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说脏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美女,请不要把说脏话当作时尚
热度 3 张海霞 2018-8-21 08:51
昨天晚上去超市买东西,回来的路上前面走着两个穿着时尚、身材很婀娜的美女,看起来很养眼,没想到,两个人大声聊天,随口就吐脏字,脏话连篇,真的让人大跌眼镜,我们走在后面都感觉很不自在,可是这两位却是浑然不觉、继续在大路上高声大嗓说着脏话! 这不是第一次了,还记得那一次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坐在旁边的一位美女(真的长得比较漂亮)跟她的一位男同事聊天,张口闭口的脏话和口头禅,让人大跌眼镜,瞬间感觉很粗鄙,整个人都失色很多。我只能找乘务员帮忙给那位脏话连篇的女士递了张善意的提醒纸条。 不知道从何时起,开口就避免不了脏字和粗鄙语言的人开始递增,也不仅仅是在社会上,在校园里也开始了,以前男生多,解释为粗放、不拘小节也就罢了,可是现在女孩子也开始了,暑假期间参加某次集体活动的时候曾经说过一个女生,一个在我心里本来很有品味的女学生跟小伙伴说话时脏话连连,忍无可忍,只好拉到旁边单独提醒了几句。 现在说脏话,在青少年中还大有低龄化、普及蔓延之势,甚至感觉很多孩子还有把说脏话当作赶时髦的心理,真的很难以忍受,这种粗鄙张扬的恶俗风气实在不应该任其蔓延下去,我很难想象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说话时不时蹦出脏字会吸引有品质的男生,或者动辄就脏话连篇的男生会让别人觉得有品位。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用文明的语言、得体的姿态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场合都非常重要,都是对人对己的尊重,反之依然,粗鄙的语言、不当的姿态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跌的是自己的份儿、丢的是自己的人,无论男女都不合适。 美女,请不要把说脏话当作时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坚决反对教授骂人、说脏话!
热度 11 wangxh 2011-11-14 12:40
这里的“教授”泛指高校教师和指导研究生的导师;“骂人、说脏话”指纯粹的骂人、说脏话、说下流话、流氓习气、匪气等,不包括经常被学生形容为“骂人”的批评或训斥学生的语言。 教授要做到为人师表、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动辄粗话连篇,何以对弟子言传身教? 教授本应该是和谐社会各种规范的化身,为什么现在却背上了“叫兽”的别名? 【不好意思啊,本文没有写完就“发”了,因为约的5位本科新生到了,忘记“保存为草稿”】 当然,一时气愤,失去理智或难以控制情绪,偶尔吐露几个脏字还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为了一时的痛苦或故意显示自己的个性,稍有不满意就开骂,像地痞流氓一样、像骂街泼妇一样,就有失斯文、辱没教授形象了吧? 至于骂人不带脏字,本身就已经不是在“骂人”了,而是以智慧诲人喽!比如曹雪芹“骂人”,实际上假借林黛玉之口把皇帝老儿都给骂了: 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北静王看见宝玉,顺手馈赠了皇上刚刚赏赐的香珠串。而当林黛玉回到贾府时,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香珠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至于说教授们欲以“表现匪气”,俺也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儿: 那是教授们下海正酣之时,某大学几位教授正在运筹公司发扬光大之重要步骤。有人说,教授办公司简直瞎扯,因为在中国办公司需要“匪气”,而教授们缺少的就是匪气。这几位教授心想:由“匪”而变为“不匪”可能需要漫长的心路历程,但由儒雅变为“匪气十足”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吗?所以教授们商量好,本次重大会议结束时,大家一起来一次“匪气冲天”—— “TNND, 谁说教授不会有匪气”,一边说一边把眼睛摘下来,用力在地上摔个粉碎 ! 时过境迁,时代在变化,现在的教授已经不需要摔眼睛来表现自己“有匪气”了,有一些已经成为比匪更匪的真匪喽!
个人分类: 社会|671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孔教授说脏话,众人叫好说明了什么?
热度 83 yzhang111 2011-11-12 21:39
11月7日,北大教授孔庆东拒绝《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使用排比句爆粗口“去NM的!滚NM的!操NM的!”这事竟然引来一大批人叫好,的确令人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 本人对事情的原委不清楚,其实也没有必要弄清楚。咱就假定《南方人物周刊》欺人太甚、孔教授被逼无奈吧。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孔教授反击是属于有血性有种的表现,赞一下也应该。可这孔教授那是骂人吗?那是典型的说脏话!看上去这孔教授也算是公众人物,能说这样的脏话吗?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严禁我说任何脏话,如果兄弟姐妹之间要开战只能以小狗、小猪、林彪、孔老二(对不起啦,批林批孔运动时这两位被当成大坏蛋了 )进行。我父母文化程度属于小学毕业水准,但我非常感激他们的某些教育方式和内容,包括要讲文明等等。孔教授的语言让我如此瞠目结舌的原因与此有关。如果我当年用这样的语言,估计我都活不到今天。所以在我看来孔教授连小学毕业的水平都没有,属于严重无教养,这和流氓痞子有何差异?我曾经是北大的学子,对北大有这样的教授感到羞愧难当。幸亏新华社等新闻机构还有几个明白人,敢于站出来维护社会文明。 话说回来了,这么多国人对孔教授说脏话持赞赏态度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江河日下!让人感觉这个民族根本不讲文明、甚至没有啥希望!骂人不是不可以,比如 武京治老师讲的 辜鸿铭骂袁世凯的例子。可这是一回事吗?孔庆东那是100%说脏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被原谅的脏话! 后记:感谢大家留言,包括留言说脏话的。既然有人非得说我站在了道德制高点,索性就站定了:一句话,在任何情况下希望大家有话好好说,不要讲脏话! 吕 喆 教授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也爽得不行,我不同意。我很不爽,应该说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失望竟然有这么多以说脏话为荣的同胞。那个神马原因让 吕 喆 先生博文的推荐数比我高许多来着?哦,原来是我所言不假。 不过我比吕教授更努力,所有的留言我都有针对性的回复,累得我要死,呵呵。 另:现在领教到什么叫做道德严重滑坡了,无耻辱感的人太多。留言的童鞋支持者甚微,破口大骂者甚众。现在我宣布我承认自己很失败,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党吧。108楼之后留言的童鞋,恕不奉陪啦,随你们便吧。得去干点儿正事了。
15984 次阅读|248 个评论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热度 1 arithwsun 2011-2-13 17:51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结晶"法则 王永晖 这实际上是那篇 孩子说脏话怎么办:致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的请教信 的整理版。尚未联系到她们。这个文档中提到的方法,我虽然在孩子和他的小朋友中实践得很成功,但是能否推广,心里没多大把握,所以放到博客上,敬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们指教。 正文: 儿童不遵守规则叫做“犯错”,这些错误中,如果伤害到了他人、伤害到了环境,就叫做“恶行”。 我们只要是生活在真实的家庭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儿童既像“天使”,有时候又有点像“恶魔”,往往二者兼具,变来变去,有时候甚至搞得家长们不知如何应付。 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儿童的“恶行”呢,这里略作探索性讨论,不是结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们,他们虽然有“恶行”,但是绝大多数没有“恶意”,那些“恶行”,本质上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尝试,我们人类历史,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么,孩子们,只不过是在发育中,重复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生命冲动。 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文明,人类也已经意识到,我们不能再通过战争,通过伤害环境来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的文明化,反而有可能让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们的生命冲动,要用大人们的文明标准来要求孩子们。当今社会,跟几十年前也不相同,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家长们跟孩子的关系因此非常紧密,记得三四十年前,3岁大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独自离家串门,不需家长陪同,现在的情况是,恐怕11岁的孩子,也从未这样做过一次。 想想三四十年前,孩子有远离大人,独自成群玩耍的机会,这方面真是好啊,孩子们到山野里玩,打个架啊杀个鸟啊,自然可以把那些"生命冲动",尽兴地释放出来,有些孩子文静,自己不做,看着别的孩子做也是一种释放。这些事情,反正大人也不知道,释放满足够了,回到大人们面前,孩子反而更能规规矩矩。 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些家长,成天跟孩子呆在一起,面对孩子们的“恶行”,不能为了让他们释放原始生命冲动,就不闻不问,那也是不对的,这样容易让孩子们产生错误的感觉,以为这样做没什么关系,变本加厉,养成不良的习惯。 我们这时候,可供选择的处理方式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上节说的“良性批评体系”(注:尚未正式发布到博客上),直接对孩子说“不”,反复多次,直到孩子不再有此“恶行”。 这个方法,是否会有副作用呢,值得我们思考啊,因为它一下子就把孩子当文明人对待,一下子就隔断了孩子身上的微观人类历史成长进程。我们如果强求孩子们做一个完完全全的“文明人”,孩子原始的“生命冲动”释放不出来,是否会对他们的发育不利,是否会对社会的成长不利,未可知,因为这些都是需要数代人几十年的观察。 幼儿教育还是需要谨慎,所以,为了以防万一,这里提供另外一个方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甚至更有趣味,再者说了,教育方法应该多元化,多条路子,多一种选择,更利于实际操作。 我们用一个普遍存在的案例来解释这个“迁移--反转--结晶”法则吧,就是儿童说“脏话“,这种“恶行”,既不是特别极端,又比较普通,所以值得选出来供我们示范。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她的处理方式是,当孩子说脏话时,“请孩子们去卫生间洗嘴巴”。 我觉得这种办法并不好,反而强化了孩子们“脏”的意识,原来不过只是“话”脏,现在连“嘴巴”都脏了,需要洗干净,实际上相当于把这种不美好的感觉固化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并非良性的“心钥”。 这位老师,是传统的威权家庭出身,而我的父母更像是尹建莉和孙瑞雪老师们所倡议的那种现代父母,这种分歧,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这两种文化的分歧。 这位老师,也许觉得,自己没有批评学生,语气也很温和,还用了“请”字。比传统的那种威权家庭的暴力型批评的做法已经很好了。但是,她没有想过她这个做法,同样也是有着不好的副作用,也许存在着其他更好的做法值得尝试。 一个很简单,但是比这位老师做法会更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说“不”,使用上节所说的“良性批评体系”(注:尚未正式发布到博客上),多说几次。不用将这种现象联系到不美好的感觉,不用固化到身体部位,多说几次,说的多了,孩子试错够了,自然就停止了。 那位老师的做法,如果以此看来,实在属于多此一举,徒增烦恼。 我们接着就可以说到,除了“良性批评体系”这个方法外,其实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迁移-反转”法则,并不直接地去批评孩子。 这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理解,孩子说“脏话”,应该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他们认识到了“语言”的威力,总想试试它,这时候,家长们单纯地说“不”,简单的制止,也未必是最佳的策略,有可能遏制住他们本来的生机发展规律, 认识到前面两个方法的局限性之后,我实际采用的另外一个新办法就是,当孩子喜欢说笨蛋的那天,就把鸡蛋煮熟了,然后让孩子对着鸡蛋说“笨蛋”(告诉他不能对人说),让他对着鸡蛋使劲地说个够,说的不再想说的时候才停,这个时候,我原来的计划是准备把这个鸡蛋,给邻居家的狗吃,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狗会不会变笨。 结果“弄巧成拙”,孩子们一定要求我把这颗笨蛋吃下去,我为了祖国和家庭的教育事业,只好甘冒风险,把鸡蛋吃完。然后,孩子们问我1+1=几,我的答案是“3”,果然变笨了。 这种游戏,其实持续的时间,并没我想象中长,2、3个月就结止了,孩子长大后,早已不爱说脏话了。我有时候真得表现笨的时候,就会“怪”他,都是你给爸爸吃了“笨蛋”啊。现在,你给爸爸吃个“聪明蛋”吧,为了爸爸能聪明地跟他玩,这时候,他可能(不是每次都乐于助人)会愿意对煮好的鸡蛋,说“聪明蛋”,爸爸吃了之后,当然会1+1=2,10+10=20也会。 这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实际上用到了“迁移”之法,将孩子们对人说脏话,“迁移”到对鸡蛋(特定之物,其他均不允许),既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轻易伤人,又可以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会一把“语言的威力”。第二个过程,用到的是“反转”之法,本来是对鸡蛋说脏话、念咒语,结果“反转”成对鸡蛋说好话、念祝福。 一迁移、二反转,就将孩子说脏话的问题解决了。数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上,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起伏。 反转之后,我们还可以开启第三个过程,将孩子们口中的祝福,结合于某些固定的“仪式”,我喜欢称之为“精神化结晶仪式”,一个人祝福和祈祷,跟一个群体进行祝福和祈祷的仪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华德福幼儿教育中使用的晨圈非常好,老师和学生们围成圈,身体节奏与语言活动相伴,因此亦可称为“仪律圈”。我们可以尝试将“反转”之后的祝福和祈祷,仍然用食物作为载体,放入这个晨圈的最后阶段。 比如早上晨圈结束时,可让一个孩子,拿着一个装满米的小碗,给每个孩子发一粒米,让孩子们对这粒米,说一句祝福的话(当然,如果他们想恶作剧,非要说“笨蛋”,老师们也不干涉吧)。然后,将这些米粒收回,置于某处(华德福的班级里有一个季节桌),等真正做米饭或米汤的时候,可将这碗米粒混入。 下午放学的时候,也可能有类似的仪律圈活动再放学,此时可以将碗放到教室或幼儿园的出口处,老师或指定的学生,给每个孩子手心发一粒米,这个孩子对这粒米祝福,离开时放到碗里,孩子走完后,这个碗再收回来置于原处。 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一般都比较疯,有些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为此头疼不已,想了不少办法,都很难奏效。我们这里的仪式性做法,可以让孩子保有一个安静祈福的心态,也许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迁移-反转-结晶”之法,即是首先将孩子的“恶行”,迁移到一个安全的小范围,不同案例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迁移妙法,比如有些孩子有打大人的习惯,那就可以规定,只能打身体的某个部位,其他地方不能打,更不能打头,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家长。 孩子本身就有“打架”的冲动,特别是男孩子,对于这类孩子,还可以进一步制作一个“战争游戏”,布置好环境,让孩子们手拿大枕头互相打,或者跟家长们玩“柔道”。这就是将“打架”冲动,迁移到一个小范围的场所,限制到那种环境和情况下。 “迁移”之后,随时存在着“反转”之机,大人要善于把握,比如打疼了之后,孩子疼痛想哭总是难免的,大人们就可以利用此契机,施行博爱与和平的教育,讲个历史上的战争故事,最简单的,大人可以反转成孩子,装疼作哭,让孩子来安慰大人,启动人生和平善意之旅。 伤害环境的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要点明,我们不能通过"掠夺型"的方式生活,一个随意摘花破坏环境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可能养成"掠夺型"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她们的行为,家长们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全盘否定,搞得生活没有一点意趣,处理法则仍是,"迁移"到一个局部可控的小范围,不要养成贪婪的习惯。 "反转"之后,自然可接着将孩子生发出的"和平善意"/"幸福感"/"安全感",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化活动"结晶",比如利用吃饭的前后时间祈祷,其实祈祷可以随时随地,因为幼小教育的特点,我们将之跟食物相联系,更易于操作,效果也会更明显。
个人分类: Book-W|4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