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egress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说我的逃生学
热度 5 fpe 2011-6-9 09:04
说说我的逃生学 我在消防工程领域所学的第一门课,是《生命安全规定 NFPA101 或 LSC 》,然后又学了一些《火场毒性学》,《烟气检测与管理》,《逃生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科目,综合起来 可以 对逃生学内容作较为全面的评估。 扣除《火场毒性学》,一般逃生学理论包括: 1. 人机工效学(或者逃生测量学,就是逃生容量和效率问题); 2. 逃生运动学(就是把个人当作质点,研究其群体的运动规律; 3. 火场行为学(就是人们遇到火警之后,如何调查、研究、决策并行动的过程,由于这一部分不确定,取决于用户的熟悉程度和心理状态,所以是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关键环节,有很大的弹性。不懂人们在火场如何反应,就会发生过于简化逃生设计的效果,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4. 恐慌理论(或逃生灾难学,就是研究群体灾难的发生过程,主要是心理学和人群分析,是人流管理的内容。人流管理 = 运动学 + 灾难学)。 对于人机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学、逃生测量学),国内近 11 年来发生的 49 次校园踩踏是主要的对象和实例。楼梯的高深比,宽度,照明,报警强度等,都是人机工效学的研究内容。由于儿童的身体正在发育,没有合理的楼梯参数,所以在不合心理预期的楼梯面前,儿童容易摔跤,由此引发了多次的楼梯踩踏事故。所有校园踩踏的发生,都有一个楼梯容量的问题,就是楼梯有效宽度除以个人基本宽度(每人 0.3 英寸,国内剧场大门宽度是 0.65 厘米),得到建筑的基本逃生容量。如果分析下来,所有的发生踩踏的楼梯都不合格,主要是容量问题,其次是参数问题,还有照明强度问题。对付校园踩踏问题,关键是楼梯参数的合理设置和逃生容量的有效使用,对此人们都归纳为人流管理失当而掩盖过去了。 对于逃生运动学,就是把人体当作质点,研究大量质点的运动规律,关键是人群的密度会导致行动速度下降,所以有一个最优逃生容量问题。在该逃生容量下,密度乘以速度达到最大值,这是所有逃生模拟软件的研究对象,也是众多逃生软件得以开拓市场的原因(因为不能随便拿人群做实验)。第一款成功的逃生软件, Exodus ,是为了 Airbus 380 双层空间的逃生设计。通过研究不同逃生门的位置,达到最佳的逃生效果。当前消防领域很时髦的观念,基于性能的消防设计,所需的参数之一就是有效逃生时间,需要使用软件模拟,为消防工程师带来大量的咨询工作。市场,就是靠工具的完善而发展起来的。 火场行为学,就是发生报警时,人们如何应对。这里包括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实例和火场逃生的实例,主要理论基础是 70 年代 Wood 对英国火场逃生行为的调查统计和 Bryan 对美国火场逃生行为的调查。每一次大规模的逃生事件,如 1993 年世贸大厦被炸和 2001 年世贸大厦倒塌,都有大量的火场行为学研究,就是统计有多少人延误了逃生过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什么地方。所有逃生场合,除非是训练有素,一般逃生行动前的准备时间,往往超过实际行动时间,因此了解火场行为学,有助于设计出有效的报警装置,改善硬件的使用效果。 最后一点,就是非定量的逃生内容,包括恐慌理论和人群灾难发生理论。我在范美忠逃生事件发生之后,对恐慌理论很感兴趣。很多大规模灾难的发生,就有恐慌的影子,如纽约的一个船长,在火灾发生之后的错误决定导致 1000 多人被烧死和淹死;克拉玛依大火中,有很多人被挤压踩死,如果不是儿童恐慌,不会有那么大的伤亡;深圳舞王大火没有失控(喷淋头正确动作),却因为踩踏堵塞了出口,导致 44 人的伤亡。所有这些群体场合发生的现象,都有心理学中的恐慌因素。为什么恐慌理论没有独立成为灾难学或应急逃生学的内容?因为英语中的恐慌,比较强调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难以测度,所以大部分逃生工作者否认恐慌的存在,这样他们就可以使用逃生模型来模拟逃生过程了。也就是说,由于逃生模拟需要否认恐慌(或假定没有恐慌),所以恐慌理论得不到重视。而德语强调恐慌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一些恐慌的定量研究。英语逃生研究者把所有的群体灾难定量为硬件的因素,而心理学是否对踩踏的发生有贡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是据此来否定我的研究,我也没啥意见,因为我知道主流学术界的态度就是如此。 很多批评范美忠的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应激状态与日常行动的不同。 如果日常逃生行为可以照搬到应激状态,人们永远也不会有踩踏,更不会有群体灾难了。 硬件看上去没有一点问题(如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地下通道),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导致几百人前往地下通道避雨,踩死 90 多人,这难道可以用逃生运动学或者逃生测量学来解释?北京密云密虹桥踩踏,从硬件角度看不出一点问题,唯一的缺点是人流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是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很多青少年车祸,是拿油门当刹车,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蓄意杀人?药家鑫的问题,也是如此。药家鑫的日常行为很正常,而车祸时的应激反应不正常,根据我的常识,这可能是一时糊涂,“应激杀人”,如此而已。如果不同意我,请提供他一贯很坏的证据。杀人仅仅是一个孤证,不能证明他一贯如此。动机,动机,我们永远要看他危害社会的动机,而不是杀人事件本身。在司法领域,不能光看行为,不考虑动机和预谋。 斯人已逝,再来追求公道已经是多余的了。我只是希望任何有理智的人知道,“地动山摇那一刻”,要求人们“狠斗私字一闪念”,是不可能的( Mission Impossible )。这是本能,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本能。我说逃生学,其实更想说的是灾难学,灾难发生之时,颠覆了逃生(运动)学的所有理论,人类行为不可预估。当灾难发生之后,一切人类的规范都没有了,只有应激逃生反应。你不相信逃生反应离谱?看一看成千上万的踩踏受害者吧,他们为什么会犯愚蠢的错误呢?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受害者会和旁观者一样理性地思考。“庄周梦蝶”,你又不是庄周,怎么知道他那一时刻在想什么?我们研究恐慌的目的,就是避免在逃生过程中发生导致群体灾难的恐慌。如果能够避免恐慌,也就有可能避免群体灾难了。 有道是,人机工程重测量,逃生运动看时间,火场行为看报警,群体灾难因恐慌。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51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领导后走”看逃生
热度 7 fpe 2011-4-24 00:13
“领导后走”看逃生
“领导后走”看逃生 刚才通过别人收集的逃生证据,又一次研究了克拉玛依大火中的逃生行为。一般人习以为常的看法,在专业工作者的眼中,可以另有一番解释。谁对谁错?也许这样判断不合适,因为大家拥有的专业背景不同,看法不同是应该的、可能的。笔者这里深入探讨一下火场逃生行为,看看读者有没有类似的感觉,也许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点逃生常识,这是我们的科普责任和义务。 陈耀文亲自承认,他以为领导全部逃生,是错误的。这跟赵兰秀说没有说 “ 让领导先走 ” 是两回事。【领导死光了,还有‘先走 ’ 的问题么?】 赵兰秀本人也伤残了,还判了十二年。【好像没有那么久,本来就是骗骗群众的,满足缓解民意的需要,顶多5年。 量刑看民意,法官缺斯文,这是中国司法领域的笑话 。】刑满之后,面对记者: 尽管赵兰秀面对本报记者否认有人说过 “ 让领导先走。 ” 这句话,但是杨柳、金素敏等在场的幸存者都证实,确实有个女领导说过这句话。【这一点我也没有否认,赵兰秀在正常的开幕报告中说这句话,与火灾、与逃生无关。】 幸存者的描述: “一小教师李萍看到这个节目的指导 —— 八小的老师张艳和八小校长张莉正在舞台侧面等候她们的学生下场,【八小的伤亡率极高,因为位置在死角,距离出口最远。】她清楚地看到舞台纱幕上方一排光柱灯处有类似花炮般的火花向下飘落,但直到一块如同桌布大小的幕布卷着火团掉下来时,她才意识到,着火了。【说明当事人的火灾认识有延误,虽然只有几秒钟,却是很关键的几秒钟。 老师也是人,没有培训,懂什么?所以我们看不起范美忠的逃生。 】 “教委几个领导上去灭火,为了不致混乱,幕布被拉上。”【 为了避免混乱,防止踩踏,所以需要掩盖真相,大家都知道不合适,但本能性的反应是这么作,为了保护儿童,也因为没有人意识到火灾会失控。 这是素质问题,或教育问题,我在博文中分析了火灾失控的燃料因素,因此可以理解。】 注意,陈安牌应急反应的第一步就是封锁消息,不致混乱【 不是封锁消息,而是管制消息来源,防止群众迷惑,造成混乱 】。麻教授估计一下这是多少秒。【如果少算,大概 10 秒就可以从底部蔓延到顶部(取决于点火强度和燃料的干燥程度),多算,大概 1 到 5 分钟。领导只需要 40 秒就可以安全撤离,谁也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了,如果火灾没有失控,突然外逃是很丢脸的,所以群体场合作出的逃生决策反而容易延误,就是要面子,不敢丢脸。这是群体心理学的内容】 “舞台上的火引燃了挂在后幕作背景的多个呼拉圈,由于幕布的阻挡,迅速消耗的氧气使舞台区域内形成了一个高压区,幕布膨胀如气球。【这是外行的说法,消耗的氧气不会膨胀,导致膨胀的是能量的释放和温度的增加。由于火灾蔓延的快速特征,克拉玛依友谊馆大火中逃生的延误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火势发展太快,因为 幕布 是热薄型材料,也因为座位上使用了该死的 海绵 (深圳舞王大火和上海高层大火的主因)。两者都是极度危险的可燃材料。】 “初二学生金素敏回忆说,我们那阵都站起来了,一个女的站在领导席前面,拿着话筒说让我们不要乱,坐下来,我们就坐下。【为了预防恐慌,在火场没有失控前,让大家都坐下是正确的反应,保护儿童的做法,相信大家在儿时都经历过,不值一提。】而班上平时挺调皮的两个男孩子没听她的溜走了,这是金素敏班上惟一两个全身而退的孩子。【当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寻找并求证真相的时候,就是火场反应 6 步骤的第二步(验证, Validation ),两个孩子的安全觉悟高,行动反应快,不在乎面子,所以可以率先逃出危险的场合。他们领先了几秒钟,差距在于几秒钟后人群汇聚形成拥塞,逃生效率反而降低了。火场反应 6 步骤的前 4 步,即所谓的 Pre-movement Time (前逃生时间),是火场逃生伤亡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求证、决策的过程浪费了可以用来行动的时间,导致逃生过程的拥塞和踩踏。群体场合的Group Inhibition,是一个逃生的难题,最典型的灾难,发生在2000年的洛阳东都商厦大火中,309人不敢逃生,全部死亡。】 “ “ 让领导先走。 ” 尽管赵兰秀面对本报记者否认有人说过这句话,但是杨柳、金素敏等在场的幸存者都证实,确实有个女领导说过这句话。【人人都以为当事者的证词是很重要的,但是当事者极度兴奋,张冠李戴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句话是火灾发生前说的?还是发生之后说的?对于灾难的结果影响不大。 如果是之前说的,文化如此,大家都认为是合理的,我也就不用废话来证明这一中国特色文化了。 如果是之后说的,大家都在逃生,谁也不会在乎别人说了什么(说什么?疯子在逃生时刻才会乱说话),所以不会有幸存者听到,更不会事后有人跳出来证明了。美国 Willingham 纵火案(我的博文有讨论),就是旁观者的意见过度影响力办案者的注意力,人人都认为当事者可疑,火调人员缺乏火场动力学的基本常识,就按照可疑的方向来解释证据,导致 Willingham 被处死(判死刑大概花了 10 年时间,比中国的处死速度慢 20 倍(药家鑫案)或 120 倍(董杨玲案))。美国头号消防专家 Craig Beyler 介入该案,导致旁观者的证词被忽略,办案人员(火场调查人员)的结论被推翻,虽然如何结案(人已经处死了,剩下来的是如何赔偿问题),谁也搞不清,但对消防火调领域的震动是相当大的。没有足够的理论,不能胡乱解释火场的现象,更不能相信旁观者的证词。 旁观者,甚至当事者的看法,只有参考价值,真相还需要专家来解释和说明。 看不起专家的人,是作不了专家的。因为专家必须尊重自己领域之外的任何专家意见,所以我从来不说自己是应急专家,因为这超出了我的逃生研究领域 。 】 “ 等学生陆续坐下的时候,领导席已经空了。 ” 金素敏说。【领导是成年人,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有参与公共救火的义务。如果需要救火,难道可以在领导席上进行?这句话有很大的误导和暗示。】 请麻教授估计一下这是多少分钟。【根据克拉玛依当时气候寒冷(很快就下雪了),室内取暖导致固体燃料极度干燥这一点来判断,火灾失控就是 1 到 5 分钟之间的事情。领导没有成功逃生,是因为他们不懂火灾常识,一时看不出火场失控的危险,浪费了早期的逃生时间。】 “当时坐在后排的苏浩(化名)视野开阔清晰,他这样描述千钧一发之际的所见, “ 当时领导坐在中间的前几排,在让我们坐下别动的时候,我看见他们慢慢地往两边散开,从过道慢慢往后走。 ” ”【 领导不是学生,害怕老师的惩罚;领导不是老师,害怕领导的惩罚。 领导比学生多一点生活经验,因此,比学生早一点看出火灾失控是可能的。教育和经验有助于减少逃生前的决策时间损失,提高逃生的效果。决策时间短,有助于逃生,但是他们的原路返回之决策,导致了伤亡。】 请麻教授估计一下这个领导慢慢地往两边散开,慢慢往后走。浪费了多少分钟。【领导慢慢走,一是怕摔跤(座位空间不足),二是怕惊动人群,导致群体踩踏。领导最多需要 40 秒就可以安全撤离,但谁也没有给他们 40 秒,先走的领导统统都被人流逮到了,全部受害。因此,领导并没有占到先走的便宜,伤亡率 100% 。】 “也就在这个光景,火势迅速蔓延,所有灯光瞬间熄灭。一切都失去控制,没有任何组织,人们在恐惧的驱赶下,凭着本能疯狂地冲向任何一个可能求生的通道。”【这是最正常的逃生场面,此时谁会在意别人说了什么话?由于友谊馆的燃料特质,火灾蔓延失控时间非常短,领导找不到 40 秒的逃生时间空隙,所以也是羔羊。】 “克拉玛依的3名市局领导(石油管理局,与市政府同级)和17名教委成员,除赵兰秀外【还有下图中的小唐健】,都奇迹般地及时脱险。【他们是当地的官员,因为责任大,不得不最后走。但是因为他们了解地形,而且没有人流的干扰(因为处于队尾),所以可以选取另一条逃生途径(见我的博文《为了教训的纪念》中的逃生绘图)。最典型的例子是当时活动的组织者唐健,目前可以确认他是从中部侧门逃生的, 逃生原因是断后(不怕人流的束缚),并了解场地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外地领导的恐慌,也避免了冲动下的原路返回,因为“ 让领导后走 ”而逃生。前台 9 岁的报幕员(赵雅倩?位置离入口最远),也是因此而逃生的,难道她也是领导?】 “最初一批逃生的人成功地由友谊馆后排的卷帘门逃出,但不久,原本开着的卷帘门突然掉落下来,友谊馆顿时变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类似砖窑的火葬场,一个充满哀号和惨叫的死亡之馆。”【 卷帘门和旋转门,都不得用于主要逃生入口,这是起码的消防安全常识 ,我们没有重视,只因为生命廉价。这是一个我最想讨论的话题,但总是被“让领导先走”的支持者拦住,说不下去。 令我纳闷的是, 那些攻击我辟谣的人,难道没有需要逃生的子女?不需要了解正确的逃生常识?如果一件事对大众有利,对社会有利,为什么要禁止呢? 所以我一定要证明“让领导先走”是谣言,否则谁也不买逃生的帐。 】 希望麻教授用您的专业知识,总结一下教训,而不是用在为赵兰秀副市长那句话辟谣上。【我承认这句话是赵兰秀在事前说的,我要辟的是关于“领导先走”导致伤亡的谣,而不是某些人说了什么话的谣。 因为人人都相信“领导先走”,所以人人都看不起我的逃生常识, 这是我辟谣的主要目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这个社会人群之间仇视越来越严重,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旦历史上发生动乱,领导必然会全家被剥皮、被抽筋、被实草、被点灯(所以中国的领导或中产阶级要移民,这是过去流行“让领导先走”的仇恨意识带来的结果)。我要消灭这个谣言,就是要转移社会的注意目标,证明 是制度缺陷导致伤亡,是常识错误导致伤亡,而不是领导逃生导致伤亡,更不是人祸蓄意导致伤亡 。如果相信“领导先走”,谁还会关心制度的长远建设和和谐社会的稳定原因呢? 人祸论,永远都是转移社会对灾难注意力的幌子而已。 没有制度建设,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长治久安的中国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感到很奇怪,我用逃生行为学理论证明了“让领导先走”与逃生过程无关(外来的领导23人,死17伤6,伤亡率100%),“让领导后走”反而让人逃生(当地的官员20人,100%逃生,至少2人受伤,赵兰秀和小唐健),这就是逃生条件复杂和火场发展多变带来的认识困境,需要用消防和逃生理论来诠释。 能不能逃生,主要取决于两点:是否认真看待报警(避免逃生延误),是否正确决策(避免原路返回), 其他都是次要的,不会影响结果的。如此,我们还要憎恨领导吗?应急管理领域,离不开领导的有效指挥,如果煽动对领导的不信任,那就谁也逃不了了。 民意,有时是很盲目冲动的,需要专业知识的引导。 有道是,领导先走亦先死,官员后走方逃生,火场逃生防延误,逃生成败看决策。 除了赵兰秀被判刑以外,另一个负责主持集会的教委副主任唐健(小,有别于另一个权力更大的市长?大唐健),因为责任大,不得不后走,不得不从中部侧门逃生。如果央视记者陈耀文的记录是真实的,他是因为断后,才能够避开因为出口瓶颈而发生阻塞的人流。所以,他能够受伤却存活,证明了“领导后走”现象的存在。因此,逃生与“领导先走”无关。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781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只因为他们是人
热度 27 fpe 2011-4-7 23:21
只因为他们是人
只因为他们是人 我是消防工程师,喜欢研究群体灾难,在我的数据库中有 300 多次群体灾难,加起来有成千上万的受害者,但是我从来在英文文献中看不到对受害者的指责,只有中文文献,不去深究造成灾难的原因(公众安全最后的保障是消防制度,这一点谁也不敢说),反而去津津乐道其中某些受害者的行为,认为他们多么的邪恶,是造成灾难的原因。我很抱歉地说,他们也是人,是人在应激状态下有可能犯错误, 这些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错误,不是因为当事人多么的邪恶,而是因为高度紧张( Stressful )的情绪导致人们采取异常举动。 放过当事人,可以集中精力调查真相,避免未来的错误。 灾难从来都是系列的错误,从系统从制度角度认识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比如,人人都不敢议论为什么克拉玛依大火中消防队忘了带消防斧,导致的救援延误;洛阳大火,掐掉电源的人导致了 309 人的损失,而这是我们的逃生规定;阜新大火,老板娘第一反应是停电,引发的群体恐慌造成 233 人的死亡;深圳舞王大火,也是立即停电,引发的恐慌造成 44 人的死亡;上海高层大火的应对措施有哪些不足?这些明显的错误,我们视而不见,反而津津乐道于某些火场反应,仿佛一个受害人关上了厕所门就导致了 325 人的死亡,一个逃生的老师要对汶川地震的7万(?)受害者负责,这是很无知的认识。当我们的舆论集中于当事人的反应之时,系统认识灾难的机会就被放过了,教训不能得到深入认识,只因为他们是人。是人会犯错误,我们的目的是减少错误,而不是惩罚当事人。对此, 我们用惩罚当事人来代替对错误的系统认识,这是一种阿 Q 精神。 最近,我研究了国内近 11 年来发生的 47 次校园踩踏( 78 条人命),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制度原因,比如教育资源缺乏导致人群集中(发生踩踏的校园在当地都比较好,因此生源集中,违反了逃生原则),消防规定落后导致楼梯逃生容量不足,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楼梯维护很差,消防素质低下导致人们对于狭窄的楼梯视而不见,儿童不适合爬楼梯,人体的阻力导致校园踩踏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而我们对此认识不足。导致校园踩踏的种种原因,是我们的社会认识不足造成的,不是当事人的责任,也不是老师的责任,更不是校长的责任。可是我们批评儿童、批评老师、撤职校长,就是不肯在导致踩踏的环境、人群、心理、救援等方面深入一步,因为我们需要替罪羊,不需要真相。我对问责制很有意见, 因为问责制是人治,人治就会放过真相,追究人错。 到底是真相重要还是报复重要?很不幸,反对我的人,仅从表面现象就得出人心邪恶的结论,这种结论就是“让领导先走”这种谣言的翻版。 谣言比真相更容易让人相信, 所以我的读者比我还要激动,各种恶毒的话语随便发言,就凭他掌握的谣言。 我们是专业工作者,凡事都相信是有原因的,个人的错误很小,是系统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系统的设计是为了防范个人错误的,因此追究个人错误没有任何意义。我看逃生行为学,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异常逃生反应而被关注,因为这种应激状态,我们只求统计结果,不看个体的反应。灾难从来都是系列错,是我们的制度和认识造成的,个人只不过是系统错误的执行者和受害人而已。在专业人员看来, 灾难没有人错,只有认识错、系统错、制度错和偶然性。 自从克拉玛依大火以来,国内的谣言和舆论被引导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赔偿制度和调研制度的关系很大。人们宁愿相信谣言,不愿相信专家的说法,我们的道德观是否有很大贡献?我们的道德观,有很多和以人为本相抵触的,因此不合未来发展趋势,而身陷其中的人们,每每用公平、道义、真理来说法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这科学规律面前,道德经不起推敲?所以我说大国崛起需要制度的改革,因为当前的制度把人群的道德观扭曲,社会不平即将爆发,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地步。假如一个社会认为,凡是有钱人,其心必恶,这样的社会有救么? 放过范美忠,放过药家鑫吧,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我们又何必落井下石呢? 公道自有人心在,冤冤相报难和谐。 我们应当改进制度,而不是着眼于冤冤相报,法庭之上无对错,但 制度正确会保证不会犯大错 。我对伤亡问题看法的着眼点和读者不同,因此得不到观众的理解也是应该的。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关注的是公共安全,是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大国崛起的制度保障,因此不以个人恨恶为出发点,凡事多考量其后的背景和制度。不能体察我心,自然得出我心邪恶的结论。对此,我只能说,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聊以自勉。 你能看出国内47次校园踩踏季节性发生的直接原因吗?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6505 次阅读|94 个评论
"我要是他我也捅"
热度 41 fpe 2011-4-7 02:09
"我要是他我也捅" 最近网上流行对“我要是他我也捅”的批判,我却对药家鑫案件的心理原因有一点独特的看法,并找到药家鑫师妹的说法的经济理论依据,这里分析一二,欢迎拍砖。前面已经有人说过我对死亡很冷血了,就不要在这方面做文章,这是我的职业。 “青少年驾驶”问题,是美国社会的顽症,有不少私立基金,试图赞助有关方面的研究,减少未成年人的非正常死亡。我国把“青少年驾驶”问题归结为富二代缺乏管教,实在是对心理学问题盲目而无知,在很多问题上,舆论的看法是盲目而近视的,比如宣传牺牲的英雄是为了让大家都去死(当英雄)?除了保险公司的经济惩罚措施以外,各州又通过各种法律措施,通过年龄限制来制约青少年获得驾照的困难程度。“青少年驾驶”问题,其本质在于心智不成熟,一遇到恐慌就发生认死理的困境。最常见的错误是把油门当刹车,猛踩。通常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是不敢撞人的,本能意识是踩刹车;但是出于恐慌之中,不能自已,经常发生油门当刹车的困境,这不是青少年特有,但青少年发生的概率更高一点。笔者曾经年少气盛,骑自行车,撞人就逃,也没有太大的损失,但一种疯狂的念头控制了我,就是不愿停下来看一看,那种莫名的恐惧,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我们谁没有年轻过?放过年轻时的一时荒唐吧,他们来日方长。我对逃生案例看多了,放眼望过去,都是恐慌的人群,受害者无一不是被疯狂的逃生念头控制着,踩踏别人,夺路逃生,我们能够通过录像镜头锁住“凶手”,追究他踩踏别人的理由么?不用了,他也是受害者。 药家鑫唯一的辩护理由,是从未经历过,是年轻。正因为年轻,我们需要原谅与爱护。出于恐慌的人杀人(所谓的“激情杀人”),只不过因为不能自已,刚好手边有工具而已。工具是否是为了杀人而准备的?这是最关键的定罪依据。 关于药家鑫师妹的说法,我是很能理解的,因为我对消防领域的核心概念(生命的价格)思考很多。如果生命价格低廉,就会发生“伤人不如死人”的问题。这不是因为死人更容易一点,而是背后的经济原因促使人去动手,也许他没有想得那么明白透彻,但背后的潜意识却是:宁可赔偿一条命,也不愿医疗一辈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克拉玛依大火一条人命多少钱? 7 万人民币,克拉玛依幸存者花费了多少医疗费?不知道,只知道幸存者杨柳十五年后还在住院。我们国家过去实行的是国家保险制度,现在是什么制度,谁也说不清。但是生命价格基本是差不多的,除非你是坐飞机摔下来,待遇会高一点。根据我的观察,国内生命价格一般是 35 万,大城市稍微高一点。如果有关方面有明显的过失而死亡人数又少的话,那么生命价格有可能翻倍(如上海建筑倒塌)。如果你飞机座位旁边刚好有一个外国受害人,赔偿会更高一点,可以 3 倍 4 倍,取决于对方的错误程度。如果完全是对方的错,而又有政治原因在内,那么生命的价格就会像国际标准看齐,那是一条命 150 万美元( 35 倍,如大使馆被炸中的赔偿)。因为我国实行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政府出面赔偿的制度,因此生命价格被严重压低了,所以死人的赔偿要有可能远远少于伤人的赔偿,这就是药家鑫师妹说法的经济学背景。 拿生命价格来参照国内的消防水平,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内公共安全的投入那么低了。公安和教育一样都无法向发达国家看齐,所以我们整天抱怨国民素质低,是真的素质低么?还是你看不见? 因为生命价格扭曲,就会发生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贿赂消防。刘德华主演的香港警界大佬(《雷洛传》),其非法收入来源之一就是消防。如果生命价格升上去了,那么投资消防就是经济上合理的选择,人人不屑于贿赂了,因为贿赂不会解决事后的赔偿问题,这就是消防制度发展的关键了。我个人认为,大国崛起,体现在生命价格上,只有人人愿意为安全投资,大国才算崛起。而人人投资安全,意味着民办消防和自我管理(这样做效率高,最经济),这又是在当前消防体制下不能见容的,所以国内消防矛盾重重,关键是价格没有理顺。没有制度的改革,就没有大国的崛起,这是我从消防领域多年观察得到一点皮毛认识。 有道是,年轻气盛多恐慌,慌不择路踩油门;伤人杀人因经济,言论背后有别情。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12178 次阅读|108 个评论
逃生过程六步骤
热度 4 fpe 2011-3-31 02:12
逃生过程六步骤
逃生过程六步骤 对于如何逃生这个话题,人人都有常识。这个话题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逃生的过程。所谓小鬼好画人难画,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这里笔者从日本人民在311大地震及海啸中的应对场面的100多张公开图片中,筛选出6张,用来阐述《火场逃生行为学》中的决策理论。该理论最早是Withey提出,包括7个心理学和逃生运动的过程阶段,教育心理学博士John Bryan把他的理论改编成逃生过程六步骤,奠定了他自己火场行为学大师的地位。一张好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如果你看完能够有所印象,有所感悟,逃生科普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首先说明,火场决策6步骤适用于其他逃生场合,为方便其他场合,这里只谈逃生过程六步骤,而不说火场特征,这是为了方便更广泛的紧急逃生场合。 图1. 逃生过程六步骤 首先,感知。感知过程表现在当事人觉察到火场的潜在苗头(一点火苗,或者一阵烟雾),或者是直接确认火灾的发生。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大伙存在的场合,人们通常会忽视危险的苗头,为什么别人不报告呢?大家都这样想,就是群体禁止(Group Inhibition)。所以,单人场合比多人场合更早发现危险,这是心理反常的现象。 其次, 验证。虽然火灾或潜在火灾发生了,我们该干什么?如果立即行动,未免太傻了,人们通常会搜寻一番,发现真实报警或者误报的证据。最可怕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作,关掉报警器,如北京隆福商场大火。验证过程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延误,这是现代报警系统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目的,便于迅速发现火情,及早验证报警,减少验证的时间,降低决策逃生前的耽误(Pre-movement Time)。火场逃生设计中,最难确定的一项延误就是Pre-movement Delay,与验证过程的长短和验证的效果有关。错过一次发现的机会,很难在迅速发展的火势面前得到弥补。 第三,定义。验证过程,也不过是发现其他一些相关的线索,如有人行动,有人呼喊,来确认逃生过程的必要。这时候,还需要当事人的经验和知识背景来定义这一事件,有人认为这是误报,有人把误报也当作险情,这都是定义过程的出错。如范美忠在汶川大地震时刻的过度反应,也是定义过程的出错,是认知过程造成的。 第四,评估。个体的评估过程是人们响应危险的认知上和心理上的反应。Sime认为,个人在评估阶段对存活有效时间的认知极为关键。洛阳东都大火,在消防队员到场一个多小时以后,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拒绝跳楼(楼下有一定的保护措施),这是他们的常识出错,是评估过程产生的偏差。在场316人,没有采取自救防护措施的309人全部死亡,另外注意防烟自救(躲到柜子里)的7人,当天出院(等于没有受伤)。洛阳大火的火场死亡率达到100%,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特例,这是评估过程的偏差。 第五,行动。这是当事人意识到(真正的)危险,采取逃生行动,达到安全目标的过程。对于逃生设计来说,这是最简单的,也是不确定性很少的过程。根据逃生距离,反算行动时间,这是很入门的逃生计算常识。行动部分的延误,和不确定的逃生延误(主要发生在验证过程)相比,一般是很小的。所以,大部分火灾的受害者,包括上海高层大火在内,大部分是自己浪费了有效逃生时间,这是需要培训增加的认识。行动过程的时间在设计阶段都是经过计算的,属于可控制因素。而个人的反应,主要浪费在逃生行动前的决策过程上。当然,行动过程过于快速,缺乏对环境的认识,是造成深圳舞王大火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恐慌造成的挤压踩踏问题,深圳大火应该是没有伤亡的,因为喷淋头正确动作了。 第六,再评估。人们逃到安全地带以后,确认自己安全之后,开始再评估逃生过程,以及其他一切相关的逃生要素。有的人比较冲动,如范美忠发表的网上高论《地动山摇那一刻》,可以算是再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有道是,危险来临有苗头,技术确认早决策;常识教育助定义,广泛沟通利评估;快速行动防恐慌,安全之后再评估。认识逃生六步骤,逃生过程靠自救。 第一步(感知):菅 直人的惊鸿一瞥,正是人类对危险的本能性反应之表现。报警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够及时地惊鸿一瞥。 第二步(验证):指指点点,发现问题,正是验证过程之特征。主要的逃生延误,耽误在验证的过程。 第三步(定义):思前想后,百思得解,是常识与训练的共同结果。靠经验和常识来定义未知形势,这是人类得以繁衍的本能。 第四步(评估):危机时刻,人群汇聚,交流看法,共商大计。这是评估的内容和方式。 第五步(行动):我们的舆论不敢刊登日本人的逃生场面,怕引起社会恐慌,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幅逃难图,放在这里来说明行动的过程,有点勉强。但我实在找不到疯狂的逃生场面,姑且用之。 第六步(再评估):安全头上戴,广场得自由。逃生值庆幸,闻讯报平安。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5747 次阅读|5 个评论
日本不慌中美慌
热度 9 fpe 2011-3-20 01:21
日本不慌中美慌
日本不慌中美慌 前天我的博文《东北不慌江浙慌》勾起了地域差别的争论,我很抱歉,这是我的不小心。各地人口对灾难的反应大抵是差不多的,如果逃生反应不同,那是有特殊地理原因造成的,需要特殊对待。 这里谈一谈为什么日本不慌而中美慌的问题,网上的各种说法都有,包括国民科普素质论、危机管理失当论、“短缺记忆”影响论、从众文化欠思考、政府公信有缺陷等,当然也包括我今天希望深入的“台风眼”效应。这里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所谓的“台风眼”效应,以及发生“日本不慌中美慌”的逃生行为的观察结果。 《网易新闻》中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乐于相信“谣盐”》,分析了很多谣言传播的机理,比较浅显,这里不再重复,关键是“台风眼效应”,对此其中的说法是: 心理学上有 “台风眼现象” 一说,台风四周天气恶劣、但风眼往往是最平静的。同理,处于灾难的中心的人(比如现在的日本民众)对灾难的敏感度,比远离灾区的人(比如隔岸观火的中国人、美国人)反而低得多。“心理台风眼”很多时候是由认知失调引起的。处于外围人接受到的任何信息,都是经媒介传达的“二手信息”,即使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并且真实的,外围人群自身的想象力依然有可能不自觉地“添油加醋”。 911 恐怖袭击和世贸大厦倒塌的事件发生过程中,心理学家注意到,现场的人几乎没有发生恐慌,而千里之外看电视的观众,却发生了生理上的“恐慌性”反应。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灾难现场的人关注逃生的过程,注意力比较集中,没有对全局的认识和反省,因此不会恐慌;或者说,他们正在从事的逃生行动是理性的( Rational ),与非理性的行动有差别,因此不能算作恐慌(注意,这里的定义问题,报上的恐慌与研究者的恐慌是不一样的)。而千里之外的旁观者,没有杂事的干扰,单方面接受电视传递的信息,更容易发生心理上的“恐慌”,表现为生理上的“恐慌”,因为他们不需要逃生,也就没有物理上的“恐慌”之表现。这里恐慌打引号,是因为定义问题,全世界对恐慌的定义有不同说法,我收集到的定义就有十几种,文化问题对此影响很大,所以我说的是中国文化氛围的“恐慌”(更强调人群的外在表现,关注慌),靠近德国的“ Paniken ”,与英美的(更强调心理特征的,关注恐)恐慌定义上有一定差别。 所以,日本不慌是因为他们需要逃难,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慌,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也就没有恐慌的理由了。国内(或美国西海岸)没有显著的生命危险,人们专注于了解真相(虽然真相不清),但一旦看到有人抢购,心中的恐慌被激发出来,造成了大面积的群体行动(即恐慌的蔓延特征或传染特征),在外人看来,就是恐慌了。按照英美的恐慌定义,国人的行动是理性的,目标是碘盐,手段是抢购,有根有据,仍然不算作恐慌,这是文化造成的定义问题,不说也罢。逃生过程到底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鬼才知道。不理性的人,大多死于逃生过程。 如果认识到恐慌发生的一般规律,国内恐慌的蔓延路线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首先是沿海城市,对于海盐与辐射污染之联系认识更多(未必正确),然后逐步向内陆蔓延,但都集中在大城市,因为信息流通更迅速,因此影响面比较广。按照 Social Attachment 理论,第一个恐慌的行动者也许是因为对辐射的担心,而后来的跟随者就是对缺盐的恐慌,而不是对辐射的恐慌了。其字面意思,就是从众,然而逃生过程的从众,是心理紧张状态( stressful )下的本能性的逃生反应,与汉语的从众意识有本质性区别了,因此引申到中国的从众文化并不合适,因为美国也曾发生哄抢碘片的现象,这种逃生反应是没有种族特色的。顺便说一下, Social Attachment 理论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 Mawson教授 ,因为其理论的独特性(或独创性),没有拿到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浪费了三年的读博士时间(作研究选方向搞理论也有高度的风险啊!难怪人家老说,心理学不科学,无法重复),个人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说起谣言,就是错误的认识,是假象,然而假象比真相更让人信服,这就需要个人的常识或素质了,对此,我有很深的体会。我曾经对“让领导先走”很感兴趣,因为这是特色,国外逃生行为中没有的地方特色,英国研究者 Wood 对 70 年代英国人的火场逃生行为的调查研究,和美国 Bryan 教授对同时期美国人的逃生行为调查结果相比,除了个别差异(可以通过生活习惯来解释),几乎没有差别。但是,随着对克拉玛依大火经过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乌鲁木齐来的领导非死即伤,到场 23 人,死亡 17 人,受伤 6 人,这是有布告公示的结果,怎么会有“让领导先走”呢?我拿这个数据反过来请教这方面的权威人士,我们共同认为这句话有问题,是传言,没有经过仔细的核验就传播了,原来这是一句谣言。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很低,是否和这一句谣言的广为流传有关? 谣言比真相更可信 ,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让领导先走”,而不愿意接受真相。 那么,美国政府是如何对付谣言引发恐慌的问题呢?以“谣”制“谣”。美洲大陆的开发比较迟的很重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多,不适合人类的繁衍和生存,东部有飓风,西部有地震,中部有火灾。为了避免灾害来临之时的哄抢现象,美国政府发布“橙色”警报(相当于法定谣言),鼓励大家囤积物资(主要是饮用水),然后把成山成海的饮用水堆放在超市里,坐等民众哄抢。民众也不是傻瓜,一次两次就厌烦了,于是哄抢风险无形中消除了。这一次美国女部长的发言,相当于鼓励一定程度的可控制的恐慌,对此又有辟谣的行动,就是因为有人误解部长的言论了。这就是预防的作用,用习得性的反应替代本能性的反应,如果是习得的反应,还会恐慌么? 那么,中国政府是否也需要这样来“操练”一下民众的哄抢反应呢?不用了,等他们的“谣盐”吃光了再说吧。 有道是,灾难来临逃为上,谣言有因看人群;以谣制谣靠准备,识别谣言看常识。 谣言的传播方式,是群体动员的最有效方式,是应急管理专家的最爱。谣言有害,那是由于传播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传播的方式。谣言的传播方式是中性的,也是值得逃生学工作者研究的。 恐慌反应因本能,消除本能靠演练。一次蛇咬十年惧,惊弓之鸟怕井绳。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868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东北不慌江浙慌
热度 8 fpe 2011-3-18 00:37
东北不慌江浙慌
东北不慌江浙慌 最近国内谣言纷起,抢购碘盐,对辐射的担心比原发地还要严重,这是科普教育的不足,也是一种群体心理学的现象。笔者收集的群体灾难事故中,只有不到 5% 的首发原因是谣言,虽然不多,但危害不小,这里随便谈一谈。 谣言的发生,不是没有线索,往往人群对此有潜在的意识,被周围环境所激发,因此信以为真。比如四川发生的校园踩踏,小学生下楼,有人说“鬼来了”,因为之前不久确实有人自杀(把杀虫药当成饮料),因此大家信以为真。当然,环境幽暗,人群疲劳,楼梯狭窄,空间封闭,也是促成恐慌蔓延的背景原因,其触发原因,却是那一句谣言了。 国际上最著名的谣言是伊拉克巴格达踩踏事件,踩死和淹死的受害者达到 965 人,其谣言“人体炸弹”,发生在伊拉克内乱的一个小高潮期间,人体炸弹此起彼伏,因此人群信以为真,纷纷扰扰,就是伤亡。 1913 年圣诞节,美国密歇根小镇的罢工矿工在与家属享用免费圣诞晚餐之时,一句话“着火了”,导致踩踏的发生,死亡 74 人。扣除环境的因素,受害者主体是谁?矿工。矿工是如何看待火灾的?灭顶之灾。因此那些火场剧烈反应就可以理解了。所以谣言的产生,也有人群的因素。某些易感(恐慌的)人群(比如老弱残障人士),不适合到群体场合去,他们更容易发动群体恐慌。 谣言的研究,最早始于军方,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日俄军队在中国东北,都曾经发生因为谣言而溃散的事件,所以早期军方的研究集中注意人群的特征,包括疲劳、焦虑、恐惧、纪律涣散等。现在美国的应急管理研究,始于恐慌的研究( Quarantelli 的 1952 年的硕士论文就是恐慌的特征,后被军方看中,研究核战争中的群体反应,现在开花结果,主导了应急管理的群体动员和逃生问题)。现代人灾难片看多了,大多对潜在的危险无动于衷,因此有各种逃生延误问题,所以现代的群体逃生研究是以报警有效性和发动群众为主,恐慌带来的群体灾难几乎不受重视。这些历史上的灾难,国内接触不多,因此国内人群是恐慌的易感人群,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靠科普教育来提高认识。 那么,为什么东北不慌江浙慌(其实是广东和浙江)呢?一种可能性是广东浙江人民富裕,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更关注安全问题,这是民众素质高的表现;穷人是麻木的,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广浙人民活得更累一点,日常生活更疲劳、更焦虑、更烦心,因此当谣言产生的时候,在江浙的人群中产生的共鸣或共振比其他地方更大一点。而且碘盐具有代价低,缓解恐慌有效果的特征,因此谣言得以进入实践环节。人们购买碘盐,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恐慌心情平复下来,一种镇静剂而已。天知道他们会怎么把这些碘盐都消耗掉,碘和盐,吃多了对人体都有害。 危机时刻的应急管理具有信息不足、时间紧迫、潜在损失、人群复杂(因此结果未知)等特征,关键还是人,决策者是人,影响者也是人,是人,就有心理学问题,为此需要从更广阔的背景来认识一种谣言现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谣言的流通过程,拥有“网上长城”的国内政府,应该能够迅速及时地发现谣言,达到停止谣言,停息盲动的效果。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再好的应急管理也是马后炮,水中月,效果有限。止谣的关键在于时效和普及。 有道是,谣言有因赖情境,谣言成灾因恐慌;恐慌发展有规律,消除恐慌靠沟通。 儿童也是恐慌的易感群体,所以需要老师的陪伴。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751 次阅读|26 个评论
恐慌过后看谣言
热度 4 fpe 2011-2-14 09:07
恐慌过后看谣言
恐慌过后看谣言 前有“杞人出奔”,后有“响水出逃”,快速发展的国内进入谣言多发之秋。虽然可以抓到源头,但是如果谣言得以蔓延的土壤没有得到消除,下一次仍然会产生群体性的恐慌,引发大规模的逃生事件,这里试图分析一点谣言扩大的群体特征。 群体恐慌主要发生在战场,第一次人类社会的战场恐慌发生在马拉松战役。人数十倍于斯巴达的波斯战士,因为莫名其妙的流言而溃败,成为一次著名的战场恐慌之例。中国的“淝水之战”,也是一场战场恐慌,关键是士兵中的疲劳和焦虑,是相信谣言的土壤。拿破仑是在战场最善于投入预备力量的将军,在恰当的时刻投入预备兵力,能够造成对方动摇和溃败的效果,因为对方已经很疲劳了,对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加以放大和过度解释。意大利军队在俄赛俄比亚,日俄战争中的俄军在东北,也都经历了莫名其妙的谣言所引发的群体恐慌事件,对此美国早期的恐慌研究,主要是军方加以研究,为的是防止军人在战场上的动摇和溃败。中国还有一些成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所有谣言得以蔓延的前提,是人们的不自信,加上外界无法求证造成的。 上一次的“杞人出奔”事件,是有关方面应对失当造成的。因为民众对于放射源的安全性认识有偏差,加上确实有事故发生,造成一连串的误解产生的大规模出奔事件。 这一次的“响水出逃”事件,可以说是过度反应,却是对化工厂泄漏的正常反应。第一个人(即谣言的源头),确实观察到了泄漏,也做出了正确的反应,但是人们的神经是高度紧绷的,一次正常的报警,被过度地解释,于是造成了深夜逃生,有人丧生的结果。两年前东北有一次燃料大泄漏,却没有爆炸,疏散工作很不错。几周前,又有一次燃料泄漏却带来了爆炸的结果,为何相同的报警得到不同的结果?同样的报警,对于不同警惕性的民众具有不同的报警效果。如何让人们相信报警如同相信谣言,是社会心理学家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美国研究应急管理的专家们早就注意到,群体动员之时,最有效的动员方式,类似于谣言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不信政府的广播和上门通知,却很容易相信自己的熟人的面告或电话,在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下,一次简单的报警行动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深化,这种动员效果,是非常值得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和学习的。我就很想研究谣言传播的共振模式,只是没有社会心理学家的合作,很难得到赞助啊。 这一次,显然是当地化工厂经常发生泄漏,给民众造成了报警的疲劳。通常报警疲劳的表现是忽视报警,放弃行动和反应。但是,国内最近的爆炸灾难让人们相信,灾难就在眼前,这种大规模动员的方式,是非常符合群体心理学原理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把这种大规模逃生现象,归因于 Social Attachment 理论,就是人们内心具有从众更安全的心理。人们逃生,并不一定是意识到了危险,而是有跟从别人的需要,只要是跟从别人,自己的内心就感到安全。这种现象还有很多说法,比如顾客越多的店越来越忙,因为前面的信息影响力下一次的决策,故称为 Information Cascade 现象。西方历史多次发生因为一句谣言“着火了”,带来大批的踩踏事件,也是可以归入这一类。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放慢发展的脚步?如此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人心焦虑和群体恐慌多发的局面。不能从群体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谣言得到增强的内在机理了。我们逃生工作者,就是要利用谣言的蔓延机理来为群体动员和报警工作服务。如何产生轻度的恐慌(导致人们立即动身),而有不会带来伤亡的结果(防止恐慌过度),是群体心理学的一项主要研究。美国消防领域最近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如何提供语音报警,尽可能及时地把真相告知民众的研究上,即改进 Mass Notification 的表达方式上。学习谣言蔓延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动员的方式和效果,达到应急管理的目标。 有道是,谣言有背景,蔓延有深因;防灾需防恐,防恐需看人。 谣言是最有效的逃生动员方式之一。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328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