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普氏原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动物的警戒行为:现状及展望——动物警戒行为研讨会小结
热度 15 woodenson 2012-6-6 15:09
动物的警戒行为:现状及展望——动物警戒行为研讨会小结
5月24日,我们在南京大学南苑宾馆组织了国内动物警戒行为研讨会。在最近的五六年,动物的警戒研究成为行为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根据我不完全的统计,从2007年至今,国内发表于SCI期刊上的动物警戒行为论文达到了近20篇,而且似乎这个增加的趋势还在继续。有介于此,我们邀请了国际著名的警戒行为学研究学者Beauchamp和国内的行为学家蒋志刚研究员等,组织了这次研讨会。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国内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对于警戒行为的关注和研究。 参加会议的除了南京大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组的师生外,还有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蒋志刚研究员、李春林博士,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王智博士,昆明动物所伍和启博士、孔德军博士,新疆生地所徐峰博士,西藏生物研究所杨乐先生,北京林业大学贾亦非博士、焦盛武博士、曾晴博士,江苏林科院的丁晶晶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的谢富安先生等。 会议共分为两个专题,上午是鹤类的警戒行为,下午是有蹄类的警戒行为。上午的鹤类研究进展共计4个报告涉及4种鹤类,内容包含了丹顶鹤与灰鹤的警戒行为同步性、黑颈鹤的警戒行为、鄱阳湖白鹤警戒行为的集群效应及同步性、白鹤在次优越冬生境中的行为特征;下午的有蹄类研究进展共计3个报告涉及麋鹿、北山羊、鹅喉羚、普氏原羚等5个物种,内容分别为麋鹿的警戒行为要素、新疆野生动物警戒行为进展、普氏原羚的警戒行为等。除此之外,会议还展示了Beauchamp博士的报告Antipredator vigilance: Challenging the assumptions,蒋志刚研究员做了会议总结On vigilance.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人员,基本都是一线的青年研究学者。通过交流,我们也有不少的想法,这里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想要确切的定义动物的警戒行为,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仅仅从功能的角度而言,能够引起动物对外界捕食风险或者干扰产生反馈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可以称之为警戒,比如抬头扫视、侧耳倾听。然而实际研究中,我们仍旧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指标或者评价标准,抬头扫视是多数警戒行为研究学者认可的一个标准,尽管抬头扫视也可能具有其他的功能,但警戒应该是这一行为的主要功能。动物的一个行为往往具有多种功能,而为了研究所需,有时我们只能取其主,去其次。但如同会议总结时蒋老师所谈到的,抬头扫视是警戒,而且目前的研究基本都用抬头扫视作为警戒的定义,那么研究侧耳倾听就有更重要的研究价值,它对于增加我们对一个物种警戒行为的全面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目前国内对于警戒行为的研究,还多集中于简单的描述集群效应以及伴随的性别及风险效应。集群效应是指动物随着群体变大警戒行为比例随之下降的现象,目前在多数物种中都呈现了这种变化,比如普氏原羚、藏原羚、鹅喉羚、丹顶鹤等,解释的原因多包括了探测效应及稀释效应。而性别机制中,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倾向,有些物种中雄性明显高于雌性(如藏原羚),而另外一些物种中则相反(麋鹿),如果说雄性高,我们可以解释为雄性为了维持领域或配偶,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警戒;而如果雌性高,则可以解释为雌性弱小,且需要保护后代,自然也需要更高的警戒水平。至于风险效应,无论是真正的捕食风险还是潜在的人类干扰,通常的研究都显示动物会随着风险增大而增高警戒比例。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应该说只是刚刚涉及动物警戒行为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在此之后,应该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对于性别中,可以涉及包括社会等级、繁殖状态等。 第三,鹤类的警戒行为似乎与其他物种有所差异。因为鹤类通常具有明确的家族概念,如越冬丹顶鹤基本上就是以三到四只的小家族存在,那么他们的小家族警戒可能更多的会存在协同警戒。而通常多数物种中,这种协同警戒是较少存在的,也就是说,物种的亲缘关系应该会影响到其警戒行为模式。那么,这就需要在更多的物种中进行验证,尤其大型的鹤类,如黑颈鹤,是否黑颈鹤中也存在这种协同警戒。同样的,在通常都是集大群生活的灰鹤和白鹤而言,可能又会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 第四,国际上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或者说是趋势: 1、动物的警戒是否具有个体特征。或者简单来说,是否有些个体天生就偏好警戒,而有些就天生呆滞。动物的个性研究在最近的几年成为整个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一个大热点。2010年在澳大利亚perth参加国际行为生态学大会,有几个专题都是关于动物的个性研究。那么,是否警戒水平也可以作为动物个性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动物的个性是否是一个稳定的行为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去验证。同时,如果能够继续深入的话,我们能否建立其动物个体的警戒水平和它在种群中的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是否动物警惕性越高,他的生存率就越高;抑或获得配偶的机会就越高?如此等等。动物个性研究是一个新的方向,无论哪些方向,应该都能出好结果。 2、动物警戒行为的时空格局。动物的警戒行为应该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那么其随时空的变化趋势又如何呢?如果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个体水平上的物种的警戒行为是一个随机过程,如果一直缺乏有效的刺激机制,那么物种警戒的间隔或者说发生的频次应该会逐步降低。而在群体水平上,物种瞬时警戒格局,应该也会呈现波峰波谷,甚至我们应该可以计算出不同群体大小的波长。 3、动物警戒行为的同步性。05年之前的研究,基本都假设群体中个体的警戒行为应该会独立于群中其他个体,而这个假设应该说并不成立。一系列的研究都显示,个体的警戒必然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其影响的方式可能存在种间差异。如前所述,家族群的物种,可能会存在协同警戒,而其他物种或许更多的是同步警戒。但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协同警戒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会议合影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9949 次阅读|41 个评论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热度 2 woodenson 2011-8-2 12:54
也记西安行为学研讨会
7月24-27日,陕西师大、北京师大、中科院动物所承办了第一届亚太整合行为学暨第三届动物行为学培训大会,其实,与其说是大会,还不如说是论坛,虽然参加的人也不少,但规模相较于兽类学或者鸟类学会仍显单薄。就着王德华老师的会议记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70046 ),俺也说说我的感受。 这已经是第三届国内的行为学会议,第一次是在北京,2007年12月,第二次是在合肥,2009年11月。三次会议,规模都不太大,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国内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人员甚少。给学生上课时就多次说过,国内的行为学其实更多的是以濒危动物为对象目的多为保护的行为研究,大熊猫、金丝猴、普氏原羚、藏羚羊等等,脱离了濒危动物,基本可以说没有行为学(俺这里指的是欧洲的ethology)。所以,真正从事行为学机理研究的人,国内少之又少,经费来源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不过伴随着三次行为学会议及相关培训班的举办,已经开始有不少新鲜的内容加入,比如上次合肥会议召开时华南濒危动物所张礼标的犬蝠口交研究、张知彬及张洪茂等所作的鼠类种子传播等。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除了个别报告外,其余均为英文报告。对于作报告的人而言,这是件好事情,学习用英语进行组织和表达,不过对于多数都是研究生的听众而言,理解可能就成了问题。我自己也是这样,相关内容的或许没大问题,研究方向稍远一些,基本就跟不上演讲者的思路了。私下里也和几个朋友聊天问过,英文的报告虽然看起来上档次,但理解确实会有偏颇。当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专业词汇量也太过狭小。 我的学生郑炜也做了一个报告,虽然报告的内容很简单,麋鹿的集群效应,但她还是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报告时,孙立新和Hare教授都提了几个问题,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这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不过如王德华老师所言,或许是因为语言问题,或许是因为提问习惯,报告后除了几个知名的教授和个别人外,提问者寥寥。我也没有提问,有时倒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觉得可能私下交流更好。但学会提问,确实应该是研究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会议之余,我们也去游逛了西安的几个著名景点。骊山、兵马俑、秦陵地宫、华清池,对于景点,感叹居多;而对于导游的伎俩,恼恨居多。最后一天,去了华山,先是排队接近三个小时才坐上缆车,直达北峰,那时已经接近下午三点。之后由北峰到擦耳崖,五云峰,金锁关,到西峰,时间已经接近五点,看看时间有限,沿原路返回至北峰。或许是来之前就知晓了华山之险有了心理准备,北峰西峰西峰北峰一个来回,竟然丝毫未觉出险从何来。本意是在北峰缆车下山,但排队人多,我们于是步行下山。一阶一阶走来,方才发现,华山之险竟在登峰之途。虽然登峰途中风景不如峰顶,但险峻却远超峰顶。比如,接近90度的天梯,一道连着一道,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下山已经七点,膝盖接近不能弯曲,确实是累,时至今日,登华山后的第五天,两腿仍旧酸痛,看来,还得恢复几天啊。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1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最近接受的两篇文章的摘要
woodenson 2009-12-7 09:40
上个月,Journal of Mammalogy接受了Mixed-speices groups of Przewalskis gazelle and Tibetan gazelle的文章,这个月,四川动物接受了 可可西里青藏铁路沿线的夏季鸟类多样性,这里上传摘要,待全文正式发表了再传pdf。 1、 NON-RANDOM MIXING BETWEEN GROUPS OF PRZEWALSKIS GAZELLE AND TIBETAN GAZELLE Zhongqiu Li ab , Zhigang Jiang b Guy Beauchamp c a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of Zo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b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 China c Facul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ontral , St-Hyacinthe, Qubec , Canada The Przewalskis gazelle, Procapra przewalskii , and the Tibetan gazelle, P. picticaudata, are two endemic, closely related and endangered ungulate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two species often occur in mixed-species groups in the upper Buha River of the Plateau. We studied the composition and size of their mixed-species groups over two years to determine whether such groups aggregate by chance and to determine a posteriori potential cos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mixed-species groups. Sex composi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were very similar in single-species groups of each species and given that population density was also similar for the two species, we expected that if mixed-species groups formed by chance, mixed-species groups would consist of an equal mix of the two species. While this was true in male and in mixed-sex groups, the proportion of Przewalskis gazelles was much larger than expected in female groups. In addition, mixed-species groups in the winter never included males of the two species. The results thus suggest that random mixing can be rejected in these two gazelle species. Mixed-species groups were larger than single-species groups of each species in all-female, all-male and mixed-sex groups suggesting that one benefit of mixed-species groups is a reduction in predation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larger groups. We also suggest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ixed-sex, mixed-species groups implies a potentially non-trivial risk of crossbreeding, which would represent a cost to the formation of mixed-species groups. 2、 可可西里青藏铁路沿线的夏季鸟类 李靖 1 ,葛晨 1 ,李忠秋 1 * ,徐爱春 2 ,李言阔 3 (1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2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 3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 330022) 摘要 : 2009 年 7~8 月,我们对青藏铁路沿线格拉段青海境内尤其是可可西里保护区段的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记录,该地区共计 50 种鸟类。其中留鸟 29 种,夏候鸟 20 种,迷鸟 1 种,国家一级保护 3 种,为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7 种,分别为猎隼 Falco cherrug 、燕隼 F. subbuteo 、红隼 F. tinnunculus 、 游隼 F. peregrinus 、秃鹫 Aegypius monachus 、 鸢 Milvus migrans 、大鵟 Buteo hemilasius 。铁路沿线的鸟类中,优势种为棕颈雪雀 Montifringillla ruficollis 和地山雀 Pseudopodoces humilis ,分别占到发现总数量 (349 只 ) 的 23.2% 和 12.0% 。常见种包括渡鸦 Corvus corax (7.4%) 、赤麻鸭 Tadorna ferruginea (7.2%) 、白斑翅雪雀 M. nivalis (6.9%) 、棕背雪雀 M. blandfordi (6.3%) 以及斑头雁 Anser indicus (6.0%) 。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3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拯救普氏原羚
热度 1 woodenson 2008-11-27 12:58
普氏原羚,又被称为中华对角羚,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濒危的一种有蹄类,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小羚羊!曾几何时,普氏原羚分布在中国广阔的西部大地,内蒙,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然而,由于人为猎杀、生境破碎化、狼的捕食等因素,这种高原精灵已然濒临灭绝,种群数量仅存数百只,且被分割为六七个小种群,零散的分布在青海湖周边! 我们愿意看着他走向灭亡吗?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普氏原羚,去保护普氏原羚,让这种中国特有的小羚羊能够长久的奔驰于高原之上! 2004年11月,我在青海湖湖东地区做冬季普氏原羚的繁殖行为研究,发现了这只被围栏挂住的雄性二龄普氏原羚!后来救助到鸟岛救护站,可惜由于在网上吊挂时间太长,三天后这只起名叫星星的普氏原羚就死掉了!解剖的结果显示,五脏出血!在高原高寒的恶劣条件下,普氏原羚一旦被挂在网围栏上,即使不被狼捕食,稀缺的氧气也足以让他们致命! 人类围栏普氏原羚 脆弱的三角 围栏,诞生于1994年。号称中国圈地运动的牧场承包,也缘于1994年。 最初的竖起围栏圈起牧场,是为了降低草场放牧强度,防治沙漠化,提高草场的初级生产力,恢复和保护草场,从而实现青藏高原牧区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有证据表明,围栏的产生的确对围栏内的草场的保护和恢复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家畜的管理,增加牧民的收入,于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围栏开始大规模大范围的在青海、西藏、甘肃等西部省区推广,不到十年的时间,青藏高原上的草场已经基本被分割完毕。 人类美好的初衷也许只能停留在围栏所能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更深层次的问题随着围栏的推广也愈加清晰明显的暴露出来。围栏的搭建,虽然对围栏内的草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此同时围栏外的草场则受到了更严重的破坏。这是由于草场的生产力是一定的,草场的载畜量是一定的,当我们限制了草场内的家畜的采食,无形中必然进一步增加了围栏外草场的载畜压力,而这就直接导致了围栏外草场的退化。围栏内外,一边是草,一边是沙,这可能就是围栏搭建后的典型景象。 更重要的是,原先广阔无垠的草原,现在由于无限蔓延的围栏,已经被人为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独立斑块,每个斑块之间以清晰的围栏作边界,栖息地破碎化由此发挥到极致。关于生境破碎化所导致的生态后果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等也许无需多说,因为这方面的文献汗牛充栋。我们还是只说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最适宜的生境自然是牧草丰美、靠近水源的草场。然而,草场围栏的建立,首先是压缩了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一条条,一道道,将普氏原羚死死的囚禁在了有限的空间里。另外,围栏也阻隔了普氏原羚种群间的交流,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种群的隔离与萎缩,长期结果是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的消亡。以元者种群为例,1996年约90只,1997年建立围栏,四年后也就是2001年,其种群仅有40余只,而2004年12月的调查则显示现有种群不足30只。第三,围栏建立起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普氏原羚挂死在围栏之上。围栏一般都高有1.2m,成年普氏原羚越过都很费些力气,幼年的普氏原羚几乎不可能逾越这道铁丝网。这次的星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从2004年9月到11仅两个月的时间里,被救护送到鸟岛救护中心的受伤普氏原羚就有五只,而这五只中仅有一只被救活。也许五只并不是很大的数目,然而这仅仅是被送到救护站的普氏原羚,仅仅是两个月,而且,死掉的是仅仅数百只规模的极度濒危物种。 当普氏原羚被困在围栏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将其解救下来。然而,无限的围栏,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守在一边,于是,一旦上网,它们面临的只有死亡:被狼吞噬,或挣扎至五脏出血绝气而亡。 其实,被围栏围困的又岂止普氏原羚,还有藏原羚,还有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众多生灵;其实围栏扼杀的又岂止是这些珍稀的物种,围栏导致的更多的可能是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围栏一定会导致这些后果,但现在也已经初现端倪。 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当普氏原羚面临着生死抉择之时,我们人类其实也正站在生存还是消亡的十字路口。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Final accaptance,小小的祝贺!兼论伦敦动物学报Journal of zoology
woodenson 2008-11-17 15:44
不出所料,在二修回去之后的三天后,第四篇sci文章正式接收! Title:Vigilance in Przewalski's gazelle:effects of sex,predation risk and group size 如下接收全文!希望看到的师弟师妹们也尽快尽早多出文章,出好文章! 14-Nov-2008 Dear Dr. Zhongqiu Li It is a pleasure to accept your manuscript entitled Vigilance in Przewalskis gazelle: effects of sex, predation risk and group size in its current form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of Zoology. First proofs will be emailed to you in due course, so please keep me informed of any change to your contact details. Please find attached an Exclusive License Form, which 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complete and return to: Lucinda Haines Journal of Zoology Editorial Offic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Regent's Park London NW1 4RY UK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further manuscripts from you in the future. Best wishes Lucinda Haines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Zoology lucinda.haines@zsl.org on behalf of Prof. Nigel Bennett Editor, Journal of Zoology 10月26日发在新浪上的内容 这两天正忙着修改投到Journal of Zoology上的一篇文章-Vigilance in Przewalski's gazelle: effects of sex, predation risk and group size。这篇文章其实在去年的这个时侯就已经成文,但由于开始抱的期望过高,先后投到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Behavioral Ecology、Ethology、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lbiology等动物生态及行为学顶级期刊都分别被拒。期间由于忙着找工作、照顾家小等原因,也懒得修改。9月初黄山动物学实习后相对清闲的一段时间,稍微改了下投到了Journal of Zoology。 这里,简单的介绍下这个杂志。JOZ由创立于1826年的伦敦动物学会主办,内容涵盖了动物学的几乎所有分支学科。JOZ的影响因子不是很高,仅仅在1-2之间徘徊,但由于其100多年的历史以及较大的发行量,始终是一个著名的动物学综合期刊。最近的二三十年,伦敦动物学会更是增加了其对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投入和研究,JOZ上发表的珍稀动物保护研究的文章比重也不断增加,关于普氏原羚研究中的几篇重要文献均发表在JOZ上。 当然,选择JOZ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JOZ审稿周期非常短。我第一次投到JOZ上的文章大概不到一周就给了意见(是退稿),第二篇是40天的时间,然后修改返回去大概10天就接收了。这篇文章是9月11日投出,10月15收到审稿意见,只是很小的改动意见,我想这次改回去应该就能接收了(自己这样认为,没准还会被拒的,呵呵)。所以对于急着毕业需要文章的人来说,这种杂志应该是首选的。 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倒也无需详细介绍,主要就是利用焦点取样法,研究了性别、捕食风险以及集群大小对普氏原羚警戒行为时间、频次、周期的影响,等真正发表了再说啦。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5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