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态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的科学网博客终于开通了
hulaotu 2009-12-29 17:32
今天,2009.12.29日,2009年的最后的日子,我的科学网博客开通了。首先庆祝下自己! 科学网我关注很久很久了,尽管我现在才开通自己的博客。那是因为自己有个自卑的心, 而如今我决定并已经开通了,这也是我向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迈出了坚定而有意义的第一步。 科学网以学风严谨、观点自由的风格以对科学前沿的把握方面深深地吸引了我。因此我在这里也要严格的要求自己。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kksonne 2009-11-24 14:08
盛弘强 2009-11-24 日语日常用语中有一句话被经常 可以听到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ようにしてください。大致意思是,做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生活中需要相互谦让,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 。 试剂供应商在实验室的白板上用双面胶粘贴广告,想撕掉也撕不干净。电梯中的临时通知也是如此,原本是告知大家注意参加一些讲座之类的,但是讲座结束后此类单子保洁员要花很大精力来处理。不知道,张贴的人有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认为那是保洁员份内的工作,理所当然应该处理。 高等学府内,基本的道理更是应该提倡: 拜访他人事先需要电话联系确认; 因为计划有变不得不爽约也需要事先联系,不要让对方空等; 答应对方的事情尽量做好,宁可自己的事情暂时放一下; 别人帮助了你应该诚挚地说声谢谢; 不要看不起保洁员、保安、货递人员等,我们的日常维持离不开他们辛勤工作; ...... 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独立,而是协作。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3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稿件如何顺利通过初审
热度 1 hrm0928 2009-10-23 17:04
严格意义上讲,期刊的选稿应该是不让一篇优秀的稿件漏选,不让一篇拙劣的稿件入选,同时应严格执行稿件 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但是在编辑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相对较少,一般期刊的主编均为兼职,没有大量时间用于稿件终审,编辑部也不可能将全部稿件的取舍工作交给主编定夺。通常,主编会委托下放一部分权利,让编辑部在初审和复审中对稿件进行严格把关,留给主编终审的稿件只能是稿件中相对较为优秀的稿件。 作为学术期刊,受知识面限制,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学科的稿件进行完全准确的评价,只能参照专家意见以及稿件本身的写作等进行评判。稿件学术水平主要依靠外审专家评判,而稿件的写作水平、规范程度、写作态度等成为编辑部取舍稿件的重要因素。 比如,《水科学进展》每年收到作者投稿 1300余篇,而最后能够被录用稿件仅130篇左右。编辑部5位编辑,每天要处理包括稿件的初审、送审、复审、大量校对工作以及各种编务工作,不可能对每一篇稿件都严格意义上的审读。其中,很多平常写作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可能成为稿件被毙的原因。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工作总结如下,供投稿者参考。 一、态度决定一切 有些作者投稿,仅编辑部初评后认为质量尚可,但需作者做一些修改后可以送审,编辑部提供模板请作者参照修改。有的作者非常认真,严格按照模板进行编辑、整理,而有的作者态度非常不认真,简单回复稿件已按照格式修改。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进行修改,这样的作者会给编辑部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就是做事不严谨,连简单的照模板修改工作都做不好,如果该稿件日后录用后让作者修改,困难会更大,态度可能会更加傲慢。对待这类作者的稿件,编辑部一般会从严处理,而最终成功接受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因为连简单的格式问题都不能解决好的作者,稿件中其他问题不可能少的。所以,好的态度是你成功的一半。 二、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培养好习惯就是在追求优秀。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使一个人脱胎换骨,成就一个全新的你。 作为一名投稿者,态度认真使你成功一半,而优秀的习惯也使你的成功之路更加平坦。其中包括稿件文字的通顺、语言连贯、不写错别字等。如果一篇稿件文字不通顺、语言不连贯,读起来相当拗口,意思表达不清的话,一般来说这样的稿件很难通过审查。一篇稿件写作完成后,作者本人似乎已经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不太懂你专业的帮你读两遍,或许从外行中能发现你自己一直都不能发现的问题。 三、注意稿件的头尾 从事编辑工作以来,笔者形成一个习惯,一篇稿件拿来,首先看题目有没有新意;其次,简单阅读摘要,看看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意义;再次,看看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重复摘要内容,还是提炼出了什么科学结论;然后,翻阅作者的参考文献部分,看看作者阅读文献的范围;最后才会阅读稿件的正文,看看图表是否清晰,写作态度是否端正,内容是否有创新,等等。 首先,稿件题目的拟写要下功夫,从题目中也大概的可以判断稿件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工作,稿件有没有新意的,这是对稿件的第一印象,一定要下功夫。做到既要概括文章主题,又要符合标题规范。 其次,摘要、结论的写法很重要,一般都有其写作特点,包括正文的撰写等内容以后专题论述,在此略过。 最后,讲一点比较重要但作者一般不太重视的问题,就是参考文献。其实,参考文献在文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稿件质量的高低,与你参阅的文献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一些特别的牛人的独创性的文章除外。文献阅读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影响你写作的思路、稿件的水平,一般建议作者尽可能引用近 5年内(尽量近2年)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特别注意的是要引用学科内优秀的期刊,尽可能少引低质量学术文献,避免以讹传讹。文献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千万不要把文献中著名专家的名字写错。名字写错的两个坏处:其一,万一稿件送到该专家的手中,他看到了会很不高兴,后果可能坏很严重;其二,说明你对同行专家很不熟悉,引申下去就是你对他们研究的内容可能也不熟悉。 絮絮叨叨这么多,希望对投稿者有一点作用,也希望投稿者发往编辑部的稿件是高质量的、规范的、令编辑爱不释手的稿件。 简言之,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态度决定一切。
个人分类: 期刊投稿|14230 次阅读|4 个评论
杂忆
lz1783 2009-10-11 21:34
A sort break after postcibal somnolence, I came around our professor who was getting into our office. He said:Let's go to wash the WC. Why? I hadn't wake up from the insobriety. Oh, right! We had made a promise that every member should keep our lab clean. Sometimes I was wondering that why we are so lazy when we do some washing matters. Today I read an article with picture about American students, which is written about how they decorate their room. Let alone those beautiful ornaments, what we saw are all clear environment. Of course there must have some dirty ones, but we can learn from those clean ones as in China. Professor Mou is a people who hold a precision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trials. Maybe far away from family numbers, he always gets much time with us, which make me happy because of hearing so much about teacher couldnt be gotten even in a year. Whats more, he always does something before us when expressing his requirements. And he is a person who always taking matters into heart. Sometimes, he also released this attitude to us, which can help us build a better personality. Thats why I said that he set a good example for us and I am lucky. I am so pleased to be guided by such a good teacher. Certainly, attitude has been emphasized as one of successful factors. We can conclude that someone possesses a positive factor if he works actively. So, whatever we do, I think we do the best, as professor Mou always says, whatever we use, we choose the best one regardless of money. What we should do when we come to such a good study condition, regardless of money? Taking full hearted to our research maybe a good choice. If there anything else, I want to talk later.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责任?制度?还是什么?----对我们的反思
poorsoldier 2009-10-11 18:02
今天让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搞郁闷了。隔壁有人来借东西,承诺使用后进行保养然后归还。借出去后迟迟未见归还,直到需要使用时候。无奈,去索要,借的那位老兄才恍然大悟:我又借给另外人了,他说用完后进行保养,你去找他。回头忙自己的了。很窝火,我问道:我借与你,你不去索要归还,让我去么?那位仁兄回头无辜道:他借走了,这事就与我无关了,你自己去找。遂再也无动于衷。等到我去转接那位老兄那里,那位老兄也是恍然大悟:奥,用完了,忘还给你了。一把塞给我,再也没事了。回头看看借去的那件东西,面目全非,更不要说保养了。无语加窝火,更是无奈。 这类小事在我们周围天天都有。说是大事,算不上;说是小事,值得商榷。现在很多人在做事时候只顾着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忘记了需要担负的职责。我们有时做事也总是大尾巴狼一条,顾前不顾后。有时候只能将这些事情归结为办事没有责任心。但是有个例子让我们发现,好象不是这样。说,一家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合资,在培训员工时候训练焊工技能,考试。第一人上前,从容器中取出焊条,准备焊接,外国考试人员大叫:停,你已经挂了,出去。似乎什么也没发生,就挂了?是的,外资人员解释加质问:你在焊接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焊条?工程管理部门审核了吗?你都没有填写物资领取单,物流部门是不会给你发焊条的,如果发给了你,一旦出错是要影响工程质量的。物流是要负责的。就这么简单一个事情。很多人看了后会大骂:这关我们焊工屁事?呵呵,我们的思维方式出来了。我想,这和借用我东西那位老兄的思维是一样的。关我们什么事?这之中反应的大概就是我们的制度带给我们思维方式吧。很多时候,我们的辛勤努力和聪明才智就是这样被消耗在不关屁事的事情上了。很多管理制度上漏洞百出,可有可无,似是而非,模糊不清造就了我们不管屁事的思维方式。反正怎么解释都是通的,那似是而非的就不关我的事情了吧。一旦出了错,在制度上我们总能找到解释的理由:这里说了不算,那里可以这么解释。而即便是板上钉钉的责任落你头上,也没啥关系,反正组织给我担着呢。今天我们有太多的大不了,都一样,没关系的制度,造就了我们喜欢推诿扯皮思维方式:反正把我想做的事情弄完了就行,至于我要做什么,不知道,也与我无干。 顺便说你点不靠谱的。很多人骂我们80一代是没落的一代,是不是一些制度造就的呢?每天生活在一些可有可无,有了没关系,没了也没事管理制度下,是不是思维也会有了没关系,没了也没事呢?反正社会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大概一定是有些道理的。 不过再来讨论
个人分类: 体罚广场|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讲什么?精神、思想、态度
xupeiyang 2009-9-8 12:07
科学研究需要: 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 理想、抱负、志向、信念 好奇心、兴趣、毅力 质疑的态度、批判的态度 科学研究要求: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尊崇权威、不迷信权威 不唯书、不唯人、不唯心、不唯上 严肃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思维 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科学训练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挑战 科研论文中一定要谨慎使用: 首次、首例、第一次、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国内(外)领先、世界一流、重大突破、开创了、里程碑 国内不少学者爱自己肯定,可能是很盲目的,有时候就会非常被动,应该由人家来评价,而国外的学者极少用这样的词语。 请见博主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534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176.shtm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 年轻人要创新 莫走老人路线图 作为即将离任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凯瑟琳策萨斯基博士并不反对制定科学的路线图,她曾为欧洲的多个科学规划报告作出过贡献,包括欧洲天文学联盟2008年发布的欧洲天文网络(ASTRONET)计划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该路线图旨在未来20年里集中资源、优先支持一些天文学项目,确保欧洲在天文学领域的领导地位。 然而,策萨斯基在今年8月初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27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议上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她认为这类路线图会禁锢年轻科学家的创造力,迫使他们因循守旧地走老科学家们制定的陈腐之路。 最近,在与美国《科学》杂志的对话中,策萨斯基详细阐述了这种从众效应的危险,她告诫年轻科学家要敢于冒险,不要因循守旧,被老科学家们洗脑。 《科学》:难道天文学没有从这些路线图和其他的十年规划中受益吗? 策萨斯基:毫无疑问。通过一系列清晰的重点和对这些重点确立的清楚解释,我们避免了互相扼杀彼此的项目。对欧洲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不同的国家都有竞争性利益。欧洲天文网络路线图也为我们筹集经费提供了一个帮助。 基金未中,一些感想 这些天也在考虑科学的问题以及我未来的研究方向的问题。什么叫做科学?或许很宽泛,基础的、应用的,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活动。做做调查,或许可以获得不少的经费支持,也或许是一种泛泛的科学,但这又不是我的目标。想想沃森克里克,或许这种科学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要做到青史留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不想青史留名,又怎能进步呢?我自认天赋一般,只是耍了些小聪明,才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但距离那个目标,实在差得太远。努力吧,路漫漫,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才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成绩!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423   施一公----科研领军人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9417.htm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面对这些溢美之词,施一公教授显得很平静,他说: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和改进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做些努力,能培养一批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他说:现在很多人缺乏理想,缺少那种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放弃的精神。他希望自己能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5/2009515111816779.htm 科研人员必备的四个素质,这也同样是施教授对立志成为科学家的清华同学的要求,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说明: 首先要投入充分的时间,每周至少50个小时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中,这些时间指的是真正的实验和研究时间; 其次要有挑战科学权威的精神,施一公在美国求学时,有次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自认为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错误,激动地向同行和学生演示,施教授当时发现导师在推导上的几处误差并勇敢地向导师指出来,最终得到导师和同事的赏识; 第三,要摸索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 最后,人需要有自己的脾气,这个脾气指的是心气和追求,不要只顾眼前的区区小利和物质享受如一辆汽车,一栋房子、一件名牌服装等,而要有远大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遗余力,坚持到底。 施一公总结到,这四个要求与一些传统固有的习惯,如迷信权威、爱面子、好趋同、乐于做表面文章、讲人情、知足者常乐等固有思维方式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地方,往往会束缚科学研究者的出格和创新。如第二个要求挑战权威在学生当中很少见到,同学更多的的被动地接受老师和课本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而不擅于积极能动地去思考权威知识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他强调,大学生要反思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而适当地由选择地将传统文化观念引入到科学创新中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185.shtm 严陆光勉励青年学子:做学问要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 9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来到重庆渝北中学,用其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严济慈的生活经历勉励重庆青年学子做事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事。 郭沫若动员父亲严济慈参加科学院的组建、父亲到科技大学讲授物理学、徐悲鸿赠画科学之光从青年到老年,严陆光用一张张历史照片将其父亲的一件件往事娓娓道来,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们侃其父人生经历、谈科学理想。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432 武夷山 推荐好文章: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推荐好文章: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郭厚良   刊发时间:2009-09-07 08:00:00 光明日报   何谓创新?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新东西、新事物,创就是造,即把这个新东西、新事物创造出来。然而,新这个字很有讲究,意义大不相同:一个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是一个新;另一个人在奥运会 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也是一个新,但这两个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新有大小、高低之分,本文讨论的创新,是指大的、高水平的创新。   科学研究的创新有一个常用名词原始创新,所指为前所未有,即在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的新创造,包括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这样一次创造,但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是为什么?以下,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创新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科研选题的三个原则   科学研究的创新从选题开始,选题好了就成功了一半。需要一提的是,不少人缺乏选题意识,做了一辈子科学研究,到最后都对选题很模糊。那么,他如何做研究呢?或者给别人当下手,自己独立不起来;或者追赶潮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这样难有大的发明创造。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题呢?不同的人各自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自然有不同的选项,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以下三个原则不会错。   第一,意义要重大。   一般来说,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多半胸怀大志,立志成就大事业,这就决定了选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力求研究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将对科技发展做出大贡献。有些人没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点经费,能做点研究,发表一些文章,有个职称,也就满足了。所以,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心里想着要做大事。但是,光有这点还不够,还得能分清什么是大事,是重大问题。   第二,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   有一些重大问题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例如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些大问题和难题。是否该选这样的问题来做呢?应当说,如果条件允许,要敢于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科学院、在重点大学、在重点实验室,就要有这样的勇气。但就多数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可能可望而不可及,硬往里钻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条件有限,这就应避开那些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选那些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的领域。科学研究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太热的地方挤不进去,太冷的地方不受重视。如何将一个冷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一个热门,这显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术手段于自己可行。   许多重大热门课题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术条件,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所以,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一定是自己的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有一点要提出来讨论:离开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条件,是否就一定做不成大事?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不要总想着自己条件差,成不了什么气候,应相信,智慧和勤奋能弥补条件的不足。只要用心,找准一个好位置,就一定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科研创新的三个途径   笔者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注意到,科研创新不外乎三个途径:材料新、方法新、思路新。   第一,材料新。   使用新材料必有新发现。在遗传学发展史上,Mendel用豌豆作材料研究遗传开创了遗传学,而Morgan则改用果蝇。从豌豆到果蝇,跨度非同寻常,这个新材料用的巧,让M organ 开创了细胞遗传学,将遗传学推向一个高峰。而后, Beadle 改用红色面包霉研究遗传,开创了生化遗传学。后来的人进一步改用细菌和病毒研究遗传,一次又一次将遗传学刷新。所以,使用新材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创新方法。但因为是新材料,别人未曾研究过,自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研究者的智慧提出了考验。   第二,方法新。   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设计和创造。使用新材料时,原有的方法可能不适用,研究者就需要先有一次方法的创新,上面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材料都伴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移植和借用。在遗传学的早期,人们采用杂交的方法;后来,将细胞学引入,带来遗传学的第一次革命;进一步引入化学方法,将遗传学向分子水平提升在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与新方法相伴。然而,新方法并非无中生有和从天而降,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革新改制而成,因此,研究者要学习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改造。   第三,思路新。   思路是智慧的最集中体现,几乎没有哪一种重大突破不与新思路相伴。一个人有成果或没有成果,是一般性成果或突破性成果,思路几乎起决定作用。如何才能提出独特的新思路与个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问题复杂,在此暂不讨论。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主要是大学的任务,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人才,即创新能力较强的人。笔者认为,从培养创新能力出发,大学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为重要。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大学重视基本概念和内容深度,这不错,但还应该充分突出新,即尽可能介绍新进展和新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新就会让学生守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依赖教材,而是不断到文献中去寻找新材料。在突出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即从学科出发,力求结构的完整性,各个层面都不能缺。现在有一种偏向:重现代,轻传统,以高深为荣,将基础扔掉,这是很有害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改陈述为分析。笔者曾提出分析式教学法这一设想,以取代传统的启发式。启发是一种浅层的分析,适用于中小学;分析则是一种深层的启发,应为大学所用。采用分析式教学,重在交待来龙去脉,以形成一条思想路线,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   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革新,以达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培养的目的。目前,各个大学竞争激烈,特别注重教师的研究创新,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未给予特别关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总之,创新是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还需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基金》供稿)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3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读博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
热度 1 uglygirl 2009-7-15 15:00
读博,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半年时间,很短,因为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半年时间,很长,因为家人已为我付出很多;半年时间虽短,但经历非凡,半年时间虽长,但亲情流芳。在我,一个几近中年的人,又断然走进另一个殿堂,重辟一条充满荆棘的小径,身后的宽广大道挽留住我狭长的背影,眼前的坎坷小路引诱我披荆斩棘寻找另一束光芒,进抑或退?在两难的选择中,我曾经彷徨……人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等待你思考。于是,我便做好了与一切抗争的准备,孤独、寂寞、艰苦、凄冷、单调与读博共滋长。 老公经常“训导”我,要学会一种轻松面对一切的生活态度。到了成都,看在成都,生活在成都,感受在成都,体验在成都,于是生命和岁月并光辉,于是开始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生活。 读博是艰难的。GOOGLE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的工科博士)说“选择读博士就等于选择了在未来三五年,或者是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必须要成为孤独的人,要远离物质的花花世界,甚至要无数次承担失败或者不被学界认可的痛苦”。这就注定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能成为博士的潜质。我有时在问自己:是不是能做到这些,是不是具有成为博士的潜质?读博是艰难的,选择了读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选择了要经历孤独、忍受痛苦,磨练意志、在单调中求异趣,在追求中求平凡的心态,我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读博又是幸福的。因为我小小的虚荣心可以得到满足,但更重要的是锻炼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也不是每个想有这种机会的人都能有的,一天24个小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于每个人价值各有不同。闲暇之余,他们可以选择“斗地主”,而我更情愿把瑜伽作为我的最爱。周末,灿烂的阳光下可以尽情享受手洗衣物的畅快(结婚多年,手洗大件物品的感觉已经不多见了),阴雨连绵的时刻可以充分感受“睡到自然醒”的慵懒。心情不爽时,愿意一个人在各类精品屋里穿梭,享受衣服纤维或者各种小饰品流过手心的润滑与轻柔,郁闷与思念便随时间而悄然流逝。 学会生活,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恐怕远不是一个博士学位能够囊括的了得。
个人分类: 趣谈生活|44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公式后面加标点的小事做起!
KAILATH 2009-7-14 00:23
写文章时,注意标点符号应该不是大事,但也不是小事,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架构和文章的叙述结构。在外文文献中,公式的后面一般都有标点符号,以表示叙述是否结束,而在中文的文献中则没发现公式后面有标点符号。不知这是规定还是约定俗成。但是不论从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都应该在公式后面加上标点符号,因为公式也是一句话。加标点是小事,注重严谨学风的养成,讲求科学的态度则是大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松鼠会读者的一封公开信
eloa 2009-6-10 19:17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09-06-09 2:51 近日,松鼠会群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当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孩子 》,作者是我们的成员DNA。随即有读者回帖,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昨日,方舟子先生也特意 撰文 指出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经作者和其他成员审核后,我们认定这篇文章的确存在硬伤。 在这篇文章的回复中,读者蛙声一片引用了方舟子先生的文章,回复如下: 这段话(松鼠会按:第二段)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 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DNA很快发来了道歉信,全文如下: 这篇稿子最初是写给某时尚杂志的关于未来生活的猜想专题,为了迎合专题要求,文中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调侃句子,在逻辑上的确有不严谨之处。在此我向受此文误导的读者道歉,请读者切莫把此文当作健康生育指南来读。另外,此文尚未在传统平媒上发表,通过在科学松鼠会群博上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我也学习了很多。感谢科学松鼠会读者对此文的指正和批评。我对其中主要两个质疑答复如下: 1.这段话有两处硬伤。第一处不太重要,改一下措词即可通过: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其实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在受精时只有精子头部进入卵子,而精子头部不含线粒体。 答复: 在少数情况下,精子的线粒体确实能进入卵母细胞。精子头部进入卵子后,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后,仍然有部分的精子线粒体残存在分裂球(最早期的胚胎)中;直到第三次分裂后,分裂球的细胞中再无法检测到精子线粒体的存在(1)。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刚刚形成的受精卵,在有些情况下,是含有一些精子线粒体的,但是随着受精卵的发育,精子线粒体会彻底丢失。考虑到原文上下文的含义,受精卵的线粒体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改为发育后胚胎的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更为准确。 2.第二处硬伤则是其立论的基础,让他的文章作废了。他以为线粒体的功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线粒体的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基因是母系遗传,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所以他建议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 这番推理和建议纯粹是信口开河。线粒体中有大约3000种蛋白质,但是编码它们的基因并不就在线粒体基因上,而是绝大部分都在染色体上,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如果男人真的听从这位从事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的指导,为此去仔细考察女人的力气和精力,虽然显得对未来的下一代很有爱心,也是用错了地方。 答复: 组成线粒体的3000中蛋白质中,只有参与编码其中的4种蛋白质的亚单位的13个基因是线粒体基因,因此方舟子先生认为:所以很显然,线粒体功能的差异,只有极小极小的程度上是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考虑到有的基因是高度保守的,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小,更可忽略不计)。但事实上,线粒体基因也存在基因多态性,而且由于线粒体基因是唯一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暴露在更能引起突变的环境中,因此相比染色体DNA,有更高突变率的倾向(2)。由于线粒体暴露在自由基等诱发突变的环境中,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修复和维持,会影响到生命体的能量代谢、衰老、寿命以及疾病(比如帕金森症、老年痴呆症)、肿瘤的发生(2,3,4)。科学研究表明,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有重要影响(2,3,4),而且母亲对后代寿命的影响大于父亲的影响(2)。另外,还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对后代的生殖力和健康以及男性后代的精子功能也都有重要影响(5)。在原文中一个人的力气和精力很大程度上拜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所赐、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他不需看女人的屁股是否大,而应该看女人的力气是否大这些词句的确不严谨,改为一个人的衰老与寿命,与他们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男人想要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选择家族长寿的女人,可能更有利于后代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Fate of the sperm mitochondria, and the incorporation, conversion, and disassembly of the sperm tail structures during bovine fertilization. Sutovsky P, Navara CS, Schatten G.Biol Reprod. 1996 Dec;55(6):1195-205. Genetic maternal effects on human life span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Korpelainen H. Hum Hered. 1999 Jul;49(4):183-5. Mitochondrial DNA involvement in human longevity. Santoro A, Salvioli S, Raule N, Capri M, Sevini F, Valensin S, Monti D, Bellizzi D, Passarino G, Rose G, De Benedictis G, Franceschi C.Biochim Biophys Acta. 2006 Sep-Oct;1757(9-10):1388-99. Epub 2006 Jun 7. Review.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longevity,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 in humans: a reappraisal.Sevini F, Santoro A, Raule N, Lescai F, Franceschi C.Ital J Biochem. 2007 Dec;56(4):243-53. Review. Mothers curse: the effect of mtDNA on individual fitness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Gemmell NJ, Metcalf VJ, Allendorf FW. Trends Ecol Evol. 2004 May;19(5):238-44. 感谢读者对松鼠会文章的挑错,从错别字、术语的翻译错误直到文章的硬伤,你们从来不吝惜贡献智慧。爱之深,责之切,有些文章的回复甚至超过正文长度,还有些读者在自己博客上专门撰文指出。甚至有一位热心读者通读了松鼠会大部分的文章和评论,整理出一部《松鼠文硬伤Top10》(读者可以点击 这里 阅读)。正是在这种批评、反复争论中,我们战战兢兢成长。 松鼠们很年轻,我们深知自己的不完备,在科学写作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感激前辈们始终与我们同在。最初,选择群博这种内容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强互动性,在Web 2.0的模式下,作者和读者可以进行快速、有效、直接的交流。对于科学传播而言,这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做法科学也正是在不停的质疑、提问、反思、探讨中前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意见和建议,是松鼠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从来将之视若珍宝。 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所知和这个世界上知识的总和比起来,永远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松鼠不是神,当然会犯错误,但是群体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松鼠会希望做这智慧世界中一粒小小种子,在这里,众人的力量被聚合,分享每个人的所知、所想、所爱好,一同学习如何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并永葆开放和宽容之心。 我们一直在努力。近期,松鼠会网站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版,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建设更多定制化内容,对内容的审核和把关也会遵循更加严格的流程。我们将会进一步活跃 论坛 ,让读者有更多的渠道与我们共同讨论。希望这些改进能让我们不断完善。 感谢你们关注松鼠会。这一年多,很辛苦,亦很欢乐。用力拥抱每一个人。 科学松鼠会 2009.06.09
个人分类: 公告|1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吴信 2009-4-6 20:27
为什么很多人都被工作所累,被生活所累呢?工作的人总是盼着过周末和假期,而一些人却在周末假期乐此不彼,为什么呢?心态决定的!而心态决定态度,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命运。 做一件工作,如果把它当成谋生的活来做,那么你将注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如果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并充满了使命感,那么你的工作成为了一份神圣的工作,成就感油然而生。 摘自《激情成就你我》。 平时我们在工作中做得好坏,很大程度上是态度问题决定的,态度不好,就算是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做不好。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成天抱怨,到处求职的人却都是一些受过专业教育,能力比较突出的人。也正是这点成了他们出走的 罪魁祸首 ,因为这让他们蒙蔽了双眼,认为自己就应该是高高在上,自然也就无法正确的对待工作,也就无法做一个最好的激情工作者。美国西北大学理事会主席兼心理学博士史各特说: 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人类总爱给自己找些理由来满足自己的自卑心,或者说是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有些人总是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由别人造成的,是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是无法改变的。是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但自己是可以改变;过去是无法改变的,但现在是可以改变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态度是可以改变的。端正工作态度,是对工作充满激情的第一步。 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待工作上要有一种持久的好感,将激情工作变成一种常态。态度决定了高度,能力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利用和发挥多少。以强烈的自信心,超越自我,即使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也会依然满怀激情。人说年轻就是资本,我们年轻人不要抱怨目前的形势如何,而要摆正心态,只要态度端正了,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事业的高度忠诚就会自然形成。如果怀着对科研事业的热情,以强烈的使命感迎接挑战,认真执著地去追求,吃得下别人吃不了的苦,最好的心态配以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工作,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各项事业才会更辉煌!! 参考文献原文链接: 态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1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 态度决定一切 。 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 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 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 我们在盖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 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 认真 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浮躁,抱怨,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一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在本行业、本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 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 而乐观的人会说: 真好,还有半杯水呢! 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一位企业老板给另外一位公司经理发了一封电子邀请函,连发几次都被退回。公司经理问自己的秘书是怎么回事。秘书没去调查原因,只是猜测地说,可能是邮箱满了的原因。可一周过去了,经理仍然没有收到企业的邀请函。经理又问秘书,秘书的回答竟然还是邮箱满了!公司因此失去了与该企业筹备已久的合作项目。经理一气之下,辞退了秘书。   恰恰相反,还有一位秘书,她是自考本科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的。她的意向是经理秘书。但公司却安排她做办公室文员,具体的任务就是负责收发传真、复印文件。她虽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为她觉得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而她又是一个自考本科生。她工作非常认真,同事们交代的事情,她都能准确而及时地完成,从没有怨言。有一次,经理拿一份合同让她复印,经理说要急用叫她快点,细心的她习惯性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合同。当经理有些不耐烦催促她时,她指着一处刚发现的错误给经理看。经理看完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一个数字后面多了一个零。她的更正为公司避免了几百万元的损失,很快她就被提升为经理秘书。   同样是秘书,前者被辞退,后者被提升,是什么原因?很明显,是态度问题。前者作为秘书竟然一周都不清理邮箱,这是什么工作态度?这样的工作态度,谁当老板都受不了。后者则相反,不管工作是否理想,她都能认真对待,对自己分内的工作是如此,对分外的工作也能注意到细枝末节,为企业挽回了一大笔的损失。正是这种责任心,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才决定了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语早就教导我们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态度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激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你就不怕失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充满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你的心有多高你就会飞多高,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幸福的人总会向希望、向光明看齐,而不幸福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比不上别人。好的态度应该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追求,至于结果就不要强求了,毕竟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结果。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 态度决定事业高度 2 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 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 而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工作的态度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处。想做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就得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有人在雨天对公共汽车停车的方式作过观察,在一个路边有宽 100 公分积水的车站,有 8 个司机把车停在距候车乘客 180 公分左右的地方,这个位置,一般乘客无法一步上车,大部分人要涉水上车,还有 4 名司机快速驾车驶进站台,用溅起的泥水与乘客 打招呼 ,只有两名司机将车停在乘客抬脚即可登车的地方。停在标准的位置,让乘客安全方便地登车,这一点在技术上对哪个专业司机都不难,但因为工作态度上的差别,工作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可见,人的能力其实是相差不远的,差距最远的是工作的态度。   作为一个职业人,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如果连工作的态度都无法端正,那他根本就没有任何竞争力,被淘汰也就不足为奇。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最有激情的工作者,最重要的不是工作的好坏,而是你有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艾伦十多岁的时候,利用假期在南达科他州祖父的农场里,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 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饼!一般人都不愿意做,可艾伦做得好极了,即使这看上去实在不算好工作,但他很认真地在做,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仅仅一个假期,祖父的储草间里,全是他的工作成果。   一年后,又到了假期打工的时候,艾伦的祖母开着福特车来接他,并告诉他说: 艾伦啊,祖父就要把你想要的新工作给你了。你将拥有自己的马匹去放牧,因为去年夏天你捡牛粪时表现得极其出色。 这样,他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第一次提升,他很开心。一个小小的信念也在他脑袋中生根发芽。   后来,艾伦成为南达科他州一名每星期挣 1 个美元的肉铺帮工,这份工作在别人看来很脏很累,但是艾伦却没有嫌弃,仍然努力做好肉铺师傅下达的每项任务。也正因为他的态度,不久,一次机遇,让他成为了美联社的一个实习生,后来,他成为了每星期 50 美元的美联社记者。而态度端正地去工作,也成为艾伦工作的信条。很多年过去,最后,他成了年薪 150 多万美元的首席执行官。   艾伦纽哈斯现在是全美国受人模仿最多、阅读面最广的报纸《今日美国》的总裁。回想起童年的生涯,他只感叹了一句: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命运。   事实上,很多的公司现在越来越重视人员的态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比技能更重要。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不爱用那些 顶尖 人才。因为这种人往往自负甚高,容易抱怨环境,抱怨职务、待遇与自己的才能不相称。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热忱,干起工作来不会出色,他有的那点才能也发挥不出来。而能力仅仅及这类人 70% 的人,能力虽然不够高,但往往没有一流人才的傲气,工作踏实、肯干,反而能够为公司尽心尽力。因此,松下对公司雇用到能力只能打 70 分的中等人才,不仅不生气,反而说这是 公司的福气 。松下本人就认为自己也不是 一流 人才,给自己打的分数也只是 70 分,但是他的态度分,肯定比那些 一流 人才要高得多。   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成天抱怨,到处求职的人却都是一些受过专业教育,能力比较突出的人。也正是这点成了他们出走的 罪魁祸首 ,因为这让他们蒙蔽了双眼,认为自己就应该是高高在上,自然也就无法正确的对待工作,也就无法做一个最好的激情工作者。   美国西北大学理事会主席兼心理学博士史各特说: 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 85% 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而仅有 15% 是由于我们的专门技术。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花费着 90% 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学习那 15% 的成功因素,而对于占 85% 的成功因素却从未意识到。   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但自己是可以改变;过去是无法改变的,但现在是可以改变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态度是可以改变的。端正工作态度,是对工作充满激情的第一步。 态度决定高度 3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 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其实只是态度之差。成功人士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丰富的经验支配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有些人总是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由别人造成的,是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是无法改变的。实际上,我们是谁并不是由周围的环境所决定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有一位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幸存者维克托 弗兰克尔说过: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仍然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马尔比 D 巴布科克说: 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昂贵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所不具备的东西。 可是,成功实际上是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成功是正确态度的结果,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功,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受他自己的态度所制约的。 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刚开始执行一项任务时的态度决定了最后的成败,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人们在任何重要组织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态度就越佳。 难怪有人说,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环境 心理的、情绪的、生理的、精神的,这些都是由我们自己的态度来决定的。 有积极的思维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思维肯定会改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并不能保证他凡事都心想事成;如果你抱消极的态度,则必败无疑。 积极心态是人们自我行为有效性的坚实基础,是人们在生存、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可靠保障,是人们获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奠基石,而消极心态导致人们自我行为的盲目性,是人们在生存、生活、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就的绊脚石。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前景,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在现实生活中,要想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掌握好态度这把万能的金钥匙,用它来正确处理好工作、他人和自己的关系。 对待工作的态度必须敬业。敬业体现的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具体说,就是重视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任务来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 前排 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 前排 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 前排 ,就是因为他们把 坐在前排 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一遇挫折和困难,不是畏缩不前就是怨天尤人,却很少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 前排 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因此,只要对工作和生活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人生总会有其高度!只要掌握好态度这把金钥匙,就能创造辉煌灿烂的成就!借用一位哲人的话来对此作一总结: 无论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冰 洁) -- 来源:中国人事报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慨
aimeiya 2009-3-31 08:31
最近有机会看了一个别人盲评的博士论文,虽然不是我完全一致的研究方向,但大致还是我了解的领域。我完全不了解作者的一丝背景,但看了他(她)的论文还是有很多感慨的。公平地说他(她)作了不少工作,从实际工作量和数据看完全能够满足博士论文的要求。令我感慨的是现在学生的能力和态度,他们在对 自己实际得到的数据进行讨论时是非常单薄和苍白的,结论也很肤浅,要命的是还有很多别字(一看就知道是拼音输入);而在综述时常是大段的直接引用,没有自己的归纳和提炼,更要命的是竟然从文献复制过来都不整理(用过pdf文档复制的一看就明白),笑话百出。整篇论文的角标几乎没有正确的,有些看似小毛病体现的却是概念性的错误,排版也很低水平。总之,看了这篇论文,我觉得态度问题比能力问题更应该值得重视,能力还可以培养,并且随着知识的积累会有所提升,但态度却是主观性质,只要自己认识到了,解决起来就too easy了。还有一个疑问是:他(她)的导师是否看了这篇论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人生:态度决定一切
生态人 2009-2-11 10:23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 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注: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绝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注:身为长辈的我们,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更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 有一个欧巴桑在首饰店里看到二只一模一样的手环,一个标价五百五十元,另一个却只标价二百五十元。她大为心喜,立刻买下二百五十元的手环,得意洋洋的走出店门。临出去前,听到里面的店员悄悄对另一个店员说:「?看吧,这一招屡试不爽。」 (注:试探如饵,可以轻而易举的使许多人显露出贪婪的本性,然而那常常是吃亏的开始。) 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注: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给的不够多、不够好,不劳而获、贪婪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现在还有一些长不大的大学生似乎如此耳) 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唷,锅子歪了!」? 请你住口!」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注: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是连续叫了好几声之后那位学生才慢慢的走上台。後来,老师问那位学生说:怎麽了?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没听清楚? 学生答:不是的,我是怕其他同学没听清楚。 (名与利是多少人的捆绑、多少人的心结?我们被教育要争气、要出头,但是争气出头的,不过是少数人,沉默的大众毕竟还多数。想一想,有那麽多人都和你我一样,不也是很兴奋的一件事吗?) 一辆载满乘客的公共汽车沿着下坡路快速前进着,有一个人後面紧紧地追着这辆车子。一个乘客从车窗中伸出头来对追车子的人说: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必须追上它, 这人气喘吁吁地说:我是这辆车的司机 (有些人必须非常认真努力,因为不这样的话,後果就十分悲惨了!然而也正因必须全力以赴,潜在的本能和不为人知的特质终将充份展现出来。)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愧,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 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於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 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後生发悔意。)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小明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打电话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现在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时後才能赶过去 小明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甚麽? 医生说:给小明喝一杯白开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让小明用嘴吹泡泡消磨时间了。 (take it easy) 资料来源:从多个出版物中辑录(对不起,难以列出;非盈利性转载;如有版权之争,当告知或删除) 本文首发: http://hi.baidu.com/ecoeducation/blog/item/0c1a4e95216d490b7bf48052.html
个人分类: 生态人生2:生态智慧|3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个人态度
陈小斌 2009-1-18 23:47
作为一个小土鳖,对最近出台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反对。理由如下: 1) 倾向性过于明显,极可能打击国内原有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2) 真正的大牛,不缺项目不缺钱,光靠钱请不动他们; 3) 国内已有不少海龟,可以统计调查一下,他们的代表性成果是在国外做出来的还是在国内做出来的,我估计绝大部分是他们原在国外做出来的; 4) 许多土鳖原在国内表现平平,出国数年后突然变得杰出; 5) 许多海龟原在国外表现抢眼,回国后虽然受到十分礼遇,但数年后在研究方面却是 牛气十足,创意全无,或者是四处受制,拿不到钱,难以生存; 6) 因此,主要问题不是国内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培养和发掘人才的机制。整个科研大环境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有问题,这就是一个大染缸,在其中谁也难以自洁自保,独善其身。 以上为个人态度和意见,自有考虑不周之处,请指正。 (09年1月19日稍加修改,见斜体字)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93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习态度
fxf 2009-1-13 21:35
  良好的学习态度,如同发现美的眼睛,总能使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哪里找到值得注意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很自然地有一种挑剔,因为没有人愿意有劳无获,更不愿意学到错误的东西。所以说,这种挑剔很自然,是学习者谨慎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挑剔要适度,否则,学习就变成了挑刺儿,有这种学习态度的学习者,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如同没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不见了。   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夸张一些说,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失败的学习者,主要是失败于态度,甚至可以说,全是失败于态度。因为,学习者的成功,与学习者的进步紧密联系,而学习者的进步,是个人意义的,是纵向意义的,与其学习态度有关。只要学习者的今天胜过其昨天,我们就可以说,学习者进步了;如果胜过了很多,我们就可以说,学习者进步很大。这种进步,是学习者努力的结果,是学习者纵向比较的结论。   成功,是个变得非常功利的词,有太多的人,把成功理解为比别人强,比别人牛。静下来,想一想,这种比较有意义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一路比下去,我看只有上帝最后一个成功者了吧。这种比较,对于成长中的人,影响更糟糕,尤其是可怜的中学生们。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比较最好不要用在自己身上,自找苦吃,这不是阿Q精神,因为成功原本就是对于态度的肯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尽心尽力了,那么,他就是成功的。任何人的成功,最终只能是态度的成功,精神的成功,而不是那些功利的东西。可能,追求功利的成功人士,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学者应该始终坚持的品质。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在低谷时不弃,在高潮时不骄;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才能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中无人。因为,学习使我们谦虚、自信,而良好的学习态度,使我们走向谦虚、自信。狂妄的人,多半一知半解;自卑的人,多半似是而非;谦虚的人,多半学富五车;自信的人,多半泾渭分明。   对于初学者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很是关键。良好的学习态度,包括以下几点:一、主动维持学习的兴趣,二、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三、诚挚尊重学习的对象,四、信任自己的学习能力,五、不急于求成。养成一种态度,需要磨炼,必然会有所反复,甚至会有所斗争,但只要我们坚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是能够形成的。   态度与习惯有关。人的许多态度,是随着习惯而来的,或者说是习惯的表现。许多人之所以被人误解为态度不端正,不是真没有端正的态度,而是一些个人习惯影响了别人的评判,生活中,这种类型的误解太多了。学习态度,也定然与学习习惯有关。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而许多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人,并不见得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不会长久的。   从而,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应该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学有所成者,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狂妄、不自卑。
个人分类: 关于学者|4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看Nature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的查实真相
eucommia 2008-12-10 22:32
科学网摘译了Nature杂志就我与饶毅的辩论所发的社论,此前Nature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曾与我通了几封E-mail查实情况,但又不给我回答的时间,急忙发了出来,为了让网友了解他们的科学态度,现将我们两人的全部通信公布于下,随后我将会将此社论翻成中文,并就此文发表我的评论,由于本人年老,反应慢,易于疲劳,可能要稍等数日,请关心者原谅: 从 崔克明 ckm@pku.edu.cn 已发送 星期四 , 十二月 4 日 , 2008 下午 7:52 收件人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抄送 密件抄送 主题 回复 :Re: 回复 :Re: 回复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附件 与 Nature 亚太通信 员的通信 .pdf Dear David, The attachment is my answer for your questions in Chinese. I wish that could be using for you. Cui, Keming 从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已发送 星期三 , 十二月 3 日 , 2008 下午 12:59 收件人 崔克明 ckm@pku.edu.cn 抄送 密件抄送 主题 Re: 回复 :Re: 回复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r. Cui, I had to write the story based on what I had. The story is already finalized. Best, David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崔克明 ckm@pku.edu.cn To: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Sent: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1:54 PM Subject: 回复 :Re: 回复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avid, How long time can you wait? I do that as soon as possible. ----- 原邮件 ----- 从 :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日期 : 星期三 , 十二月 3日 , 2008 上午 11:27 主题 : Re: 回复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r. Cui, I do hope however that we can discuss this important matter at some point. Best regards, David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To: 崔克明 ckm@pku.edu.cn Sent: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12:21 PM Subject: Re: 回复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r. Cui, We will not be able to wait that long, so please do not bother. Best regards, David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崔克明 ckm@pku.edu.cn To: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Sent: Wednesday, December 03, 2008 11:42 AM Subject: 回复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avid, Do you agree with me on my plan, if you do not agree with me,I will not do that. Keming Cui ----- 原邮件 ----- 从 :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日期 : 星期二 , 十二月 2日 , 2008 下午 2:47 主题 :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r. Cui,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ill be able to respond to the comments below. I need to finish this by the end of the day. Best regards, David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To: 崔克明 ckm@pku.edu.cn Sent: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12:04 PM Subject: Re: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r. Cui,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getting back to me. I understand your hesitation to exchange ideas in English. But can you please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nd confirm or correct the statements below? You can answer in Chinese if need be. QUESTIONS (1) From what I understand, in the past, Peking University did not have clear guidelines on what happens to a laboratory when a professor retires. But Yi Rao, when he became Dean, was given that power. Is that correct? 不是这样,北大对教授的退休有明确规定,但并不完全一刀切。当教授退休时要将实验室交回所在院系。一般教授、副教授年满 60 岁退休,教授博导可到 63 岁退休,但如果退休时承担的国家重要科研项目( 973 项目课题负责人、 863 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没有结束可适当延后退休时间,我就是因为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规划项目( State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即973项目)没有结束,而延长至65岁退休的。我64岁那一年(2005年)又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这个项目是 4 年完成(至 2009 年 12 月底),按照申请基金时北大在申请书上的承诺,为完成项目提供实验室和主要仪器设备,所以保留我的实验室至今,到明年底项目结题后,即使没有饶毅的改革我也要交回实验室。 (2) From what I understand, Dr. Rao, as Dean, has been given the right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how to run laboratories. Is that true? If so, why do you resist that authority? 不完全是这样。原来的院长也有这个权利,而且不是一个人说了算,都是在院务会议上决定后才执行的,实验室的收费办法也是新生物大楼建成后就定了的,收费是为了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各种人可占有的面积数(院士和长江教授 200m 2 ,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50m 2 ,普通教授 100m 2 )也是上届领导就定了的,只不过原来规定如果院里还有实验室, PI 又需要,又能支付其物业费,可以再借用适当的面积,借用部分的物业费与应占有的一样。我原来的 175m 2 实验室中的 75 m 2 就是借用的,如果院里有需要随时都要交回。饶毅这届院领导班子新公布的规定与前两届相比有两点大的区别,一是超出规定面积加倍收费,二是如果退休后工作需要第一年只给 50 m 2 的面积,第二年就不给了。这个规定是最近才定下来的。我作为一名退休教授是没有权利,也不可能对抗这一决定,我也从来没想这么做,但我要表达我的不同意见,这是我的权利。 (3) You were trying to place your associate professor as the successor to head your laboratory. Is that true? Some people say that would be like nepotism and that it restricts the integration of new and better talent. How do you respond? 这种说法就更不准确,我不想也不可能有这个权利,我只是说他有成为教授,成为 PI 的潜力,要给他在原来方向上继续发展的机会,如果因为我的退休而让他到别的实验室而改变他原来的科研方向,一切从头来,对他是不公的。这与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完全是两回事。而且我们原来的研究方向是木质部细胞分化、脱分化和转分化的细胞和分子机理,是与现在动物中研究的干细胞( stem cell )是一样性质的,我们提出的细胞分化的阶段性理论,特别是有关细胞分化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期(此前容易脱分化,此后不能再脱分化)的假设,动物和人类干细胞的研究也越来越证明我们的预言是正确的,如果能准确确定临界期的特点将对植物中细胞和组织培养的研究及动物中干细胞的研究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前两代人研究的继续,在看到胜利的曙光的时候,为什么要因为我的退休而中断它呢? (4) You compare Yi Rao's efforts to those of Lysenko. That seems to be an exaggerated comparison. How do you justify it? 我没有将饶毅比作李森科,我在博文 《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领导是做赛马场上的裁判还是做伯乐》中 说到 甚至他还要凭自己的智慧决定那个学科陈古落后而将之淘汰。可是据我所知还没听说历史上哪个学科被淘汰了,而是向前发展变化了,小心走了当年苏联李森科的老路。这里我的意思很明白,如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判断一个学科是否需要存在,甚至对自己自以为了解实际不了解的学科下封杀令就会像李森科一样成为学伐(李森科实际研究的是植物生理学中的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却要去否定遗传学,从政治上打击遗传学家,学术上是学伐,政治上是政治流氓,不能简单地说他是用伪科学反对真科学)。当时我对饶毅还不太了解,这种说法是有点过头,但我说的是如果那样做就有走李森科老路的危险的警告,也就是说不这样做就没有这一危险。怎么能说是我把他比作李森科呢? Can you please CONFIRM OR CORRECT the following? (a) Cui retir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four years ago but kept his laboratory even after retiring. 我是 2006 年 2 月退休的,至于为什维持实验室至今已在对上述第一个问题的答复中说清楚。 (b)This year he tried to get his associate professor to formally take over the laboratory. 必须说清楚,副教授不是我的,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聘的,因为我是我们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他是主要参加者,因此他还没有接管这一实验室,名义上我还是这实验室的负责人,实际是他在管理。 (c) Rao refused to acknowledge the promotion. Instead he planned to cut the size of the laboratory by 100 square meters (from 175 m2). 饶毅的做法不是这样,而是像我在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时所说的那样。 (d) Rao says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will have a few years to prove himself before he is evaluated for promotion and for keeping the laboratory. 对,是这样。 (e) On October 9, Cui started a string of entries into his blog which became widely read when copied by other websites and the on-line BBS of Peking University. 是这样。 (f) Cui described Rao' as belittling his field of science, plant anatomy, just because it was not a hot field. 不完全对,饶的改革并不是针对某个学科,我是说按他的改革思路进行下去是使基础学科没法生存,那些有巨大潜力而还不是热门的学科失去发展的机会。我原来出身于植物解剖学( plant anatomy ),但我近十几年来的研究已从纯植物解剖学发展到植物发育生物学,接受了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是以植物形态学为基础研究发育生物学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木质部细胞的分化、脱分化和转分化的细胞和分子机理。 (g) The blog drew some sympathetic comments from students who copied it to more widely read student blogs. 据我所知没有被贴到其他博客上,只被贴到北大 bbs 上,但评论的人很多,褒贬都有。 (h) After alleging that Rao was trying to cut off support for a discipline of science, Cui compared Raos efforts with the activities of Lysenko. 此问题你的第四个问题时说清楚。 (i) But Peking University lacks clear guidelines on how to proceed in such situations. 我已在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时说清楚。 (j) When Rao took over as dean in September 2007, the university made clear in writing that such decisions would be the Deans. 这个我不清楚,请去问饶毅。 (k) Cui worked at Peking University for more than 40 years. 我是 1960 年 9 月进入北大生物学学习, 1966 年 9 月毕业后留校工作。 (l) Cui told Rao that he would bring the matter to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Cui claims t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我与北大前校长许智宏教授是同一个老师,他也是这个实验室出去的,所以我们熟悉。但从他上任前夕我就对他表过态,在他在任期间我决不会找他利用校长的权利帮我解决问题,事实也是如此。这次我也没有找过他,如果我的博客文章中提到我们的关系给他造成了麻烦,我会向他道歉。我在博文《 饶毅院长,刀下留人,请勿将基础学科赶尽杀绝 》中是这样说的: 虽然北大校长许智宏是我的师兄,但我不想通过他的权利求你,而在这里与你摆事实讲道理,请全国科技工作者做评判。 现在看起来我不应该说这句话,这句话还是有点拿校长是我师兄压人,所以你才有这样的理解,实在对不起。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崔克明 ckm@pku.edu.cn To: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Sent: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9:08 AM Subject: 回复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avid,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interesting in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me and Yi Rao.Would you please read our blog article carefully before your writing about the controversy. You can discuss some questions with me by E-mail. I am living in my daughter's home in Australia.I do not speak and hear in English very vell because I have been studing English from 46th years old, I studied Russion in my University. Best regards, Keming Cui(Ke-Ming Cui) Prof. of Botany ----- 原邮件 ----- 从 : d.cyranoski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日期 : 星期一 , 十二月 1日 , 2008 下午 1:57 主题 : Nature/Peking University controversy Dear Dr. Cui, I am the Asia-Pacific correspondent for Nature. I am writing about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you and Dr. Yi Rao concerning the choice of successor to head your laboratory.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you.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might have time for a short discussion. I can be reached at 136-8321- 2330 or by email. Best regards, David David Cyranoski Asia-Pacific Correspondent Nature Tel (editorial): 81-3-3267-8763 Fax: 81-3-3267-8754 Tel (general): 81-3-3267-8751 email: d.cyranoski@natureasia.com NPG Nature Asia-Pacific Chiyoda Building 2-37 Ichigayatamachi Shinjuku-ku, Tokyo 162-0843 Japa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今研究生缺乏什么-理想、态度、精神、素质和其它!?
吴信 2008-11-30 18:44
常常想当今研究生缺乏什么-精神、素质和态度!?我们比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什么方面做的不够?国外的不了解,作为一个在读的研究生,我认为我有发言权,仅仅就我所见到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很多事情是和个人的经历相关,所以即使是很共性的话题,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 第一、缺乏理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理想谈起来很空很大,但是没有理想的人生活不是很有意义。至少我感觉是。因为我了解,很多时候,作为学生,没有理想,即使有理想有目标的话,也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女生,幻想挺多的。 人是惰性的动物,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缺乏动力。目标含糊,就很容易动摇。这两种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建议在一个新开始的起点,要好好的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至少是对于研究生这几年,要明确目标。只有有了时间概念的目标才会产生真正的动力。我建议我的师弟师妹们,每周都写一篇生活心得,主要的目的是反思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做了什么有助于自己目标的事,而那些时间是可以避免浪费的。这种思索,我称之为反馈校正过程,你要实现你的目标,客观上需要同你的目标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那么,出于本身惰性的驱使,就会偏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不是目标坚定的人, 常常思考一下自己最近的生活并且写下来是绝对必要的。你会发现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校正自己行动,不然目标会越来越远! 第二、缺乏端正的态度: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 混文凭的多数吧!呵呵,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想法,平时的行为就偏离了方向。 态度决定一切。我曾经给师弟师妹说,即使你将来不搞科研,但是你要在读研期间锻炼你对生活的态度,锻炼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在以后其它工作岗位也应该有好处的。 我说如果你仅仅想拿到文凭去找工作的话,不如本科就去找,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也许工作三五年学习到的社会经验已经远远超过你的文凭的价值了。 第三、缺乏精神: 提到精神,也是太大的话题,但是我认为精神是支撑我们生命的支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候即使你没有感觉到,也是存在的。象母爱的奉献精神,哪个母亲平时会感受到自己有呢?但是是处处存在的。至于现在的研究生,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今的研究生,有多少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不怕苦不怕累?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给更多人以方便,而很多人没有把它当作机遇,反而养成了更多的惰性。 2 勤于专研的精神:业精于勤慌于嬉!这点道理都明白,可是有多少人整天在网路上嬉戏?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3 独立自强的精神:现在的年青人啊,特别是独生子女,独立处理事情的精神是否欠缺,大家有目共睹,依赖性强。 4 专一敬业的精神:有多少研究生看着自己的专业说别人的专业好的?总是感觉别人的专业好!而往往失去了本专业的兴趣和机会。 第四、缺乏综合能力 1 自我调解的能力: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多一些,所以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值得担忧! 2 认识自我的能力:作为研究生, 我认为, 剖析问题很重要,而剖析自己应该更为重要!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研究生有多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呢? 3 总结分析的能力:科研实验的各个阶段在达到目标或因故终止后,往往需要进行项目 总结 。对实验的成功、效果及取得的教训进行的 分析 、以及这些信息的存档以备将来利用。 4 创新 的能力:我们目前很多研究是跟着国外的走,这里主要的责任在于站在科研前线的研究生。也许很多教授对研究生做的实验只懂大方向,具体操作就要看研究生的了。那有多少人认认真真的看文献、思考、总结分析,进而做出与他人不同的科研呢? 此外, 还应该提高实践 的能力、 适应的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五、缺乏修养: 还有, 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人迷恋于此,几年前就看到一个调查说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电脑的使用成负相关的趋势。想想我们自己,总是坐在电脑前。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我在读本科的时候,老一辈提出:每天锻炼半小时,健康工作半辈子! 总之,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到了研究生的阶段,就应该把自己置于社会的环境中来磨炼自己了。从客观角度上说,这个阶段是你最后一次不用担心承担任何后果的提高你的处事能力的机会了。怎样同自己的导师,同学,行政人员,企业人员乃至于本领域的权威协调各种关系,是你接触的新课题。一个成功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的为人处世能力的,即所谓的情商。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了。于是会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感到愤慨。记忆中,我是有一段愤青时期的,对很多不符合价值观的现象会产生抵制情绪。而现在却不得不说,抱怨和愤怒在多数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正向作用的,无论是对于你要解决的事情还是你自己个人的心态来说。所以,在研究生学习开始的时候,你要思考怎样提高你的人际关系。这里要说一下师生的关系,就是和导师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给师生关系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当一个学生真正的和他曾经向往甚至崇拜的导师一起共事时,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失望的。因此,这里有一个观念是要校正的,现实的师生的关系事实上是工作关系的。导师招学生是首要的目的为了科研,所以这决定了你能做什么才是他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感情的因素是有的,但是那是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上的。这样说,也许对于重视感情的学生们有些残酷,但是现实是这样的,你要学会适应它!事实上,只有当你对具体的工作有了具体的贡献时,才能谈感情。在此之前,不要要求太多。没有付出的回报,会被认为无理的要求!任何尊重都是需要你靠自己的能力去赢得!这是生存准则,而从现在开始,要有这个观念了。所以,不能对导师期望的太多(这一点在国外就更加明显,师生的关系就是工作关系)。如果把它理解成一种工作的关系,也许你会更觉受益,也会使你行事更加成熟(本段参考网络)。 进入到研究生阶段,也会更多的接触到社会的一些不好的方面。其中之一是行政人员的官僚态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应对的方法有很多,也会因情况不同而不同。底层的原因还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所以要办事,或者想办成事,要多思考办事的方法。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在中国工作的老外的座右铭:在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在中国,没有很容易办成的事。也许话有点极端,但是一定是经验的总结。作为研究生的你,如果有什么困难,应该想想这些话,把每次与别人打交道当做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也许也是一种学习(本段参考网络)。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3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许质疑与擅长权变
考槃在涧 2008-11-20 15:43
我经常听说,没有经过某事的人,就没有发言权。我差不多就要相信这个观点了。曾经跟老婆讨论过这个问题,她持此观点。前几天看陈安兄大作《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遇到的大师 》,其中提到 觉得如果一个人如果出身于很破的大学,请不要蔑视注重第一学历的单位,除非您自己确实是华罗庚这样层次的人,如果需要人去蔑视这样的制度,那么还是让本来就出身于名牌大学的人去蔑视这样的制度吧。 当时就觉得有点问题。 正好当天读了小水獭大作《 维基百科的智慧 》中说, 其实最抵制怀疑、疑问与挑战的任何理念,都最不堪一击。 于我心有戚戚焉。昨天又读了安哥自己的文章《 擅长 权变 的中国人 》心中散乱的珍珠顿时穿起来了。 要说没吃过猪肉,就不能说猪肉是啥味道,此乃至理。但是音乐批评家却不见得一定要写过交响乐。那些足球记者,多半没认认真真踢过一场足球,恐怕也没做过足球管理,倒不妨碍他们呼吁谢亚龙下课,中国足协下课。 这种没有做过官就不能骂官的思想,官员和皇帝一定喜欢。除皇帝本人外没有人当过皇帝,所以所有批评皇帝的言论都是扯淡,所有批评皇帝的官员都应该下课、杀头。 我现在对这种思想很不同意。我想恐怕大家把质疑和采信质疑两件事混为一谈了。要我说,任何人都有权利质疑任何领域的东西。当然,一个没有学过物理学的人,质疑物理学家的工作,其质疑的力度和公信力显然是极低的;然而,质疑的力度和公信力难道只能和质疑者的身份、职位和经历有关么? 还没有认真思考质疑的内容,就因为质疑者得身份和经历直接把质疑不屑一顾了,这种思想最终会导致权变。什么是权变?就是谁的声音大,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用二傻的话说,就是和尚分粥,抢到粥的都是武僧。 这种因质疑者身份经历而区别对待质疑声音的做法,最后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和谐。和谐是因为权变。比如说,臣下是想质疑皇上的,但是皇上说,你又没当过皇帝,你凭什么质疑我的决定?我高高在上,你们在下面干什么想什么我一清二楚;但你们在下面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你们知道别的同僚在想什么?想质疑皇帝?自己先当皇帝吧!于是,这个皇帝最终会发现两件事:第一,他以后能听到的话都是他想听到的。他龙颜大说,以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也以为臣子都很了解自己、聪明、体贴,自己想说什么臣子都先说出来了;第二,他会发现,一只苍蝇停在了自己鼻子尖上,但下面的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敢指出来! 当然,不让质疑只不过是产生权变的母亲,权变还有一个父亲:屠杀。朱棣杀方孝孺十族是屠杀,文革其实也是变相的屠杀。经过不许质疑和屠杀,知识分子大都能够养成权变的习惯;而领导或决策者也能够心安理得的做自己爱做的事,同时又可以在决策的时候不动脑子:反正没有资格质疑的人都不会质疑了;质疑的一定是有资格的,所以只要有质疑,直接采纳就行了,而自己不用过脑子。 这样做的后果是整个社会的等级越来越森严,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思考能力越来越低下:因为思考没用,思考了也白思考,所以干脆不思考。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遭到了扫荡性的破坏,领导阶层用 50 年后的动荡换来 50 年的稳定,用 50 年后的低迷换来 50 年的发展,谁在乎呢?几个皇帝能在位 50 年呢? 然而,如果知识分子也学会了不许质疑和权变的话,那就真的是个悲剧。当你把门外汉的质疑与权威的质疑过分区别对待时,你就已经做不成爱因斯坦了。爱因斯坦说,我是如此的蔑视权威,以至于上帝给我的惩罚是让我成为权威。 从经济学角度,把门外汉的质疑和专家的质疑区别对待,是最经济的做法。也许经济学是科学,但科学肯定不是经济学。科学不是要研究哪种做法最经济,而是要研究哪种观点最真实。区别对待质疑的人,基本上已经把自己陷入了学术死地。 必须承认,门外汉的质疑十有八九是错的,但是对于一个专业人士来说,他应该有能力很快的知道哪些质疑是错的,哪些歪打正着的质疑是值得推敲的。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大浪淘沙,针尖上刻长城,有多少机会能够让我们去浪费?不要放跑每一个质疑。成天跟在大牛屁股后面跑的那些人,有几个成了大牛?豺狗总是跟在狮子后面检剩,所以豺狗做不了百兽之王。当一个学者的理想是做豺狗而不是做狮王时,他可能连豺狗都做不了,只能做猪头。 对质疑的区别采信,恰恰只适用于门外汉。门外汉没有判断力,在无法独立判断对错时,采信专业人士的质疑当然是最保险的。而专业人士对质疑区别对待看起来是很理性,其实是没自信。 当初《吕氏春秋》初成, 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人家可没说,一定要写过书的人才能来改,一定要秦国的人才能来改。即便是吕不韦妄图通过《吕氏春秋》达成他的政治目的,这也是何等的气魄和自信? 韩信出逃,假若萧何因为韩信从来没有当过团长以上的官,就不去追韩信,天下是谁的还很难说。 科学史上,又有多少无名小卒给大师写信,成就了双方的佳话? 大家都不是天才这个假设看起来很谦虚,其实是很不谦虚的。它的基调是,我不是天才,所以你也不是天才,没有天才。这种态度当然不能发现天才的了。真正诚恳的态度是,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世界上有天才,也许天才就在我的身边。我不能肯定张三是不是天才,但我愿意给张三一个机会让他展现才华。这种态度,才能发现天才。 而大家总是愿意在天才已经证明了自己是天才之后才愿意给天才机会,他都证明自己了,还需要你再给机会么?所以雪中无人送炭,锦上拼命添花。 回过头来说,一个国家的制度,任何人都有资格质疑。本科生还就是 能质疑 博士生的水平,博士生不服可以,拿成果来,拿出文凭之外高于本科生的水平来,那样就能堵住本科生质疑的嘴了。甚至再进一步,任何人质疑的力度应该是等同的;唯一有区别的是,在决策时,当多方意见势均力敌时,决策者倒是可以根据质疑者的身份和经历考虑选择性采信:选择那些有经验、有亲身经历的人的意见。 而那种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人就没有资格质疑的观点看起来很理性,其实是很野蛮的。它等于是贩夫走卒不能谈国是的延续,是一种身份歧视,是新等级观,他把小圈子里的人继续圈在小圈子里,把圈子外的人彻底挡在圈子外,让圈子里的人可以继续合理做着合理不合理的事情,而让圈子外的人安于现状,无从辩驳;也许它能维持一种稳定的秩序,但社会将停止不前,因为社会没有冲突了,没有不同的声音和思想了;也许它对某些个人某些人是有利的;但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有害的。 与之对照的是,对待质疑者和质疑者的态度,才是显示一个学者和领导水平的标杆。那些自信、谦虚的学者和领导,才能冷静、平等对待各方面的质疑。他们当然知道,有的质疑是善意的,有的质疑是恶意的,有的质疑是有水平的,有的质疑是业余的;但他们从来不会鄙视质疑和质疑者的身份,这才是从谏如流。 如果一个学者连质疑的水平都分不清,竟然要靠质疑者的身份和经历去判断质疑的水平,他还配称为一个学者吗?难道学术不首先靠学术观点本身的对错优劣,而居然首先要靠学术观点持有者的身份来判断吗? 一个聪明人不应该去 质疑 质疑自己的人的身份;而同样,一个聪明人应该在深思熟虑后再提出自己的质疑。 安哥问: 我们有不权变的知识分子吗? 无趣男说,有,但当他质疑你的时候,你在质疑他的身份。 如果知识分子都还在质疑什么样身份的知识分子才有质疑的权利,我们又拿什么去培养和留存种子呢? 我观察很多学者都有类似观点,因此撰文给大家去魅。
个人分类: 哲思|4891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且坐看云卷云舒
blsm 2008-10-29 12:52
博客大赛总算进入了真正的实战状态,相信关注科学网博客大赛的各位博主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每个人显示的浏览量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下滑,包括一直宣称自己在某博客上访问量很大的Neil。 于是乎进入博主网站,当我们选择打开所有的文章时,遍观每个人的博文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个真的很有趣的现象,以不同IP访问量计算浏览量后和之前的界限真的是一目了然。由此反观科学网的编辑们真的是高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无之,每个人前后不同的浏览量还是透出了些许讽刺的意味。 于是,参赛博客之中透出一股浮躁和反浮躁的气息,“务实”的同志们在找人帮投票,“较真”一族则在大批浮躁之风!更有甚者某君提出“放弃”一说,后来才知原来只是一爱冲动的青年,一MM一劝就马上高兴起来,原来此君只是博一噱头罢了。。。。 细观各博主这几天的举动,真得可以品味很多人的心境,看着别人忽忽长的投票数,我也真得很想让众多身边或以前的朋友以举手之劳顶我一票,可是后来想了想最终还是放弃了。科学网已经都是实名了,再那样又有什么意思呢?前日看到其中某君一个写电影的博客,单篇访问竟过3万,有一个的评论竟达30多条,过去一看,却是分别是小X多个换名发的无聊评论,真是无聊至极啊,如此评论,我宁可删掉,真正的评论是和博主博文的互动! 很多人倦了,那是因为太在意得奖,其时短时间访问量的上升又何妨?博客大赛后并入科学网后,再回看我们自己的参赛博客很多人的不就是小丑行为吗? 且坐看云卷云舒吧,在科学网写博,参加博客大赛,经历这样的事,也是一种心的历练吧,至少多年后,若科学博客仍在,那这里将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这段岁月!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37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博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blsm 2008-10-26 15:09
科学网青年博客大赛历经开幕式的“盛况”,再加入延长注册时间等一系列“救市”措施,在“湖X大学”的强烈支持下,最终在数目上顺利通过600大关,可喜可贺啊! (估计科学网的ID又会出现在我的访客名单中) 按科学网博客大赛安排,报名系统将于10月26日(本周日,即今晚)24:00正式关闭,10月27日00:00至18:00将进行选手资格审核。届时估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个博客因没有写一篇博文或是没有写够3篇参赛博文的底限而最终关闭,保守估计科学网最终参赛博客将不足400人。 奖品如此丰厚的科学网博客大赛为什么响应的竟是如此之少呢?当然与科学网对注册用户的限定有很大关系,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全国之内,符合条件者数十万之众应该还是有的,然而参赛的竟然了了。 写博花时间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写出速度太慢,但那次我看到“Neil”在他的评论回复中提到自己是两个小时码的字,我意识到我的产出速度应该还是不慢的,呵呵。 你每天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 是啊,每天你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你都用电脑来做什么了?聊天,看无聊电视,进BBS,打游戏如此算来,写博花点时间不也很好吗? 在科学网写博是为什么? 分析一下科学网已经注册的博主的文章,进而推测一下博主写博文的动机,可以说80%的趋动力来自于科学网丰厚的奖品?可是扪心自问一下,你写的博客配得上得奖吗?转贴,生活流水帐,一张小图片。。。如此等等,我倒觉得不如不写,否则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又占了科学网博客的空间,奖也没有得到,还不如看个电影放松一下。。。就如同我们做科研的写文章,虽然在初期可能也写不出多么高层次的文章,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产出,发些写着自己大名外加导师大名的破烂文章,到头来不光丢了自己也辱了导师,真不如不写!科学网博客写作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写成自己真实的感受来,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来,别简单的拿些转贴来胡弄我们好吗?哪怕你写一句自己的评论呢? 所以我觉得在科学网写博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其实我觉得得不得奖倒是次要的,毕竟得奖的只是少数,但既然在科学网博客开博了,就认真写,有想法的时候多写点,没感觉的时候少写点,因为可以肯定的是自己不认真对待的肯定与奖项无缘,既然这样您费那劲开这博干么呢?既没得好处更重要的是坏了自己的名声,要知道这里可是实名啊! 把这里当做一个心灵的小小空间,留下自己的一些回忆,写出来与大家交流,难道不是很惬意的事情吗? 博客初期我也曾经为了提高访问率而悄悄地自己刷过自己的博文,可是我后来发现不管我怎么努力,也不能进入“24小时博文点击排行”那里面,因为没有不同IP访问,于是乎我不再这么自欺欺人,我更多的访问别人的博客空间,真心地留下自己或批评或赞同的评论,慢慢地我发现博客的访问量上来了,而我的博文也几次进入“24小时博文点击排行”,而且更为自豪的是10.16那天我的博文再次进入排行榜第三,同时 博文中的图片 被引用,下图为证哦 题外话: 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近大赛团体赛组团活动开始了,我发现科学网上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每个人所属的院校不能方便的看到,打开一个人的博客发现不错,想看一下是哪个单位的,却无法找起,唯一的办法是从已注册博客中一个个查起,从600多个注册人中去找,这实在是一个缺点! 另外我一直不明白的事,中国的文字习惯于首行空两格写起,为什么博客空间每次都默认顶格,我记得以前的SOHU上的博客也是这样,不知是技术问题还是??
个人分类: 评头论足|302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