为基本事件的集合。任意一个事件都是该线性空间中的一个子空间(直线、平面或者超平面)。在量子概率中,不可能事件对应着0向量,即0维的线性空间。必然事件则对应着整个线性空间H。 仍然以抛硬币 为 例 , 我们知道 一 个硬币在具体的测量之前可以处于一种用复数概率描写的量子力学叠加态 : 这个状态可以恰好用一个二维的线性空间表达: 在图中,绿色的向量和红色的向量分别表示单位向量 和 。 我们知道,在实验中, 0表示的是抛掷硬币得到反面,1表示得到正面。出现正面或者反面实际上都是基本的事件。而在复数概率的向量表示中,这两个基本事件则变成了两个相互垂直,交于一点0的单位向量 和 。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区别,在经典概率中,任何原子事件都可以用一个单元素的集合来表示,例如硬币正面朝上的事件可以用 {1}这个集合来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只有一个1。但是,在复数概率中,这个原子事件则变成了向量 。 按照概率复数化的思想,我们也可以为每个随机事件 定义复数概率,这样 n个复数概率也可以写成向量的形式: 并且变量 X取值 的经典概率就是: 并且要求: 经典概率和量子概率的几何表示 ( 2)概率与测量 在量子概率理论中,我们可以采用三个步骤来计算任意一个事件的概率。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状态来表示系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我们用 来表示该状态,它是希尔伯特空间 H中的一个向量,并且这个向量的长度必须是1。 即: 其次,我们要定义投影算子的概念。 定义:(投影算子) 每个事件 A都对应了一个投影算子 ,我们可以把状态向量 通过 的作用投射到事件 A对应的子空间 上,因此,利用数学语言,投影算子可以表达为: 在几何上,投影算子就是求向量 到子空间 上的投影向量,因此,这个投影就构成了一个向量: 这个概念可以用下列图形清晰地表达: 在图中,原向量 ,投影空间 为一个平面,则 在其上的投影为红色向量 最后,我们计算该投影向量的模平方即为事件 A的发生概率: 【《当概率成为复数 ——量子概率简介》.张江.百度文库】 ( 3)“人为状态”聚落公共资源的分配与量子概率 公共资源的分配与 “事件” 就如 在抛掷硬币实验中, 0表示的是抛掷硬币得到反面,1表示得到正面 , 出现正面或者反面实际上都是基本事件 一样的道理, “人为状态”聚落的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商王、明皇帝或现代中央政府,在把资源分配于不同专业方向的过程,每个专业方向可以看作一个基本事件。如同 在复数概率的向量表示中, 把硬币的正反面 这两个基本事件则变成了两个相互垂直,交于一点 0的单位向量 和 做法一样,不同的专业方向 (注:专业分工合作,含义着专业与专业之间是直交的,就是我们常说的 “隔行如隔山”的含义)可以表示成为n个相互垂直的向量 ——n维希尔伯特空间。 上文中 “ 来表示该状态,它是希尔伯特空间 H中的一个向量,并且这个向量的长度必须是1。”,我们把其中的 看做 “人为状态”聚落系统的公共资源,并以长度为1的向量表示,那么公共资源在某一个行业的分配比例就可以用上述量子概率计算公式表示: 这就是, “人为状态”聚落公共资源在某一个行业的分配比例或概率的计算公式。也是奈特选择定律所说的资源分配比例的数学表达。 v 行业生存的量子概率与族群生存的几何模型的关系 我们发现,上述行业生存的量子概率描述公式,可以从族群生存的几何刻画推导出,下面我们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几何模型看中华族群的生存演化》中,我们推出 “人为状态”聚落公共资源的运行规律如下: 上述方程中 代表公共资源在某个专业的分配数量, 代表公共资源的密度。 从上述方程可得: 以 代替 表示在 表示的坐标, 并令 则有: 上述两个公式只是转换了一下,但表示的含义不同: 表示公共资源的使用规律,或者说公共产品——“人为状态”聚落的生产规律。 重心在行业在族群生存中分得的资源比例 反映出每个行业资源分配的概率和总体资源的之间的关系。 v 换个角度理解量子概率 上述在分析 “人为状态”聚落公共资源在各个行业分配比例时,采用了复数的量子概率和量子力学的相关概念,看似很高深,其实换个角度看原理很简单。 毕达哥拉斯定律与 n维欧氏空间 ——【俄-《数学》-第三卷】 假如在平面上取任何二互相直交具有单位长的向量 及 ,则在同一平面上任意向量 可以依照这两向 量的方向分解,就是把它表作下列形式: 这里 及 是数,等于向量在轴 及 的方向上的投影。 可以用纯积定义,可以写为: , 上述公式两边平方,即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类似地,假如在三维空间中取任何三个互相直交具单位长的向量, ,则在此空间中任意向量 可表作下列形式: 上述公式两边平方,即是立体空间中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而 n维欧氏空间就是上述三位空间再推广到n维空间【《几何学》.塔巴克】: 即 同理,n维空间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为: n维欧氏空间中的概率 有上述公式可得: 令: 则有: 这就是从n维空间中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角度的推导出的量子概率公式,但概率中含义了子空间分布资源数量与空间总数量的比值,相比于量子概率的定义更直观,能较好的和我们经典概率的知识相联系。 而黎曼在内蕴几何中构建的 n维空间及希尔伯特空间是上述n维欧氏空间的推广。 上述只是从理论推导上说,公共资源在行业之间的分配遵循量子概率,但我们还要看现实中,公共资源的分配具有量子运行规律的特点吗?就是 “人为状态”聚落公共资源的分配为什么不用传统经典概率,而非要用量子概率描述呢?这些问题我们在《量子贝叶斯模型看公司的生存演化(之五)》详述。
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不确定性原理到X,P的相关,独立性的思考
qh297239367 2012-5-20 16:18
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关于随机向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及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公式: 定义 1 设 (X1,X2,…,X n) 是 n 维随机向量 , 且每个分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都存在 ; 则称数值向量 (EX1,EX2,…,EX n) 为 (X1,X2,…,X n) 的 数学期望 , 简称 期望; 称数值向量 (DX1,DX2,…,DX n) 为 (X1,X2,…,X n) 的 方差 定义 2 对两个随机向量 (X,Y), 若 E(X-EX)(Y-EY) 存在,则称 cov(X,Y)=E(X-EX)(Y-EY) 为 X 和 Y 的协方差。特别 , 若 X=Y, 则 cov(X,X)=E(X-EX)2=DX 因此 , 方差是协方差的特例。 性质 ① cov(X,Y)=EXY-EXEY ② cov(X,Y)= cov(Y,X) ③ cov(aX,bY)= abcov(X,Y) ④ cov(X1+X2,Y)=cov(X1,Y)+cov(X2,Y 推论 D(X ± Y)=DX+DY ± 2cov(X,Y) 相关系数 定义 设随机变量 X 和 P 的方差为正值 , P = / (1/2) 称为 X 与 P 的 相关系数 当我们将这一概念引入量子力学,并且将 X,Y 分别用力学量算符 来表示,则相关系数协方 cov= /2 P = /{ 2 (1/2)} 经过一些简单的放缩发现 P 的绝对值 0~1 数学中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相关、不相关和独立( 不相关和独立并不是同一概念 ,只有对正态分布这两个概念是等价的) 。因此,我不禁要问力学量之间是否也具有一些相应的关系。譬如,当他们的相关系数为 1 时,是否就意味着这两个力学量是对易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否有共同的本征函数;当他们的相关系数为 0 时是否意味着这两个力学量是完全独立的 (或者说是两个力学量是处于两个不同的力学量系统中的,即非相干态);当相关系数在 0~1 时,是否意味着这两个力学量相应的本整函数在时空领域内有一定的重叠性(在数学中则表示为两个数学未知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个人分类: 量子评论|4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完)
songshuhui 2011-2-23 12:33
木遥 发表于 2011-02-21 05:27 不确定性原理 系列全篇 到二十世纪末,人们对「信号」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候提到一个信号,人们还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函数。而到下半叶,信号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应于一个离散的数组。毫无疑问,这是电子计算机革命的后果。 在这样的情形下,「不确定性原理」也有了新的形式。在连续情形下,我们可以讨论一个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个区域内。而在离散情形下,重要的问题变成了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些离散的位置上,而在其余位置上是零。数学家给出了这样有趣的定理: 一个长度为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 2√N。 也就是说一个信号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的非零元素不能都太少。毫无疑问,这也是某种新形式的「不确定性原理」。 在上面的定理中,如果已知 N 是素数,那么我们甚至还有强得多的结论(它是 N. Chebotarev 在 1926 年证明的一个定理的自然推论): 一个长度为素数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N。 不幸的是这里「素数」的条件是必须的。对于非素数来说,第二条命题很容易找到反例,这时第一条命题已经是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了。 这些定理有什么用呢?如果它仅仅是能用来说明某些事情做不到,就像它字面意思所反映出的那样,那它的用处当然相对有限。可是——这无疑是辩证法的一个好例证——这样一系列宣称「不确定」的定理,事实上是能够用来推出某些「确定」的事实的。 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假定我们知道一个信号总长度为 N,已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值是零,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大多数信号都是如此),于此同时,我们测量出了这个信号在频域空间中的 K 个频率值,但是 KN (也就是我们的测量由于某些原因并不完整,漏掉了一部分频域信息)。有没有可能把这个信号还原出来呢? 按照传统的信号处理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频域空间和原本的时空域相比,信息量是一样多的,所以要还原出全部信号,必须知道全部的频域信息,就象是要解出多少个未知数就需要多少个方程一样。如果只知道一部分频域信息,就像是只知道 K 个方程,却要解出 N 个未知数来,任何一个学过初等代数的人都知道,既然 KN,解一定是不唯一的。 但是借助不确定性原理,却正可以做到这一点!原因是我们关于原信号有一个「很多位置是零」的假设。那么,假如有两个不同的信号碰巧具有相同的 K 个频率值,那么这两个信号的差的傅立叶变换在这 K 个频率位置上就是零。另一方面,因为两个不同的信号在原本的时空域都有很多值是零,它们的差必然在时空域也包含很多零。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函数不能在频域和时空域都包含很多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原信号事实上是唯一确定的!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违反直觉的结论。它说明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较少的方程解出较多的未知数来。这件事情在应用上极为重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医学核磁共振技术(很多家里有重病患者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这种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本质上就是采集身体图像的频域信息来还原空间信息。由于采集成本很高,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很昂贵,也很消耗资源。但是上述推理说明,事实上核磁共振可以只采集一少部分频域信息(这样成本更低速度也更快),就能完好还原出全部身体图像来,这在医学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今天,类似的思想已经被应用到极多不同领域,从医学上的核磁共振和 X 光断层扫描到石油勘测和卫星遥感。简而言之:不确定性可以让测量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虽然这听起来很自相矛盾。 糟糕的是,本篇开头所描述的那个不确定性定理还不够强,所能带来的对频域测量的节省程度还不够大。但是数学上它又是不可改进的。这一僵局在本世纪初被打破了。E. Candès 和陶哲轩等人证明了一系列新的不确定性原理,大大提高了不等式的强度,付出的代价是……随机性。他们的定理可以粗略叙述为: 一个长度为 N 的离散信号中有 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 a+b 以极大概率不小于 N/√(log N) 乘以一个常数。 这里的「极大概率」并不是一个生活用语,而是一个关于具体概率的精确的数学描述。换言之,虽然在最倒霉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可以比较小,但是这种情况很罕见。一般来说,不确定性总是很大。于是可以带来的测量上的节约也很大。 这当然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原理」,而且因为引入了随机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原先的定理更「不确定」。在他们的工作的基础上,一种被称为「压缩感知」的技术在最近的五六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涵盖信号处理、信息提取、医学成像等等多个工程领域的最重要的新兴工程技术之一。 不过,这些后续的发展估计是远远超出海森堡的本意了。 (完) var wumiiPermaLink =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0550"; var wumiiTitle =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完)"; var wumiiTags = "不确定性原理,原创,科普,"; var wumiiSitePrefix = "http://songshuhui.net/";
个人分类: 数学|1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三)
songshuhui 2011-2-17 21:41
木遥 发表于 2011-02-17 14:22 不确定性原理事实上不是一个单独的定理,而是一组定理的统称。基本上,凡是刻划一个信号不能在时空域和频域上同时过于集中的命题都可以称为不确定性原理,由于这里「集中」这一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数学描述,也就对应着不同的数学定理。但是在所有冠以「不确定性原理」之名的定理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海森堡 (W. Heisenberg) 在 1927 年所提出的影响物理学发展至深的那个版本。它精确的数学描述是: 假定一个信号的总能量为 1,则这个信号和它的傅立叶变换的能量的方差之积不小于 1/16π2。 换言之,两者各自的能量都可能很集中,但是不能同时很集中。如果时空域中能量的方差很小(亦即集中在一起),那么频域上能量的方差就不会太小(亦即必然会弥散开),反之亦然。 对这个定理在量子物理中的意义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话题范围,坊间相关的著作已有不少。不过,下面简单胪列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实: 海森堡在 1927 年的那篇文章标题为 Ueber den anschaulichen Inhalt der quantentheoretischen Kinematik und Mechanik(《量子理论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观内容》)。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对薛定谔 (E. Schrdinger) 在 1926 年所提出的薛定谔波动方程的回应。相较于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而言,薛定谔的方程很快由于它物理上的直观明晰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赞赏。海森堡对此极为失落。在 1926 年 6 月 8 日海森堡写给泡利 (W. Pauli) 的信中他说:「我对薛定谔的理论想得越多我就越觉得恶心。」因此,他迫切需要给他自己的理论配上一幅更直观的图象。 海森堡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后来被人们所熟悉的关于为什么无法同时测量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的解释,但是并未给出任何严格的数学证明。他把他的结论笼统地表达为 Δx Δp ≥ ħ,其中 x 是位置,p 是动量,ħ 是普朗克常数。但他并没有详细说明 Δx 和 Δp 的严格意思,只针对若干具体情形做了一些直观的讨论。 第一个从数学上证明不确定性原理的物理学家是 E. Kennard。他在 1927 年证明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定理,指出 Δx 和 Δp 的数学意义其实是方差。这种解释很快就成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标准数学表达,海森堡本人 1930 年在芝加哥所做的演讲中也使用了这种数学推导来佐证他的立论。需要说明的是,海森堡尽管很快接收了这一数学解释,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他本人原先的论文里所举的那些例子中,有很多被他用 Δx 和 Δp 笼统概括的含混概念其实是无法被解释成方差的。在他心目中,不确定性原理首先是一个经验事实,其次才是一个数学定理。 海森堡并未将他的发现命名为不确定性「原理」,而只是称之为一种「关系」。爱丁顿 (A. Eddington) 在 1928 年似乎第一个使用了原理一词,将之称为 principle of indeterminacy,后来 uncertainty principle 这种说法才渐渐流行起来。海森堡本人始终称之为 ungenauigkeitsrelationen/unbestimmtheitsrelationen(相当于英语的 inaccuracy/indeterminacy relations),直到五十年代才第一次接受了 principle 这种叫法。 海森堡 有趣的是,即使很多信号处理或者量子力学领域的专家也不知道自己平时所讨论的不确定性原理和对方的其实是一回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也的确并不太显然,一个关注信号的时空和频域分布,一个关注粒子的运动和能量。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从数学公式上才看起来比较明显。在海森堡的时代当然并不存在「信号处理」这一学科,数学家们也只把不确定性原理当作一条纯数学的结论来对待。他们什么时候最先注意到这一定理并不是很清楚。有记录表明维纳 (N. Wiener) 1925 年在哥廷根的一次讲座中提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那次讲座并没有任何纸面材料流存下来。外尔 (H. Weyl) 在 1928 年名为《群论与量子力学》的论著中证明了这一定理,但他将之归功于泡利的发现。直到 1946 年 D. Gabor 的一篇名为《通讯理论》的经典论文才真正让这个定理以今天信号处理领域的专家们所熟悉的方式流传开来。 左:Weyl; 右:Gabor 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在数学上不确定性原理不仅仅有海森堡这一个版本,而其实是一组定理的统称。譬如哈代 (G. Hardy) 在 1933 年证明了一个和海森堡原理类似的定理,今天一般称为哈代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和哈代的定理都只约束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的大致分布,而并没有限制它们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M. Benedicks 第一个证明了信号在时空域和频域中确实不能同时集中在有限大的区域内,而这已经是 1974 年的事情了。 (待续) 您也可能喜欢: 趣味数学故事:倒霉定律 别人碗里的肉 趣味数学故事:鞋袜谁先 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四项重要奖项颁布 数学魔术系列之Kruskal的魔力 无觅
个人分类: 数学|1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二)
songshuhui 2011-2-16 23:13
木遥 发表于 2011-02-15 07:20 傅立叶变换这种对偶关系的本质,是把一块信息用彻底打乱的方式重新叙述一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一个信号可能在空域上显得内容丰富,但是当它在频域上被重新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就在大多数区域接近于零。反过来这个关系也是对称的:一个空域上大多数区域接近于零的信号,在频域上通常都会占据绝大多数频率。 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广泛呢?有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噪声信号。一段纯粹的白噪声,其傅立叶变换也仍然是噪声,所以它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是广泛的。如果用信号处理的语言来说,这就说明「噪声本身是不可压缩的」。这并不违反直觉,因为信号压缩的本质就是通过挖掘信息的结构和规律来对它进行更简洁的描述,而噪声,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结构和规律的信号,自然也就无从得以压缩。 另一方面,有没有一种信号在空域和频域上的分布都很简单呢?换句话说,存不存在一个函数,它在空间上只分布在很少的几个区域内,并且在频域上也只占用了很少的几个频率呢?(零函数当然满足这个条件,所以下面讨论的都是非零函数。) 答案是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 uncertainty principle(不确定性原理)。 这一事实有极为重要的内涵,但是其重要性并不容易被立刻注意到。它甚至都不是很直观:大自然一定要限制一个信号在空间分布和频率分布上都不能都集中在一起,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道理啊。 这个原理可以被尽量直观地解释如下:所谓的频率,本质上反应的是一种长期的全局的趋势,所以任何一个单一的频率,一定对应于一个在时空中大范围存在的信号。反过来,任何只在很少一块时空的局部里存在的信号,都存在很多种不同的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无法精确推断其频率。 让我们仍然用音乐来作例子。声音可以在时间上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区间内,譬如一个声音只延续了一刹那。声音也可以只具有极单一的频率,譬如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如果你拿起手边的固定电话,里面的拨号音就是一个 440Hz 的纯音加上一个 350Hz 的纯音,相当于音乐中的 A-F 和弦)。但是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这两件事情不能同时成立,一段声音不可能既只占据极短的时间又具有极纯的音频。当声音区间短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频率就变得不确定了,而频率纯粹的声音,在时间上延续的区间就不能太短。因此,说「某时某刻那一刹那的一个具有某音高的音」是没有意义的。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技术性的困难,而它实际上反映出却是大自然的某种本质规律: 任何信息的时空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是不能同时被无限提高的。 一种波动在频率上被我们辨认得越精确,在空间中的位置就显得越模糊,反之亦然。 这一规律对于任何熟悉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人来说都是熟知的,因为它为信号处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边界,也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它发展的方向。既然时空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不能同时无限小,那人们总可以去研究那些在时空分布和频率分布都尽量集中的信号,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信号的「原子」,它们本身有不确定性原理所允许的最好的分辨率,而一切其他信号都可以在时空和频率上分解为这些原子的叠加。这一思路在四十年代被 D. Gabor (他后来因为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了 1971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所提出,成为整个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奠基性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但是众所周知,不确定性原理本身并不是数学家的发明,而是来自于量子物理学家的洞察力。同样一条数学结论可以在两个截然不相干的学科分支中都产生历史性的影响,这大概是相当罕见的例子了。 (待续) 您也可能喜欢: 别人碗里的肉 珠算,可以休矣 澳门赌场纪实(上) 梅森素数:千年不休的探寻之旅 拓扑学简介(二) 无觅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一)
songshuhui 2011-2-11 19:40
木遥 发表于 2011-02-11 15:41 在现代数学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外行误解的词汇:信号 (signal)。当数学家们说起「一个信号」的时候,他们脑海中想到的并不是交通指示灯所发出的闪烁光芒或者手机屏幕顶部的天线图案,而是一段可以具体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是声音,可以是图像,也可是遥感测量数据。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函数,定义在通常的一维或者多维空间之上。譬如一段声音就是一个定义在一维空间上的函数,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声音的强度,一幅图像是定义在二维空间上的函数,自变量是横轴和纵轴坐标,因变量是图像像素的色彩和明暗,如此等等。 在数学上,关于一个信号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它表示和描述出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办法,把一个信号理解成一个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函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示方式,但是它对理解这一信号的内容来说常常不够。例如一段声音,如果单纯按照定义在时间上的函数来表示,它画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这通常被称为波形图。毫无疑问,它包含了关于这段声音的全部信息。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信息几乎没法从上面这个「函数」中直接看出来,事实上,它只不过是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 Partita No.3 的序曲开头几个小节。下面是巴赫的手稿,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构成了对上面那段声音的一个「描述」: 这两种描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第一种描述刻划的是具体的信号数值,第二种描述刻划的是声音的高低(即声音震动的频率)。人们直到十九世纪才渐渐意识到,在这两种描述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对偶的关系,而这一点并不显然。 1807 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 (J. Fourier) 在一篇向巴黎科学院递交的革命性的论文 Mémoire sur la propagation de la chaleur dans les corps solides (《固体中的热传播》)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表达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即简单的三角函数)的叠加。有趣的是,这结论是他研究热传导问题的一个副产品。这篇论文经拉格朗日 (J. Lagrange)、拉普拉斯 (P-S. Laplace) 和勒让德 (A-M. Legendre) 等人审阅后被拒绝了,原因是他的思想过于粗糙且极不严密。1811 年傅立叶递交了修改后的论文,这一次论文获得了科学院的奖金,但是仍然因为缺乏严密性而被拒绝刊载在科学院的《报告》中。傅立叶对此耿耿于怀,直到 1824 年他本人成为了科学院的秘书,才得以把他 1811 年的论文原封不动地发表在《报告》里。 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傅立叶的发现实际上是在说:任何一个信号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种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表达,自变量是时间或者空间的坐标,因变量是信号在该处的强度,另一种则是把一个信号「展开」成不同频率的简单三角函数(简谐振动)的叠加,于是这就相当于把它看作是定义在所有频率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频域空间)上的另一个函数,自变量是不同的频率,因变量是该频率所对应的简谐振动的幅度。 这两个函数一个定义在时域(或空域)上,一个定义在频域上,看起来的样子通常截然不同,但是它们是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描述着同一个信号。它们就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乍一听完全不相干,但是其实可以精确地互相翻译。在数学上,这种翻译的过程被称为「傅立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是一个数学上极为精美的对象: 它是完全可逆的,任何能量有限的时域或空域信号都存在唯一的频域表达,反之亦然。 它完全不损伤信号的内在结构:任何两个信号之间有多少相关程度(即内积),它们的频域表达之间也一定有同样多的相关程度。 它不改变信号之间的关联性:一组信号收敛到一个特定的极限,它们的频域表达也一定收敛到那个极限函数的频域表达。 傅立叶变换就象是把信号彻底打乱之后以最面目全非的方式复述出来,而一切信息都还原封不动的存在着。要是科幻小说作家了解这一点,他们本来可以多出多少有趣的素材啊。 在傅立叶变换的所有这些数学性质中,最不寻常的是这样一种特性:一个在时域或空域上看起来很复杂的信号(譬如一段声音或者一幅图像)通常在频域上的表达会很简单。这里「简单」的意思是说作为频域上的函数,它只集中在很小一块区域内,而很大一部分数值都接近于零。例如下图是一张人脸和它对应的傅立叶变换,可以看出,所有的频域信号差不多都分布在中心周围,而大部分周边区域都是黑色的(即零)。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它说明一个在空域中看起来占满全空间的信号,从频域中看起来很可能只不过占用了极小一块区域,而大部分频率是被浪费了的。这就导出了一个极为有用的结论:一个看起来信息量很大的信号,其实可以只用少得多的数据来加以描述。只要对它先做傅里叶变换,然后只记录那些不接近零的频域信息就可以了,这样数据量就可以大大减少。 基本上,这正是今天大多数数据压缩方法的基础思想。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多媒体信息需要在尽量节省带宽和时间的前提下被传输,所以数据压缩从来都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今天几乎所有流行的数据压缩格式,无论是声音的 mp3 格式还是图像的 jpg 格式,都是利用傅立叶变换才得以发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几乎全部现代信息社会都建立在傅立叶的理论的基础之上。 这当然是傅立叶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待续) 您也可能喜欢: 投机也要讲策略 趣味数学故事:倒霉定律 一道八百年松鼠难题 珠算,可以休矣 两个素数打赢的战争 无觅
个人分类: 计算机科学|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