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境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首好歌
levinliu 2009-12-15 17:17
醒世咏 演唱:耀一法师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很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垮伶俐,无自从容定主张。 陷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合剂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早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本来想把歌曲也传上去,但是文件太大,传不上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互妥协是一种生活【外两则】
dongping2009 2009-12-13 16:47
相互妥协是一种生活 今天上午,在带孩子去一个周末的英语口语班之后,按照我们前两天的约定,课后便带孩子去一个玩具店,买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说起来,这也是对于孩子这一段时间良好行为的一种肯定。 于是我们一路向那个玩具店走去,孩子觉得很高兴,一路蹦蹦跳跳。 大概走了20分钟,我们到达了那个玩具店。 这个玩具店很大,店里的玩具品种琳琅满目,价钱从几元、几十元、一直到超过千元不等。孩子很清楚,能够争取到来这个玩具店,并买上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的机会,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也是自己与爸爸妈妈争取与妥协的结果。所以在看到那些标价超过100元的玩具前,尽管内心感觉到很喜欢,停在那儿仔细地看,有时候还会回过头来,盯着我的眼睛看上一会,仿佛要从我的眼神中读出什么。 但孩子看到我坚定的、没有任何退让表情的眼神之后,根据其以往的经验,知道再与我讨价还价,大概也达不到任何新的结果。于是一番犹豫踌躇之后,便又挪向了下一个目标玩具。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穿梭、比较之后,孩子最终确定了几个小玩具,总价格84元。我们之间也达成新的“妥协”,不足100元的那部分——16元,可以留待以后,孩子再买玩具或者其他喜欢的东西时,补充使用。 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孩子与我互相猜着字谜,例如:虫子钻到门里面,打一字,等等等等。 黑白分明是一种境界 据说孩子一生下来,来到这个世界,眼中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只是逐渐逐渐,接受到五彩缤纷的不同颜色,并且除了黑白之外,明白这个世界还有灰色。 孩子渐渐长大,少年壮志、青年豪情、壮年沉稳,直至老年蹒跚。年老时又返老还童,老小老小——不仅仅鹤发童颜。 正所谓:老来已了无牵挂,当然是黑白分明。 与狼共舞是一种智慧 除了老人与小孩的阶段,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与这个社会紧密地接触,五颜六色、优劣并存。有人类,也有狼群。 生活中能够与狼共舞,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个人分类: 至亲至情|4326 次阅读|9 个评论
谁的境界高:市长禁代表买春,妓女用免费服务反击
大毛忽洞 2009-12-8 14:58
谁的境界高: 市长禁代表买春,妓女用免费服务反击 哥本哈根市长禁与会代表买春 当地妓女反击 据外媒报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市长在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寄发明信片给市内各饭店,要求会议期间不要帮各国代表召妓,也呼吁与会代表不要买春。当地妓女立刻反击,扬言准备为能出示这些明信片的各国代表免费服务。 显然,妓女的境界比这位市长的高。 如果这位市长能给妓女们发个红包, 让她们在会议期间在家休假, 这可以显示出这位市长的境界。 如果这位市长用自己的钱给妓女们发红包, 让她们在会议期间在家休假或者出去度假, 这更显示出这位市长的高风亮节和最高的境界。 这位市长没有想到妓女的境界会比他的高, 妓女们要免费为代表们服务, 而且是免费为国际代表们服务, 这是种什么精神? 最起码也是免费为世界代表服务的精神! 国际在线 12 月 8 日 报道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即将在丹麦首都 哥本哈根 市举行,市长蕾特 毕杰芮加德日前寄发明信片给市内各饭店,要求会议期间不要帮各国代表召妓,也呼吁与会代表不要买春。当地妓女立刻反击,扬言准备为能出示这些明信片的各国代表免费服务。 德国明镜周刊 4 日报导,哥本哈根市议会配合毕杰芮加德市长,向当地 160 家饭店寄发明信片,呼吁不要召妓。 当地妓女表示,市议会无权干预她们的事。 性工作者利益团体 发言人苏珊 莫勒说: 这是公然的歧视。她表示,政治人物为难性工作者,不公平且该谴责。 ( 本文来源: 国际在线 )
个人分类: 屎壳郎:环保而哲学|4745 次阅读|5 个评论
武者的遐思
baohaifei 2009-11-9 09:07
武者的遐思 鲍海飞 2009-11-9 人常道 ,武者粗也,其实不尽然。在中国武术史上有一段佳话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不管它是真是假,尤其值得人们的思考,那就是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和八卦掌开山鼻祖董海川的三次比武较量的传说故事。 在清光绪年间,直隶广西府永年县南关的杨露禅 ,从小就是个武迷,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学会太极拳,终成正果。不久,杨露禅到当时的北平闯荡,后经过刑部侍郎武汝清推荐进京到瑞王府授艺。杨露禅其貌不扬,中等身材,京城内武林高手不服,纷纷寻上门来比试,结果都不是杨的对手,杨露禅由此名声远扬,人称杨无敌。这下惊动了深居内宫另一位武林高手,一代八卦掌开山鼻祖董海川。于是引来了传说中的三次比武。 第一次比武较量是在电影表演艺术中所表现的那样,而这也是最吸引人的纯武打版本。但见二人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肉搏战,你来我往,拳打脚踢,然后上升到各种兵器;最后打到梅花桩上,二人不分高下。观众最喜欢看的就是这样的情节。 第二次比武就更不同寻常了,是二人开始比拼内力。先是董海川送给杨 露禅一件薄如蝉翼的真丝大衫,并附有一纸条留言:送此应时衣,请君莫嫌弃!而当时的季节正值三九隆冬滴水成冰的时候。杨露禅略微一沉思,这薄衫不是明摆着要试我的内功吗?他于是脱掉皮袍换上真丝大衫,就在那三九隆冬的北平街头巷尾穿梭来去。这件真丝大衫他一直穿了近一个月才脱下来。这下可惊动了北京城,谁见过冬天有这样的壮汉!不久,春去夏来,在一个炎热的三伏天里,董海川也收到杨露禅送来的一件厚老羊皮袄,并附书信写道:隆冬送衣人情重,三夏还裘意更浓。想见庐山真面目,冷暖相宜各不同!董海川一看顿时也就明白了,当下就穿上这老羊皮袄,整整穿了一个三伏。 最后一则故事则是相当富有禅意,有趣,也更为引人深思。其中一则是二人在一个小院落里面,各居一隅,相对站立,持续了三天三夜,没有交过一招一式比赛就结束了。另一则说的是二人见面,互相拱手致意,就在两个人接手的瞬间,二人已经完成了较量,外行根本看不出来,随后,二人莞尔相视一笑,然后手携手,踏入室内,促膝相谈,据说谈了三天三夜。谈的东西外人当然不知晓啦!不过肯定是二人相见恨晚,举酒当歌,论天下武学之真谛,问天下华山论剑终究谁是英雄。 显而易见,拳打脚踢的比赛结果是,两人肯定是手上一边打,脚下一边踢,嘴里一边骂。二人鼻青脸肿,伤胳膊伤腿,回家后可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疗养,轻则数日,重则半个月一个月的治病疗伤。严重的话,那后果就不得而知啦。这种肉博之战其情形可想而知,如同街头巷尾的泼皮一般,没有任何两样,什么宗师,鼻祖,可能连鼻子都没有啦!拳打脚踢下乘拳。 内力比拼的结果可能要好一点,毕竟,两个人都不会受皮肉之伤,顶多人们会觉得这是两个神经不太正常的人罢了。你想想就知道了,一个人大冬天穿薄纱衣,另一个人大热天穿着棉袄,谁知道其中的奥妙啊 !比拼的最终结果,因为是内力比拼嘛,失败的一方会受到较大的内伤。可能一个得了重伤风感冒或者什么伤寒之类的病,另一个也可能患上了热伤风感冒或者什么猩红热之类的病。 促膝相谈则表明两位大师早已经洞察武学的经纬了。因此,拱手抱拳之间两人功力早已经互相知晓啦。而岂能是凡夫俗子用一招一式所能理解和描绘的。两人相持站立虽无一招一式,但是二人身上已经没有任何破绽可寻了。真正的大师境界! 体悟那武战与文战,还需要数日的连战吗?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要以功夫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愿天下英豪深思之。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武者无刀兵气,书生无寒酸气,女子无脂粉气,僧人无香火气,便是世上不可少的人。
个人分类: 随想|38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孟立锋:学医三昧
sheep021 2009-8-25 14:37
学医三昧 (孟立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近代大学问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关于王国维所述的这三境界妙论,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每每吟诵,但觉朗朗上口,意蕴优美,然对其意,尚隔一间未达,对其所述境界更是体悟朦胧,虽终日潜心思索,不得甚解,乃求诸自身,结合十年学医经历及诸多老师的启悟教导,反思映照,似有所得,遂不揣愚鲁,凑集片言碎语,以期有益于同学。   一曰不可学。初入医门,望洋兴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卒难诵记,其中所蕴义理,更是与所具知识背景,格格不入,对所学知识,只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忧者乃见中医学所及方面甚广,病多方杂,似毫无头绪,古今医书,汗牛充栋,且多古文,字词难解,披阅甚难,不知从何处着手,只好终日死记硬背,至于理解,更是云里雾里,一团乱麻,只学得了些许皮毛,所谓窥管而已,于是乃信: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此期几多彷徨,几多迷茫,举目四望,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随所学渐广,终日耳濡目染,渐渐开阔了眼界,登高望远,瞰察路径,认清前人所走过的道路,确定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方向。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同身受。   二曰不可见。后学数年,稍有所得,渐入门径,忆及扁鹊饮上池之水,乃具隔垣视物之能,遂羡慕不已,后又虑及此乃传记所传荒诞不经之语,卒不可信,遂乃作罢。于医学大体,稍有所识,但谈及运用中医于临床,尚是朦胧。后耽嗜经典,觉其中意味无穷,于其篇章词句精辟处,莫不顶礼膜拜,叹其能以神圣工巧之语述其所论。最佩服者乃《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对神的论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更有后贤,才高妙识者,不断阐扬经义,揭其幽微,使得经典更加魅力四射,先贤徐灵胎于经典曾赞曰: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至此乃悟,扁鹊所饮 上池之水,想必是先圣所传之经典,扁鹊将经典所述之至理,已心领神会,完全融于其身体血脉当中,使其目明心开,俱视独见,心中湛然明朗,于病情,明察秋毫,提论治,毫发不爽。医者临证,倘能以先贤经典为据,省疾问病,心中自有着落,患者虽千人异面,病情则昭然若揭,毫无遁形,而不至于雾里看花,云中望月,于病症相遇而不相识。能于不可见之处见其所当见,心中了了,目无全牛。然能到此等功力,必需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上下求索,要有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积数十年之学力,以得慧然独悟,俱视独见之能。   三曰不可言。此境已是对医学有全面系统的学习,更有扎实的经典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临证经验,造就敏捷的思维和反应,是整体水平的体现。于病情一会便知,不必多言。 对至理的领悟,已入佳境,对其至美之处,却无法言说 , 因为言则不遍而有遗漏,倒不如任其自然,不言而体会其意境。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则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种功夫,我辈恐难企及。曾读到清朝名医张璐在描述医者水平时,要能看到空中鸟迹,水中鱼游。火候方到。 初见此语,不信其言,心中暗笑,此说无凭,后随学识临证渐多,方悟此语蕴有至理,乃感惭愧于当初无知,方知斯道细如毫末,未易为浅人言也。现在也只是理解了古人为何将医学称为医道而已。于不可言之境,倘能功夫到家,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怡然自乐,欣喜恬适。   寻得医学门径,已是难事,登堂入室,得窥其奥,更不易得。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永远是学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断学习,多闻博识,精勤不倦,才能使学问与日俱增。读书、临证、参师、悟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中医学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亘久存世,惠泽至今,我们有责任把她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前面的路还很长,文末以诗人屈原之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同道共勉!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2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仰望星空的人生境界
可真 2009-6-9 13:34
做人做到雷锋的境界,则忘己也;做官做到华盛顿的境界,则忘官也;做生意做到包玉刚的境界,则忘钱也;做学问做到陈景润的境界,则忘物也如此自我沉浸于其所事之业,自我实现于其所乐之事,则自然而自由矣。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428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王国维于学术境界的睿识与历练
seacat 2009-5-25 08:09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如果我们去观察遗存的 王国维 先生之照片,可以看到他虽然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但有一样却富有象征性,这就是他的一副眼镜是新潮的!就在这副新潮的眼镜后面,是两道犀利的、挑战的、傲气的目光!这双眼睛的后面就通向他的一颗灵动的、卓越的、追求新境界、大境界的心灵!   王国维的学术境界太迷人了,你一踏进 王学 的宫墙之门,就迎来庭院深深,松柏参天,花果飘香!这里有他亲手创建的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史学的殿堂等等,一座连一座,美轮美奂!当你流观这些殿堂时,你会惊讶、赞叹、折服他的智慧、原创力以及建构的境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学术大师之魅力,而且王国维又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还是属于世界的!   王国维没什么学位,中等文化程度,不是硕士,也不是博士,更不是博士后,他完全是靠孜孜不倦地自我奋发、刻苦。他认识到非常重要的东西: 学术的灵魂在于境界。 为什么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一百年之前,建筑起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里程碑,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就在他把握了学术的灵魂是境界。    境界是学术的灵魂   青年王国维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句话,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名言连缀成 三境界 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青年王国维,是英气勃勃的诗人、哲学家、美学家。他有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当他深入体味晏殊的《蝶恋花》、欧阳修的《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的三首词时,突然灵光照彻,发现了人生的大美、大哲理、大境界。他把本来不相干的三句话连缀成 三境界 说,从而玲珑剔透,成功了一个美妙的经典语言!《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我们应当追问:王国维怎么会作出这种 三境界 说的?他是怎么串联起来?怎么激发出来的?   如果我们走近当时年轻的王国维,会发现他正踌躇满志地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再走进他的心理空间,我们会惊讶王国维当时的心中活着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哲人,这些曾是王国维的精神导师!   王国维深入研究过的,有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大哲人,有屈原、陶渊明、杜甫、苏东坡等大文学家。王国维又深入研究过许多的外国哲人,有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德国的康德、叔本华、尼采、席勒、歌德,有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培根、休谟,有俄国的托尔斯泰,有荷兰的斯宾诺莎,有法国的卢梭等等。王国维在自己编辑的《教育杂志》中曾经为许多伟人写过传记或评论。王国维从这些伟人中发现,他们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这同时也成为了年轻的王国维、乃至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与座右铭。王国维的一生就是依循 三境界 而行进历练,而终至巨大成功的。时代最终造就了王国维,而王国维也最终多维度地造就了 20 世纪的一代学术时势。在王国维短短的学术生涯中,他就涌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具有震撼力并影响久远的学术洪波大潮!   王国维在 1904 年 28 岁时发表《红楼梦评论》,掀起了第一个学术的新潮,标示出 红学 研究的新向度!王国维开创了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学观念来分析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先河,开创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王国维在 1909 年 33 岁时发表《人间词话》,提出了 境界说 这一核心的新理念,这是对于传统文学评论的理念革新。王国维在 1912 年 36 岁时发表的《宋元戏曲史》,郭沫若说: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王国维后来告别文学、美学、哲学后,他继续掀起一个又一个学术的新潮!他在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上都是公认的奠基人! 1917 年 41 岁的王国维发表力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郭沫若赞扬: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历史学的开山!   不仅如此,王国维还是大教育家、考古学家、逻辑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版本目录学家等等。比如,他一百年前就率先提出了在德育、智育、体育之外,还有一个美育的问题!这是何等的睿智!他的学问就像一颗大宝石的每个切面都发出耀人的光芒,又像涌动的新潮应合着世界的潮流!    三重境界的历练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王国维如此激赏这种意境?因为此意象太符合王国维的所见、所思、所为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这正与王国维的观察相同,当时是一个世道巨变、学术剧变的时代,是旧学蜕变为新学的时代,是国门洞开的中外学术碰撞的时代。然而也正如王国维指出的,当时中国是暮气沉沉的学术界!王国维是学术新潮的先觉者,他确实 一叶知秋 ,在 一叶 的飘零中觉察到秋天的到来;他更能知道秋天后的冬天以及紧接着的是烂漫的学术春天。   因此,他要独自去寻找学术发展的道路,这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民族的学术。他又十分欣赏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种意境,因为太密合王国维的逻辑了。王国维就在寻找着道路,而且确实是 独上高楼 般地寻找, 一个 独 字真实地成了王国维艰苦寻路的写照 。他曾指出,当时学界尚未觉醒,昏沉麻木,毫无朝气;因此他必须独立观察,独自思考,独辟蹊径地去创造伟业。   同样,一个 高 字也密合了他的寻路情况。他确实能够站在民族命运的高度,同时又是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去瞻瞩,去寻路的。诗句中的一个 望 字也颇可以玩味,王国维在登高望远地寻路,要 望尽天涯路 。这 天涯 不仅是中国的,并且是放眼世界之 天涯 ;不仅仅是当下时空的,而且是古往今来的 天涯 。   于是王国维出色地揭示了那一时代的学术特征: 第一,学术必变的时代;第二,研究自由的时代;第三,最大发现的时代;第四,西学东渐的时代;第五,中学外渐的时代;第六,学术 三无 的时代。   再让我们来听听王国维这位先觉者的声音吧!虽然已经是 21 世纪了,但是他在 20 世纪初的声音还是那么生动有力,那么能打动人!    王国维说:时势在变,国势在变,学术当然也在变!如今已非教权专制之时代,而是研究自由之时代。 王国维热情洋溢地讴歌: 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 他又揭示出规律 :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王国维敏锐地总结:当时有几大发现: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文献;内阁大库之文书档案;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这些新发现所产生出来的 新学问 ,都足以显示重大的学术价值,为以往所不能比拟。   王国维说: 学术 三无 ,学无新旧之分,学无中西之分,学无有用无用之分。 从近代以来,人们经常争论 中学 、 西学 ,哪个重要,哪个为体、为用,等等,至今不休,王国维超越其上,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王国维说:学无中西之分, 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有兴者 ; 学问之事,本无中西 。这就是王国维的卓越的世界眼光、超前的学术的国际化理念!学术又没有有用、无用之分别。王国维说,学术要去求索自然、社会、人生的真相,因此 非由全不足以知曲 , 非致曲不足以知全 ,如此则每一种学术都有用。然而一直到今天,还有人们认为学哲学无用,学文学无用,学文科无用,等等,相比之下,王国维的眼光是深邃的。   王国维还科学地预言:当时中国的一些新学问必将逸出国界,具有国际性质,将合全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你看看,王国维一点都不保守,不因为甲骨片、敦煌宝库是我们中国的,就由我们中国来研究,研究到它透了,再给外国人研究,他不是的。   由这样的时代而反察自身,王国维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1 .自任学术之使命; 2 .与学术时代同步; 3 .开拓崭新的学术; 4 .从旧学走向新学; 5 .中学与西学汇通; 6 .智慧地学术流转。   王国维抓住时代的契机,找到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新路。他青年时期走用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相化合的路径,开创学术的新境界。他中年后在 五大发现 中的三个方面,即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作出了辛勤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是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王国维在学术上是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国际学术平台上来观察、思考问题的。他的那种学术眼光、胸襟、气度、理念,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他的大境界!王国维的学术大成功,其实不全部赢在他的终点,而大多是早赢在不平凡的起点上了。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王国维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 不悔 ,而为之 憔悴 。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 不悔 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真理而 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   王国维是一个情商、智商十分高卓的大师。比如智商,胡适说过,王国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尚书》、《诗经》都研究了几千年了,可是到了王国维那里,却发现了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解读出来,是因为其中有许多上古的成语,人们不知是成语而乱解,甚至连大学问家也不能免。王国维首先发现了上古成语的问题,并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王国维又最懂得聪明人之下苦功夫,才能在探寻真理的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俞平伯写《人间词话序》中说:《人间词话》 虽只薄薄的三十页,而此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是胸罗万卷者不能道。 俞平伯看到了王国维的胸中藏有万卷书,因此才能吐出这些丝来,编织成如此美妙的锦缎。   王国维是真正苦读的大学者,罗振玉家大云书库所藏 50 万卷书籍曾与他朝夕相处,蒋汝藻家三代藏书他得于尽观。王国维结交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看到了许多别人没有眼福能看到的珍贵书籍。王国维手校手批的古籍不少还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在每一本的眉端、行间、卷首、卷尾都留下了他的眉批、夹注、校语、跋语,丹黄灿然。你一看,肯定会感动,各种颜色的字写满了。他自己说过: 有时是校书度日。 在日本的时候,他的夫人要跟他商量点事情,王国维拿着书本只当不听见,我要看书呢,不理会夫人。夫人恨得不得了!恨不得把他这个书夺过来,丢在火炉里。王国维痛下苦功如此!   王国维第二次东渡日本后,转向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经学、史学的研究。他开始下更大的苦功夫、笨功夫。年轻时,他最不喜欢读《十三经注疏》,现在他要通读《十三经注疏》,要精心研究甲骨文、金文、封泥、简牍等。他决心要开拓出又一片新学的广阔天地出来。他为罗振玉收藏的大批书籍、甲骨片、金文拓片、碑刻拓片、封泥等一一整理编次、考证。日本的夏天太热了!常常汗流满面 , 身上全部湿透了。有时一天下来,只能弄十几个铭文,十几张纸,非常非常的艰苦。所以每天早上王国维在日本京都迎着一轮朝阳踏着露水,朝气蓬勃地走向罗振玉的住所,然后开始一天的艰苦历练,晚上一个疲惫不堪的王国维回家了。明天早晨又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王国维,明天晚上又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王国维,这是何等艰苦的锤炼!但是王国维快乐地、主动地接受这种工作,其实是为了投身到新学问去,宁愿先下 炼狱 的功夫。正因为在日本有这样一段艰苦的历练,王国维走向了后来更辉煌的学术境界。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 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 真 与 是 ,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 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王国维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梁启超曾经称赞王国维: 我们看 王 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 , 其辨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的地方 。这都是他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的真实写照!耐人寻味的是,王国维他不是一辈子只在某一个较狭窄领域中的专家。他不是一个狭窄专业中的所谓 领军人物 ,而是开拓一个时代学术的战略家与统帅!    境界的关键在人格   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者,他还坦然地说过自己愚暗,对于《尚书》这本书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生大为震动,先是不能理解,继之则无上敬仰。    学者的人格是境界的关键。 学术道路要人去选择,什么样人格的学者就会选择什么样子的道路,选择怎么样去走条路,走到什么地步,达到什么境界。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境界的关键在于人格。   梁启超这样评论王国维: 学者徒歆其成绩之优异,而不知其所以能致此者,固别有大本大原在。先生之学,从弘大处立脚,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 道德与人格是如此的重要, 一个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 人格,对于进入辉煌的学术境界是太重要了!梁启超真可谓慧眼!   王国维自己也曾经指出,学者出现的一些问题多与人格有关,有的就是大学者也不能免。王国维特别重视: 当知学问之事,无往而不当用其忠实 ,力戒 以意气为之 ,特别讲究 实事求是 。王国维这样的大学者,他还坦然地说过自己愚暗,对于《尚书》这本书大约有十分之五还读不懂,对于《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读不懂。这使当时的研究生大为震动,先是不能理解,继之则无上敬仰,再后来学生们懂得了做学问不要不知为知,不知就是不知,要由不知去求得真知,这才是学者,才能做大学者。他做导师的时候,也是这样坦率。研究生来问他问题,他说,这个问题我知道的,一遍一遍地讲,懂否?懂了,好。要是不懂,我再给你讲,一遍一遍讲,懂了吗?懂了,行了。有的问题,王国维一看,不大清楚,他就用海宁话说, 弗曾见过! 阿拉弗晓得格! 王国维就是这样严于律己的。   正如梁启超曾经赞扬的,王国维 每治一业,恒以极忠实极谨慎之态度行之,有丝毫不自信,则不以著诸竹帛;有一语为前人所尝道者,辄弃去,惧蹈剿说之嫌以自点污,盖其治学之道术所蕴蓄者如是,故以治任何专门之业,无施不可,而每有所致力,未尝不深造而致其极也。 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顾颉刚十分敬仰王国维的学术与人格。他曾经比较过王国维与康有为,说道:静 安 先生确与康氏不同,他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的,到近数年愈做愈邃密了;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做完之后,便以为自己学问成功了,曾说 三十五岁以后,学问没有进步,也不求其进步 ,所以学术界上的康有为,三十六岁就已经死了。这也就是王国维的天天求进步的人格魅力!   王国维的确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国际著名学者。为中西文化所 化 的王国维 , 藉时代之伟力,凭俯视一世之才,将新学问煽扬得光焰四射,催开出奇葩丛簇。王国维的学术世界洪波涌起,星光灿烂,弘深瑰丽,显示了真正学术大师之 大 、哲匠之 哲 、巨灵之 灵 。王国维的学术境界给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位大师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 --- 《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学术教育|3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吃饭和会睡觉,绝对是一种境界
大毛忽洞 2009-5-7 00:02
会吃饭和会睡觉,绝对是一种境界 以前当(大学生)班主任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 我问学生:你们会吃饭吗? 学生哄堂大笑(可能心里还嘀咕,老师你别逗了)。 我接着说,我承认你们会吃饭, 但是能不能吃出一种境界来,就很难说了。 谁来说说吃饭的奥妙,我让学生举手回答。 有学生回答说: 吃饭之后就不饿了。 还有的说: 好吃的吃得多,不好吃的吃得少。 还有一些学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对学生说: 我非常善于吃饭,我也很会吃饭, 我会吃饭是出了名的,而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我接着讲我自己真实的故事。 1978 年 3 月到 1982 年 1 月在长春念大学时,我们寝室住 7 个人,都喜欢回寝室吃午饭,我们都围坐在两张并摆的桌子旁。我每天都吃高粱米,他们(特别是三个饭量小的)几乎每天都吃大米饭。当时食堂做的是大锅饭,一锅高粱米,一锅大米饭,菜的花样也不多。由于我解决不了全国粮票问题,家里有粮(内蒙粮票)也没办法吃。 吃饭是头等大事,因此,我必须进行思考和想出办法。 经过观察,我选择过点去买饭,即等开饭 20 分钟后再去买饭,不但高粱米给得多( 4 两饭票至少给 6 两,有时能给 8 两),菜也给得多(做饭的人讨厌剩饭剩菜)。 我满心欢喜地端着我的饭菜回到寝室,还要和他们吃大米饭(菜也不错)的凑合在一张桌子上,我把高粱米吃得一点也不剩,还要加点水喝个汤,他们多数人顶多吃 4 两米饭,如果碰上考试,他们最多吃 2 两,但是,我仍然能够吃 6 两高粱米。 本来是吃高粱米的应该羡慕吃大米饭的,然而事实却相反,是吃大米饭的非常羡慕吃高粱米的。 不仅如此,到了晚上,吃大米饭的几位同学要数到 500 个数才能入睡,而吃高粱米的用不着数一个数就进入梦乡了。 故事讲到这里,反问学生道:难道吃饭不是一门艺术吗? 接着我总结道: 吃饭需要一个好心态,上学也需要一个好心态,做学问更需要一个好心态。 后记: 在 2 年级的时候,我们寝室家在本市的和本市有亲戚的同学,回家或者去亲戚家过节日时,就把餐票给我了,结果让我吃了双份的节日餐,那是真正的过瘾啊!那餐票是谁给的,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 那节日餐票是最宝贵的礼物,非常的香啊!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677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 .七律
jiyipeng 2009-4-22 21:27
清明 子棠 五百年前阊门外 三百里路里下河 荆棘苍茫先祖泪 弦歌不绝渤海风 梦里流年恋故里 今朝克振复姑苏 抚今追昔非自得 百尺竿头觅新高 注释: 1)弦歌不绝: 孔子游于匡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 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选自《庄子秋水》) 2) 百尺竿头 语出自《景德传灯录》,讲的是景岑禅师的故事。 ??景岑禅师是唐朝时湖南长沙人,师从于南泉普愿(沩山),法号「招贤大师」,世人称为「长沙和尚」。 ??一日,一僧见过了南泉普愿,景岑派小和尚去问话。曰:和尚见南泉后如何?默然。再问。曰:未见南泉时如何?曰:不可更别有也。 ??景岑禅师听了小和尚的汇报,作了一偈:百尺竿头不动(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尺竿头不动是很高的境界,是一种寻常人不易达成的豁然开朗。也许这就是顿悟,是由凡入圣境。到了这种境界,已然得窥法门,已经是得入了。当然,付出的艰苦和经验不一而足。 ??可是, 百尽竿头还不是真, 还得更进一步,那如何进步?小和尚和我们一样困惑,向景岑禅师问了同样的问题: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景岑禅师回答道:朗州山,澧洲水。小和尚还不明白:弟子不会。景岑禅师进一步解释:四海五湖王化里。 如果道行的修养到了百尺竿头那样的境地不再前进,那么,虽然了得,却还不是纯真,即使修到百足竿头的顶端,仍然不能松劲,绝对不能自满,也绝对不能中辍,继续用心去做,仔细去做,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个人分类: 诗词自娱|28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高中数学的三境界
gwchxi 2009-2-6 23:01
学习高中数学的三境界 郭味纯 人们喜欢把 王国维 先生对创作诗的三种境界的比喻用到做学问上,认为做学问也有下面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宋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的人憔悴 .--- 宋柳永《凤栖梧》。 众地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 它用诗的意境表达了做学问中的追求目标、克服困难、灵感突现的三个境界 . 其实,学习高中数学也有三个境界 , 它是学习方法逐步深化递进的三个层次 . 那些取得优良成绩的人,其学习方法也更优,其学习活动必处在一个更高的境界中。揭示三种境界的表现特点,参照它来提升我们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指引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明确方向、克服困难,加速进步 . 境界一:行动起来,行走在学习的路上 . 1. 至少有两种颜色的笔(红色笔和黑色笔),有一本数学笔记本 . 在高中,黑色笔做的作业不再象初中那样被老师全批全改,学生常常要用红色笔自己批改 . 2. 上课认真听讲,且做笔记,将基本知识、有用的方法、教师的经验之谈记录下来,课后整理它们 . 3. 自学在高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提高本领 . 学生应该反复地阅读课本,独立地看参考书 . 读书时手拿着笔,见重要的内容要打记和画记 .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 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 . 4. 做作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训练、巩固和检查所学的知识并且提高思维能力,做题使他们达到消化知识、掌握思维方法的目的 . 5. 不放过错误,要认识到犯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纠正了错误就意味着吸取了教训,就进步了 . 这一境界的学习行为有着按部就班的态势 . 其特征是行动与勤奋推动学习进步 . 功夫不负有心人,达到这一境界就能够取得良好成绩 . 境界二:深根究底,钻研中提升数学能力 . 1. 加强自学,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善于提出问题,弄懂问题的来龙去脉;善于梳理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善于总结归纳,在大量的知识和方法中概括出规律来 . 2. 练就寻根究底的良好品质 . 读数学书应该咬文嚼字、也可以钻牛角尖 . 对书上的论断,常常自己推导一遍,直到彻底理解它。 3. 数学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理能力 . 数学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依据,为此,努力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其作业有条有理、表述规范 . 4. 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 这种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还不满足,常常会进一步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 . 这一境界的学习行为有着孜孜以求的态势 . 以坚强的意志去实现这一境界 . 这是一个提升能力的境界,其特征是刻苦钻研推动学习进步 . 数学能力是需要一些优良的品质来支撑的,这些品质是言之有理、独立思考、追根问底、善于概括 . 毫无疑问,这一境界的学生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 境界三:发现数学美,灵活中孕育创造性 1. 善于发现数学的美,它的思维美、智慧美、真理美,对数学的兴趣由此而生 . 这种学生把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挑战智慧的快乐的活动 . 他们学习起来那么自愿自觉 . 2. 他们喜欢数学,善于欣赏数学 . 他们喜欢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评价 . 常常试图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力争一题多解 . ,力争最简单的解法 . 他们对妙法往往发出由衷的赞叹 . 3. 他们不满足课本,常常找一些参考书来看,阅读广泛,时有学习心得和解题心得,能作出一定的创造,写出有意思的小论文 . 这一境界的学习行为有着上下求索的态势 . 用激情实现这一境界,创新的品性在此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学习,他们视学习为精神的需要,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合作的最高境界
孙学军 2009-1-18 12:12
科研合作的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科研合作的重要性逐渐被接受,从国家层面到科学家个人,都特别强调科研合作。那么科研合作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这个似乎没有人提出过。我现在简单谈谈这个问题,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作用。 科研合作有很多方式,例如人力合作、经费合作、技术合作和思路合作。最简单的是人力合作,就是我们作为个人或者单位,派人到其他单位学习,也是最常见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大家都认为是给别人打工。 经费合作,就是依靠经费优势,利用其他有人力的单位开展合作,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批发的手段,现在这样的方式也有很多,本质上与人力合作类似,只是从规模上有区别。 技术手段合作,也很重要,就是在某些技术方面有优势的单位给其他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这样实际上是档次比较高的合作方式,有利于优势互补。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比较重要。 我认为思路合作是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通过交换思路,以达到合作的目的,思路的提出需要经过大量的积累和思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知识原料产品,说是原料,是因为思路必须转化成结果并发表或者应用才能是真的产品。但这种原料不一定就有价值,需要经过验证。那么对那些能提出有价值思路的人或单位来讲,提出思路是一个问题,能验证思路是另一个问题。如何获得验证,有的需要自己,有的需要别人。当然思路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阅读文献,从别人文献中寻找。这种方法效率往往比较低,失败的可能比较大。另外就是通过建立很好的直接交流通道,大家相互交换研究思路,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影响到其他单位,使他们通过这样的合作提高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验证这些思路。这样的科研合作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通过大家一起从事一个方向,能获得更多资源,提出更合理更有效的新的研究思路,这样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合作层次了。将来谁能这样做,谁就可以在战略上取得成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化思维与国际化视野
liux831 2008-12-20 13:45
庄小威作为哈佛大学的女教授,34岁,也还是女孩,可是他具备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 在国际化思维方面,他学习激光,所以现在是物理系教授。他学习化学,所以她也是化学系教授,他用激光的方法观察和研究单个细胞和单个分子的运动(侵染过程),她又进入了生物领域。 在国际化视野上,体现了她发表的60多篇论文,都是CNS论文(Cell ,Nature,Science 论文)。 最根本的,还是要出国,还是要在美国做研究。正像学习英语要到美国、英国去一样。做研究也需要到美国去。 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都是以国际化意识为基础的。 1.平等意识 2.合作意识 3.标准意识 4.信息意识 5.价值意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在全球公开招聘院长的科学依据就是这种全球招聘的院长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 这是可以评价的。不管是多么高的职位,都可以科学评价。这完全不同于以色列人认为我的成果没有人可以评价。 这种评价很快就会在全世界展开。当然,中国的学术精英也在评价之列。 不是没有评价,是评价没有公开。没有公开不等于没有评价。 有人认为,这种评价难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种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三种归属(自然-社会-心理)
geneculture 2008-12-17 14:06
目录 1 自然境界 2 功利境界 3 道德境界 4 天地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 有几种基本类型?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划分和界定?涉及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认为 中国哲学的作用或任务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冯先生看来, 人的精神境界 有四个层次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其中,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则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却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本人 认为:就处于这四种精神境界的人而言,前者完全是 自然 的产物;后三者加入了精神的创造,其中,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人是 社会 的产物;天地境界的人则主要是 心理 的产物。 参考文献 站外连接 自然 境界 人生的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顺着其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功利或道德的)意义。 功利 境界 人生的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意识到他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样,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 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是说:一个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所做的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 境界 人生的天地境界,是说: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对宇宙的意义,他感受到自己正在自觉地做他的使命规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就为他构成了的天地意义。 参考文献 冯友兰:《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站外连接 冯友兰 http://en.wikipedia.org/wiki/Feng_Youlan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http://meiyu.xtpo.cn/info/infodetail-156588.html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http://www.phil.pku.edu.cn/res/files/fengyoulan/chph/ Feng_Youlan:A Brief History of Eastern Philosophy http://radicalacademy.com/adiphileasternessay16.htm (人的精神境界曾是融智学作者邹晓辉为维基百科编写的一个词条)
个人分类: 百科全书|4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分子的四重境界
fxf 2008-12-7 00:15
知识分子,就个体而言,成长的道路上有四重境界;就群体而言,在横截面上,四重境界的人同时存在着。不同境界的知识分子,心态不一,行为各异,哪怕是同一个人,也是这样。我之所以对知识分子多加思考,说实话,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理由,给自己一个做知识分子的理由,在今天,做任何角色的人,都需要充足的理由,不是为了应付别人,而是为了安慰自己,因为这个时代的坐标出了问题,它不是倾斜了,而是弄丢了。 知识分子的第一重境界:倾向物化。 如今的人,很倾向物化,每天强烈反对工具化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因为这是个经济社会,知识也得变成经济,否则人家会说你的知识没用。经济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欲望挂帅、金钱横行,知识塑造人的意义相当淡化,经济像闷罐车里的一个臭屁,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谁都得闻,无论喜不喜欢,没得逃。唐僧、宋江、曹操、刘备和孙权等,都得出来做 CEO ,导师们做个老板算个鸟事。有许多知识分子,很入行市, 80 %以上的脑细胞用来考虑物质追求, 20 %以下的脑细胞用来考虑物质追求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朋友的妻子。刚上道的知识分子,由于大环境或生存的缘故,也会自然倾向物化。 知识分子,在这重境界中,定然是物质利益第一,患得患失,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利益,非常动感的说法叫搞钱,听起来像搞教育一样,好像人人都会,也像搞女人一样,好像人人都需要。有的人,可能搞一个阶段后,觉得解决了生存需要,或者觉得也没有意思,就不搞了,开始向第二重境界迈进;有的人,越搞越想搞,慢慢地已经根本无法转身,开始逐渐脱离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对于精神的需求日渐消亡,知识被仅仅用来对付工作,从来不会进入人生的领域,人生领域的事情,全凭感觉行事,显得敏锐而愚蠢。 知识分子的第二重境界:灵肉分离。 灵肉分离是相当痛苦的,因为需要向第一重境界告别,倾向物化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使人变得懒惰,懒惰对人有着最强的吸引力,懒惰是随心所欲的最佳状态,凡事跟着习惯而行,不用多想,不用反思,更不用一日三省吾身,最为自在。而灵肉分离,就需要告别这些,不能被物质享受迷惑,不能为得过且过拉下水,也就是说,不能混吃等死,这就需要将自己跳将出来,面对阳光下的黑影,冷静思忖自己的身分、追求和价值,灵肉分离至少需要 50 %的脑细胞来考虑精神追求。 处于灵肉分离的知识分子,在横截面上,比例不小,每天两难着,既眷恋第一重境界的潇洒自在,猪猡式的快乐,又讨厌猪圈的臭味;既憧憬第二境界中的玉树临风,心灵的完满,又害怕寂寞清苦。于是,在这一重境界的人,最能反复,也最能下决心,今天说自己想通了,一切如过眼烟云,人活着不需要那么多;明天说自己活得太累了,顾影自怜,质问自己凭什么要活得这么辛苦,随波逐流多好。就这样,灵肉分离的知识分子,每天价辗转反侧,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十字路口,左右为难,因为这两条道路,按照时髦的说法,从来就不会双赢。 知识分子的第三重境界:挣扎、迷茫 经过灵肉分离的知识分子,并不能立即修成正果,这一重是知识分子的软肋,最需要修炼,这一重的痛苦来得更猛烈、更深刻,因为在这里的知识分子,已经感受不到物质的诱惑,而发现精神的虚空。精神追求是个黑洞事业,好像到处都是方向,好像多少努力都能化为无形,从前梦想的意义也会变得不可捉摸,偶尔还有来自前两层的诱惑或打击,使处于这一境界的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孔子当年奔波时,就是处于这一境界,否则,他不会四处流浪的。 知识分子需要必要的挣扎和迷茫,因为经过挣扎,才能摆脱束缚,才能获得自由,才能打破外在的诱惑;因为经过迷茫,才能看清方向,才能认清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坐标。这一阶段的痛苦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它可以使知识分子变得宁静、优雅,而且更有信心和力量,也只有经过这一个阶段,知识分子才能与他所崇尚的精神,合二为一,譬如所谓的人剑合一。在这一阶段的知识分子,数量最大,而且有许多的人,由于无法忍受挣扎和迷茫,回落到前两个境界,或者无法再进一步,只是在这里痛苦着、纠缠着。 知识分子的第四重境界:沉静、志远 沉静是心灵的最佳状态,志远的人不会为眼前事物缠绕,能够胸怀未来,珍惜眼下。诸葛先生说,宁静以致远,这是知识分子第三重境界的表现,沉静的人已经不会将致远放在心上,沉静的人就是一种欣赏的姿态,欣赏生命带来的所有神奇,当然是所有真善美的神奇。志远的人,不会设置理想,只是心怀理想,一步一步向前走。沉静,宛如瓦尔登的湖水,志远宛如梭罗的小屋。 因为这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所以其它的感受还需要开发
个人分类: 关于知识分子|8922 次阅读|4 个评论
知识分子的软肋
fxf 2008-12-5 15:51
人的软肋是天生的,知识分子的软肋也是天生的,唯有经过锻炼、挣扎、反复甚至不断淬火,人才能做到真实的坚强,知识分子同样是这样。知识分子的痛苦,不在于灵肉分离、超越欲望,而在于精神境界的提升、向上和巩固。 在一般人看来,灵肉分离已经非常艰难,其实,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灵肉分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虽然一开始,会稍有挣扎、反复,残酷的现实会一次又一次证明知识分子的无力,甚至将知识分子的迷梦撞得粉碎,但是,一个阶段的锻炼之后,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能够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是这个精神世界更具有保护性,不是那么安然、宁静和雅致。 能够做到灵肉分离的人很多,从凡尘遁入空门的比丘和比丘尼,从古到今,人数可观,除去一些赝品,人数还是不少,这说明灵肉分离没那么难。而每一位知识分子,当认同自我身分后,也比较容易做到不为凡俗所累。接下来的问题或痛苦,却是发生于精神境界,重新地不知路在何方,这个时候,更需要披荆斩棘的前进,锤炼自己的修养和识见,如同比丘和比丘尼,遁入空门之后,更难的是如何得道成佛,因为遁入空门并不必然能够领悟真谛。 知识分子的软肋,就在这里,有许多摆脱凡俗的人,提升不了境界,忽而重新回归灵肉冲突,弄得焦头烂额,忽而信仰失控放低身段,我是我怕谁。这种种表现,都是灵肉分离后的痛苦所致,失去了方向感的知识分子,不如污泥中戏耍的猪猡快乐,我能深感这一点。知识分子眼中的大师,首重学识,更重境界,能够领悟的大师,在知识分子眼里,何曾亚于比丘和比丘尼眼里的佛尊。 有人说,做人要有真性情,很好也很妙,可惜的是,有不少知识分子把真性情理解为俗性情,俗不可耐,以为越堕落越接近人,愚蠢的理解是如何在一个人的脑海里,破坏了其品位、操守和追求。人原本是理解的产物,愚蠢的理解只能带来愚蠢的人生,这和念多少书没关系,和是什么身分没关系,一念之差,天壤之别,有时候真为许多聪明的脑袋慨叹,那是多么愚蠢的一生。 我相信,每一位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清晰、真实和痛苦地触摸到自己的软肋,感受到的人,不要视而不见,回避,也不要硬撑,嘴尖。解决问题是唯一的出路,弄清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知识分子的软肋在于精神境界的提高,而不在灵肉分离,不要错以为灵肉分离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不是的,灵肉分离后,真正的问题才开始了,这个时候,更见一个人的骨头,更见知识分子的风骨,因为知识分子可以蔑视物质、欲望和外在,却无法蔑视精神、理想和内在。 在精神境界里,挣扎是难免的,因为这是个无穷的世界,何况肉只是与灵分离,并没有消失,它也会时时提醒我们生活的真实;在精神境界里,反复是难免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受到羞辱,何况是来自生活的羞辱,理想与欲望碰撞时,经常首先破碎的是理想;锻炼是难免的,因为知识分子不经过不断的淬火,品质无法巩固,自我身分无法夯实,飘忽的灵魂是最痛苦的存在。既然一切难免,那就心平气和地接受它、面对它和承受它。 知识分子的软肋,不会永远是一块脆弱的排骨,完全能够成为硬肋,因为挣扎可以停下来,反复可以不再起波澜;锻炼是要继续,淬火是要继续,但这时,锻炼的是硬肋,淬火的是硬肋,知识分子的快乐,就在这里,他感觉到了真实的人格、坚实的理想和充盈的内在,敲起来丁当作响,清脆的声音绵延不绝。
个人分类: 关于知识分子|3834 次阅读|2 个评论
静夜狂思-44-阅读的四种境界
考槃在涧 2008-11-26 13:39
其实也包括思考、写作、研究。 第一境界:读。这时读是一种任务。为了考试而读,为了生存而读,为了赚钱而读,为了时尚而读,为了写论文读。这个时候读书犹如例行公事,无乐趣可言,不痛苦就不错了! 第二境界:读喜欢。这时读是一种爱好。读着读着,发现有的书读起来还是蛮有趣。有的喜欢读小说,有的喜欢读历史,有的喜欢读权术,有的喜欢读八卦。读喜欢的书就笑逐颜开,读不喜欢的书就如坐针毡,昏昏欲睡。 第三种境界:喜欢读。这时读是一种习惯。读着读着,发现喜欢读的书多了起来。读的时候,甘之若饴;几天不读,就浑身不自在,百爪挠心。 第四境界:读。阅读的最高境界,这时候读是一种本能,就像呼吸。你不会觉得呼吸很爽,也不会觉得呼吸的时候很有快感,但如果你不呼吸,你就死了。读到了这个境界,读的时候不觉得如何,一天不读就气喘吁吁,心跳过速,浑身发酸,头晕脑胀,几欲杀人。而一书在手,顿觉气定神闲,心旷神怡,俄而平静如初,无所用心也。 如果我死时会有遗憾的话,最大之一肯定是读的书还不够多。
个人分类: 哲思|4742 次阅读|11 个评论
静夜狂思-43-知识的四种境界
考槃在涧 2008-11-26 12:01
第一境界:知道。仅仅是知道而已。从不知道到知道,只需要十秒钟。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让大家都可以成为知道分子,每个人的知识都可以很渊博。有的学者仅仅知道就写成了论文,这种论文我们一般称为垃圾。 第二境界:观点。能够在知道的基础上对一些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述。博客,尤其是时评博客,培养了一大批观点专家和观点崇拜者。当然,观点还是很有用的,因为观点背后都隐藏着观点专家的思路和方法。有观点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是垃圾了。要形成一定的观点,就不是搜索几个链接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读十本书。 第三境界:观念。每一个观点背后往往都体现着观点持有者的观念。当人有了某种观念以后,要形成观点只需要一分钟时间,而没有观念的人要形成观点则需要十小时。观念推动人也桎梏人,让人成为观念囚徒。人还是知道分子的时候,没有观念。人还是观点专家的时候,他的观点由知识决定;当人成观念囚徒了,他的知识由他的观念决定。他读到的东西,符合他观念的被记住了,不符合的被忘记了;他看到的观点,符合他观念的被同意了,不符合的被否定了。形成某种观念通常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优秀学者一般都有某种观念,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学派。他们写出来的文章通常都体现出某种智慧和思想了。 第四境界:直觉。知识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有某种直觉时,他看什么问题都能往他的直觉里联想。在物理大师眼里,一切都是物理;在哲学大师眼里,一切都是哲学;在数学家眼里,一切都是数学;在艺术家眼里,一切都是艺术。直觉行者不会成为观念囚徒,因为他不是靠观念形成观点的,他的观点来自于直觉,无迹可寻而又浑然天成。直觉行者的研究题材不会枯竭,因为处处都是研究题材。直觉要么来自于天才,要么来自于苦练。要在一个领域形成直觉,至少需要十年的苦功,同时又必须祈祷他在这十年里不会形成固有观念。尽管不是所有的直觉都是对的,那些经检验正确的直觉,沉淀下来就是经典。
个人分类: 哲思|487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实验的境界——您达到哪种境界了?(转改)
吴信 2008-11-17 19:38
实验的境界您达到哪种境界了?(转改) 常人皆有五感,而圣斗士的终极目标是超越第七感,那实验又如何呢?类比了一下,将实验也大体附会出了几重境界。要说明的是,这一境界理论仅限于生物学领域,医学等不在其列,另外该理论只应用于实验,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也不在其中。那这所谓的八重境界究竟是哪八重呢?下面就让我一一叙述。 一、初学者简单操作的境界 这个层面的实验包括配试剂、灭菌等,可以认为是分析化学的级别。别看只是第二重,要求一点都不低,想当年分化实验对数据的偏差要求可是0.17%! 二、典型生物学操作的境界 对于分子生物学工作者来说,这个境界的实验就是抽、批、切、离了。 三、需要保护实验对象的境界 典型的微生物和细胞实验都属于这一层面,如果你养细胞总是污染的话,好好检查一下你的操作吧! 四、需要保护实验者自身的境界 处理EB和丙稀酰铵该注意什么?戴手套。光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废液、废胶的处理也是需要上心的。别看跑电泳也许不是那么难,其中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其实是很体现能力的。同样的问题在处理微生物和细胞实验废料时同样存在,这时问题就变成在保护实验对象的前提下保护实验者,要求明显就更进一步了。 以上的五重都是一目了然的实验技能的境界,就好比人的五感一样,下面的就越来越行而上了。 五、安排实验的境界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阐述统筹规划的说明文,讲应该在烧水的同时做其他事情。具体记不得了,大抵如此。生物学实验同样存在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很多人也许实验操作很过关,但是却不会安排时间,经常做得知前忘后、废寝忘食的。当然我们并不期待能像某大虾那样southern、northern和western同时做。 六、分析实验的境界 实验的结果怎么分析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考虑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些只有黄金圣斗士才能达到的境界几乎可以说是生物学实验中的究极考验了。 七、指导实验的境界 自己知道容易,让别人也知道就难了。同样,自己会做实验不稀奇,指导别人做得一样好就要复杂的多。如果考虑到要让别人也掌握前面所述的几重境界的话,这超越第七重境界的境界确实是绝对的实验大师的标杆了! 至于这第七重以上是什么,以我的能力已经无法体味,因此我也就不再继续牵强附会下去了。也许大家已经发现,其实我这儿所提出的几重境界,在具体的实验中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好几个层面的东西往往互为呼应,互相补充着,低层次的内容需要高层次的指导,高层次的内容离开了低层次的同样玩不转。 这几重境界理论完全是随性想出来的,非常的不成熟。就仅当作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吧!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