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字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家附近的商店(下)
fdc1947 2013-8-26 07:37
 察院场是苏州的城市中心,自从上世纪初以来,察院场就是指卧龙街(似乎更多的老苏州称之为马龙街, 1949 年以后改称人民路)、景德路和观前街的交界处。景德路向西、观前街往东,两条街的中心线南北只相差大概三十米。两个紧挨着的反向丁字形路口形成一个小广场。 50 年代后期以来,一次又一次的马路拓宽,使这里的商店变化颇大,加上时间久远,有的真是印象模糊了。 先说人民路西侧朝东的门面吧。 景德路往北,有一家双开间门面的“ 蜡烛店 ”,因为附近的人都叫它蜡烛店,店号记不得了,似乎有个“昌”字。刚解放,每家每户一年之中还是要过几次“节”的,这里所说的过节,是指祭祀,除过年、清明等真正的全民节日之外,像我家里我祖父的忌日等,也都要摆香烛祭祀。婚丧喜事也总要香烛。中国式的蜡烛燃烧得很快(我们小孩子巴不得快点烧完,可以吃饭),从化学的角度说是蜡的分子量小,碳链短。真正照明用的是“洋蜡烛”,分子量大,蜡硬。那家蜡烛店在南面有一只小柜台上兼卖印花,过去私人交易要纳税,合同、契约上要貼印花以纳税。合作化以后,那里就卖土产杂品,什么吊桶绳之类的东西。 蜡烛店往北,有一家“ 运输公司 ”。跟上次说的蔬菜公司一样,也是水门汀的门面。刚解放时,苏州的运输大多数是人力运输。客运自然是黄包车,货运则是 塌车 ,所谓塌车,相当于北方的所谓大车,有的比北方的大车还大,北方拉车的多为骡马,苏州和其他江南城市极少有骡马,都是人力。每当有拉大件货物的塌车路过,小孩都跑到家门口看热闹。两个人管掌方向,塌车前两根长长的粗绳子,十几个甚至二十来个人分作两排,唱着号子,缓缓前进,煞是壮观。当时从事运输行业的都是苏北人,所以,那家门口也经常熙熙攘攘,进进出出的人常常用苏北话嚷嚷着,小孩子听不大懂他们说的话。 后来,这里拆了盖楼,一开始是工艺品大楼,后来改成邮电大楼。 景德路往南,过拐角,第一家是单开间的 南货商店 。我去那里买的东西印象深刻一点的是金针菜和木耳,都用粗草纸包好的。记不得是一角钱还是五分钱一包,金针菜的一包大,木耳的一包小。苏州旧式商店里的许多货物都是现成包好的,并不论斤两。这一尖角包差不多够一般人一次使用。 南货店的南邻是有名的肉店“ 三珍斋 ”。这是一家资格很老的肉店,清代就在那里。双开间的门面。南面是肉案,铁钩上挂着生肉。北面的柜台卖熟肉,那里的酱猪肉、酱肉都是很好的。苏州人所谓的酱猪肉是一种特殊的酱肉,用红米上色,甜而肥,入口即化。为了避免误会,现在多写为酱汁肉,但是真正的苏州人都仍然叫它酱猪肉。不过,买肉并不是我们小孩子的任务。因此,我到三珍斋去买过的东西只是最便宜的“冻肉”,我估计是用那些零零碎碎的肉加上皮、骨头一起煮成的肉冻。冬天卖出,好像只有四分钱一块,现在想起来有小的电视遥控器大小那么一条。有时父亲中午不回家吃饭,母亲与我们几个小孩就分吃这样的“冻肉”,也算是有荤菜了。 “三珍斋”的南邻是“ 四时新 ”,一家面馆。也是双开间门面,虽然店堂不小,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特色。合作化以后更是什么都卖的大众式点心店,早晨主要是阳春面,下午有生煎馒头。 正对观前街,有几个门面好像并不开商店。再往南,则有两家老店。一家是著名的绍酒店“ 王济美 ”。据说王济美酒店是绍兴人王宗瑞在嘉庆年间开设的,人民路上这家是同治 13 年设立的。民国以后,察院场真正成为城市商业中心,察院场王济美也更加兴隆。据说王济美的玫瑰酒曾经获 1915 年巴拿马博览会银奖。所以,王济美门面甚高大,不过,这样的旧式商店都不像后来的新式商店那样有宽敞的大门、大玻璃橱窗,而是石库门,进去则是木头柜台,也有堂吃。我没有进到王济美去买过酒,只是路过时,向里面张望。 还有一家老店是开于同治 11 年的 太和堂中药店 。也是石库门,高高的门墙,顶上写着“地道药材”,还有四个字记不准了(好像是“驰名海内”?)。小时候之所以对“地道药材”有深刻印象,是苏州话不说“地道”,说“道地”。过去,我们家抓中药都是到太和堂,不过,那时候中药并不需要在自己家煎。医生开了药方,交给太和堂,告诉它地址,交上钱就可以了。一会儿,药店的伙计就把煎好的药送家来。一般是两个带盖的杯子,一红一绿,红的是头煎,绿的是二煎。第二天,药店的伙计又会送来第二天的药,换回前一天的空杯。 那时候,就像人民路察院场这样的地方,仍旧有很多空门面。我初中的一位老师,教政治的,还是我初三的班主任,徐根源先生,就住在那里。 后来马路放宽,房子拆了,“三珍斋”、“王济美”、“太和堂”这些百年老店都在这里消失了。那时候不注重这些品牌,只想着革命化。 往南比较大一点的商店,要到接近马医科口。那里有一家 “ 庆泰酱园 ”,也是双开间门面。距离我家较近的酱园有两家,一家是位于景德路上班竹巷与道堂巷之间的 添盛酱园 ,另一家便是这个庆泰酱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盐酱醋四件都与酱园有关系,而且买这些东西的大多数我们小孩子也可胜任,加上那时候人们贫穷,早晚都是吃粥,吃酱小菜(即北方人的咸菜),所以,去酱园的次数最多。由于我家到两家酱园的距离基本相等,都是近 200 米,所以,买东西有时候到添盛、有时候到庆泰。两个酱园差不多大,都是曲尺形木制柜台。庆泰的柜台在顾客进门的左面,而添盛的则在右手侧。那时候的食盐都是大粗粒子,用拆了的旧书糊成纸袋。后来才有了所谓细盐,换成较细长的纸袋。酱菜则用一小块荷叶托着,吃的最多的是萝卜干,有香萝卜干、猫耳朵萝卜干等许多品种,那都是最便宜的。便宜的还有各种大头菜、螺丝菜(地环)、洋姜、什锦菜等等。最最便宜的是黄萝卜丝(腌胡罗卜丝),二分钱能够买到好些,而酱瓜则比较贵。另外,过去有一样东西要在酱园里买,这是北方人难以想象的,即黄土。家里要用一点儿黄土,例如要搪炉子的炉胆,苏州城里人是难以寻觅的,这时,可以到酱园买一个封坛子的黄土。 再来看马路对面,人民路的东侧。正对景德路口是大名鼎鼎的 关帝庙 ,弹词《描金凤》里多少次提到过这个地方,很难数清楚。不过,那里在解放以后似乎就不大开了,我就没有内中的印象,据家里人告诉我,那里头很大,后门在承德里。 关帝庙的北邻,又是一家老店, “张小全”剪刀店 。张小全剪刀在苏州过去是人人皆知的牌子。它的招牌有“张小全昌记”、“张昌记剪刀”等,老百姓只是称张小全剪刀。乾隆年间,杭州张小泉的近亲张心斋在张小泉店里满师,决心自立门户,来到苏州,在就在察院场关帝庙旁开起了剪刀店,也用“张小泉”的招牌,引起张小泉不满,经协商以后改为“张小全剪刀”。由于质量上乘,赢得声誉。一时,苏州城出现许多“张小全剪刀店”,于是,这里改称“张小全昌记”,或“张昌记剪刀”。多年以来,这一直是苏州手工业的名牌。 在张小全剪刀店的北面,有一家 “大吉祥”旗店 。专做各种旗帜、锦旗等,这在苏州城里也小有一点名气。店主姓张,其子外号大头,读书聪明,是我的一位同学。 下面是一张从网友的博文上引来的照片,大概是 1949 、 1950 年前后所摄。照片最右方的一角古典门楼为关帝庙,中间是张小全剪刀店,左边为大吉祥旗店。它们马路对面的“大兴药房”在我记忆中是一个空门面,早就 关张 了,我们买西药都是到观前街。  在关帝庙南面,曾经开过一家“ 华振兴排骨店 ”,卖作为小吃的炸排骨,如同现在时兴的炸鸡腿似的。老板有两位太太,十四个小孩,可谓人丁兴旺。后来那里拆房子,就搬到景德路上原来“合发”纸店的门面。 说起药店,在排骨店的南面,还有一家中药店,牌号可能是 “仁仁堂” 。因为当时还有一家号名“ 生生堂 ”的,我有一点含混了。大概这里的是仁仁堂。当时小孩子不懂这字的意思,感到很好奇。生生与仁仁,都是相同的语法结构,第一个字是使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使生者生,使仁者仁,都是治病救人。“仁仁堂”的店面比马路斜对面的“太和堂”矮了很多,资历也比不上太和堂。我们家似乎并不到那里去买药。 仁仁堂的南边,在人民路与观前街北面的拐角处,那时候有一家 皮鞋店 。我之所以对它印象深刻,是因为那家皮鞋店在门口的两个大橱窗中间漂亮的水磨水门汀地下,有两个大大的字:“ 纽约 ”。这个店号,当时的小孩子也是会感到新奇的。 从“张小全”到“纽约”,后来都拆了,盖了食品商店和人民点心店,最后全部变成了食品商店。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3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超150年老字号企业中国仅5家,日本上万
aaa0 2012-5-19 23:08
1554年,第一家近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诞生于英国,从此奠定了大多数商业公司的发展模式。但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现在世界上拥有200年历史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其中源于日本飞鸟时代的金刚组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时至今日,当中国的富二代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媒体的社会娱乐版时,日本的富N代们还在默默地创造他们的商业神话。 韩国银行发表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书称,日本拥有3146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而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也显示,全日本超过百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1975年后才建立的公司,仅为620家。89.4%的日本百年企业都是员工少于300人的中小企业,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经营范围大部分是制作食品、了就、酒类、药品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行业。 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222家在荷兰,还有196家在法国。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而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家族企业多具有“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特点,超越血缘来选定继承人。为了在内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日本家族企业往往会通过招赘女婿、收养养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财产的“总有制”前提下,将没有血缘关系的才干之士立为一家之主。一方面,日本企业非常重视本业。细水长流,连绵不绝,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经营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业很少跨界经营。另一方面,用百年时间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为企业赢得了社会信赖,这种信赖成为长寿家族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诚信经营加上透彻的匠人精神,还有保守的企业经营等也都成为了日本企业长寿的秘诀。日本企业多依靠“仁爱”、“贵和”等原则,将修身(注重员工终身培训)、齐家(单子继承制与终身雇佣)和治国(对社会负责)三者紧密串联起来,在内部保持了纵向的和谐和横向的弹性,形成了企业“慈”、员工“忠”的日本长寿企业特点。反观正在走向前台的中国家族企业,均分制的继承方法、总经理董事长一手抓的人事体制、极低的员工忠诚度都让我们相形见绌。 中国的企业并不缺乏胆量和勇气,身无分文也能搏杀千金的故事也为数不少,但为何中国就没有长寿企业?事实上,作为一个企业,创始人筚路褴褛、披荆斩棘不会有太大区别,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才是最大的挑战。在“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下,中国家族企业还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持久的生存能力。“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中国人在表达了对商人铜臭味的鄙视之后,忽略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于是商人被等同于为富不仁的暴发户;作为学生的日本人却对其进行了重新解释,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统一在商业运作中,证明了道德、责任和财富也许并不是那么水火不容。这也是急功近利、绝顶聪明的中国企业在用尽奇巧之后,所必须认真修炼的内功。 (本文部分参考了姬康《日企长寿DNA》一文)
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上海行——老盛昌的汤包
热度 2 lakeebird 2011-2-16 11:05
春节上海行——老盛昌的汤包
春节期间我去了上海,这是我的第三次上海行,前两次出差忙于公事,无暇游览上海,这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品味。 为了感受上海的商业氛围,我就把住的地方安排在南京路上的春申江宾馆,虽然地处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春节期间入住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价位还算合理,酒店也干净整洁,给人的印象还不错。办完入住手续已经中午1点了,出了宾馆就去南京路上找吃的,宾馆旁边就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饭馆,看里面人山人海的无容身之地,只好继续往前走,看到老盛昌汤包店,也是上海老字号,人也还是挺多,等了一会终于等到可以安心坐下吃饭的地方了。所以来上海的第一感觉是,在上海,特别是南京路上吃顿饭真难。 不愧是老字号,他家的汤包确实好吃,不过吃了几个就会觉得腻,大概是油太多的缘故。还叫了扁食汤,虽然汤包还不错,扁食可不敢恭维,没什么味道,淡淡的。勉强吃完算添饱肚子,完成上海之行的第一餐。 老盛昌的汤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5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