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生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
热度 25 fdc1947 2016-9-9 08:13
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 人们要交流信息、交换看法,于是就要说话。说话用文字表达,就成了文章。我们从小就要学讲话,到学校开始学写文章。如果讲话讲错了,家长就要纠正,文章用字不对,老师也要改错。长大后,如果满口粗话,人们背后就会说,这个人缺乏家教。如果文章尽用错字词,人们也会说此人没有得到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与人说话,看人的文章,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家庭和教育背景。 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的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要与社会上的人们交流,总需要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交什么朋友、看什么书,也会对他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就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极左思想统治的时候,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时,人们狂热地“继续革命”,片面相信“不能那样雅致,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所以,文明这个词也带上了贬义,相反,粗野却成了革命的象征。那时候,不但物质极端缺乏,语言也极不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财富比过去增加了不知多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三十多年前无法想象的,社会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极左时期的思想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随着网络通讯的兴起,虚拟世界中,下流语言大泛滥。造成了如今我们的语言却并不见得比过去有多少进步,单从媒体、书刊的书面语言来说,在有些方面甚至退步了。特别是在网络上的许多文章,其语言比过去的书面语言退步多了。有些人的书面语言甚至与过去下流的流氓无产者的口语可以有得一比。 我看如今的媒体语言,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严重问题。 首先是污言秽语盛行,这一点早已由许多人指出过。如果说,这些年我们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新”的话,那么,“创新”最多的就非污言秽语莫属。这些污言秽语首先从网络上匿名使用,因为是匿名,说粗话、骂街、耍泼也并不对自己的名声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下流话就随便说。说得多了,似乎也就不脸红了。看得多了,也不以为下流了。用得多了,便传染到正式的媒体和书刊,有些人以为好玩、有趣,有些人不明真相,还以为是好话至少不以为是亵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致使这些秽语流行。有些人成天生活在满是粗话的语言环境中,说粗话就不被当作羞耻之事,反而成了很时髦、很光荣的事情。 我看过网络上的一些科普文章,从内容上说,还是不错的,宣传科学,甚至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像引力波的探测之类的。总的看,写的还是不错的,但缺点就是污言秽语太多。看得出作者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好像不用些亵语就不会讲话了,或者他们以为在文章里用了这些亵词就更加风趣一点似的。其实,这些亵词正好比是叮在食品上的苍蝇,令人恶心。正常的文辞,应当是可以给家里的父母或子女看的。我不相信他们在家里跟父母或子女(如果有的话)讲话也会这样。我相信这与他们长时间在匿名的自媒体上阅读和聊天有关。 第二个问题是在正式的场合,不使用正式的语言。有些人平时在网络上随便说话,用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了,时不时就会不适当地蹦出几个网络用词 一个例子,前几天G20峰会时,央视中午的新闻30分,央视记者在萧山机场直播外国元首到达的消息。当时是老挝国家主席 本扬·沃拉吉 的飞机到达,央视记者称来了一个“小伙伴”,在解释中屡次称老挝和东盟这些“小伙伴”如何如何。几分钟后,非盟轮值主席乍得总统的专机又来到机场,央视记者称那边又来了一位“小伙伴”。这一口一个“小伙伴”哪里有对于远道而来客人的半丝尊重之意。即使在这位记者的心里并没有轻视这些小国领导人的意思,只是习惯于所谓“卖萌”,那也是极端错误的,这种正式的新闻节目绝不是“卖萌”的场合。在这些节目中说话应当庄重,怎么能够如此轻浮和无理? 还有的人,故意在某些场合不适当地用词,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份。例如,我们的大学校长或者教授在庄严的开学或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说,用一些听上去很时髦而实际上很粗俗的网络用语跟学生套近乎,惹得幼稚的学生差点儿山呼万岁。须知,大学应当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雅文明之人的地方,大学校长或教授的演说,应当是用自己演说中深刻思想和文雅高尚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师长们的文明举止和语言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师长们必须自己有深刻的思想和高雅的举止,然后才能用他们自己的言行表率去影响学生。现在年轻人的低俗和下流,虽然与浮躁和粗俗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以及网络有关,实际上也与学校这个环境和教育不当有关,与师长们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有关。 第三个问题是媒体上有些文章为了所谓“吸引眼球”,为了点击率,故意用些不雅的字词,或者故作新奇,或者正话反说,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 还是举一个例子,微信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我真想在文章两个字前面加上一个粗俗的词作定语),为了“吸引人”竟然用很无耻的字眼对我们的英雄“正话反说”。 为了说明问题,我很不情愿地引用它的几句原话: “ 这是一个渣男,十足的渣男!!他抛妻弃子28年!他到底有多“渣”? 结婚才6年,他就按耐不住了,抛弃家庭,抛弃如花的妻子,抛弃两个孩子,逃了,留下30岁的妻子独守空房,还得照顾孩子,照顾他的父母。” 下面还有很多更恶毒的词语,文章就用一千多字的这样极其恶毒的语言“谴责”了这个所谓的“渣男”,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它是正话反说,居然是宣传邓稼先先生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的英雄事迹。 中国有一个成语:肆无忌惮。忌惮就是由于畏惧、憎恶而不做某些事情。古人害怕的是上天的惩罚,今天我们仍然要害怕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像那些恶毒的词汇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英雄头上的,正话反说也不行。 现在有些人,为了点击率真是肆无忌惮了。看看很多微信文章的题头,往往用一些下流色情的语句或图案或者与正文毫无关系的专门赚人耳目的词语。真像上面所说的,这些人的作品,能够坦然面对他们的父母子女吗? 还有些所谓的“名记者”、“著名媒体人”,在他们的自媒体上相互争论时,不惜造谣污蔑、人身攻击,有人连人民法院的判决也全然不顾,继续骂架。 可以这样说,如今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公害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毒害着青年甚至少年,而青少年养成的习惯,往往影响终身。因此,如果对于这种公害不加重视,不作清理,若干年之后,我国的语言环境将更加恶劣。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会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灵产生反作用。在一个满是污言秽语的社会环境中,很难想象人们会道德高尚,行为举止文明。相反,文雅、高洁的语言环境,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的社会真要现代化,真要成为高尚文明的社会,我们的语言环境也必须要有大的长进才是。
个人分类: 汉语言|8110 次阅读|64 个评论
闲说中秋节
热度 5 fdc1947 2015-9-27 08:23
闲说中秋节 老温:嗨!老华! 老华:你好!中秋节了,天气又这样好,出来走走很舒服。 老温:是啊,不冷不热的,一年中最好的时候。 老华:人们还是很会定节日的,这个时候就应当有这样一个节,让大家快活快活。你说说,这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老温:这个说来话长,我们慢慢地从头说起。这个节字,就是竹子的节,一节一节的。过一段时间来一个节,… 老华:是,是,四时八节,大大小小。我们老家过去虽然很穷,但是老百姓三个大节总是最重视的。一个的过年,从年前一直乐到元宵节;一个是五月节,五月端午;另一个就是八月节,八月中秋。 老温:对啊。过年是最大的节,这个毫无疑问。剩下最大的两个,应当是一个在春,一个在秋。人生最大的两件事情,就像古人所说,食色性也。一个是自己的生存,一个是后代的繁衍。这是所有生物的共性。春天到来,春心大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巳袚褉,祈求多子多福,那是春天盛大的节日。秋天到了,作物成熟,人们庆祝丰收,祈求上天来年给予更好的收成,这是秋天的节日。 老华:那是比较原始的状况,是最早春秋两大节日的来历吗? 老温:是的,这应当是原始的起源。后来,汉族人对男女交往有了“礼”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越来越严,汉族人像少数民族三月三那样男女自由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另外,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条件的恶化,全民欢庆的春季节日不可能在青黄不接的条件下举行。于是,上半年的全民欢庆就自然而然的推迟到了初夏,即麦收以后的端午,麦收过后才有了过节的物质条件。其内容也逐步变化,从男女交往逐步改变为驱魔、祛毒、祈福等等,当然,大吃大喝是一定要有的。 老华:这就是如今的五月节了,其内容更多的是南方吴、楚的风俗。 老温:是的。而秋季节日的主题,最主要的仍然是欢庆丰收和祈求来年更大的丰收。在八月,许多作物开始收获,大量瓜果梨桃也成熟了。这给人们的欢庆准备了物质基础。 老华:那为什么秋季节日的时间是八月十五呢? 老温:之所以是十五,这里,我想有一个月亮的作用。 老华:明月夜容易想到远方的亲人。 老温:正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总是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为了生活,家人也会分离。自古以来,一轮明月,总有使人思亲。早在两三千年以前的《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那是怀念远方爱人的诗句。 老华:你这样背诗句,我一下子也弄不懂啊。 老温:今天我们不具体的讲解这首诗,反正你知道这是诗经里通过月亮怀念亲人就是了。月圆是人们团聚的象征,诗经的这个传统一直是人们代代相传的,从汉魏到唐宋一直到明清。曹操的儿子曹丕有一首《燕歌行》,那是写在家的女人思念远方丈夫的,其中四句是“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你再看南北朝的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的一首:“ 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也是这个意思。 老华:我也知道一首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老温:正是,正是!明月是思念亲人和友人的代表物。李白思念朋友王昌龄,写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思念妻子儿女:“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他在月夜思念他的弟弟:“月是故乡明”;远征在外的战士思念家人:“回乐峰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诗里这样的诗句许许多多,举不胜举。到了秋天,离开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这样思念就越发的强烈,所以,秋月就更是思念的象征。 老华:对了,月圆的时候,越发盼望着团圆。那么,八月十五,就是欢庆丰收和思念亲人盼望团圆两个主题的结合 老温:是的。唐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背井离乡以求更好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而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底层知识分子有了上升的道路。外出求学、求仕做官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士人和商人这两类人大量增加,活跃了社会生活,也增加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很多民间的习俗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发展以及增加了文字上的记录。文字上的记录多了,就起到了把民间习俗固定下来并传播开来的作用。 老华:文人作品的作用和影响大得很啊。 老温: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像嫦娥、吴刚以及各种游月宫的神仙故事,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文人写作的这些故事往往取自民间传说,但是又大大地丰富了其内容,从而又进一步推动和丰富了民俗。关于节日的内容就越发丰富多彩。 老华:文人们玩月,妇女们拜月。家家吃月饼,很多家庭供“兔儿爷”,也有的在庭院里烧香供月,放上许多瓜果梨桃。很多地方妇女们月夜出外“走月亮”,中秋节的活动真是很多很多。 老温:这样,到了民间经济繁华的宋代,中秋节已经是全国上上下下,从帝王后宫、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士农工商,最重要的节日了。经过明清、民国直到现在,中秋节是华人区、东亚区的一个全民的最重要的民间节日。这些,如今的媒体上,网络里,已经说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老华:你说的很对,中秋节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我们在分析它的来历,它的产生、发展的时候,都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从经济、文化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来考察、说明。 老温:我说了这么多,最后被你总结、提高了。 老华:笑话!笑话! 老温:好了,我们一路走、一边说,又该回家了。 老华:好!再见,祝你全家中秋节快乐! 老温:也祝你全家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4203 次阅读|9 个评论
输在人际关系
热度 8 libseeker 2014-4-24 16:02
职称评审中被率先秒杀,给我的启示是:职称评审三要素为学术成果、工作业绩、人际关系,其中人际关系属重中之重。吾辈显然是后知后觉,图样图森破之辈,按下不表。且说为小孩上幼儿园“找关系”之旅。 由于事先预知无老人帮带小孩,打算过完年就让小孩上幼儿园宝宝班。首选是离家近的公立幼儿园(有两所)。妻子带小孩逐个找,甚至拓展到远远近近的多所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我主要是侧面“出击”,比如咨询身边同事、电话咨询等。权衡一番,还是希望上离家近的公立幼儿园,并且得到信息可以“插班”,但名额有限,得找关系。想法设法“找关系”,人家告知,相当于争取高校“点招”指标。年前的努力无果而终。 过完年,大年初六就开始考察私立幼儿园,迅速选定一家。打算先在私立幼儿园上半年,下半年争取转公立幼儿园。二者是有区别的,据说公立幼儿园相对规范些,小孩的伙食会好点。两个多月来,一直在“关注”幼儿园招生的信息。 据了解,虽然我家小孩不存在年龄不够及“学区”方面的问题,但是同样必须“找关系”。一是因为资源紧张,二是已成一种文化(大家都得找)。同一小区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比我家大两天,另一个比我家小两月的小孩。原本他们两家都想提前一年上宝宝班,两家都找人了,大一点的没上成,小一点的上成了(小孩他爸,找了其所在单位领导出面)。也就是不仅得“拼爹”,还得“拼关系”。近期,小一点那个小孩的妈妈介绍了幼儿园的形势,并催促我们得抓紧点找关系。大一点那个小孩的奶奶,与我们一样,一筹莫展。 就在这个月,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出大事了,男职工泄私愤往老师水杯,甚至全幼儿园使用的大水壶中撒尿!性质非常恶劣,被媒体公开报道。有些家长到幼儿园讨说法,我没去(一是没空去,二是去了也没啥用)。昨天幼儿园组织体检,妻子带去了。了解到,儿子所在的宝宝班,三位老师换了两位。不少小孩家长,一边办转学手续,一边向幼儿园讨说法。同一小区有4个小孩一块坐校车上下学,其中有两个小孩家长决定转走。今天送儿子上幼儿园的接送车,发现已经没有老师随车护送了,替代的是一位于我母亲年龄相仿的老人。我心中对儿子说:儿子,你爸爸太无能了,对不住了…… “找关系”太深奥了,拼关系、拼运气,还得拼面子,甚至拼票子。我和妻子都属于超级菜鸟。我自个反思了一下,虽然年届不惑,但在人际关系方面确实不及格。一方面,先天不足,我生长在小山村,自上高中之后,就漂泊在外,上大学之后始终是相隔数千里,“拼爹”拼不了,社会关系也拼不动;另一方面,后天还是不足(庆幸不是“畸形”),熟悉的师友说我是“书生型”或“做学问的人”,其实更准确的属于迂腐之辈。近几年,日子确实过得紧,搞人际关系方面投入的时间严重不足,令我汗颜的是,我和妻子结婚至今从未在老家过过年,我的父亲未见过我儿子(我的母亲是“被迫”帮我照看儿子“两段”时间,第二段是因为父亲得了疾病,匆忙赶回老家照顾)。 输在人际关系,真的输不起。自己受点委屈受点累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累及家人”、“殃及无辜”,实在是“罪不可赦”。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4132 次阅读|9 个评论
别再“消废”王天旭博士
热度 8 libseeker 2013-11-25 08:49
近几天,科学网关于王天旭博士的博文,置顶的多篇,精选的多篇。关注度之高是空前的。我看过东升工作室相关视频,也浏览过不少篇博文及博文后的评论。我想说的是,别再“消废”王天旭博士。 当前的舆论,“消费”王天旭博士的痕迹非常明显。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有借题发挥的,有影视欣赏的……我看视频时,有一种感觉叫“欺人太甚”,涉嫌侵犯王天旭博士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王天旭博士存在违法行为,但法律并没允许如此以“五十步笑一百步”。相关的媒体人及执行法官均存在不妥之处。究其根源是在扩大新闻效益,有意无意的参与“消费”王天旭博士。 从视频呈现的内容及部分“索隐”博文,始终“饱含泪水”的王天旭君,有着“科研梦”、“名校梦”……笔者以为,他当前的价值观是多年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共同“结晶”,而他当前的境遇,也许确实是有苦难言。从略显“幽怨”的即兴言谈中可以看出,王天旭君身上承载着不仅仅是个人理想,至少包含着家庭理想。就当前呈现出来的执着劲,确实有几分科研人的特质。给人一个平台,说不准真能够有所作为。 作为一名看客,我也感觉到王天旭君确实有些“酸腐”,但经历了这么些年的“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仍能经受得住,言谈举止并无异样。王天旭君的现状是,“穷困”并不“潦倒”,他在热盼“心想事成”的那一天。 当前的王天旭君需要的是“雄起”。首先王天旭君需要审时度势,调适自我;其次,其家人要继续给予王天旭君关爱与支持,家和万事兴;再次,年逾不惑,宜早日“安居乐业”。 最后,同王天旭君分享一段话。“为人、处事、从业,有顺境,有逆状,要务实求新,从从容容,快快乐乐。面对平平常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流中的每一天,有成就时要低调,遇困难时要充满信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段话,是张厚生先生临终前对晚辈和后学说的,也恰恰是张先生生前对我多年教育的文字概括。这些年,我经常会记起,赐予我无限精神力量。 (附笔:笔者期待王天旭君能看到科学网对其的关注与关爱。期待其早日“雄起”!)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761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语料库与语言认知研究散谈
热度 2 carldy 2011-5-13 22:00
语料库进入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领域,这是人类研究语言发展的一种大势所趋。 近段时间在读一些有关语料库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书籍,一些文章很有趣。比如,Stubbs在其文章 “Corpus analysis: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three types of unanswered questions” 中提出: 在由 Firth , Halliday 和 Sinclair 为代表的传统英国语言学领域中,文本与语料库分析是中心。在这一传统中,非常重视常规短语学这一概念,在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与常规性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如, Firth (1953)谈到词与短语的习惯性、约定俗成性与典型性; Halliday(1978) 指出:大部分语篇或多或少是常规性的,我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同一种观点”; Sinclair (1991) 提出“两种解释原则”,一种是习语原则,一种是开放性选择原则,认为半固定的短语是“非常普遍的”。 Stubbs 尝试运用语料库来研究英语短语学的范围与优势,并将探讨语料库方法可以为语义的认知模型研究提供大量语料 , 有助于解决认知和社会理论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 即语言如何与认知和社会系统相联系。他提出 他的中心议题:语料库方法能有助于解决认知和社会理论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大致分成三类:比较简单的,比较困难的,不可能的),即: Easier descriptive questions concern how we can make generalizations about phraseology across the lexicon. More difficult questions concern whether different models of phrasal units can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 deepest—maybe impossible—questions concern whether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 patterns can be related. 简单的描述性问题:主要探讨我们是如何将短语学从词汇层面加以一般化(泛化); 稍难的问题:不同的短语单位模式能否彼此相关联; 最深层次问题(有可能是无能为力的问题):语言学、认知与社会模式能否彼此相关联。 从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来看,语料库数据能为语义关系提供经验性证据( empirical evidence ),因此也就能够为心理词汇是如何组织的提供证据; 从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来看,语料库数据能为说话者经常谈论的事物提供证据,因此也就能为社会性意义突出的词汇范围提供证据,如“金钱” (money) 和“人群” (group of people) 。 从第一个层面,即浅层次的描写型层面来看,通过那些文化关键词汇的经验性描述,给生活一种全新的阐释。 Popper(1963:125) 指出,社会理论的任务就是解释我们的目的与行为是如何引出那些无意识的后果 / 结果 。 我们试图通过抱怨门不能推移,或表达对某人延年益寿的羡慕,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义。但是,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去复制那些典型的英语短语。很明显,人们对语言的使用都是重复性的,但要解释跨社区之间的语言重复或要解释在功能系统中,什么层次的重复是最优化的,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也只有通过这些问题,语料库研究才能从描述性发展到解释性。 Stubbs通过大量例证,来说明语料库在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功用,如: A second example of such an area is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are classified and talked about. Two concepts which are encoded in a large number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we use to talk about social life are ‘groups of people’ and ‘the passing of time’ : The large number of approximate synonyms for ‘groups of people’ is not surprising, since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people can be grouped is of inherent social interest. Her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 band, bunch, crew; family, flock, gang, group, jury, rabble, team - crowd, horde, mob; angry mob, lynch mob, barbarian horde - relative, friends, acquaintances, neighbours, strangers - cults, extremists, fanatics, fundamentalists, militants - anarchy, riot; concert, demonstration, applause, cheer, fame, scandal - infant, baby, child, adolescent, teenager, youth, adult - chilhood, schooldays, youthful, middle-aged, elderly, old, senile - age group, age bracket, age of consent, come of age - in my younger days, in his/her day, in his/her heyday, {cut down in} in his/her prime, thirty something; over the hill, burnt out, past it, twilight years, ripe old age 【备注】 这只是本人读书的点滴收获。还有很多话题等待挖掘。让我感兴趣的是,既然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政治上的价值取向,那么,同一社区的人,是否有共同的认知模式或隐喻方式?如有,这种模式是如何构成的?不同社区的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语料库、语言、文本、语篇、认知、隐喻、社会生活......
个人分类: 语料库+认知隐喻学 Corpus-based Metaphor Studies|4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官本位社会
热度 1 fqng1008 2010-9-4 22:52
昨天,饶毅和施一公在《科学》杂志社论栏目上发表文章(英文),揭示了中国科学家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要获得重大项目,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以及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以我们医院为例,过去4年每年获得1 ~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分别是1、3、4、2项),记得2006年实现零的突破时,可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得到了以上资助,应该是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今年放松了这方面的努力,结果全军覆没包括一个重点项目。过去,我们以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比较公正,现在看来早也被官本位所侵蚀。但愿二位科学家的判断是准确的 :尽管路途障碍重重,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都已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目前科研文化中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借助于研究经费增长的态势和日益强烈的打破有害成规的意愿,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文化能够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新系统的顶梁柱,它将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实际上,单一的科研基金破除官本位干预、教育系统去行政化恐怕难以单独革新。那天下午,医院紧急通知中层干部开会,原来卫生局要提拔两个副处级干部,一个定向在我们医院。全院共12人符合条件,领导宣布大家民主推选。第二天上午又是紧急会议,原来头一天推荐的人员选票不够集中,要大家再选一次,这次是前两名中二挑一。推选前领导宣布,这次提拔就是给某某人的,大家不要弄得再来投票。这下子,大家一定会按领导的意思办理的,难道谁不明白民主只是手段呢?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有想法的,临走的时候有人说,原来是忽悠我们的。于是我想,民主是手段,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用民主的手段对付谁呢? 今天读到李立的博文我是主席(附后),感觉到官本位表现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位 曲艺界的泰斗、退休在家的老主编,一听说李主席,惊得半天说不出话,人也似乎恍惚起来。还有那位得志时可以是你大爷,失意后立马降为孙子的编辑,李立说他是小人,我在她的博文后留言:您对官本位社会的描述入木三分,那位小人也是官本位社会培养的。因为她久居美国,因此也希望她谈谈美国社会是个什么社会? 附:我是李主席 ●李 立 这几年,每次与共过事的人聚会,都不免会以谁谁谁当了什么官、谁谁谁又升了职为主要话题,或者直接为某人得到了某个位置而表示庆贺。撮一顿是免不了的,在座的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菜是什么味道没人关注,重点是下一个有官运的会是谁。每到这时,我这个与官场毫不沾边的人,只有闷头专心品尝美味佳肴了。 别看我没有写过一个字的入党申请,可我当过工会主席,一个杂志社的工会主席。虽然不起眼,但在我一生的行政职务里那也算是到了顶峰呢。 说起来有年头了,那时我一直做文学刊物的美术编辑。因为有通俗二字,所以刊物发行量一直排在全国文学类期刊的首位。我还参加过国家期刊司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美术编辑训练班,去那儿学习的美术编辑们都来自当时全国各地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杂志。尽管现在有的杂志已经到了苟延残喘死亡线上挣扎的境地,可当年却有如雷贯耳威风凛凛之势。搞美术的向来给人以自我为中心,无拘无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印象,这回不同了,到了北京就犹如党员进了中央党校,每天得毕恭毕敬地坐在最高学府的阶梯教室里,听从学术专家权威教授的诤诤教导。老实了没两天,我们这帮搞美术的猪朋狗友们就开始玩疯了,天天打牌下棋,逛北京城吃小吃,最后与期刊司司长合影留念顺利结了业。临别时,六、七个打双升的铁哥们都在扑克牌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说日后见牌如见人,无论是谁或谁的朋友拿着此牌异地找到这堆人中的任何一个,都享受包吃包住包玩一条龙的服务,待遇绝对优厚。每个人面色庄严地从桌子上拿起写满铁哥们名字的一张牌,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挥泪告别,各自返回本土。 算是镀了个金,杂志社给我加了个职位,提拔为工会主席,每月增加50元岗位津贴。 从此,有同事开始叫我李主席,我开始听了特别扭,感觉被人嘲讽得想发火。但见人家一脸真诚又不便发作,只好笑笑说:莫开玩笑!可那人认真的说:不是玩笑,你是工会主席,以后大家的福利、生老病死都会来找你。 不久的一天,领导要我带两位同事去看望已退休在家生了病的老主编。这位曲艺界的泰斗,旧社会的残渣余孽装了一肚子,随便抖出点什么就够文化后生们享用好几年的。我从进杂志社时,他就一直叫我画家,我称他为老先生。我们买了水果点心上门慰问,同事胡大进外号胡一抖(因打麻将每到听胡时,紧张得手会不由自主地擅抖而得名)抢着拿慰问品,我也乐得轻松甩着手跟在后面。不想一走进老主编的家,胡一抖便开口就说:老主编,我们李主席来看您老人家了,您老身体好些了吗?啊?啊啊啊......老人惊得半天说不出话,人也似乎恍惚起来。我因为还没进入工会主席的角色,还把自己等同于群众般的普通美术编辑,就嘻嘻哈哈地跟老主编开起玩笑来。老人却显得异常拘谨不苟言笑,全没了往日的幽默豁达妙语连珠。待大家坐了好一会都觉得该是起身告辞的时候,老主编实在忍不住了,颤颤巍巍站起身说:我抖胆问一下,这不是画家吗?怎么会是李主席了呢?大家愣了一下,胡一抖忙说:是画家呀,刚当上了工会主席就来看您老人家了。我听了赶紧说:别听他们瞎叫,那是在骂我,您老好好养身体,有空多出来走走。哦,是画家呀,高升了,恭喜恭喜失敬失敬啊!老人一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出了老主编家门,大家立刻笑得前仰后合。胡一抖说:老人在曲艺界徒子徒孙无数,到哪都有人侍候受人崇拜。唯有一点,就是怕当官的,一见当官的腿就软嘴就笨。那你还招他干嘛?我责怪他。胡一抖却说:我哪知道他身体反应会那么强烈?不过也难怪,人家只喊过毛主席、江主席,什么时候跑出来个李主席?我说:你还不是拍领导马屁拍惯了,芝麻大点的官、能叫出点称呼的小屁领导都被你喊得震天响,你这不是误导别人拿我开涮吗?告诉你,我可不吃你那一套! 说实话,我这个工会主席当得还真称职。那个时候刊物发行量大,杂志社很赚钱。有了钱福利就好,福利好就乱发东西。大到房屋装修家用电器,小到油盐酱醋,被子衣服鞋子袜子,面巾纸巾卫生巾,凡能搬进屋的统统是公家派。可想而知当时工会的工作量有多大。大家都习惯了家里差什么缺什么就找工会要,我也就频繁地找领导签字批条,然后马不停蹄照章办事,往往是从申请到领导签字,再到将福利分发到各家各户,最多不出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社领导说,要是各部门都能象工会发东西那样快速反应,那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好多倍。 其实,不是我的反应快而是怕领导多变。他现在情绪好时说行行行,转眼不悦了马上就变卦也是常有的事,要知道放到了自家碗里才是肉哇!看着大家分田到户的喜庆样,我心里多少也有点满足感。可胡一抖不高兴了,他叫嚷道:哎,主席呀,你发这么多餐巾纸干什么?我们家可是屁股嘴巴都不分的,只用擦屁股的纸就行了,你分得这么细太浪费啦!还没等我开口,外号缺心眼子的女编辑不依了:哎胡一抖,你们家上下不分是你们家的事,别跟大家过不去。你以为不发餐巾纸就可以兑钱发给你呀?去填你那打麻将输的窟窿?别做梦啦!此话说得胡一抖泄了气,不再吭声。 要说我执掌工会工作那时还真是有声有色,连续几年文联的春晚节目属我们的最精彩。歌舞、小品、说唱、反串样样都来,无一不又叫好又叫座。社里上上下下看我工作有成效,每年都把仅有的三个先进工作者的名额分我一个,这种荣誉感是当美术编辑体会不到的。而且社里领导班子开会,偶尔也会叫上我去旁听一下。但我心里明白,工会主席这个角色算什么,几斤几两的别人都清楚自己也不糊涂,千万别把自个真当成了官,那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再说我这人毫无政治头脑,不巴结领导,又痛恨开与业务无关的会议。每次领导在上面冗长乏味的讲话,我都有被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生命之感,总会在下面画漫画来打发无聊。有一次画的漫画被同事们拿去传阅,最后也不知是谁缺德,居然把画传到了念文件的领导手中,害得我当众被领导狠狠地瞪了一下,还被批评了一句:请尊重领导!吓得我赶紧把头低下,露出一副我错了的表情。 我算是识时务的。不像有个别人,给几粒盐就以为自己可以淹一大缸的酸菜。有一编辑被领导安排去搞经营,哪知他赚了点钱,竟敢在大会上指着领导叫嚣:你算个什么东东?这辈子我把我儿子的钱都赚够啦!真是井底之蛙,愚蠢之极! 第二天就被领导搞下了课。领导慢条斯理地说:大家要清楚一点,再好的运动员,不让你参加比赛,不给你机会,你就永远不能站在领奖台上去拿你自以为应该拿的那个奖!你明白这个道理吗?就是说机会是领导给予你的,叫你上去拉你下来,都是老子的一句话。 虽然我讨厌那位编辑的小人得志,但领导有意张扬手中的权力所讲的这些强加于人的道理,本人绝难苟同,在此也不妄加评论。倒是那编辑,既然口吐狂言连儿子的钱都有了,要是换了我那就辞职走人,起码还留有一点骨气。可他人却像被抽掉了骨架似的软塌塌,立马换了一副低三下四的萎琐嘴脸,没有了一点人样,让人着实看他不起。 还是因为这个人,杂志社曾经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周末的星期五,社长一早出差去了北京,编辑们麻将瘾大发,纷纷聚集到了一块,商议下午打麻将一事。人员时间地点一敲定,大家赶紧分头行动,快速将手头事情做了了结。待下午两点,比上班开会都准时地聚到桌前,开始了麻将酣战。正当大家兴致勃勃沉醉其中时,社长的电话打来,不是一个而是个个都有,这个刚接完,另一个手机就响了。问的都是一样的话:你现在在哪里?正在干什么?接电话的我们个个惊慌失措,忙扯了些不同的理由搪塞。虽然社长没有揭穿,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赶紧结束了牌局,仓皇跑向了办公楼。 好在单位宿舍离办公楼只要一两分钟,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让惊魂未定的心绪得以平息。 待心静后便有人提出,今天的行动有人告密!我们中间出了内奸!谁?是谁?大家马上开始了文革式的调查、自查、排除法来查出这个告密者,终于在下班前有一个人顶不住压力现了形。 就是前面说那个小人,准确的说,是个人渣。很早的时候,他在农村与公社书记的女儿谈恋爱,书记的女儿因为爱他,将分给自己的工农兵上大学的指标让给了他。让他上了名牌大学。女的则通过努力自己考上了大专院校。之后俩人结婚。婚后这男的在外乱搞不说还经常家庭暴力,终于迫使女的服毒自杀,死在了他办公室门前。单位派人找他时,他还在一水塘边钓鱼。 据说,那女的死时身上伤痕累累,她的单位群众极其愤怒,硬将这男的告上法庭判了好几年。待他出狱后,因被开除了公职无处可去,痛哭流涕地找到我们主编哀求赏一口饭吃,一再表示要好好做人。主编心软,看他又是名校出来又有工作经验就留了下来。他也知趣,一直夹着尾巴做人。 不曾想这次会给众人来这么一手,而且他选了一个最错误的方式,居然在黑板上写明,向社长报告是他所为那又怎么样呢?这分明是对大家叫板!他以为抓住了把柄,此时尽可充分表现一番。编辑们自觉理亏也就不去与他计较,只是气他平日里也是打麻将的人,还常约人去他家玩。现在为了图表现干出损人不利己的事,令人瞧不起罢了。哪知这小人得寸进尺,等社长归来,进一步煽风点火叫社长处分众编辑,社长于心不忍没有下手。他见此还不罢休,居然跑去文联党组告状,致使党组派人下令社长必须为该事做出处理。迫于压力,社里终于为此开了个宣判会。对参与打麻将的人每人罚款500元,对提供场所的罚款1000元,算是对此事划了个句号。本人属于500元的一员。 原以为事情到此就为止了,不曾想还延伸了不少的后续故事。当时我们这些编辑们个个是杂志社乃至期刊界的精英,谁受过这等胯下之辱?罚500元大钱,这在当时普通人眼里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我们高收入的杂志社也是创记录的。编辑们说罚几个钱是小事,但遭小人暗算那就忍无可忍了。是这小人将事挑大引发众怒的,从此编辑们集体采取封杀政策,无一人跟他说话,更无人与他打麻将了,他把自己弄得抬不起头。 那时我们杂志社搞改革在全国是打先锋的,年终开始了德、勤、绩、能的多项考核。中国文化报为此头版整张报道过。其中拉开社领导与员工间的报酬上下十七倍,率先开始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三年被评为倒数第一的人得自动离岗或待岗最为引人注意。在我看来,这都是权力集中制的表现,挑起群众斗群众,搞得人人过关人人自危。 不说你也知道,每年都被评为倒数第一、永远都不合格的那个人是谁了。因为大家对此是出奇的默契。 终于熬到了第三年,他实在扛不住了。时逢我因胃病住院,他拎着一篮子水果来看我:李主席,您生病了,我来看望您。几年没有说过话的人,冷不丁一脸笑容,我还真不适应。我忙说:就叫名字好了,用不着那么客套。 接下来从他嘴里吐出来的有一半就不是人话了。李主席,您别把我当人看,就当您身边的一条狗旺旺旺地在叫。这些年我知道大家都看不起我,谁叫我得罪了那么多的人呢,我今天来一是看看您,二是想请您帮我出面请大家吃个饭,缓解一下与同志们的关系。我感觉恶心想吐,急忙摆手说:好了,前面的话我只当没听见,做人起码要有点尊严。后面的事我只能试一试,把你的意思转达到,行不行得看大家的意见,我对此真的没有把握。请你把水果拿走吧,我胃不好不能吃。 出院后回单位,出于工会主席角色,我还真的找了大家谈起那人委托之事,还劝大家适可而止。哪知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公愤,众人一致表示不可原谅,还说如果我有动摇连我都要一起封杀,我当然不愿惹火上身了,此事也就延续了好多年。后来许多事实证明,那人确实小人一个,得志时可以是你大爷,失意后立马降为孙子。可见小小杂志社也是什么乌七八糟的人都有哇! 自打我与先生结婚以后,我先生就再也没有进过理发店(后来升称发廊或升级为什么旗舰店他更是瞅都不瞅),全靠我跟他修理。杂志社人知道我有此手艺,纷纷找我理发,无论男女老少职工家属小孩,包括冒号(领导)我都乐此不疲免费为其服务。社领导为表彰这种雷锋精神,主动批我每月50元辛苦费。当了工会主席,大家再来找我就会开玩笑地说,李主席,您亲自为人民剪头哇!主席,您辛苦了!我都会说,为人民服务!剃完头有人还不忘说一句,谢谢主席!主席万岁!我也会回报一句,同志们辛苦啦!人民万岁!顺便提一句,当主席后,这剃头的50元的辛苦费就地转为了主席津贴。我是主席剃头两副担子一肩挑,毫无怨言。 人说当官犹如抽鸭片一样,容易上瘾,我没有体会。那几年的工会主席除了50元的岗位津贴和无数次的分发物资,还有春晚的蹦蹦跳跳,再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我以为这些在我的记记中已经被清空,哪知搬家的时候,翻出了几本那几年发的先进工作者的奖证,才又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因为嫌奖证太占地方,我把它们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黄虚峰著《美国南方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研究(1877-1920)》提要
黄安年 2010-6-17 11:42
黄虚峰著《美国南方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研究 (1877-1920) 》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7 日发布 作  者: 黄虚峰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年 3 月 开本 : 1/16 页  数: 300 印刷时间: 2007 年 3 月 定价: : 22.00 元 I S B N : 7-2080-67813 内容简介 如果说美国是一个谜的话,那么美国南方可以称为谜中之谜。探索南方特征是美国南方历史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美国南方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本书从社会历史层面,研究美国南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新旧转型,细致地展现了南方转型时期黑人生活、妇女生活、农村生活、成命生活及南方城市化的进程。它穿透生活的表象,向人们提供塑造生活的那些社会力量的信息,立体地考察了南方历史,最终落实到对美国南方特征的探索和判断上。 本书考察的是美国南方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一词具有多义词,本书考察的社会生活不仅是狭义的社会生活,而且还考察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但又不是泛泛地涵盖所有的这四个方面,而是有所侧重。或者说考察的是社会生活的整个运动体系。 作者简介 黄虚峰,女, 1968 年,历史学博士,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侧重于美国历史、西方社会文化、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因素等领域。在《史学月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教学问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数篇。除独立承担课题美国南方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研究 1877-1920 外,还参与国家级课题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论文集和西方妇女史的科研工作。 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南方转型的开始 1877 年的新南方 一 新南方的政治起点 二 新南方的经济起点 三 新南方的社会起点 四 旧南方观念面临挑战 第二章 南方转型时期的黑人生活 一 在白人世界 二 在黑人世界 三 黑白混血儿的天空南方黑白混血儿群体的生活研究 第三章 南方转型时期的妇女生活 一 性别锁链下的白人妇女生活 二 种族锁链下的黑人妇女生活 三 阁楼上的疯女人南方女作家的文学和生活 第四章 南方转型时期的农村生活 一 农民的困境和斗争 二 转型时期南方农村社会的生活种种 三 从乡村商店到百货商店南方转型时期经济生活的一种透视 第五章 南方转型时期的城市生活 一 转型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 二 城市精英和社会进步运动 三 棉纺村的变迁南方纺织工人社会生活研究 第六章 铺就新南方社会生活的道路 一 经济之路:南方工业化 二 教育之路:体现新南方精神的教育改革 三 文化之路:从自我辩护到自我批判南方文艺复兴及其社会学含义 第七章 转型时期南方社会生活与南方特性 一 南方特性美国南方研究的魅力所在 二 南方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与南方特性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附图 15 幅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5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法“全身医治”
cyaninelotus 2010-5-1 11:11
无法全身医治 ----------物理学认识方法的延伸-------- 这些天有很多热点,最能扯痛人心的,就是接二连三的针对弱小的惨案,几乎叫大家不堪言语!作为一个公民,我想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痛楚也是一样的。仔细阅读网页上的无数评论,痛惜之情溢于文字之间,甚而至于恨铁不成钢的谩骂也有不少。但是,作为一个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我想,在我们面对地震、面对灾难、面对一切自然和认为的惨淡时,再强烈的感情都敌不过冷静处理事情的需要。因此,我们除了承受痛苦和积极面对之外,我们别无选择!而不冷静感情用事的结果,只能是更加的承受。 我想我只能回到物理,我相信所有上苍赐予我们的东西都有内在的联系和血脉-------尽管我们对这个强大的上苍有着许多的无力感,但毕竟,人类的一切都来自自然。 我们试图认识自然,空间和时间都无限大于人类这个体系的自然界。这是我们解释这个存在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想知道自然为什么么这么存在以及它下一步打算怎么存在,第一步就是认识自然。认识的目的就是知道物理科学领域内的自然是什么。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什么?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我们分门别类地将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及其物质的基本结构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就认为我们知道了基本物理。可是现在请您回答究竟什么是基础物理,你可能会写一段话把每一点都论述一遍,但你无法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 现代人没有人见过刘兰芝,但是,古诗为焦仲卿妻做的浪漫和凄美却是美轮美奂的。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其相貌如何,曰: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其才能如何,曰: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如若考虑 其品行如何,事事之间有着贤淑忠贞的回答。一首诗描述一个女子,让我们知道她的相貌、品行和能力。无论是描述的角度和我们认识的角度,都是分门别类的,描述每一个方面,而人们也看到了每个方面,最后对她的认识是所有方面在人们脑海中的综合。 一个社会,不同于物理科学的只是意识形态的那部分,在物质本源上,它和自然科学是同等的。社会是物质的社会,事物的社会。所以,无论其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基本思维上,与物理科学应该不存在背道相驰的矛盾。 那么,物理科学怎么解决问题?我想这个答案就在它的认识方法中。之所以要分门别类地去认识它,就是因为所有的想象和规律,乃至于人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由小到大,一件件小事组成了大事。那么,把每个方面的规律和理论认识总结出来,遇到问题时,是哪方面的问题,就用哪方面的方法.也就是说,解决事情,也是从一件件事情入手。是一口一口吃饼子的方法,而不可能也不能有囫囵吞饼的方法,何况社会问题这块饼,真是其大无比。 所以,一个学物理的人的思维,我想,一个人病了,医生也只能先把他生病的地方治好,至于体质问题,要等到这个病好转,能够消化得了补药的时候才能考虑。一个社会发生了事情,当务之急,也不是大骂社会病入膏肓,而是尽最大能力解决事情。而人们,说到底,大家能做的都是大事中的小事,没有神医能全面医治病人,也没有神人能够全面拯救大众!用唾液淹没不公正和无秩序是没有用的,何况,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功能,那就是传递大家的信息,但是接受信息的人怎么使用它,却完全在他自己的判断和潜在了。 做科研和学习,我们都是从一点深入,寻找突破口。社会生活也一样,不去幻想全面医治全面变好,可以也能够做点小事,可以少或者不占腐败的便宜,也可以在能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关心周围的人们,或者,可以多反思点自己是不是有些冷漠........ 恕我以物理的名义,我相信物理科学的力量就是给我们自信,相信我们可以做小事,而且能够做小事,做的认真,做的好!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4047 次阅读|4 个评论
体验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专题目录(2007-2009年黄安年博客)
黄安年 2010-1-22 08:46
体验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 ---- 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2 日发布 笔者编撰的美国问题博文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分 1 历史、 2 内政外交和司法、 3 社会、 4 经济、 5 科技、 6 军事、 7 文化、 8 教育、 9 地理等九个部分,各个部分又分子目和细目总共有一千多项。现在发表的是美国社会部分中的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专题博文目录。 笔者这里写的主要是生活在美国社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感受,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幼儿教育的观察和保姆市场的评论 , 同时对于作为一个能源富国的美国实行夏令时和冬令时有值得借鉴之处。 3630 美国妇女和幼儿 * 幼儿生日 Party 在美国,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02 ) * 一个幼儿生日 Party 在美国 ,黄安年的部客 ,2007 年 8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423 ) * 优质 Formula 劣质奶三个代表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5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04 ) * 从一则美国幼儿园的情人节信息通报谈起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06) 3641 美国家庭 * 在美国吃到了自己种的北京黄瓜(补充版)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3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89) * 昔日邻居全家在美大团聚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2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79 ) * 和美国 Make 夫妇全家的一张合影,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7 月 1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668 ) * 记在美国 Bon and Joyce 家的一次野餐会,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7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48 ) 3641 . 3 美国的保姆 * 诚请住家保姆的经历(补充版)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6 ) * 光顾法拉盛的华人职业介绍所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49) * 美国保姆市场中的中国军团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94) * 在美国招聘入住保姆纪实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01) * 就介绍一个国外的保姆工作答网友 angelilove2008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15 ) * 秀水街的诱惑 ---- 美国寻梦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05) 3641 . 4 美国的日常生活 * 实用性知识性用塑料餐垫的启示,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76 ) 3681 美国的义工 * 美国的义工和自愿捐献,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7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76 ) 3691 美国的时差和夏令时 * 今年美国夏令时开始于 3 月 11 日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81 ) * 关于时差和日期差的历史考订思考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16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46) * 今天美国开始施行冬令时( 2007 年 11 月 4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0222) *2008 年美国夏令时开始于 3 月 9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6723) * 今天美国已经实行夏令时 , 美东时间和北京相差 12 个小时( 2008-03-09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9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7609) * 今年三八美国开始夏时制:附《春天的气息》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1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737) *11 月 1 日美国进入美国冬令时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265) 3692 美国的宠物 * 从 100 年前的美国宠物公墓说开去,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2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24 ) 3693 美国日常生活 * 小议在美国理发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30)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2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年代黑白照折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二)
黄安年 2009-6-6 16:49
80 年代黑白照折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 二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6 日发布 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历史上是极其短暂又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都要定格在那个历史时代。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待社会生活是重要的 , 不过总得有点历史感 , 如果某些现代科学新诠释 , 离开了历史 , 借题发挥 , 那就不能说是科学的态度了。 下面转发的好友许仪传来的《 80 民生变迁掠影》,反映的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生活的某些点滴侧影,我们身边还有更为典型和精彩的 , 问题是需要我们奉献社会 , 由大家来丰富它。 1961 年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 : 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打动了一带又一代美国的年轻人。一个人具有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是高尚的、伟大的。我们的学界朋友需要好好报效社会 , 奉献社会才是。 照片分 ( 一 )26 幅 , (二) 15 幅发布。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4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年代黑白照折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一)
黄安年 2009-6-6 15:58
80 年代黑白照折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 一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6 日发布 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历史上是极其短暂又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都要定格在那个历史时代。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待社会生活是重要的 , 不过总得有点历史感 , 如果某些现代科学新诠释 , 离开了历史 , 借题发挥 , 那就不能说是科学的态度了。 下面转发的好友许仪传来的《 80 民生变迁掠影》,反映的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生活的某些点滴侧影,我们身边还有更为典型和精彩的 , 问题是需要我们奉献社会 , 由大家来丰富它。 1961 年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 : 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打动了一带又一代美国的年轻人。一个人具有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是高尚的、伟大的。我们的学界朋友需要好好报效社会 , 奉献社会才是。 照片分 ( 一 )26 幅 , (二) 15 幅发布。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4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人生
xwang0822 2008-11-16 19:34
一般人在实际生活中都不接触科学理论,但理论却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我突然间的感悟。 诸多的理论体系,似乎只出现在学者,研究人员的眼中,似乎也只与这些人有关,杂乱而突兀的专业词汇也只有在相关领域研究者的脑子里才显得异常亲切。不过,这些理论的内涵却绝不仅仅桎梏于科学书籍的平面内和研究者的无限遐想中,科学的实践使理论和定律精彩纷呈。 然而,我要说的也绝不仅仅局限与科学实践本身。事实上,理论的确体现在了更广阔的社会实际生活中,理性和感性完美的交织在一起。 首先我突然感到系统论之与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在这个浮躁社会阶段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不自觉的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生活很残酷,我无意计较与此。不过实际情况是,服务于他人的意识逐渐淡漠,这并非希翼如同六零年代那种政治狂热和个人崇拜下的学雷锋热潮,而是指目前市场经济生活中的WIN-WIN局面。社会交往好比一个系统,在此自然引入系统论于熙熙生活中。若人人都相互为自我的利益而竞争,势必造就一种局部的高能态,犹如电子因自旋态相同而挣扎于Pauli不相容和库仑排斥作用的高能状态下,哪个会被推出这个量子态呢?人与人之间心存芥蒂,互为竞敌。这种情态下,终定输赢,此过程首先会因高能的碰撞而俱损。而后无论孰先胜之,必得到此竞争系统一个负反馈,此负反馈来之于列位暂败的对手亦或大众之猜忌,胜者步入一个高而危的态势,举步更难。且该负反馈可能演变为一个长期的恶性激励源。 反之,在社会生活交往和社会事件处理中,始终保持一个互利的底部。则双赢的局面开启后,仍有正的反馈呈现,促使局面进一步开阔,何乐而不为? 。。。。。。 另外,群论中的对称性思想又何尝不是将其对称的和谐以及对称破缺的非常规美感蕴含在了我们大千世界的生活规则中呢。。。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孔子的话也让我深深触动。 很多的话或许没有逻辑,貌似没有联系,但却由以上顺序迸发在我的脑海中,我顾不得许多,只是将其简单的记录下来,权作日后回忆用吧。 同样也乐意得到大家的点评,若是不入法眼,挑刺便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