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急功近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宁暴雨致百台新车被淹: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杨学祥 2016-8-25 06:17
西宁暴雨致百台新车被淹: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杨学祥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西宁暴雨致百台新车被淹 场面似灾难大片 西宁暴雨致百台新车被淹 场面似灾难大片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全屏观看 2016.08.23 16:22:23 1 / 9 2016年8月22日夜间,青海省会西宁突降大雨,该市城东区泛泰东城国际小区内停车场数百台新车被雨水冲离停车位。供图:视觉中国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2841_102612.html#p=1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已有 4717 次阅读 2010-6-18 15:39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城市内涝, 人祸, 担责 暴雨, 急功近利发展观 推荐到群组 谁为城市内涝的人祸担责: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 杨学祥 人民网6月18日报道 在人们印象里,江南的初夏总是伴有绵绵的细雨。然而,今年的雨水来得格外早,雨势也十分猛烈。连日来,南方多省暴雨倾城。湖南、广东、贵州、江西等南方省份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罕见特大暴雨为何频袭南方?城市规划如何解决“暴雨积涝”的顽疾?近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暴雨积涝,是国内众多城市的顽疾。此前广州遭遇历史最强暴雨袭击,雨量之多历史罕见;雨强之大历史罕见;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由此引发了民众质疑与拷问:如果“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借暴雨之机深究建筑设计、排涝预防、项目管理、警报与应急机制等诸多城市管理课题,面对常年家具被“泡”、货物被“冲”、小汽车被“灌”的市民,何谈“宜居”二字? 这一问可谓问到了城市政府的痛处,问得好 ! 江河生于自然,水涨水落受自然规律支配,洪涝干旱皆为天灾;城市建于人类,便利于交通,宜居与市民,防火、防震、防寒、防旱、防涝、防风沙、防污染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把城市修成了蓄水池,暴雨之下,水漫街面,要道阻塞,一座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动则上亿的财产损失,谁来买单,谁来担责? 城市内涝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些2005年的文章和资料,可能早已被人遗忘,尤其是城市管理者,可能闻所未闻 。 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在2005年8月29日经过密西西比州,造成至少125人死亡,超过90万户家庭电力供应中断。飓风“卡特里娜”的中心没有经过新奥尔良市,因此这座墨西哥湾港口城市的建筑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地势低于海平面,80%的城区被洪水淹没。当地时间8月31日中午,新奥尔良市官员和军方工程师说,由于市内的洪水水位和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已基本持平,当前洪水已经停止上涨。但是,红褐色的洪水中充满了下水道的污水、汽油和垃圾,其危险性依然很大。遭洪水重创的新奥尔良市可能得好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把南部墨西哥湾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布什总统已经亲临现场视察灾情。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州长黑利•巴伯8月31日说,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在路易斯安那州首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纳金预计,飓风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在墨西哥湾,20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踪,8家炼油厂关闭,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缓解危机。忽视海洋灾害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 对于美国遭遇飓风灾难,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官员德努茨•阿法塞说:“大自然证明,不管你多么富有,经济多么发达,你都无法对抗它。”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8月31日指责说,布什这个“牛仔”没有处理好飓风危机,疏散民众不力。他在现场直播的内阁会议上说:“美国政府没有疏散计划,令人难以置信。这个世界第一大国插手伊拉克如此之深,却让自己的人民在水上漂来漂去。”新奥尔良市防洪堤决口,美军空投沙袋堵口失败……面对这些状况,荷兰专家特德•斯勒伊特深表惊讶,他说:“我不想显得过于挑剔,但很难想像这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看起来(美国)防范和疏散方案没有真正到位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2005年8月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 。 2004年12月26日死亡近30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淋漓尽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2005年1月1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 。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疯狂”,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黑拉特说:“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 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 ,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 。 美国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灾难和国际组织关于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的警告并没有引起中国城市管理官员的重视,官照样日复一日地升,日子照样一天一天地过。平静似水,似水平静。可谁能想到,两年后由于地下排水不畅,顷刻汇聚的雨水一改往日的平静,变成杀人的利器,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 。2007年7月17日,重庆受暴雨袭击,这场115年一遇的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一天后,山东省会济南又遭厄运,34人在暴雨中遇难 。人们不禁要问: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何在? 暴雨中的济南洪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流入北部小清河,“逢雨必淹”成了济南市民的常识。7月18日从下午5时开始,3小时内最大降水量180毫米,这个数据是济南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银座购物广场北出口紧靠护城河,河水也倒灌了进去,银座购物广场成了泄洪的大坑。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水深达1.7米,积水直到20日才全部排完。事实上,今年除重庆和济南外,四川、湖北、江苏、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遭遇大暴雨,淮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频繁冲击警戒线 。 暴雨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城市的地下水管道和排涝系统成为必需设防的安全保障。济南和重庆暴雨致灾,关键是城市排水系统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逢雨必淹”的潜规则恰恰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侥幸心态。国内外的历史教训,城市管理者是否熟记在心?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 ! 中国城市管理者被大批商人所包围,以至于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工作者的理智呼声被商业的喧嚣所掩盖 。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科学的呼声不仅可以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挽救鲜活的无辜生命。 2007年重庆济南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的黄牌警告也没有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2010年5-6月的罕见暴雨对城市管理者再次亮出黄牌警告 。 2010年5月7日凌晨,广州城的上空惊雷不断,大雨滂沱。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雨,把这个即将举办亚运的“国际大都市”浇了一个透心凉。城市主干道水浸一度深达3米。“认真吸取‘57’灾害教训,反思排涝系统,严查薄弱环节。”履新不足一月的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措辞严厉,几乎下达了军令状。然而5月9日,广州又一场大雨。虽然广州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24小时待命,但暴雨再度成灾,一个又一个的地下停车场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雨就把广州20年的城建打得原形毕露,再有100多天,广州将召开亚运会,这场暴雨背后,外界看到外表光鲜的广州城,地下排水系统更像一个绣花枕头 。 广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表示:“这场雨历史罕见,这在国内任何城市都会引起积涝。”他告诉记者,广州多个监测站都录得历史最高值的降雨量。而且,这场暴雨降水时间非常集中,普遍在不到6个小时内出现了超过100毫米的降水。而且这场暴雨几乎覆盖了广州全市,这让水务应急单位的排水车应接不暇。据统计,当天广州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24个停车场被淹,造成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 。 中新广东网5月15日电 近日广州连降暴雨,暴雨导致广州多处地方被水浸,广州的交通严重受阻,几近瘫痪。 5月14日暴雨再度侵袭广州,广州市区21条主干道瘫痪,车辆需绕道行驶。广州市已以当天17时20分启动防御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水务局下雨之前已派出有关人员到易发生水浸的地区布防,同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 中广网柳州5月15日消息 受切变线和弱冷空气影响,5月13号到14号,柳州自北向南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昨天早上6点40分,柳州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据气象部门统计,5月13号晚上到14号下午的5点,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滚贝、香粉3个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10毫米,其中安陲乡降雨量最高,超过了120毫米,柳州市区和柳江、融安、三江等县都出现暴雨天气 。 中新广东网5月15日电 14日傍晚前后暴雨袭击广州市,羊城再度成为泽国。广州气象台更于23时55分启动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今年入汛以来第二次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受大暴雨影响,白云机场40航班因此延误。而广州部分市区再次出现“水浸街”现象,天河区五山路华南师大路段积水盖过人的膝盖。由于此前特大暴雨带来巨大财产损失的经验教训,广州市民对此次暴雨的到来做了防御措施。在杨箕地铁站,工作人员已事先准备好沙包等工作用以抗击积水。据悉,此次暴雨受低压槽影响,广东省粤西北、粤中、珠江三角洲先后出现了强降水。14日广东全省共有32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有11个市县发布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人民网讯 2010年5月13日,湖南省涟源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继5月6日至8日暴雨过程后,5月13日凌晨3时至晚上20时,涟源市再次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全市21个雨量站点均超过100mm,降雨量最大的涟源城区站24小时内达到172.1毫米。涟水、孙水、白马水库水位均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20个乡镇告急。该市迅速启动Ⅲ级预警响应。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洪灾中,全市47.8万人、20.1万亩农作物受灾,紧急转移人员人1.26万余人,房屋倒塌1710间,死亡大牲畜1160多头,直接经济损失达2.54亿元 。 我在2009年7月9日指出,进入7月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暖状态继续保持,中国东北出现低温冷夏年趋势,流感大流行进一步发展,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将导致低温、夏涝、秋旱、流感蔓延的新发展。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我国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如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2009年9-11月为弱潮汐时期,将加剧旱情,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关注低温冷夏的发展趋势,做好预防和农田管理,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尽快早熟。低温也会导致流感的更快发展 。 2009年9月的秋旱最终在2010年4月形成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我在2010年4月1日指出干旱原因的同时,再次提出“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的教训 。 2010年5-7事件和5-13事件再次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漏洞,忙于建设,疏于管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严重的损失将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城市的大街建得豪华、整洁、漂亮,小街就破烂、杂乱、简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从东北盆地到西北沙漠,都建起了大油田,而小煤矿的频频矿难却无法遏制。干大事,有高度,有亮度,可以作为业绩显身扬名。其后果是全国的水利工程与污水横流同在,城市的金碧辉煌与能源短缺并存。城市的地下水道改造工程是小事吗?合理的设计就是一座大型有机肥料工厂,不仅解决了城市水污染,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土地退化。谁重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 ? 有评论指出,暴雨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张试纸,折射出某些城市决策者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如何防止积涝给社会运转、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不仅仅是准确预报、启动预案以及紧急应对,而要看平时的资金投入有没有到位;水利设施有没有科学配置,各种相配套的排涝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城市防洪能力与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是否相适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更看好的是马路广场,楼堂馆所,商业大街,标志性建筑,乃至亮化工程等等,将更多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用在招商引资等可望出GDP的项目上。这些固然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但不能顾此失彼,将绝大部分的公共财政投入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忽视城市水利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正是由于城市在水利投入上欠账较多,财力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才导致了城市面对罕见暴雨的袭击,显得弱不禁“雨”。有鉴于此,只有改革现行考核制度与机制,将民生诉求和应对灾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考量,才能引导各级领导注重科学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足长远考虑城市防洪硬件投入与管理课题,将更多的政绩埋到地下,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 笔者认为,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是城市排涝设计失误造成的,必须追究设计者和审批者的失职之责,必须赔偿市民和企业的相关财产损失。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相关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关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暴雨当浇醒急功近利发展观。2010-06-18 10:03:04 来源: 人民网(北京)。http://news.163.com/10/0618/10/69F13E3000014IMI.html 2. 王辉,康炘冬。美开始历史上最大搜救 受灾地区九成建筑消失(图)。2005年09月02日。来源:北京娱乐信报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83.html 3. 杨学祥。忽视海洋灾害的代价:飓风把美国南部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2005-9-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04.htm 4. 布什乘“空军一号”空中视察灾区 直言“太可怕”。http://news.tom.com 2005年09月02日03时06分来源:新闻晨报http://news.tom.com/1003/3295/200592-2437959.html 5. 祁仁。英国科学家预言飓风越来越强 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080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08/1_20050805_115994.html 6. 杨学祥,杨冬红。英国科学家: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 2005-8-1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078 7.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博客。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6726.html 8. 城市地下建筑太多暗藏危机。2005年01月15日 21:06:00 中财网,来源:广州日报。 http://cfi.net.cn/(m5les545sbn4ki454p0ywr55)/newspage.aspx?id=20050115000587 9. 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 2006-3-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6/10997.html 10. 杨学祥. 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 2007-7-30光明网博客。 http://bsg.gmw.cn/u/466/archives/2007/14757.html 11. 重庆济南被暴雨重创 天灾人祸共酿死亡和伤痛。2007年07月25日 10时42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http://news.tom.com/2007-07-25/07AI/09739936.html 12. 杨学祥。暴雨再次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发表于 2010-5-16 7:34:10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936 13. 龙飞。暴雨之后:广州城建漏洞百出。2010年05月15日09:58中国经营报。http://finance.qq.com/a/20100515/001746.htm 14. 廖宴思。暴雨频繁侵袭广州 阻断夜人回家路。2010年05月15日 10:05 来源:广东新闻网。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818.shtml 15. 张江元,柳州台,赵鑫婷。广西柳州昨天遭暴雨狂袭。2010年05月15日 12:29中广网。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515/2191985.shtml 16. 程景伟。广州再成泽国 夜里启动暴雨红色预警。2010年05月15日 18:23 来源:广东新闻网。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10/2010-05-15/2/44777.shtml 17. 郭国权,易海和,刘厅。湖南涟源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暴雨 损失达2.54亿元。2010年05月15日09:49 人民视线。http://pic.people.com.cn/GB/165652/165654/11603761.html 18. 杨学祥。做好迎接厄尔尼诺事件的准备:严重秋旱可能发生。发表于 2009-7-9 9:11:14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2586 19. 杨学祥。 又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西南大旱和美国气候“秘密报告” 。发表于 2010-4-1 8:13:26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7846 20.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3662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汉要吃眼前“亏”
热度 33 zmpenguestc 2015-12-5 14:39
“好汉不吃眼前亏”,出自于清 .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中的俗语。意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细品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实则暗喻,暂时的吃亏,也是为了等待未来更好的时机。 当今社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早已蔓延和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获得快速的回报。否则,不会花时间去认真做这些事情。 不少的同学,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电子设计大赛和科技竞赛。以各种名义翘课,不愿去学本与赛事相关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宁愿在大赛活动中打酱油。原因是,大赛获得名次,可以推免保研,可以为忽悠一份工作,获得可以炫耀的资本。课堂上的这些基础课、专业课,目前根本看不到有什么用。据说,写论文有用,有的学生本科期间就开始忽悠论文,自己掏腰包在一些垃圾国际会议上发上一篇所谓EI检索的论文 ,可以获得推免资格,就可以放弃学习本该学习的专业课。找捷径发论文,也开始成为一些投机者追逐的势头。前不久我了解到,一个学生综合成绩排名专业垫底,平时从不上课 , 竟然也获得了推免资格,来参与特保生答辩,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研究生也是一样,越来越感觉到,“利”字当头。选课仅仅为了修满学分,考好成绩是为了奖学金。如果没有奖学金这个挥舞的大棒,我估计研究生课堂,也是惨不忍睹。 在研二阶段的科研训练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同学以后不会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沉下心来认真做事的同学很少。很多人把越来越浮躁的研究生现状,归结于扩招。我认为不全是,更多的是就业导向,把学生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招聘人员没法考察学生能力,仅仅以学生专业名称、学校品牌和口碑以及学生的三寸不烂之舌,判断是否符合本单位条件。事实是,能力强的可能还不及天天瞎混的学生找的工作好。这样的结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做一些与就业不相关的无用功。 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严进宽出”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系。进来了,就意味着我肯定能毕业。虽然,培养单位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有利于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培养体系,也把直接责任推给了导师们。试想,如果导师对某个学生的科研情况和论文质量不满意,真要不让其毕业时,还得犯嘀咕。因为,他周围的比他更水的同学或室友,导师都放过了。那导师怎么面对这个学生,怎么开导这个学生,学生会觉得自己很冤。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宿舍或实验室窗台上纵身一跳,导师吃不了兜着走。 特别是,现在兴起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大量高薪揽人。对一些传统企业也是一个挑战和冲击。他们招人,只要是沾边的专业和满足基本学历要求,就可高薪招进企业,根本不会看重你能做啥子,基本功是否扎实。要知道,在一个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上或任何人、任何年龄条件都能做的行业里,你的优势是很难体现的,你的压力一定不会小。 越来越多的这些新生事物和新“常”态,导致了学生越来越浮躁,吃不得一点眼前“亏”。在校期间,特别是在实验室里,做事多的,补助和待遇比不做事的也多不到哪里去,找工作的时候也不一定体现多大优势。 人做出了的决定,总会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普遍认为,年轻人首先得解决生存问题。功利一些,就是为了当务之急,未来发展,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高校培养的就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这个教育肯定是失败的,这个国家也就谈不上希望。 就个人而言,作为一名研究生来说,解决生存问题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就是吃穿住行嘛。至少,我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们,走出去后,还没有出现为生存而发愁的。但他们的发展,还不能说都很一帆风顺。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扎实的学业和专业基础,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又如何谈得上好的前途和发展呢。做软件,没写过一句代码;做硬件系统,不懂电路知识,那你到底能走多远呢。除非,你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人。一般情况下,天上馅饼砸不到你头上,我们还得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在校期间,也是最好支配个人时间、最有时间潜心钻研和拓展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获得一技之长的黄金时光。用自己的优势去打拼,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多做点事情,是比别人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不要认为这是吃亏了。也不要认为,你身边那个不学无术,一事无成但也顺利毕业了,找到了好工作的个别同学就一定是识时务的明智者。一旦形成了凡事不吃亏,爱斤斤计较的常态化心理。不讲奉献,只求回报,到了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很难施展开拳脚的人。很多事情的好与坏,需要时间去检验。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导师也一样,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不能说,干不了活的“差劲”学生,就不招,无“利”可图的教学工作就少做或不做。 总之,要相信,吃亏是福。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34986 次阅读|71 个评论
急功近利,强分人为三六九等
duke01361 2015-3-25 23:45
急功近利,强分人为三六九等 科学院的一位处级干部是我的同学,今天见了这位同学,同学一顿抱怨! 抱怨什么?抱怨他被迫走上领导岗位!他愿意从事科研工作,但据他说科学院的某些所强行施行不从所内提科研组长的举措,所有的科研组长都是外聘的“百人”,“千人”........................... 我随便浏览了一下这些外聘来的,戴着各种帽子的研究组长们墙上贴着的简历,后只好摇头叹息!因为这些戴帽的人才差不多绝大多数只相当于欧美澳这些国家助理教授水平。 中国科学院某些研究所号称国家组队,水平高高,但显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并不成功!因为还是和中国高等教育一样,人才只能以各种名目(或曰巧立名目)地外聘,而不能自己繁殖出来! 也罢!不能任人唯亲,不能近亲繁殖,都可以是托辞,但是事情也绝不至于做到如此地惨烈! 假如有三分之二的科研组长是自己培养的,你可以接着吹嘘我们的前辈科学家多么地了得;假如有人才以家系般地缠绵,你可以吹嘘某某院士是大师...假如你能够以各种名目,学习新加坡那样能请到诺贝尔奖级专家任职科学院或科学院某所,我必须承认你追上了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 假如你只把人才忽悠来,却最终培养不出可以胜任科研组长的硕士、博士,我真的怀疑你招大家来只是用老了招聘科研民工的心思! 我希望能听到你的合理解释,假如无解,我劝你shut up!
个人分类: My Ideas|1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热度 1 jxg912 2015-1-24 14:28
我在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翁巨扬教授的2014年博文 我在复旦大学的十年遭遇:为推动改革“钱学森之问”的科研环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5089do=blogid=834977cid=3846028 后面留了几个言,到昨天, 翁教授给了回复(谢谢!),觉得可以讨论一下: 高建新 2014-10-12 22:11 10楼的评论揭示了海外教授们矛盾的心态。其实,前一段时期浙大朱冠事件(不好意思,把副校长的名字忘了)也是同一问题。海外教授回国服务,从大道理将应该;从小道理讲,叶落归根,也应该。问题是,国家的引才政策因为海外教授的推动,越来越走样。其根源还是”利益“两字。这里暂不展开。我认为,海外教授应该改变心态,沉下心来,如果真是为了祖国,那么牺牲一点个人利益; 如果认为应该”这样“或”那样“, 那么来去自由,没有必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里的“自己”就是那些那些掌权的海归们(那个大学的校长不是海龟?)。一句话,现在所有的争论,都是海龟与海龟之间的争论。 博主回复(2015-1-24 08:19) : 不是人,海归与否。而是中国缺乏科学的宪法,法律,校法,院法,系法等。 高建新 2014-10-12 22:00 复旦大学要求学院送部分学位论文经过校方盲审,计算机学院就今年突然公布所有学位论文必须先经过学院预盲审,还要经过双重盲审的评论来进行所谓的“末位淘汰”。 ----------------------------------------------- “末位淘汰”是一种对人侮辱,也是引自海外竞争概念。这是所有行政管理者要政绩而丧失人性的一种丛林管理方法,是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格格不入了。但这这是海龟”院长“们孜孜以求的,可以不费力或少费力提高政绩。 博主回复(2015-1-24 08:15) : 在美国我没有听到过有硕士和博士有“末位淘汰”一条。任何博士委员会或硕士委员会独立作出决定,不必和其它学生比,或想想每年系里要毕业几个。 高建新 2014-10-12 21:54 就是说,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非常不同之一的是,中国的大学基本上没有制定和公布一系列细致的“校法”。基本上还是人治而不是法制。 ---------------------------------------- 其实, 美国大学的”系法“才是在大学管理中起主要作用的。当然,这个”系法“来自于校法,但体现美国大学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博主回复(2015-1-24 08:10) : 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听到中国的“院法”和“系法”。刚出来的九所官办大学章程和中国宪法一样,有很多根本的不科学性,是现在中国大范围腐败的根源。譬如讲,北京大学章程第七条: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那么,校党委的权力如何制约?它没有讲。校党委书记会不会变成周永康第二?党委领导,极不科学。 高建新 2014-10-12 21:52 新来的院长悄悄地把上次合同的发表物数量指标实际上乘了三,加了两倍,但不履行他的提示责任,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三)。 、-------------------------------- 这个千人院长需要政绩。中国的未来让这些人掌权,会更糟糕。 博主回复(2015-1-24 07:50) : 问题不在哪个人,而在根本没有大学和学院学术管理章程,更不要说科学的学术管理章程了。在缺乏科学的学术管理章程的环境下,那个可笑的政绩的指标一定出炉。但那个海归院长好像不懂国外大学的学术管理规章,复旦大学的同事们说他没有理念。很多美国海归确实是从来没有认真注意到他所在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学术管理章程的。譬如,在美国大学和学院学术管理章程下,那些可笑的政绩的指标是一定通不过的。它有一系列程序要过。 高建新 2014-10-12 21:49 此类学院科研环境恶劣的情况在向国外引进了“千人”院长后并没有可见的改进,整体趋势反而更加恶化了。 ------------------------------ 引进的千人普遍异化了。这种现象也因一些千人水分太多而臭名昭著,中组部的新规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千人“功过, 让历史评说吧。 博主回复(2015-1-24 07:35) : 海归院长知道中国没有对他的权力的有效制约了,不像对美国院长那样。 高建新 2014-10-12 21:43 中国科研环境的改变首先要改变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培训制度,许多与国际接轨,成了乱接轨。但是,为什么研究生、博士后不与”国际接轨“?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好的方向与课题,在3年时间内,无论博士还是硕士,能做什么深入的研究?博士后两年规定出站,续读一定要换实验室,更是违背科研规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事倍功半。特别是规定研究生发SCI文章才能毕业那学位,更是不可思议。如果给予5年的学制,这样的规定才合乎情理。这一环境造成的大量的博士后人才流落国外,导致国内科研水平进步缓慢。 博主回复(2015-1-24 07:31) : 您讲的也是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不能有效地吸引人的根本问题。譬如讲,美国没有博士做几年的规定。 中国的头脑大量地流失。 高建新 2014-10-12 21:29 为什么国内研究环境在有了相当数量的钱之后还仍然不能有效地吸引国外人才长期回国? ------------------------------------------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其实这仅对那些在国外已经获得Tenure的教授而言。本人认为,海外教授也要从自身找问题。现在国门早已洞开,国人对海外”教授“们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毕竟,一个大学,紧靠几个海外名教授兼职是撑不起来的,需要全心全意回国”捞金(暂且接受国内一些负面评论)“的人回来与本土教授(现在还有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教授吗?还有多少没有出国的教授?)一起干!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博主回复(2015-1-24 07:25) : 那么去问问钱学森吧,他会怎么回答呢? 10楼的评论: xmmxkcq4t5uxsgf 2014-10-12 14:04 您还是先别着急报效祖国了,先跟您眼中美好的美国政府再谈谈,NSF也有15年没有给您Grant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美国体制如果好,那就是您的问题;美国体制如果不好,那就麻烦您作为一个美国人先跟您自己的政府协调一下 博主回复(2015-1-24 06:32) : 美国在国家基金会里干的博士们还是缺乏知识,就像过去教堂主教们听到哥本尼的日心说一样。 ----------------------------------- 虽然该博文的观点有点混乱,特备是从一些对留言的回复中可以看出。博文提出了问题,但药方似乎是不清晰 的。博文提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尽管网上已有许多文章,但似乎都无关痛痒,值得进一步探讨: 要回答钱学森之问,首先要知道钱学森会怎么回答。 要知道钱学森的回答,首先要了解钱老的心。 我知道钱老有句名言:丢掉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蛋! 毛时代科研,为什么成就巨大? 目标明确,环境优化,有的放矢,而不以SCI模糊。青蒿素就是这么练就的。 我想,如果去问钱学森的话,他可能会回答:必须解决急功近利的教育、科研环境,包括引进千人的政策,都属于这种心态!由于急功近利,当年”千人”出发点不错,后来全变味了,给了一些人投机钻营的空子,使得科研学术环境学术虚化,名利充斥,教育环境成了”杀人“场,学生抑郁、自杀、他杀频频发生,高高早上的官僚们,只知道两个字”改革, 杀开一条血路“。引进人才本来是好事,可是,好事办砸了,这个不用解释了。什么时候摆脱了急功近利,也就可以制定出好的规章来了。 今日时间有限,有空深入!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读后感:陈省身谈中国数学
热度 8 zlyang 2012-7-22 16:45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读后感:陈省身谈中国数学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读后感:陈省身谈中国数学 急功近利、舍本求末。 总想有用,结果却是无用。 “凡事都要从研究事物的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在基本问题尚未弄清之前就跳入到研究解决实践问题,那迟早还得被迫回过头来研究解决那些最基本的问题。” “基础科学是科学技术应用的先导和源泉。今天的基础科学就是明天科学技术的应用。” 讲得过分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纯粹数学,都是应用数学。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到现在还存在。应用当然很重要,但是许多科学领域的基本发现都在于基础科学。 我们太注重用摄影来“说什么”,而忘记了“怎么说”。 吾国最初之摄影家,鲜有以研究学术之精神临之者,大都从西方之来华传教者或商人,略得一二简易手续以为谋生之计。其时传教者或商人。对于斯道,未能深明其学理技术,可断言也。而得之者,复视同枕秘,不肯轻以示人。师徒相承,辗转传播,以讹传讹,逐致毫无新知。纵有好学者,亦不得其门而入。安有登堂入室之望哉。 俾斯麦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不幸的是,后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照他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无可辩驳的注脚。 “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y/2007-04/17/content_852383.htm 《俾斯麦:中国必败 日本必胜》 可信性怎样?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0882do=wall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659do=blogid=582548 史智才 2012-6-17 01:09 开始我看到那个单词组合我笑了,觉得好笑,后来我看着看着我哭了,觉得中国人太智慧了,在后来我泣不成声了,中国人如此智慧就是用在这些个地方了!】 这也正是我愤怒的: 亚瑟.史密斯,一位着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 博主回复(2012-7-10 21:49):智慧过头了,如锋芒之折,常不能自立。勇气正直之纯正品行系于国民之自立自强之中…… The Chinese people lack most is not wisdom, but the courage and integrity of the pure character. 二战前,斯大林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一直就像一个富裕、漂亮、柔弱的寡妇一样,谁都可以掠夺她,欺辱她。 《大国崛起》解说词: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丘吉尔也说: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Winston Churchill: 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can see. ———————— 节选 ———————— 刘全慧《数学界的玻尔——陈省身》 2011-06-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452745.html 九, 科学在中国 还 没有 生 根 “ 讲得过分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纯粹数学,都是应用数学。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到现在还存在。 应用当然很重要,但是许多科学领域的基本发现都在于基础科学。” —— 陈省身 , 《纪陈》 P. 188 “ 人往往从两个方面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西方多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中国人多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西方人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改造自然,就要求社会和自然不断地变化、进步,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中国的孔子、儒家主要讲人际关系、讲稳定,不愿讲自然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想不到,也不鼓励讨论这些问题。 所以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发展不多,即使有,也多在应用方面。 —— 陈省身 , 《纪陈》 P. 183 “ 科学在中国 还 没有 生 根 。 ” 四十年后的今天,陈先生仍对我们讲这句话。 —— 陈省身 , 《纪陈》 P. 189 “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信仰,光靠科学是不够的。 ” —— 陈省身 , 《纪陈》 P. 183 十, 中国何时才能成为一 个数学大国? “ 假以时日 。 ” —— 陈省身 , 《纪陈》 P. 182 ———————— 转载 ———————— 新华网摄影频道《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 2012年07月17日, 来源: 中国·蜂鸟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to/2012-07/17/c_123425137.htm 长期以来, 我们太注重用摄影来“说什么”,而忘记了“怎么说”。 那些关注社会问题和艺术家自身问题的视觉图像文本中暗藏着大量历史信息和人文价值,应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资料和档案而得到尊重。   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百年巨变。在这场巨变中,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社会最为丰富的视觉表征。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各种问题和事件不断发生。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手段被更加的工具化。一大批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摄影家用一种记录性影像方式,重新建构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用一种中国的影像社会学人文立场与话语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具有社会、历史文献意义的视觉图像文本与历史文献。 拉蒂格作品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溯、反思、剖析这30年中国摄影的时候发现,其中既不缺乏在艺术思想上有天分的艺术家,也不缺乏具有社会批判眼光,具有社会公平正义感的摄影家。如果把具有艺术与文化价值的“观念摄影” (Conceptual Photography) 类型与具有社会学与历史学意义的“纪实摄影”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类型归纳成“题材”摄影的话,那么, 中国摄影领域一直还缺乏一种关注摄影本身的媒介、工艺、材料基础上的 “语言”摄影类型 或者叫做直接摄影(或称纯摄影)的摄影类型。 如果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是摄影家、艺术家们分别通过摄影重新建构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与自我的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就缺少一种能够通过摄影建构一种与照片的关系的摄影。在这个意义上讲,摄影家与照片建立的关系,就如同油画家与画布建立某种关系,或者,国画家与宣纸建立某种关系一样。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来体现出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与其他诸如:国画、油画、版画等艺术媒介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价值的一面。   也许有人会说,在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几乎成为摄影主流的全球性语境下,我们来探讨“本体”、“语言”,是不是有些老土?有些过时?   其实不然。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语言“作为艺术的摄影”的一个典型要素而早已被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因此根本不构成问题。反观中国摄影,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了一场现代主义摄影运动(新潮摄影运动)中,出现了较大规模接受西方当代摄影的状况,并直接导致了这场变革进程中的话语转向。但是,中国摄影家们更多强调于主体意识、社会责任、人道关怀、批判精神,执着于某种艺术观念、思想方法和文化判断;似乎更关注于摄影的图像语言(或称影像、图示语言),根据西方摄影家们的图像,建立各自的模式,并将这种图像模式套用在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中。不可否认,这非常重要。但“语言”至今仍成为一个问题。 中国摄影领域至今对摄影“语言”的探讨仍存在着一种认同的危机。   要分析这个“语言”就要将其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由图像(影像)或画面所形成的语言——图像语言,一种摄影的图像语法 (Pictorial Syntax)。它很像作品的构思阶段,或者是一种对被拍摄现场和对趣味中心 (Vantage Point) 所进行的框取(Frameing)。 另一个则是建立在媒介、工艺、材料、技法基础上所形成的 语言——媒材语言 。它是将摄影作为一种物理的、光学和化学的图像的物质媒介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致印放的照片 (Fine Print),以及形成一种具有摄影的原作特殊性 (Authenticity) 的照片。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们之间经常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并不断配合着让摄影师形成一种属于摄影的观看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图像语言几乎一直是中国摄影界讨论的核心。但是,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中国摄影家建立在媒材语言基础上形成的语言探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摄影认识; 时至今日,这层关系也几乎从未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中国摄影家们似乎更关注于摄影的图像语言(或称影像、图示语言),根据西方摄影家们的图像,建立各自的模式,并将这种图像模式套用在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中。 奥古斯特-桑德作品   长期以来, 我们太注重用摄影来“说什么”,而忘记了“怎么说”。 那些关注社会问题和艺术家自身问题的视觉图像文本中暗藏着大量历史信息和人文价值,应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资料和档案而得到尊重。我经常想,50年、100年之后,当照片中的事件和社会问题在摄影史学研究中变得不再重要,而更多的是交给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们研究的对象的时候,图像、照片作为摄影本身的价值核心在那里?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自身独特魅力在那里?摄影家重要吗?照片承载的事件重要吗?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就好比今天我们欣赏昆曲《窦娥冤》的时候, 专业人士中,有谁还会去更多探讨窦娥究竟有多冤,事件早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欣赏昆曲特有的的节奏、韵味、唱腔、神态和几百年不断演变、打磨、锤炼出来的艺术语言。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摄影作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平面视觉媒介,其每天都在产生难以计数的影像。但最终,能够见证人性,为使摄影成为一门艺术而做出贡献的人,则少之又少。而恰恰只有这些人才可以与其同时代绘画大师们相提并论。 纵观整个西方摄影史中的重要大师及其经典作品,其核心部分,几乎全都在遵循着摄影的 语言话语系统 本体来展开。 无论是从19世纪的,希尔和亚当森、卡梅隆夫人、纳达尔、爱默生,到20世纪的斯蒂格利茨、斯泰肯、阿特热、桑德、纳吉;乃至史川德、曼·雷、韦斯顿、埃文斯、科特兹、布兰特;甚至是海因、卡帕、弗兰克、阿勃丝、罗伯特·亚当斯、布拉沃、卡拉汉。在这个构成西方摄影传统主干的诸多节点性人物身上,不仅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品格,而且更让我们看到他们用摄影见证人性的力量。尤其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摄影大师几乎都是自摄影分离运动之后,在开始出现的摄影的高度精英化的年代中,他们逐渐将新闻报道摄影、商业摄影等摄影的其它功能性,从摄影中剔除,从而仅存摄影本身,即 探讨摄影中的影调节奏、微妙复杂的反差、精致的构图方式、高超而又极具个人风格的制作工艺,进而使其摄影语言保持高度纯化,从摄影的语言本体出发,去思考如何观照内心、见证人性、建构自我、观察世界,并形成对世界的看法 。 (一) 中国现实   正是由于上述这一批西方摄影大师们的不懈努力,不但使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而且使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与价值,并形成独有的语言体系和观看方式。 然而,反观中国摄影,却一直没有建立起这种观看方式——属于摄影的观看方式。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当代中国摄影中缺乏“语言”这一弊病,唯一可行的办法和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从教育入手,从年轻人入手,着眼未来。彻底改变国人对摄影的认识。 沃克-埃文斯作品   2009年12月,在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万象——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摄影教学论坛”上,摄影理论家顾铮先生分析摄影教育应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层面。随后,我又在顾老师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中间层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广义、狭义和中间三个层面,概括的分析当下的中国摄影教育。   广义层面的摄影教育是指培养具有一定影像表达能力、解读影像能力,并能运用摄影进行一定意义的思考,甚至能够运用摄影维护自身权利的影像公民。例如:2009年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张海超(开胸验肺,用身体和影像维权者)。这种教育比较类似于一种影像公民教育或博雅教育,适合于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普及。   中间层面的摄影教育是指培养一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图像工作者”和“摄影工作者”,即指新闻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视觉总监、商业摄影师、Photoshop软件的广告宣传者(完全依赖电脑,或者说高超掌握PS技术的人)。这种教育是一种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更多应该在一些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中展开。    狭义层面的摄影教育是指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家和艺术家,其核心是一种对 摄影语言本体 的研究,或者说是一种纯摄影教育。 这种摄影教育应该是一种精英化的摄影教育。应该在更加专业和高端的艺术教育机构中产生。 (二) 问题所在   由于,我们的摄影教育中缺乏对摄影的媒介语言本体的重视,语言的积累不足,几乎看不到一种建立在摄影媒介、材料、工艺上的语言体系。更忽视了其对基本语言规范的训练。学生处于一种不确信的状态。始终无法掌握摄影语言和驾驭摄影材料。所以,从近20多年的中国摄影发展进程来看,处于一线的,使用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也好,摄影师也罢,几乎很少看到摄影科班出身的人。这不得不说是摄影教育的失败!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则在于:中国的高校摄影专业几乎全部将其认同为一门设计学科,而很少有将摄影认同为一门纯艺术学科的。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对摄影认同的危机。   这样的情况在高校摄影专业时有发生: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拍摄的某张照片竟然是整个大学四年在校学习期间拍得最好的。然而,这种状况在油画、版画、国画和雕塑等其他美术专业则几乎不可能出现。一个学习艺术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院训练之后,通过对各自媒介语言与材料研究的不断积累,一定会提升并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面。换言之,一个大学生毕业时的水准如果还停留在考前班的水平,四年本科岂不是白学了?!    我们还发现很多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的毕业生稍微掌握了一点摄影专业基本技能,作品的艺术性就可以轻松超越摄影专业的学生。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艺术修养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这种修养包括了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的广泛了解(可能更具体到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虽然很多院校的摄影系意识到了危机,纷纷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性的挖掘与培养(这固然重要)。但并没有从摄影本体找原因,重要的是摄影系学生本来应该掌握的摄影媒介语言没有建立起来,也往往由于校方过度强化了激发学生的个性,进而导致了全线溃败。 (三)一点建议   要想彻底改变中国当代摄影的面貌和现状,就要改变中国的摄影教育现状。中国的摄影教育改良,需要从两个领域展开:   一方面就是展开对数码摄影的语言实验,探索属于数码摄影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我们今天是生活在一个摄影的工业化、产业化、普及化和大规模的数码化的时代。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照相机,人人都可以拍照片。也生活在一个影像垃圾大量滋生,影像爆炸、影像狂欢的年代。面对这个数码化的时代,我们也不能不顺应时代的潮流,数码摄影更预示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这期间,一切皆有可能。对数码影像的研究和探讨同样具有价值。但目前属于数码摄影的语言体系并没有形成,其语言正处于一个形成的过程中,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形成自己的语言。   另一方面,回到传统。回到一种西方摄影的传统中,通过将各种古典摄影工艺恢复来形成一种摄影的观看方式。回溯历史,在摄影刚被发明的头半个世纪里,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再加上商人们也需要将新发明的摄影材料、技术迅速应用和普及。于是,很多摄影工艺由于其笨重、繁琐和造价昂贵等因素,在没有被开发殆尽的时候便被淘汰。今天,当我们重新将其拾起时发现,他们就像一个个冰块一样被冻结在100多年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将那些冻结在100多年前的冰块融化,从而发现其中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回到传统的目的并非只是去了解摄影的过去并从中获取某种摄影心得,更重要的是,在重新寻找摄影观看方式形成演变的过程中,重建我们的摄影语言,并以此来改变我们的观看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改变中国摄影教育呢?   首先,在摄影创作教学方面,我认为有两条道路,即“曲线救国”和“江湖救急”。曲线救国的根本在于“补课”,补我们中国摄影中没有的课。建议从以美国为主的几所摄影教学机构中邀请有摄影大师师承关系的专家来国内讲学,甚至直接聘请在世的大师级人物。首选美国是因为目前西方最好的摄影专业教育几乎都在美国。旗帜鲜明的倡导摄影是一门艺术的摄影大师(如,斯蒂格利茨、斯泰肯等)都是美国人。当然,法国、德国、墨西哥等国中也有比较重要的摄影家,同样可作为我们的目标人选。所谓“江湖救急”则主要指聘请目前在国内生活,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体制外的本土摄影家俗称“江湖中人”(如,付羽、刘铮、王庆松等)参与教学工作。   其次,建立一种专家见面会长效机制。“专家见面会”在西方的摄影文化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机制,尤其在各大摄影节上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一种为摄影师提供更多机会的平台的机制。因为,受聘于见面会的专家们多由摄影机构负责人、策展人、理论家、批评家、基金会负责人、画廊老板、专业媒体主编们构成。年轻摄影师只要交一定数额的报名费并经过主办方的简单初选即可与专家见面了。如果谁的作品一旦被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专家看中,则意味着其可能会拥有更多被推广、展览、代理、包装、曝光甚至是获得拍摄经费的机会。重要的是,专家会给摄影师们很多合理化的建议,以便帮助摄影师们调整思路。尤其是很多年轻摄影师会在见面会上学到更多摄影教育之外的内容,使其获益匪浅。为了迎合这一模式,在当下西方的摄影教育中,很多摄影系的课程设置中会专门设有参加专家见面会的课程。届时老师会交学生如何组织材料、准备作品,如何呈现作品,甚至是如何与专家交流等。自从2006年国内首次出现“专家见面会”之后,虽然出现过各种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来讲,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我们可以尝试在摄影联合体内部经常举办专家见面会,帮助学生寻找出路。   再次,八大美院的摄影专业,应率先将摄影从设计学科转向绘画学科。就目前而言,如果将摄影放在设计学科,从而培养“图像工作者”是由其合理性一面的。但是,作为回归语言本体、重建与照片关系、遵循摄影传统、建立正确摄影认知的摄影教育来讲,需要将摄影放到绘画(纯艺术)的范畴去思考。   最后,建立一个举办西方摄影大师原作展的展览机制。目的在于弥补“原作经验”匮乏的现状,通过创造让更多的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照片原作的机会,在年轻时代就建立起对摄影的正确认识。 结语   早在1931年,中国的摄影研究者 胡伯翔 先生曾提出:    吾国最初之摄影家,鲜有以研究学术之精神临之者,大都从西方之来华传教者或商人,略得一二简易手续以为谋生之计。其时传教者或商人。对于斯道,未能深明其学理技术,可断言也。而得之者,复视同枕秘,不肯轻以示人。师徒相承,辗转传播,以讹传讹,逐致毫无新知。纵有好学者,亦不得其门而入。安有登堂入室之望哉。   一晃,80年过去了,当年胡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呢?
7108 次阅读|19 个评论
汗颜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1-11-27 13:35
昨天中午,俺去参加一个已毕业学生的婚宴,俺就座的邻居是一位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工作的研究员,聊天时她说“我们所每年在 Science/Nature/PNAS 杂志上发表数篇论文”。真牛啊,但俺转念一想,利用咱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如果运气好的话,找到几片神马年代的化石,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不是难事,但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啊。 除了发现化石外,我们还有能力做出其它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重要成果吗? 仔细想了一通,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还有值得炫耀的地方,现在幸好还有袁隆平和屠呦呦顶着,作为国人面子上还有点光。 老外手也太快了吧,怎么把那些牛三定律、相对论、元素周期表、耗散结构理论等,都一网打进了,明显不给咱聪明的中国人机会了,这太不像话了嘛。 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上世纪 60-70 年代好多了,那个年代咱还能做出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的重要贡献,现在不差钱了、科研准备也高精尖了、人也越来越聪明了,怎么还退步了呢,明显一代不如一代了嘛。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哎!,都是急功近利惹的祸啊。 想到这里,俺汗颜不已,差点内牛满面,于是乎俺一气灌了自己一大杯衡水老白干,麻醉一下自己。喝完以后,低头一看,面前还有一盘俺喜欢的肥嫩大虾,俺也不客气了,顺便也让俺增点肥吧。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306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居安思危,确保科研的长期持续地发展 广大硕士博士参考
dongzg101 2011-7-24 05:46
居安思危,确保科研的长期持续地发展 已有 31 次阅读 2011-7-24 03:08 | 个人分类: 研读心得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科研, 经历了十余年的摸索,已经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较完整的科研蓝图,对在本专业(药学)的研究及发论文方面也积累了些经验。从找创新点, 设计实验,论文写作,及应投杂志的档次基本上比较清楚。 除个别情况外,投稿过程大部分也都比较顺利。自己的科研已经基本上被本领域的同行接受。不过随着科研逐步地扩展和深入。我渐渐感觉到应该走出自己领域的需要。就有了挑战自己,到相关的但更基础的研究领域的杂志秀一下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想法。动机之一是扩大自己科研的影响力, 二是多多学习别人的好东西以促进自己的科研。否则有闭门造车的感觉。 如此一来研究的切入点及方法就需要有相应的调整。药学本来是个综合性的学科。 是把各个不同领域里的理论拿来加以修正后以解决药学里的问题。 要想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必须往深处钻。既然自己所学的有限,只有通过和别人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学习了。 这个决定也许和自己的性格有关。 当每天都面临挑战, 每天都学到新东西时, 工作才不会觉得无聊。生活也不会觉得平淡。这是当教授的极大的好处。 可以常常思考,可以常常享受解决问题之乐趣。 可以说,我对科研失去热情之时,也是要从这个工作上退下之日。 从基础的科学领域跨到应用型的领域也许不太难。 但反之却不很容易。 自己先要从读相关领域的文章开始, 慢慢学习别人的语言。搞清楚别人有兴趣的问题。 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做出别的领域的学者认可的成果出来。 我现在正在爬这个坡。 最近一篇短文就呕心沥血写了三个月。 昨天才投出。 是把可以写三篇的东西合成一篇。从初稿的近 20 页浓缩到终稿的三页。我和我的博后来来回回不知改了多少次。那真是字字斟酌。 认真的态度我自己都感动。后来请两位信得过的独立审稿人看了,通过了才投出。不管成功与否, 经历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受益。 以后的路还很长。 现在偷懒了,路会越走越窄, 也许未到终点就已经要熄火了。 反之,以后的科研之路会越走越宽, 更享受。趁着现在还有精力和机会, 我不停地鼓励自己把科研的根基打打牢,以确保其长期持续的发展。
1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读博士就是要求花哨
热度 2 lin602 2011-5-14 18:18
‘现在读博士就是要求花哨’,这是我的一位毕业硕士生现在一重点大学做博士研究生刚刚在QQ上与我聊天时讲的话。 现在许多高校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发表多少SCI文章,影响因子多少。所以这根指挥棒在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前进方向。 做研究要不要发表文章,这是肯定的。但是不是一定要在毕业前发表出来,影响因子一定要多少?如果一定要这样,可能要做点大成果那是非常困难了,许多大成果是不能够用指标来逼的。 现在大学排名、教授考核、博士生毕业、申请课题、验收结题全部要这些指标,大学是为这些活着、竞争着,刚刚写好一篇文章,马上就要写出下一篇。一年几十篇论文甚至百篇论文的教授也屡见不鲜。 一个重大成果,是需要多年潜心研究才能够完成的,这期间,可能发表不了多少文章。 科学是不能够完全用数据来评价的。爱因斯坦的文章数(累计影响因子)可能在中国算是落后的了。 现在博士毕业的论文评审,完全用发表文章与影响因子来套,说明了国内高校还非常缺乏一种正确的评价方法与体系,也缺乏一种正确的人文精神。 花哨吧,中国大学是穿着花哨的花衣裳,裹着一副挺着大肚子的身体,跑不过别人,还死要面子。 急功近利,催残着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进军梦想。
30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板凳要座十年冷?
tarimriver 2010-12-29 23:12
今天参加了一个会议,领导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人们急功近利的哲学渊源。西方人是出世哲学,行善不讲回报,因为,按照基督教的思想,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的(是不是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赎罪,只有赎罪成功,才能圣洁地回到主的身边。而中国的哲学是入世哲学,人之初性本善,人们行善是为了善有善报,佛教讲只有行善不杀生,才能在下辈子托生为富贵之人。儒家的思想是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发奋读书的动力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觉得解度得非常好。 最后领导教导大家要有板凳要座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 问题是现在的学术生态容不得你座三年五年的冷板凳啊! 一个项目2年3年的周期,你没有成果怎么结题?你是优秀人才,考核的时候没有成绩怎么交待? 以前的大学者,大科学家首先没有生活之忧,其次没有多长时间内必须出什么样的成果,今天呢,完全不同,你没有成果,就无法晋级,没有成果就申请不上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宽裕的生活和待遇。 其实,有很多人还是对科研热爱的,如果没有频繁地检查验收,他们或许会有更多的灵性去思索、探索、创新。没有了生活的窘境,他们会有不少人愿意坐几年的冷板凳的,没有了时间成果的限制,或许有人更接近诺贝尔奖的。 不知对否。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革故鼎新(17):为各级政府的急躁病把脉
pww1380 2010-12-19 19:28
革故鼎新(17):为各级政府的急躁病把脉 杨文祥 远虑不足,近忧不断,这是我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 这一问题的病根在于一个急躁。急于做事,急于求成。 急于做事本非坏事,坏就坏在急于求成上面。一急于求成就免不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这样,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下试图解决彰显政绩的现实问题,其结果只能是衍生更多、更严重,同时也更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赫英. 停车位 —— 未来中国的软肋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152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767 次阅读|3 个评论
核心科研与周边科研
accsys 2010-5-27 04:45
姜咏江 好长时间没有在科学网上写博客了。我实在不愿意看到那些热热闹闹的抄作的场面,而失去科学网应有的科研魅力。许多人是冲着科学来到科学网的,而一般网站的经营者将点击率作为了最主要的东西,急功近利,刻意抄作成了一般网站的特色。科学网不该这样。其实,在这个爱科学的时代,只要真正举起科学的大旗,何愁没有超高数量的点击率?这使我想起了核心科研和周边科研这两个词。 什么是核心科研?简单地说,凡是开创或延伸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都应该叫核心科研。那么什么叫周边科研呢?我以为,推广理论、技术和方法,具体地应用已经存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工作,都是周边科研。例如,中国的计算机界目前和以往许多人所进行的科研,大部分都属于周边科研。 核心科研的特色是清净,如果说热闹,也至多是在一些有识的科学家们之间发生争论,一般的人是很少能够插嘴的。 热闹不能不说是周边科研的一个特色。因为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乃至技术,已经被开创者解决了,可以向更广的方面普及了,因而会有众多的人参加进来。这众多的参与者还常常要争个高低,所以鸡毛蒜皮的争吵自然是少不了的!更有始作俑者,恶意鼓噪,于是乱了科学的阵脚。 科学网的阵脚不应该乱。 2010-5-27
个人分类: 随笔|4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武书连’类人失业,中国科技更有希望
lin602 2010-4-5 21:17
讨论中国的科研不出重大研究成果,没有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科研评价体制问题。 以武书连为代表的几套大学评估体系搞的大学排名,将中国的科研催化成了速成。比那个学校发表文章多,申请项目多,经费多,院士多,长江学者多等。为了应付排名,许多学校的许多教授都有硬指标,每年要发表多少文章,要多少项目经费,多少专利,SCI影响因子。前几天听说,一位博导要求他的博士生有8篇国外SCI文章才能答辩。有的教授课题组,年发表SCI论文一百多篇,你想想是什么概念,一个人有多少精力,有多少思想,有多少点子。这些东西不是不要,但目前的要求合适吗?每年发表多篇文章,你想想看,许多重大成果都是长时间研究成功的。将陈景润、王选、袁隆平等人成名前多少年发表的文章数、专利数甚至科研经费可以统计一下,看看与今天的教授们比一下如何?他们如果象今天这样疲于奔命,赶着发表文章申请项目,可能他们的成名也是非常困难的。陈景润式的人物,在今天的高校是肯定吃不开甚至要下岗的。下岗了,吃饭都有问题了,还有后来的重大成果? 武书连式的人物,如果没有多少市场,影响不大,可能还要有更好的作用。还要说明一点,武书连类的人,不单单武书连一个人或几个排名的课题组,包括许多管理人员。 中国大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泡沫,有利于合并学校,催生了浮躁。不利于大师的出现,不利于重大成果的产生。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82 次阅读|5 个评论
急功近利催生学术造假
蒋高明 2010-4-2 01:00
蒋高明 本文2010年4月2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不久前,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因发表70篇SCI论文造假,被撤销论文,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可谓惩罚之雷厉风行。然而,这样的匆忙决定也是不公平的,井冈山大学两位老师其实是当前科技制度的牺牲品。当前,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了。学术腐败正像官场上的腐败和工矿企业的环境污染一样,得到治理的毕竟是少数,继续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 大环境污染了,小环境很难保持清净。当全社会都认钱时,知识分子也不会安于贫困。更严重的是,科研体制要你去发表SCI文章,且每年一评估,你就不敢慢慢等有好的成果出来再去投稿发表。笔者的硕士导师退休的时候,一辈子发表的学报论文仅10篇左右,退休前3年才被聘为研究员。如果按照目前的评估体制,她早就下岗了。现在,笔者的博士生毕业两三年后就能够发表10篇左右的SCI论文。不这样发表不行,如不发表,就意味着他们很难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也永远得不到课题,更不会有什么奖励,永远招不到学生,工资永远最低。最糟糕的是,没有SCI文章,他们得卷包走人。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同样也是人类的本能;不仅是官员的本能,更是商人的本能,也是科技人员的本能。当制度约定最终影响到学者生存时,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更何况发表SCI文章还有物质奖励这样的诱惑呢。教育部和社会要给学校排名次,排到前面的意味着好生源,好生源意味着金钱。老师发表了SCI,哪怕是造假得来的,只要学校得到了好处,只要不东窗事发,那就一直互相骗下去。这个循环过程是这样的:社会要求学校有好名次学校要求老师有多多的SCI老师向刊物造假投稿被接受学校排名靠前生源增加老师得到物质奖励继续给刊物投稿造假。学校或研究所也要生存,SCI又几乎是唯一的标准,于是出现了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件。其实,井冈山大学教师仅仅是学术造假的小萝卜头,真正的大鱼还是会漏网的。 有人说,我们不要看SCI数量了,我们来看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这下总可以了吧?依然不行,影响因子也会造假,不好的结果修改了,或干脆编造了,没有趋势的让它有趋势,英文不好的花钱雇人写,你怎么能查得出来呢?至于引用,托自己熟悉的朋友引用,如果中国人引用的不算,那就托老外引。花钱吗,没有办不了的事。所花出的钱比起得到的好处少很多,何乐而不为?再者说,如果一个人发表的东西是错的,很多人写文章时都要当靶子批驳一番,这样引用率高了,那人的成果岂不是好东西了吗?这显然非常可笑。总之,用一个机械的数字来评价科研人员都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研环境被污染了,想找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是很难的。很少有人反过来问,为什么要对大学或研究所排名?为什么要和利益挂钩呢?为什么频繁地评估科研人员,而不制定一个类似SCI的标准评估管理者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起来,就会发现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科研成果为什么越来越多?论文被枪毙了为什么总能够找到地方发表?为什么几乎百分之百的实验都能成功?以前一个教授或研究员一生发表的好文章不过十几篇,现在一个博士生就实现了,博士生的成果都值得发表吗?因为有了规定在先,发表文章与金钱、学位、职称、院士、经费、地位等等挂钩,于是就难免出现各种造假。如果科技情报部门做这样的一个研究,将发表SCI论文按照一定的点数(如IF3)累计统计,来一个大样本作者群体分布规律调查,如第一毕业学校、家庭出身背景、籍贯、学科分布等,或许能得到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大量Made in China 的假SCI论文,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而现在暴露的仅是冰山一角。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这就像盗版书屡禁不止一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买盗版书,就不会有盗版现象,因为市场没有了。遗憾的是,现实中图便宜的大有人在,因此盗版就不可能消失。其实学术造假比起官场腐败和环境破坏来,是小巫见大巫,是穷知识分子的一点小聪明而已。学术造假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被抓住的仅仅是倒霉蛋。在利益诱惑面前,学术造假将会前赴后继,并将不断升级。 改善学术生态,要从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心态入手;而要改善科研人员心态,必须改变不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体系。SCI单一的评估系统当休矣,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当休矣! 《科学时报》 (2010-4-2 A3 周末评论)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388 次阅读|5 个评论
行政主导的全民急功近利 何时休?
王惜宝 2010-2-7 18:54
当今社会,欣欣向荣!不过也人人浮华,心心浮躁!一个人想不浮都难啊!为啥啊,领导逼的! 你看全国的GDP年年增长10%,你的业绩不增长10%能行吗?达不到10%,你是落后分子,就会有挨K的危险! 因此,大家就不难理解年年出现的各省的GDP总和大于全国的GDP增长率的现象,不这样才奇怪呢! 诚然,对于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企业公司,领导作这样的要求不算为过。奇怪的是在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的高等学校以及以科学探索为宗旨的科研机构,眼下照样也是年年定量的业绩递增要求,而且这业绩要求主要的也是经济(经费)和论文指标! 我不知道国家有没有下指标给教育部,也不知道教育部有没有下指标给学校,方正作为普通教师的一员我已经接到了学校下派的不断递增的业绩要求。 企业创造效益可以通过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研发新的产品。先不说老师的业绩该如何要求,光说老师要创造更多的业绩要靠什么? 也许在领导眼里,大多数老师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够努力,必须施加更大的压力来逼迫老师今年更玩命!明年呢?后年呢? 年年都提高要求,会有怎样的结果,各位看官心里都明白....... 也许领导觉得量化的要求是最容易管理和操作的,考核容易!数字也好看!年初指标一下,年底依指标考核,多省事啊!这是领导的业绩! 行政领导的任务也许不该就这么简单地给各位老师下指标,而是应该着手如何去组织老师、服务老师,学校业绩的提升或许就取决于行政领导的组织和服务。 高等学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可眼下行政主导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让每个老师都难以静下心来去做好每件该做的事,又谈何出精品,谈何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以目前这种人人心浮气躁的心态如何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小导游带给我的思考
boxcar 2010-2-5 07:21
暑假去内蒙古的包头参加了一天某学会分会的理事会工作会议,一天的会议之后,我们受到会议承办单位的热情款待,帮助安排了在内蒙的一系列旅游:先游览了鄂尔多斯的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随后又驱车数百公里去了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中旗的辉腾希勒草原,这些旅游地确实值得一游。整个旅游过程中是由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导游带队。这个小导游一路的行为带给我不少思考。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那两天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赶路,真正在旅游点儿获得的时间其实很有限,导游给安排或重点推介的旅游内容就很重要了。这个小导游很有意思,在推介那些价格不菲的节目时,他可以不厌其烦地说几遍,会反复强调他推介的节目如何的必要,但却很少听他讲风土人情和景点的传说故事。从他的话里听来,似乎滑沙不玩儿是很遗憾的;不吃烤全羊是很可惜的,一桌不上一只羊是吃不饱的(其实我们4桌人也没吃光一只);去黄花沟骑马是不如在九十九泉度假村骑马安全的等等。 有过旅游经历的人谁都明白,导游们做出的安排就是要大家去定点消费,游客们消费得越多,导游拿到的回扣也越多,这早就是冒出水面很高的潜规则了,不能赞同和提倡,但可以理解。这个小导游自然已经深谙此潜规则,所以极力鼓动大家去和他有业务联系、回扣有保障的点儿上去消费。只是由于他的这些做法太过明显,态度又非常不耐烦,结果一路上和我们这些游客之间冲突不断。我出门旅游的次数不多,见识不广,但以前也见过一些比较资深的导游,他们也会鼓动你去消费,但做得比较隐蔽,通常能通过讲一些故事的办法把当地的名胜和特产海夸一番,让你对其非常神往,自然就主动地去消费了。遇到和游客意见不统一,资深些的导游一般会比较耐心地和大家商量,寻求妥协,这样最多有效的不快,不会有大的冲突。作为导游,想办法让游客玩得痛快、钱花得开心是最重要的。这些其实才是做导游应该遵循的规则。相比之下,这个小导游的做法就显得太露骨了,以至于大家都一致认为,他太急于拿回扣赚钱了,被看透的结果是旅游的过程中挠具不断,小导游的杯具就是这次带团并没有如愿赚到回扣。 这个小导游至少带给我如下启示: (1)做人不能太急功近利; (2)业务精纯很重要,即使用行业潜规则,也要有好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 (3)现在的一些80后年轻人有些太浮躁、似乎太急于发财了; (4)在玩儿潜规则之前,应该先学会并遵守规则。
个人分类: 社会|4232 次阅读|9 个评论
谢绝急功近利
softlightlee 2009-6-2 08:23
最近反思很多,冷静了许多,做学问期间,前一阶段(大约有2,3年时间)缺乏与人的交流沟通(并非我不想),虽然有时可以获得少量建议,但是如何将建议结合到自身,始终是我搞不懂的,也是我之前一直闹不清楚的。 现在回头想想, 1 ,缺乏引导和方法论层面的教诲,总是想理性的提高不希望凭本能或经验盲目做事,没有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很简单的问题,怎么上手做学问),比较遗憾。 2 ,需要承认的是,以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一口吃个胖子,一下子搞定一个问题,缺乏对该问题的工作量层面,工作难度层面,先期知识积累层面,支撑工作环境层面的多方面的评估决策考量,单凭对该问题的兴趣和该问题本质存在的意义与问题来处理,好比空手抓刺猬,不知从何处怎么使力。 3 ,不能很好的认知问题,所以根本缺乏进度和具体小细节的处理,当然,也包含本人惰性成分,以致效率极低。 4 ,问题思考和解决的驱动力是兴趣和对问题本质的灵感猜测,因为从本质出发,所以很少有借鉴的资料,造成无根之水的状况,所以只能从其他领域广泛涉猎借鉴,加之凭的是对问题的兴趣出发,所以造成兴趣发散,思维活跃,没有有效地集中在具体的原始问题上,形成混乱的结果。 以上讨论,只是针对自己,其中或有对自己能力高估的情况,见笑。 下面谈谈教训。 问题下手前,需要先考虑,是否熟悉问题背景? 是否熟悉问题领域的类似或者粗浅问题的解决手段?是否熟悉解决问题支撑工作环境? 是否了解问题的本质难度? 是否评估过问题需要的工作量? 问题能否递归分解为子问题逐步下手实现?可否写出简单的第一个子问题的实现规划或过程?。。。 如果以上至少有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无论有多么强烈的兴趣或者客观的驱动力,请不要下手研究该问题,毕竟以上的任何缺失都会导致该问题超出自己能力的解决范围。需要有这份决断和勇气,也需要有坚持的毅力,和时常做出以上评估的习惯,毕竟,经常反馈一下,控制一下前进方向,系统才能稳定运行~呵呵~ 补充:本文为科研新手上道的文章吧。。。如果是从实干(实际项目)做起,或者是有人引领,或者是有完善的科研领域的其他新手,也许本文对其连一点借鉴意义都没有;另外,科研大牛们也许都率身垂范地做得更好,对各位也远没有借鉴意义~发表此文仅为警醒自己~
个人分类: 总结反思|3638 次阅读|3 个评论
急功近利是科研模仿现象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dygnuist 2009-3-23 17:51
前不久撰写" 唐诗中的模仿现象 "一文时就在思考:为什么当今国内科学刊物中绝大部分文章都没有多少创新?笔者以为,从个人层面讲,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急功近利心态",急于求成。要知道,真正的创新是非常艰难的,而相比之下,借用前人的现成方法、工具、思路、实验成果等等,或偷梁换柱或断章取义或东拼西凑或干脆照猫画虎改头换面,等等,这都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就以我所研究的领域而论,笔者每年审稿量较大,基本上遇到有见地的或有独到之处的论文,很少很少,真是凤毛麟角。可是,有一半以上的文章却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也!既不能篇篇都给枪毙,也不能不给出路吧,因为这毕竟也是一种劳动成果!?于是,手下留情,退而求其次,这实在也是降低标准之举了。因为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如此,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列宁曾经说过,千百万人所形成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然而我的导师,已故的老一辈中国著名气象学家么枕生教授,他在世时曾多次告戒我:没有创新思想的文章就不要写!他还对笔者说过,他是很少看国内学者写的文章(指科技论文),他说看中文论文不如直接看原文(指英文等非本国文文献),其原因之一,恐怕与中国人经常生吞活剥地理解外文文献有关。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国内学者的通病之一是常常并没有深切理解文献就要搞研究,其所写论文,当然只能是照猫画虎,但却常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不少学者都深有体会:宁可花时间看原版(外文)书或外文文献,要想有创新还是要看看人家是如何做的?这当然是一种无奈之举。要想真正改变这一格局,除了全体学者花大力屏弃急功近利思想以外,必需应有制度上的改革,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教育、科研、文化、社会等等。仅靠某人的一篇呼吁文字,实在是杯水车薪!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4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急功近利是创新思维丧失的根本原因
famingkuang 2009-1-13 09:34
急功近利是创新思维丧失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小学毕业就有西方人中学毕业的水平了,而且中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绝对多数的奖项都纳入中国人的囊中,但让中国人和世界人(别谈世界人,别人明白得很)都不明白的是中国人在重大科技领域上却毫无建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倒不是我多无聊,想去关心国家大事,而是因为我的小发发慢慢的长大了,我想的是该怎样教育他才是正道,因而对教育问题常常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 我没有到过西方,对于西方教育的理解都来至于道听途说,对于他们的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都是那么轻松有些不可思议。 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却有亲身体会,概而括之就是超前二字。于是就有了两岁的孩子认得几千汉字的神童,十岁考取大学的天才。 小发发出生以后,我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制造天才的秘密, 以前我对于天才是可望而不可及,认为那不过是偶然事件,与自己无缘。现在却可以随心所欲,培养天才就象在自家菜园里种菜一样轻而易举。原因是有了小发发后我掌握了婴儿的本能态的原理和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所以小发发的智力发展是比较超前的,两岁以前的智商测试都在 150 以上。曾经我的目标也是想打造一个十岁考上大学的天才神话。但幸运的是我的虚荣心终于还是没能战胜理智,相反的,两岁以后,我基本上反而是放任自流了,就是幼儿园也随他爱上不上的,沙堆和电脑才是他最好的玩具。我知道智力好的孩子往往就是在智力上栽跟头,这是因为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某种特长后,就拼命的培养这一特长,别的方面的成长就不闻不问了,最后就变成畸形发展的怪胎,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谈何成功?认识到这些后,发发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目标不在智力上了,而是在做人处世上下功夫,可以说小发发的心态属于万吨级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休想击垮他的心理防线。 发发啰唆了那么多,似乎与正题无关,其实还是有关的,那就是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发也一直想不明白,但直到有一天发发和小发发在玩扑克游戏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个为什么。 那是发发与小发发第一次玩《 亲情与智力开发双丰收的扑克游戏 》,开始时,我还能做到启发式教育,但后来猴急了,直接告诉他,我拿一张时,他就拿两张,我拿两张时,他就拿一张,我只讲一次,他就记住并能熟练运用了,各位看官这是可喜的还是可悲的呢?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直接告诉了他方法,他就能熟练的玩了,我是做得对还是做错了呢? 思之再三,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了,那就是我们 太急功近利 了,我们想尽快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压缩打包强行灌输给孩子, 孩子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孩子没有了自己发现规律的机会,因而孩子也就没有了创新思维 ,孩子成了用已知知识解决已知问题的高手,却没有了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能力, 少于思考正是中国孩子最大的败笔 。 中国的教育想走上正轨就是要 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孩子 ,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我们认为十分幼稚的但对他们能够顺利成长却必不可少的问题。 成人只有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心态 ,蹲下自己的身子,才能读懂孩子的思想,也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中国的未来也才有希望。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不懂孩子的教育, 是成人想当然下的产物 。放下成人的架子,读懂孩子的心,中国才有未来,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261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关于急功近利
jyx123321 2008-11-16 16:07
个人的体会,急功近利只能出小成果、勤奋工作的结果无非是多个小成果,而成果质量则上不去;而且多个小成果的累积效果也远不如直接发一个大成果的效果好!决心痛改前非,在可能的前提下,静下心来,把课题做深做透!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37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