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降雨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四川岷江上游滑坡触发因素分析
hanchaojiang 2016-7-3 15:21
四川岷江上游滑坡触发因素分析 李艳豪,蒋汉朝*,徐红艳,梁莲姬 以高山峡谷为地貌特征的岷江上游地区人口密集,在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数以万计的滑 坡,探讨该地区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意义重大。文中从区域降雨特 点、滑坡坡形特点、地震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以及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性分析等 方面入手展开探索性研究。在降雨方面,与滑坡灾害严重的尼泊尔相比,岷江上游无论是累积降雨 量还是日降雨量均未达到触发滑坡的关键阈值。在坡形方面,岷江上游的滑坡不具有暴雨触发滑坡 形成的坡底峡谷地形特征,而具有地震触发滑坡形成的自上而下较为平坦的坡面特征。在震级大小 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中,岷江上游的大面积滑坡分布支持地震触发,与暴雨触发的局部小面积滑 坡形成鲜明对比。在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分析中,我们获得能够导致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的 5.0或5.5 级地震的复发周期集中于二三十年,而引发大面积滑坡的可能类似汶川特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2.6 ka。这与中等-特大地震以及滑坡面积随地震震级一般呈现指数增长关系相吻合。 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大量滑坡由降雨触发的可能性很小,绝大 部分可能为地震触发。这一初步认识有待今后的细致研究进一步验证。 地震地质2015-李艳豪等.pdf
8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
cyjhero 2016-5-16 22:42
原文查看:http://jpkt.whu.edu.cn/jpkc2008/gcswx/swx/cc/hydrology07/7_4.HTM 随着各流域的条件不同,相关图中考虑的影响因素的多少有很大差别。 1.P~Pa~R(Rs)三变量相关图法 图7-4-1是某流域的P~Pa ~R(Rs)相关图。 ⑴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的制作 一次降雨量P为纵坐标,以相应的径流深R(Rs)为横坐标,可按对应的P、R(Rs)在图上绘一个点,并把它的Pa值注在点旁,然后按点群分布的趋势,照顾大多数点子,绘出以Pa为参数的等值线,既为P~Pa~R(Rs)三变量相关图法。 图7-4-1 某流域三变量降雨径流相关图 该图应符合下列规律: ① P相同时,Pa 越大,损失愈小,R(Rs)愈大,故Pa等值线的数值是自左至右增大的; ②Pa相同时,P愈大,损失相对于P愈小, dR(Rs)/dP愈大,P~R(Rs)线的坡度随P的增大而减缓,P~Rs也不应小于450,P~R可以为450。 ⑵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的应用 根据降雨过程及降雨开始时的Pa ,首先累计各时段的降雨过程,在图上查出累计的净雨过程,然后将累计的净雨过程,两两相减,得到各时段的降雨所对应的时段净雨。若降雨开始时的Pa 不在某一条等值线上,则用内插法查算。 2.P+Pa~R(Rs)相关图法。 有时会遇到降雨径流资料的相关点较少,可采用绘制简化的降雨径流相关图P+P~R(Rs),如图7-4-2所示 图7-4-2简化的降雨径流相关图P+Pa~R(Rs) 3.多变量降雨径流相关图 以W或Pa 为参数的三变量相关图,一般只适用于我国湿润地区,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除考虑凤外,还要考虑降雨历时等更多变量的相关图。图7-4-3为P~Pa~T~Rs相关图。 图7-4-3 某流域P~Pa~T~Rs相关图
4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樊晓英老师对增加西北降水量的一些思考 (2)
热度 2 zhgatcl 2014-9-25 18:35
不谦虚地说,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我主张向西北调水,我的研究结论是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 10 篇预印本论文,详见以下博客: ① 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事实证明: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② 历史气候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③ 气象统计数据也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④ 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事实也证明 : 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⑤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向新疆调水 , 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⑥ 学术权威与高校教科书的表述截然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 ⑦ 四两拨千斤,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有极大的 “ 调水倍增效益 ” ; ⑧ 低层水汽与高层水汽所处环境的差别很大 , 变成降水的比例相同吗 ? ⑨ 多重证据链网络证明:向新疆调水,当地降水量能成倍增加 ; ⑩ 为什么说塔里木盆地有以一当十甚至更大的 “ 调水增效倍数 ” ?! 。 水是生命的源泉,西北干旱地区有水的地方就是绿洲,没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樊晓英 老师也主张向西北调水,并认为向西北调水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增加西北下垫面的植被,还能增加西北的降水量,樊老师的观点与我的论点比较接近。 现把樊老师增加西北降水量方面的第2篇博文作如下转载, 建议专家学者将我的研究结论与樊老师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 ,这样或许能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 转载:从青藏高原的降 雨量看水汽的垂直分布特 点 樊晓英 2014-8-22 20:42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615do=blogid=821532 水的蒸发量在我看来每年都是一样的,因为地球的截面积是一定的,预示着它接受的太阳光的总能量是一定的,如果说有影响这个总能量的因子,那么这些因子有:一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当地球在椭圆轨道的一个顶点上时接受的最少,在另一个顶点上时接受最多,呈现周期性变化;二是太阳黑子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很多的时候太阳本身爆发的能量变化,这时候地球接受的总能量变化,海洋湖泊的蒸发量也会有变化。第三个影响蒸发总量的因子是地幔活动,如果大陆板块的边缘,中央海岭周围火山活动频繁,那么蒸发量会有变化,但是这个影响较小。第四个因子是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对蒸发量有影响,这个也很微弱。 既然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总蒸发量基本一样,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有些地方有些年份湿润,有些年份干旱呢?为什么地球上的降雨分布不均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地球上的降雨分布随着距离海洋的距离增减而减小;随着地形不同海拔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地球上的降雨分布与两个因子有密切关系:一个是地球的地势地形;第二个是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地球上每年蒸发的这些水汽总会有一种途径让它重新变为液态水,重新汇集到海洋中间,那么它的这种循环的机制是怎样的? 有许多人研究认为只要大陆内部的某个低洼地带有足够的湖泊水分,那么这些水分不管是液态还是气态,都会被阻拦在低洼本地反复形成降雨和径流,从而实现人类对水分的反复需求。那么这个观点到底正确与否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水蒸气的特点,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做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既然地球上水汽的蒸发量基本恒定不变,那么大陆地区的干旱问题就不能企图增加海洋的蒸发,而是要在水分的空间分布上做文章。依照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的冬季含有水分的季风不再吹向大陆,大陆进入干旱季节。但是由于冬季季风来自北冰洋,所以依然在北方有一定的降雪。但是中国的春季全国进入干旱季节,以 3 月 4 月最为严重。到了四月底来自太平洋的季风逐渐加强,季风带来的水汽逐步到了江南,江南进入所谓的“梅雨季节”。梅雨雨带逐渐向北推进,到了六月中旬才到达秦岭以北地区,然后全国进入雨季。而象西北地区的西部一般到了七月以后才正式进入降雨高峰期。有时候大量水汽集聚在西北地区的上空久久不降雨,到了秋季季风减弱,北风逐渐增强,东南季风逐渐退出的时候,水汽受到秦岭等大山的阻隔,反而会形成较强的降雨,甚至气团滞留在秦岭以北地区久久不去,形成连阴雨,有时候这种连阴雨持续长达一个多月时间。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每年都出现,但是但凡夏季降雨少的时期,秋季往往降雨多。基本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也是我二十年观察的结论。 从理论上讲,水的分子量是 18 ,空气的相对分子量是 29 ,所以水不可能在空气中沉降到底层,相反它的分子量小于空气的相对分子量,它应该飘逸到空气层的上层才对。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水汽飘逸到空气上层后很容易被液化形成小水滴,进而形成可见的云层。而云层的高度往往在几千米以内,而几千米以内往往受到近地层大气、地形、温度和地表特征的强烈影响。但是到底水汽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分布情况还是不清楚。 为此我们建立一个理想模型。假设大地的海拔在 100 米以下,气温是 30 摄氏度,这时候地面的水汽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随时可能液化形成降雨,按照我们的假设,在不同高度上的水分都是饱和的,那么不同高度上的水汽压成分是多少呢?见下表: 海拔 温度 水气压 100 30 31.82 254.8 29 30.04 409.6 28 28.35 564.4 27 26.74 719.2 26 25.21 874 25 23.76 1028.8 24 22.38 1183.6 23 21.07 1338.4 22 19.83 1493.2 21 18.65 1648 20 17.54 1802.8 19 16.48 1957.6 18 15.48 2112.4 17 14.53 2267.2 16 13.63 2422 15 12.79 2576.8 14 11.99 2731.6 13 11.23 2886.4 12 10.52 3041.2 11 9.84 3196 10 9.21 3350.8 9 8.61 3505.6 8 8.06 3660.4 7 7.51 3815.2 6 7.01 3970 5 6.54 4124.8 4 6.1 4279.6 3 5.69 4434.4 2 5.29 4589.2 1 4.93 4744 0 4.58 那么根据海拔和水汽压的值做一个图表如下: 我们假定海拔在 100 米的时候水汽含量是百分百,那么随着海拔升高的水汽含量为: 就是说按照这个假设,到了海拔五千米的高度,水汽含量只有地面的 14% 。由于水分在大气中的变化很复杂,至今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公式能够计算出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包括马格奴斯公式, Goff-Gratch 公式, Muglus 公式, Wexler 公式等都不能全方位准确计算。因此大多数计算都是近似的。包括这里的计算。因为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相应的水汽压也会降低更快,所以本次计算是近似的。但是基本能够说明问题。图表显示在海拔 2000 米的时候水汽含量已经不到地面的一半,形成降雨云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如果根据此图表做出一个水分累积含量图表表明某海拔以下的全部水汽含量,以 5000 米以下的全部水汽含量为标准 1 ,则不同海拔以下的水汽含量如下: 海拔 相对含量 100 0.07 254.8 0.14 409.6 0.20 564.4 0.26 719.2 0.31 874 0.36 1028.8 0.41 1183.6 0.46 1338.4 0.50 1493.2 0.54 1648 0.58 1802.8 0.62 1957.6 0.65 2112.4 0.68 2267.2 0.71 2422 0.74 2576.8 0.77 2731.6 0.79 2886.4 0.82 3041.2 0.84 3196 0.86 3350.8 0.88 3505.6 0.90 3660.4 0.91 3815.2 0.93 3970 0.94 4124.8 0.96 4279.6 0.97 4434.4 0.98 4589.2 0.99 4744 1.00 从表上可以看出, 2000 米以下的天空的水汽含量占去了全部水汽的 65% , 3000 米以下的天空的水汽含量占去了全部水汽的 85% 。三千米以上的空间水汽含量不足总量的 15%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影响降雨的主要空间在海拔三千米以下。 这个空间正好是高山大川高原和近地层气流活动区域。因此可以肯定近地层和下垫面的冷热变化、光辐射、热辐射、尘埃、温室气体等变化对于降雨有决定性影响。同样能够证明,在一个类似于柴达木盆地或者四川盆地那样的地形,大约有 70% 的水汽不会蒸散到高空,可以形成反复的降雨,而反复的次数不会超过四次。还有一个推论:既然 3000 米以上的高空中水分含量不足总量的 15% ,那么 3000 米以上的地区的降雨量是不是低海拔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 15% 呢? 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演算的结果。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搜索出了青藏高原的降雨数据。 拉萨年降水量 500 毫米左右,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年降水量 172.8 毫米,改则县年均降水量 189.60 毫米,改则县年极端降水量最大 295.8 毫米( 1977 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 84.5 毫米( 1982 年)。聂荣县平均海拔在 4700 米,冬长无夏,全年雨雪天 10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为 400 毫米。 据统计,青藏高原 5 月至 9 月的累计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80% 以上,从 10 月到次年 4 月则很少有降水,一年中干、湿季节交替特别明显。青藏高原降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夜雨。 在雨季里,每到傍晚人们常可看到天空云量渐渐多起来,云层变厚,接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随至,特别是黎明时刻,雨声淅沥,逐渐停止,不久云消日出,中午前后,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再到傍晚,上述降水过程又照样重演。(《 1967 — 2008 年青藏高原汛期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王传辉,周顺武,时刚)。 1967 — 2008 年青藏高原汛期总降水日数及各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杜军,马玉才),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 , 降水倾向率为 1.4~66.6 mm/10a ,近 30 年来西藏高原平均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 19.9 mm/10a 的速率增加,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增幅较大, 1992 年以来春、夏季降水明显增加。西藏的降雨在增加,而青海的降雨在减少: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副主任李林说,他们对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36摄氏度,增幅高于全国的5-10倍。40多年来,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上有所减少。总体来说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在减少,一年主要降水在 4-9 月,夜雨多。 由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西藏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量在 100 — 200 毫米之间,和中原地区 800 毫米相比较,介于 12 — 25% 之间,包括了 15% 的范围,多数地区大于 15% ,而在 4500 米以上地区降雨量反而增加。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在高寒地区,尽管水汽含量较少,但是形成降雨的温度条件和辐射条件在很多时候都能满足,而且蒸发量很小,往往形成湿润气候条件。所以阿里地区和聂荣县等西藏内陆存在大量的内陆湖泊。事实证明,既然西北东部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而全球范围的蒸发量是一定的,那么多余的水汽降落到了哪里呢?事实证明,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增加了,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了。所以全球变暖对于降雨量的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近 48 年青藏高原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王传辉,周顺武,唐晓萍,吴萍)(《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 ( 英文 ) 》李晓东,朱亚芬,钱维宏)。 现在再次回到我们的基本问题: 西部低洼地区如果存在大量湖泊,那么能不能对当地周围的气候产生决定性影响。很显然,依据我们的初步研究,在干旱的情况下一次蒸发的水分有 85% 可能会在 3000 以内的空间存在,当遇见坡地的时候会形成地形雨;但是依然会有 15% 以上的水分逃逸到高空不再返回盆地内部。所以即使存在一个大的湖泊,那么也应该有不断的外界水源补充。当然象盆地地形补充的水量并不大。所以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从雅鲁藏布江调水,还是从渤海调水都是比较可行的。对当地的中尺度气候影响应该较大。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628 次阅读|21 个评论
从青藏高原的降雨量看水汽的垂直分布特点
热度 6 fanxiaoyingz 2014-8-22 20:42
从青藏高原的降雨量看水汽的垂直分布特点 水的蒸发量在我看来每年都是一样的,因为地球的截面积是一定的,预示着它接受的太阳光的总能量是一定的,如果说有影响这个总能量的因子,那么这些因子有:一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一个椭圆形轨道,当地球在椭圆轨道的一个顶点上时接受的最少,在另一个顶点上时接受最多,呈现周期性变化;二是太阳黑子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很多的时候太阳本身爆发的能量变化,这时候地球接受的总能量变化,海洋湖泊的蒸发量也会有变化。第三个影响蒸发总量的因子是地幔活动,如果大陆板块的边缘,中央海岭周围火山活动频繁,那么蒸发量会有变化,但是这个影响较小。第四个因子是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对蒸发量有影响,这个也很微弱。 既然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总蒸发量基本一样,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有些地方有些年份湿润,有些年份干旱呢?为什么地球上的降雨分布不均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地球上的降雨分布随着距离海洋的距离增减而减小;随着地形不同海拔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地球上的降雨分布与两个因子有密切关系:一个是地球的地势地形;第二个是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点。地球上每年蒸发的这些水汽总会有一种途径让它重新变为液态水,重新汇集到海洋中间,那么它的这种循环的机制是怎样的? 有许多人研究认为只要大陆内部的某个低洼地带有足够的湖泊水分,那么这些水分不管是液态还是气态,都会被阻拦在低洼本地反复形成降雨和径流,从而实现人类对水分的反复需求。那么这个观点到底正确与否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水蒸气的特点,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做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既然地球上水汽的蒸发量基本恒定不变,那么大陆地区的干旱问题就不能企图增加海洋的蒸发,而是要在水分的空间分布上做文章。依照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的冬季含有水分的季风不再吹向大陆,大陆进入干旱季节。但是由于冬季季风来自北冰洋,所以依然在北方有一定的降雪。但是中国的春季全国进入干旱季节,以 3 月 4 月最为严重。到了四月底来自太平洋的季风逐渐加强,季风带来的水汽逐步到了江南,江南进入所谓的“梅雨季节”。梅雨雨带逐渐向北推进,到了六月中旬才到达秦岭以北地区,然后全国进入雨季。而象西北地区的西部一般到了七月以后才正式进入降雨高峰期。有时候大量水汽集聚在西北地区的上空久久不降雨,到了秋季季风减弱,北风逐渐增强,东南季风逐渐退出的时候,水汽受到秦岭等大山的阻隔,反而会形成较强的降雨,甚至气团滞留在秦岭以北地区久久不去,形成连阴雨,有时候这种连阴雨持续长达一个多月时间。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每年都出现,但是但凡夏季降雨少的时期,秋季往往降雨多。基本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也是我二十年观察的结论。 从理论上讲,水的分子量是 18 ,空气的相对分子量是 29 ,所以水不可能在空气中沉降到底层,相反它的分子量小于空气的相对分子量,它应该飘逸到空气层的上层才对。但是事实不是这样,水汽飘逸到空气上层后很容易被液化形成小水滴,进而形成可见的云层。而云层的高度往往在几千米以内,而几千米以内往往受到近地层大气、地形、温度和地表特征的强烈影响。但是到底水汽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分布情况还是不清楚。 为此我们建立一个理想模型。假设大地的海拔在 100 米以下,气温是 30 摄氏度,这时候地面的水汽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随时可能液化形成降雨,按照我们的假设,在不同高度上的水分都是饱和的,那么不同高度上的水汽压成分是多少呢?见下表: 海拔 温度 水气压 100 30 31.82 254.8 29 30.04 409.6 28 28.35 564.4 27 26.74 719.2 26 25.21 874 25 23.76 1028.8 24 22.38 1183.6 23 21.07 1338.4 22 19.83 1493.2 21 18.65 1648 20 17.54 1802.8 19 16.48 1957.6 18 15.48 2112.4 17 14.53 2267.2 16 13.63 2422 15 12.79 2576.8 14 11.99 2731.6 13 11.23 2886.4 12 10.52 3041.2 11 9.84 3196 10 9.21 3350.8 9 8.61 3505.6 8 8.06 3660.4 7 7.51 3815.2 6 7.01 3970 5 6.54 4124.8 4 6.1 4279.6 3 5.69 4434.4 2 5.29 4589.2 1 4.93 4744 0 4.58 那么根据海拔和水汽压的值做一个图表如下: 我们假定海拔在 100 米的时候水汽含量是百分百,那么随着海拔升高的水汽含量为: 就是说按照这个假设,到了海拔五千米的高度,水汽含量只有地面的 14% 。由于水分在大气中的变化很复杂,至今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公式能够计算出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包括马格奴斯公式, Goff-Gratch 公式, Muglus 公式, Wexler 公式等都不能全方位准确计算。因此大多数计算都是近似的。包括这里的计算。因为大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相应的水汽压也会降低更快,所以本次计算是近似的。但是基本能够说明问题。图表显示在海拔 2000 米的时候水汽含量已经不到地面的一半,形成降雨云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如果根据此图表做出一个水分累积含量图表表明某海拔以下的全部水汽含量,以 5000 米以下的全部水汽含量为标准 1 ,则不同海拔以下的水汽含量如下: 海拔 相对含量 100 0.07 254.8 0.14 409.6 0.20 564.4 0.26 719.2 0.31 874 0.36 1028.8 0.41 1183.6 0.46 1338.4 0.50 1493.2 0.54 1648 0.58 1802.8 0.62 1957.6 0.65 2112.4 0.68 2267.2 0.71 2422 0.74 2576.8 0.77 2731.6 0.79 2886.4 0.82 3041.2 0.84 3196 0.86 3350.8 0.88 3505.6 0.90 3660.4 0.91 3815.2 0.93 3970 0.94 4124.8 0.96 4279.6 0.97 4434.4 0.98 4589.2 0.99 4744 1.00 从表上可以看出, 20000 米以下的天空的水汽含量占去了全部水汽的 65% , 3000 米以下的天空的水汽含量占去了全部水汽的 85% 。三千米以上的空间水汽含量不足总量的 15%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影响降雨的主要空间在海拔三千米以下。这个空间正好是高山大川高原和近地层气流活动区域。因此可以肯定近地层和下垫面的冷热变化、光辐射、热辐射、尘埃、温室气体等变化对于降雨有决定性影响。同样能够证明,在一个类似于柴达木盆地或者四川盆地那样的地形,大约有 70% 的水汽不会蒸散到高空,可以形成反复的降雨,而反复的次数不会超过四次。还有一个推论:既然 3000 米以上的高空中水分含量不足总量的 15% ,那么 3000 米以上的地区的降雨量是不是低海拔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 15% 呢? 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演算的结果。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搜索出了青藏高原的降雨数据。 拉萨年降水量 500 毫米左右,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年降水量 172.8 毫米,改则县年均降水量 189.60 毫米,改则县年极端降水量最大 295.8 毫米( 1977 年),年极端降水量最小 84.5 毫米( 1982 年)。聂荣县平均海拔在 4700 米,冬长无夏,全年雨雪天 100 天左右,年降水量为 400 毫米。据统计,青藏高原 5 月至 9 月的累计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80% 以上,从 10 月到次年 4 月则很少有降水,一年中干、湿季节交替特别明显。青藏高原降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夜雨。在雨季里,每到傍晚人们常可看到天空云量渐渐多起来,云层变厚,接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随至,特别是黎明时刻,雨声淅沥,逐渐停止,不久云消日出,中午前后,晴空万里,骄阳似火。再到傍晚,上述降水过程又照样重演。(《 1967 — 2008 年青藏高原汛期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王传辉,周顺武,时刚)。 1967 — 2008 年青藏高原汛期总降水日数及各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杜军,马玉才),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 , 降水倾向率为 1.4~66.6 mm/10a ,近 30 年来西藏高原平均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 19.9 mm/10a 的速率增加,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增幅较大, 1992 年以来春、夏季降水明显增加。西藏的降雨在增加,而青海的降雨在减少: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副主任李林说,他们对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36摄氏度,增幅高于全国的5-10倍。40多年来,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上有所减少。总体来说从东南向西北降雨量在减少,一年主要降水在 4-9 月,夜雨多。 由以上数据可以说明,西藏大多数地区的降雨量在 100 — 200 毫米之间,和中原地区 800 毫米相比较,介于 12 — 25% 之间,包括了 15% 的范围,多数地区大于 15% ,而在 4500 米以上地区降雨量反而增加。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在高寒地区,尽管水汽含量较少,但是形成降雨的温度条件和辐射条件在很多时候都能满足,而且蒸发量很小,往往形成湿润气候条件。所以阿里地区和聂荣县等西藏内陆存在大量的内陆湖泊。事实证明,既然西北东部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而全球范围的蒸发量是一定的,那么多余的水汽降落到了哪里呢?事实证明,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增加了,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了。所以全球变暖对于降雨量的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近 48 年青藏高原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王传辉,周顺武,唐晓萍,吴萍)(《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 ( 英文 ) 》李晓东,朱亚芬,钱维宏)。 现在再次回到我们的基本问题:西部低洼地区如果存在大量湖泊,那么能不能对当地周围的气候产生决定性影响。很显然,依据我们的初步研究,在干旱的情况下一次蒸发的水分有 85% 可能会在 3000 以内的空间存在,当遇见坡地的时候会形成地形雨;但是依然会有 15% 以上的水分逃逸到高空不再返回盆地内部。所以即使存在一个大的湖泊,那么也应该有不断的外界水源补充。当然象盆地地形补充的水量并不大。所以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从雅鲁藏布江调水,还是从渤海调水都是比较可行的。对当地的中尺度气候影响应该较大。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37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水资源与城市化的关系协调-北京夏涝有感
riverbank 2014-7-17 11:38
北京河很多,跟水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但是从六十年代以来,水成了这个城市最大的问题。一年四季除了春季没去过北京,其它季节都去过,这几年年复一年的夏涝,从最初的到北京看海以至于见惯不惊。似乎像是在沉默中死去。 北京缺水吗?!北方缺水吗?!每年地表径流量多少,降雨量多少?这些水下来以后是否汇集还是成了匆匆过客甚至是恶客。 从照片上看,降水是不少的,可惜留不下来,因为没有大量的湿地,现在在恢复,但是很少,因为北京寸土寸金,即使在恢复能否成为汇流中心或关键节点也成问题,因为城市表面大量硬化,自然形成和人工开挖的河道水渠要么被填要么深埋要么淤塞,难以畅通。大量的降水只好直接让其白白流走,唯恐排泄不快。也因之导致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补给。 我们大量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少考虑区域水资源循环和利用,连片硬化,即使是水道也是渠化和硬化,不知是否有问题。其次是水资源保障的本地化问题如何和城市景观构建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些年的城市建设追求的是高楼大厦,康庄大道,越高越好,越宽越好。这种建设思路是否正确存疑,从全国各地城市的夏涝来看,真是个问题。
1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漫京城
xuxfyuwp 2014-4-28 14:24
雷鸣云起雨涟涟 京城瞬间起波澜 地铁口处观瀑布 交通站站积水潭 故宫园内能看海 立交桥下可行船 车流缓缓心愈堵 归途漫漫不堪言 6月23日傍晚北京发生的这场暴雨确实是近年来少见的,与04年7月10日那场雨有些类似,总雨量和单站雨量最大值都要更大一些。全市平均雨量超过5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达73毫米,最大单站雨量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214.9毫米。 京城的降雨往往有些怪,周边下雨,城区总是错过,周边不下时,城区又会如天漏一般浇上一阵,此次降雨仍如此,最大雨量中心出现在了城区。 这次暴雨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交通,包括路上交通、地铁和机场,多处路段积水,几乎所有立交桥区被水淹,几条地铁线路遭雨水灌入,100多架航班被取消。 因为这些影响,北京市政建设再次广受诟病,“大水将北京变为池沼”、“大水吞噬北京”、“北京三环瞬间泽国”、北京市政不堪一击“等相关标题跃然于国内外媒体主要版面之上。 北京的市政建设确实有问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但解决排水问题是否会因为这场暴雨就应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凭目前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确实很难承受这种突发暴雨的侵袭,特别是在上下班期间,就更困难了,会出现较多问题。现在要想从硬件上完全解决,要花费高昂代价,必须改造整个交通系统的排水设施。若这样的暴雨平均每年只有一次,是否优先做这样的投入,则要看决策者如何判断了。毕竟北京目前还有更多的问题要解决,如交通堵,住房难等。雨后的交通在第二天清晨就基本恢复了,而有些难题如何化解,还看不到清晰的时间表。 目前较可取的方案是加强落实应急预案,首先是气象部门要报准,及时提供信息,做到有备于先,使可能受到影响的人们或单位有所防范,采取措施,然后是交通、公安等部门组织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进行交通疏导和排水。如能做到这样,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有所缓解。 遇到多年少见的暴雨侵袭,并非仅北京城会出现问题,世界上主要大都市也都会有类似情况发生,包括最近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韩国的首尔都相继在暴雨中被淹,即使在日本的东京,也同样如此,在罕见的暴雨来临时仍难逃此运。对于市政建设需要加强科学设计和评估,但如何平衡建设投入与实际效益,还要有更周密、系统的分析。据说中国有180多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如何合理解决雨后排水问题,倒是一项值得事先做好的基本功课。 另一方面,尽管暴雨造成了北京交通系统的瘫痪,但从生态系统角度看,还是有利的,毕竟北京太缺水了。这场暴雨,解除了部分地区的旱情,对农业是有利的;清洁了空气、排走了地下污水,对环境也有明显改善;特别是16座大中型水库,来水量明显增加,如密云水库来水量达345万方,官厅达296万方,为近年来少见,这对水资源的储备绝对是好消息。 (原文写于2011-06-26 15:42:34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都是海洋惹的祸?
xuxfyuwp 2014-4-25 14:14
按照气候学上的定义,进入三月后,冬季也就算过去了。还好,传说中的“千年极寒”没有发生。若将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气温平均一下,整个冬季的平均温度为-4.7摄氏度,较近30年平均气温-4.3摄氏度略低,应该不算异常。降水平均为37.1毫米,较平均值37.9略少,也算正常。 能不能说整个冬季的气候就OK了呢?尚难下这样的结论,要看用什么样的尺度去衡量。若将整个冬季按月来划分,一些异常就值得关注了。 较明显的是1月的寒冷,全国气温普遍偏低。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1月的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5.9度,但今年1月的平均气温为零下8.3度,低了2.4度,为50年来的次低值。1月的平均降雨量也偏少,为8.2毫米,较常年平均的12.1毫米少3.9毫米。较吸引媒体关注的是北京初雪时间,发生在2月9日,是有记录以来最晚的一年,也可算作是华北一带冬季降雪少的一个缩影。随之而来的是2月全国气温偏高,降水依然偏少,引发全国不少地区旱象露头。 究其原因,有人将这类异常归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也有人不认同,相信对此一时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如今气候变化确实像个筐,被装进了不少东西。但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刚过去的冬天所表现出的异常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确实很难建立起直接的关系。 一个原因是2010年7月开始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偏低的“拉尼娜”事件。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偏东、偏南,从而使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向我国输送的水汽明显偏弱,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缺乏充沛水汽来源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原因是自去年秋冬季以来,北极涛动持续维持负位相。所谓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即盛行经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若进一步解释AO负位相的原因,能直观看到的则是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高、北极地区近地面气温偏高、海冰面积偏少。冷空气强,一方面造成寒冷,同时强冬季风涌也造成南方暖湿气流难以北上,阻断了北方的水汽来源。 若想真分析清楚大气环流异常的成因,是件很复杂的事,需要科学家们的努力。但从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至少可以认为发生在大气环流中的异常的原因并非仅是来自大气内部,海洋、海冰的变化或许起着更大的作用。若从气候变化角度来分析,也要将整个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一同来考虑。 (原文写于2011-03-06 10:31:0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年珍稀树种贝壳杉 ——新西兰见闻(19)
热度 1 ffjjaa 2014-1-15 14:50
万年珍稀树种贝壳杉 ——新西兰见闻(19) 范建 樊星   新西兰崴谱(Waipoua Forest)原始森林,已开发出一条方便行走的林间小路。进入其中,空气清新湿润,仿佛有一块块若隐若现的薄纱。   去年7月26日下午,我们从陶朗阿(Tauranga)回来的路上,经过距奥克兰 180公里的Katikati小镇,丁德运带我们去看在崴谱原始森林最古老的贝壳杉(Kauri tree)。开始,我们不以为然,一个大树,有什么好看。他说,你们去看了就知道了。   从沼泽捞出不变形不腐烂   贝壳杉( Kauri fruit country)生长地,在Tane mahuta这个地方,生长着茂密的新西兰植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最大的贝壳杉森林之王十分惹眼。新西兰降雨量大,日照时间长,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北部地区的森林之王树高有51米,是新西兰最高,也是最大的贝壳杉树。   在Tane mahuta 森林里穿行了半个多小时,还有100米左右的距离就可以看见大树了,但由于修路,我们不得不中止了前进。丁德运告诉我们,那里面的大树有5万年以上的历史。它从沼泽里捞出来,多少年都不变形,不腐烂。   尽管我们没有看到树王是个遗憾,却看到其他的贝壳杉,只不过没有那么大那么长的树龄。据说,新西兰贝壳杉,被世界林学家确认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杉木,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加工的木材。   贝壳杉幼苗喜半阴,大树喜阳光。越冬温度不低于10℃。它有白色的细密纹理,树皮厚,含有树脂,嫩枝灰白色,叶片窄披形,长8厘米,宽0.5—1厘米,老树的叶片较小,革质、灰绿色;雄花序长2.5—4厘米;球果卵圆形或圆形,宽5—8厘米,鳞片宽0.8厘米;种子有一个较大的翅。同属植物约15种。它的材质优良,可作木材或高级饰品,现在已成为珍稀植物,相当金贵。   体验对植物的神圣感   这些高大的原始杉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在地下埋藏的最大原木,被沼泽泥炭保护着,古杉木没有腐烂也没变成煤炭。这一地下资源与空气隔离,完全变成了一个保护大树的茧。听说,就是用这种原木巧妙地加工成原始杉木楼梯,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登这个楼梯。   在森林深处,我们见到了三棵紧挨一起生长的贝壳杉,像是“三胞胎”。它们的树龄200多年。为了争夺养分,一般的树是保持距离生长,三棵独立的树却紧挨着,却营养充分,长的壮实高大,树冠也没有指向彼此的树枝,而是全部指向外侧。   这就是生命的使者与见证,也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   在原始森林,贝壳杉数量不多,在丛林中,便显其雄姿高大。新西兰最古老的树,也是毛利人崇拜的神树。这使我们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对植物的神圣感。   原始森林没有蛇蝎   原始森林非常寂静,没有虫鸣,没有树涛,只偶然听到鸟鸣和附近农家牲畜的叫声。新西兰的自然界少有凶猛的野生动物,更没有蛇蝎,因此原始森林非常安全。   原始森林有四种鸟不会飞,其中包括新西兰国鸟基维(KIWI)鸟。毛利人对基维鸟极为爱惜,过去他们吃它的肉,用它的毛做衣服,取它的骨头做针。如今,已经稀少的基维鸟却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在整个行进中,我们分辨着一些特殊的植物。突然发现,一种鲜红晶亮如葡萄干大小的果实,丁说这个鲜果千万吃不得,会有生命危险。而一些可以治病的药树、茶树却好分辨的。   在出山口路,我们遇到了一对英国来的年轻情侣,他们也是来看树的游客。他们也想打探贝壳杉的奥秘。   贝壳杉雌雄种子发育受孕与落土生长的过程会给人以新的启示,而历史上,人们为了取松明而在贝壳杉上留下的痕迹和昆虫在贝壳杉上咬出的洞窟仍依稀可见。这也证明了,原始森林就是人类和动物取用的“超市”。   回来后,我们依然沉浸在贝壳杉的美好回忆中,于是,特意去了奥克兰郊外的一家用贝壳杉作工艺品的商店,这种树在水中久泡不烂而成为稀缺资源,也成为新西兰制作木制工艺摆件的首选。像用贝壳杉制作的木制钟表,卖价从几十元纽币到几千纽币不等。还有用贝壳衫制作的餐具、首饰盒、文具盒、高档酒盒、笔筒、相框等,做工精细、典雅、美观。融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   看着手中这些精美装饰品,我们的眼前又出现了参天贝壳杉。在它的周围,在朽木落叶覆盖的地方,又有一些微小的贝壳杉成长着,万年的古老大树就是这样一点点从小到大,成就了使后人感叹的古老大树。    感受 在中国,也有许多珍稀树种,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大院里,就摆放着一尊有两万年的“活化石”水杉。在全国各地,有许多数不清的国家森林公园。在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今天,国人也体会到对绿色青睐的好处。类似的植物之旅对我们中国的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很有价值。 可如今,我们对动物尤其是宠物关注有加,也能叫出它的名字。可是,对大街两边的行道树,对公园里的树木,却很少有人知晓。这多少说明我们对植物缺少知识或缺乏感情。而在新西兰,许多人对植物倾注了感情,他们不仅能叫出名字来,而且能懂得它们的习性。据说,一些欧美 游客有不少是全家冲着新西兰的植物来的,尤其是德国人会让小孩中学毕业后专门来新西兰感受和认识树木。由此看,开展植物教育,在中国也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81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天下远见】三峡大坝对周边降雨量有没有影响?
xushui 2013-6-15 09:28
作者: 推荐人:江鸟又见 最后更新:2011-06-10 09:53:52 来源: 南方周末 标签 三峡大坝 干旱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 Wu Liguang、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Zhang Qia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Jiang Zhihong利用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资助做了一项有趣的观察,通过卫星观测三峡周边地区降雨数据,试图发现三峡大坝对周边降雨的影响。 由于三峡大坝水位从66米一下子提升到135米发生在2003年6月,所以三位研究者以2003年为界设定了两组数据进行比对。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为一组,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为另一组,分别代表三峡大坝蓄水前后两个时期。 观察的数据显示,月均降雨改变了,但降雨过程的频率并没有变化。三峡工程改变的地貌在东经108°至111°之间近300公里范围内,而降雨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东经109°至111°,近200公里范围内。 卫星资料数据和数字模拟技术表明,三峡大坝水位2003年6月提升69米后,因水库水面加大,引起了大巴山和秦岭山脉之间地域降雨量的增加及三峡大坝附近降雨的减少。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范围是地域性的,即100公里量级的影响范围,而不是过去某些研究估计的局部性的,即10公里量级。 三位观察者也表示,由于这项观察所依赖的科学工具包含不可忽视的不确定性,所以现在就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 【点评者说】 近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多省大旱,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三峡大坝。这是非常严肃的科学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答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已经有人在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且上述三位观察者显然都是中国人。只是不知道三峡公司是否在进行或资助有关机构做类似这样的研究,比如:三峡对周边降雨量是否有影响?对地质结构是否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有多大?……花国家、纳税人那么多钱,就必须承担这样善后的工作。哪怕是最后证明建“三峡”有些方面可能犯了错,但可以帮助我们不会继续错下去。
个人分类: 湖沼学|1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5月上旬南方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关注5月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13-5-2 10:32
5月上旬南方多阴雨 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 2013年05月02日07:00 中国天气网 微博 我有话说 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中国天气网讯 在南方盘踞了两天的强降雨终于在昨天(1日)减少减弱,但未来三天,强降雨又将展开攻势,预计云南东部和西北部、贵州南部、华南大部、江南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强对流。   经历了两天强降雨的“疯狂”袭击,昨天南方终于迎来了小长假期间最为平静的一天。江南大部开始放晴,华南强降雨明显南压,强度减弱,只在广东南部沿海、广西南部以及福建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阵雨。但海南则出现了全省性的雷雨,其中,南部雨势猛烈,三亚还出现了暴雨,昨天05时至今天05时降水量达40毫米。   天气转晴后的江淮、江南以及华南中部气温明显回升,昨天14时气温较前天同时次升幅普遍在4~8℃,局地升幅达8~10℃,长沙、南昌、杭州气温分别上升了9、7、6℃。而笼罩在阴雨下的四川、贵州西部、云南南部和东部、广西西部、广东东部、福建等地气温14时气温则出现4~8℃的下滑,局地降幅达到了8~11℃。   今明天,强降雨又将在南方地区大展拳脚,预计5月2日~4日,云南东部和西北部、贵州南部、华南大部、江南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上述局部地区并将伴有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此外,6日前后,南方还会经历一次强降雨过程。预计今年5月上旬,南方地区多阴雨天气,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   近期南方多降水,并伴有雷雨大风和局地冰雹等强天气,需注意做好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乡积涝、局地山洪、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并防御强雷暴天气造成的雷击,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导致的厂房工棚、临时构筑物、户外广告牌、树木倒塌等气象灾害。   相较南方,北方近日持续晴好天气,但昨天受弱冷空气影响,华北西部、黄淮东部气温出现了小幅下滑,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北部等地14时气温较前一天出现了2~6℃的下滑,北京、天津均降温4℃,石家庄降温6℃。   未来两天,北方大部将持续晴朗升温,特别是午后晴热加剧,一些地方甚至会感受到初夏的炎热。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0502/070087829.html 2013年5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2013-3-30 14:33 2013年5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5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由于潮汐活动逐渐增强,4-5月地震活动逐月增强。 潮汐组合A:5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6度,5月2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5月10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0.17085度,13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5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0.18269度,5月25日为日月大潮,5月2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5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531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川迎降雨量创历史纪录: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热度 3 杨学祥 2012-7-30 12:12
银川迎降雨量创历史纪录: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杨学祥 国家防总29日召开防汛会商会。会商认为,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东南西北降雨频繁,长江黄河洪水齐发,两个台风相互影响,防汛形势最复杂,防汛工作最艰巨,防御任务最繁重。 惊心动魄的7.21北京暴雨过去了,政治家关心的是弘扬北京抢险精神;保险公司关心的是统计经济损失;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发现规律、预测和预防下一次灾害的发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相关新闻: 银川迎今年首场大暴雨 降雨量创历史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0日09:31 中国气象视频网 微博 7月29日08时-30日08时降水实况 银川7月29日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单日降雨 7月30日08时-31日08时天气预报 7月31日08时-8月1日08时天气预报   中国气象视频网7月30日讯昨天,北方新一轮强降雨过程从西北地区拉开序幕。宁夏银川出现今年首场大暴雨(117毫米),也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单日降雨。   受冷暖空气共同作用,7月29日,青海、甘肃、宁夏普降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宁夏银川从29日21时之后开始降雨,截止30日08时,累计降雨量达到117毫米,为当地今年首场暴雨天气,而且,单日降雨量排名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第一。   此外,29日,青海西宁(29毫米)、甘肃酒泉(30毫米)也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强降雨。 预计,未来3天,西北地区降雨会向东发展。   7月31日至8月1日,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南部有强降雨天气。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南部、山东北部、辽宁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随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需要加强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城市内涝,监视黄河水位水情。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2/0730/093178689.html 陕西榆林延安遭强降雨袭击致15万人受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0日11:0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7月30日电 (田进 李耀)来自陕西省民政厅30日的消息称,受强降雨影响,26日至29日,该省榆林、延安2市11个县(区)15.0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失踪3人。   26日至29日,该省陕北大部、关中局地、陕南中西部地区共30个县(区)出现阵雨或雷阵雨,佳县、榆阳、神木、延川、志丹、府谷等6县(区)13个乡(镇)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佳县气象站降水量达279.2毫米,榆阳区气象站138.4毫米。   截至29日12时,受强降雨影响,陕西省榆林、延安2市11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15.08万人,因灾死亡2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2899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3382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51千公顷,绝收面积1.68千公顷;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   此次灾情中,榆林市佳县受灾较重。全县受灾人口4.57万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57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94千公顷,绝收面积7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44万元。   针对强降雨再次来袭,陕西省民政厅29日再次派出灾情核查组赶赴榆林市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紧急向榆林市调拨棉被5000床、衣裤5000套、棉大衣1000件。   目前,失踪人员搜救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30/110124870937.shtml 防总:强风暴雨可能碰头防汛处最关键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0日05: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陈仁泽)国家防总29日召开防汛会商会。会商认为,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东南西北降雨频繁,长江黄河洪水齐发,两个台风相互影响,防汛形势最复杂,防汛工作最艰巨,防御任务最繁重。   当前,9号和10号台风相继生成,交互作用,可能先后正面登陆我国。黄河1号洪峰已过潼关,2号洪峰已经形成并向下游推进,黄河中游吴堡、龙门等部分河段洪峰流量超警。长江上游近期仍有降雨过程,三峡水库防洪压力仍未缓解。三峡水库下泄继续维持较大流量,中游部分江段和洞庭湖防守压力较大。西部地区降雨过程频繁,极易引发严重的山洪灾害。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依然是心腹之患。水库蓄水多,水头高,常位于人员聚集区上游,部分病险水库、淤地坝隐患多,除险加固仍未完成,一旦失事,后果不堪设想。   会商强调,当前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台风防御工作。目前,第9号热带风暴“苏拉”和第10号热带风暴“达维”相继生成,强度将继续加强,正面接近我国,同时影响东海和南海,并有北上深入内陆的可能性。“双气旋”影响我国期间,正值天文大潮,很可能形成强风、暴雨、高潮位“三碰头”的不利局面。此外,第9号热带风暴“苏拉”云圈、风圈、雨圈半径大,影响范围广,水汽条件充沛,可能带来较强降水,甚至北上影响更广大区域。由于两个热带风暴的相互作用,后期路径可能存在变数。加之台风可能影响地区前期降雨强度大,江河水位高,水库超汛限数量多,土壤含水量饱和,台风防御难度很大。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30/053424868470.shtml 黄河中游干流迎来今年1号洪峰:南旱北涝离我们有多远? 已有 114 次阅读 2012-7-29 10:1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黄河 洪水 南旱北涝 推荐到群组 黄河中游干流迎来今年1号洪峰 4万人已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8日15:11 新华网   黄河中游干流迎来今年第1号洪峰 山西陕西紧急转移4万余人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林晖)记者28日从国家防总获悉,受近日强降雨影响,黄河中游干支流发生明显涨水过程,迎来今年第1号洪峰,目前山西、陕西已经紧急转移沿黄滩区群众4万余人。   据了解,黄河中游干流吴堡水文站27日13时出现106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超过警戒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为1989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其下游的龙门水文站28日7时出现762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超过警戒流量2620立方米每秒,是1996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此次洪峰造成中游沿黄滩区洼地受淹。   黄河防总27日14时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目前山西、陕西两省共转移滩区生产生活人员4.08万人,其中山西省2.48万人,陕西省1.6万人,滩区所有受洪水威胁人员已全部撤离。两省还组织人员对险工地段巡堤查险,增调防汛抢险物料上坝,做好随时抢险准备,确保河道工程安全。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28/151124862758.shtml 安排部署应对黄河特大洪水: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2-7-28 07:3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632.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96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22 次阅读|7 个评论
北京今天午后有大暴雨,大家要做好准备
热度 1 xupeiyang 2012-7-25 11:40
25日午后到26日上午,北京全市将出现平均降雨量在30到50毫米的大雨。但此次降雨强度最大的区域在北京大兴、通州、平谷等地,局地仍有可能出现超过50毫米的 暴雨 。 25日北京将再迎来暴雨,北京市气象局已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北京排水集团防汛中心表示,将有1300员工和340套设备备战即将来临的暴雨天气,已在下凹明显路段分别部署了18个工作组,实时监控“7.21”重灾区。北京8个污水处理厂已陆续展开抽升工作。 http://t.itc.cn/pqrfP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北京的雨有点多
热度 1 DNAgene 2012-6-26 14:41
外面又下大雨了。感觉往年北京没这么多雨。隔几个小时就来一次,并且雨量还不小。整天空气都湿湿的。很像武汉的雨季,在武汉上学时也常有此感受。 不知道是气候变化,还是偶然降雨量多一些?懂气候的网友们,出来说句话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计算降雨量和凝结核
热度 2 zhouqiang15898 2012-5-12 19:23
如何计算降雨量和凝结核 周 强 海洋的云一般是由浮游植物产生的,也经过多次的验证和监察,得到的数据是每立方厘米云粒子是大约100多个! 而森林的产生的云大约每立方厘米云粒子有大约500多个凝结核(主要是由森林产生)!当然不同的地区会有所差别的! % U/ s, [7 k/ j$ |3 _* Z0 1克水大约有好几百万个凝结核 ; 按1 摩尔 (18克)水分子中有6.02*10^23 个分子,也就是数量级达2 2 ,而百万的凝结核数量级才只有6(10^6)! 二者相除一个凝结核可以凝结核10^1 6 个水分子,当然会因为水汽的多少和凝结核的多少(也包括电离所带电粒子凝结核),每个水滴所含凝结核数或每个凝结核所含水分子数是会有很大差别的! + v0 @! Z$ Q-  r 清明时节大江南北会同时雨纷纷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所有植物开春时会释放大量的生物凝结核!因为植物需要降雨来开花和发芽(也包括种子发芽)! 实际上降雨并不是非要全部含凝结核的云,云在降雨过程只是一个引导过程,也就是云能在降雨前阶段先打破了重力和水汽层的引力而降落,其他水汽也就在云降雨的引导下倾盘而下,据气象测量, 3 毫米的 云层 雨量可能降水 10 毫米的水量,也就是有凝结核凝结质量和没有凝结核凝结核的质量接近1:2,也就是有凝结核的凝结质量接近降雨的1/3。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空中水汽的湿度最少不能低于30%,否则即使有凝结核也很难形成降雨! 按一个中等城市600平方公里,每次10毫米的降雨量 则总的降水:6X10 ^8X10X10^3=6X10^6(立方米) 把它换算成重量:6X10^6吨=6X10^9千克=6X10^12克 按一克水大约有凝结核按数量级有10^6,则一次降水就需要凝结核数量级为10^18个 如果我们有离子发射器,一秒一次发射数万亿离子凝结核(数量级10^12)(参考阿联酋阿莱因市实验),且一天工作4小时 则需要这样的发射机器:10^18/( 10^12X4X3600)≈70台,如果算上功效按3倍算(低效),则需要210台,如果按实验所说20台建一个电离装置,则需要建造了11个电离装置。 当然随着实验技术的成熟,实验设备会有更大的进步! 2012-2-28
个人分类: 灾难治理|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降雨量是比升温威胁更大
热度 3 zhpd55 2012-4-5 08:37
据 Wiley-Blackwell 网站 2012 年 4 月 3 日 报道,有关气候变化对中国谷类作物影响的新研究发现,降雨量比气温升高影响更大。 这项研究是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的张天一博士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的黄耀博士共同完成的 ——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n cereal crop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08 ,此文 发表在2012年的《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杂志上,但是在网站首次公布是在2011年12月20日。 这项研究发现,玉米对升温较为敏感,自 1980 年以来水稻和小麦产量的较高或者较低也都与温度的升高有关系。 “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显著的气候变化 ” ,张博士说道。 “1951 年到 2001 年期间,年均气温升高了 1.1 °C ,中国西部的降雨量每十年增加最高可达 15% ,而北部则降低。 ” “ 据气候模型的预测,到 2050 年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 2.3~3.3 °C ,而降雨量则会增加 5%~7%” ,黄博士说道。 “ 这可能会对占世界 7% 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占全世界 22% 的人口的中国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 作者引用了我国各省的农业统计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来自 “ 中国气象局(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 ” 的气候信息进行对比。他们重点分析中国的主要谷类作物,包括在全国大范围种植的水稻以及主要在北方种植的小麦和玉米。 结果显示, 1980~ 2008 年之间,中国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玉米对升温尤其敏感。但是,他们还发现:升温与较高和较低的小麦和水稻产量都有关系,这反驳了升温通常会导致庄稼减产的观点。 “ 在这三种谷类作物中,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气温时产量的降低往往伴随着较低的降雨量,这主要发生在中国北部地区 ” ,张博士说道。 “ 这表明,相比于升温,可能干旱会对当前气候下的庄稼产量产生更大影响。 ” “ 人们常说气温升高会造成中国谷类作物的产量降低,可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升温对谷物产量没有显著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 1980~ 2008 年全国范围的水稻和小麦产量而言 ” ,张博士和黄博士总结道。 “ 但是,升温可能仍发挥着间接作用,比如气温升高造成的严重干旱条件。 ” 这篇论文被收录在有关气候变化、农业与植物功能之间联系的免费专辑( Special Collection of Free Articles) 中。 本期专辑 将在 wileychina.com 网站中新创建的 “Wiley 生命科学中心 ” 页面上推出,新页面已于 2012 年 3 月底上线,旨在为中国科研社群打造一个生命科学的信息交流中心。 “Wiley 生命科学中心 ” 每月都将推出新的学科主题页面,三月份的主题为 “ 气候变化与植物科学 ” 。
个人分类: 新观察|337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723事故看社会进步
sunsong7 2011-7-29 15:21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举世震惊,不禁回想起36年前发生在本人家乡那场人类历史上记录在案最大的暴雨,至今鲜为人知... 1975年8月7日下午 在板桥水库附近测量的6小时降雨量为830毫米,超过了当时782毫米的世界记录;而当地24小时降雨量的1060毫米也是我国的最高记录。 那时本人12岁,家园变成一片汪洋的景象历历在目,传说石漫滩水库里象牛一般大鱼呼啸而出,洪水把铁轨扭成麻花...大水过后,见到河边高大的树木梢上挂满杂草和垃圾,父亲一个同事的妻子哭嚎着在布满膨胀尸体荒野中寻找屁股上有黑痣的丈夫,据说周围数十个村庄没了人烟.... 历史原因,这个被美国Discovery节目“10 top technological catastrophe in the world” 排名第一的“75.8大水” 惨烈事件几乎不为人知。而今天的“ 723事故 ”完全是另一种境遇:救援官兵紧急出动,相关官员现场指挥协调,医疗机构抢救伤员,市民积极献血,媒体24小时追踪报道,专家与公众通过短信、微博、论坛公开热议讨论技术细节、管理问题,政府职责等...一片问责声中本人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文明了、进步了! 【相关介绍】 Discovery视频:“科技史上的十大浩劫” http://share.renren.com/share/222673200/6276012224 2010年施一公介绍:1975年的驻马店洪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348919 2004年公开资料:板桥、石漫滩诸水库“75·8”失事备忘录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46745page=1#146745 75.8河南驻马店大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96a010004wh.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3.16
BaiKe 2011-3-17 09:39
今天第一次在UAF做presentation, 事后Sergei跟我说"Very good", 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good, 因为老外一向很客气, 不好绝对说得不那么难听, 好的话肯定会说成"好极了"; 导致我那天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隔壁的尼泊尔MM问我, 那天晚上的聚餐怎么样啊, 我说"Fantastic", 后来隔壁办公室的阿塞拜疆男孩再问我昨天晚上的聚餐怎么样, 尼泊尔MM替我回答了 "He said it's fantastic"! 这个Fantastic肯定是语气过分重了, 其实我是习惯性的学习他们说话, 把话说得好听动听圆润一些而已! 今天的Presentation, 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下黄河源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尤其是海拔、年均气温、冻土分布、冻土地温和厚度等条件, 接着介绍了一下我来UAF学习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 黄河源区年均降雨量是300~400mm, 典型的半干旱气候, 而蒸发量达到1000~1500mm, 这个蒸发量是潜在 (potential) 蒸发呢还是实际 (actual) 蒸发? 如果是实际蒸发的话,那就太funny了, 这么高强大的蒸发, 水分和水汽只出不入, 鄂陵湖和扎陵湖不蒸干才怪呢! 实际上这个数据引自金老师发表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 具体多少我没有再查资料. 于是我说我不确认, 可能是潜在蒸发吧! 他们又问, 姊妹湖的湖水是增多了呢还是减少了啊, 我于是告诉他们湖水是增多了, 这个我是看到过有数据记载的, 确实, 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水电站建成以后, 湖水水位是增加的, 但这个应该跟人为调控关系很大, 但我一直没想到人为调控这个词, 于是这句话就没告诉他们了. Sergei问到土壤含水量多少的问题, 我打开Logger Net我们采集的数据, 显示土壤含水量非常低, 低到10%以下, 但是这些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冻结以后的值, 他们说这里非常干, 但如果是非冻结期, 土壤含水量应该会更高的. Sergei建议我搜集Soil Type数据, 或者自己送样品做分析, 得到土壤热属性数据也是好的; 他们都认为, 影响青藏高原冻土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海拔, 这与Alaska多年冻土发育由高纬度控制在主控因素上不同, 但其他看起来都差不多. 黄河源区积雪期虽然时间长, 但积雪条件极不稳定, 我给他们显示了在2011年1月16~18号间野外测量地温和采集数据时候的照片, 地上无积雪覆盖, 并且在有一个钻孔处Snow Free. 这一点, 跟青藏高原高海拔和极强的辐射强度关系很大. 做完Presentation以后, 尼泊尔女孩又专程过来问我, 青藏高原和Alaska冻土的区别, 以及哪里的冻土更古老? 我告诉她, Alaska的多年冻土地温更低, 冻土更厚, 雪盖更厚, 但Alaska的多年冻土可能没有青藏高原古老 (这一点我是听Sergei说的, Sergei在那天晚上聚餐时候, 有人问过他冻土的事, 他说青藏高原冻土最古老的可能在1.5ma). 我采用了他的说法, 并且告诉她这是来自Sergei的. 呵呵, 希望那天晚上我没有听错, 要不然岂不是辱没了Sergei的声誉? 从现在开始, 要考虑在学习模型的基础上, 如何迁移动图模型至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区地区了, 并且尽可能的搜集黄河源区诸如土壤质地、积雪、降雨、辐射等气候和土壤参数, 最好是在UAF学习期间, 能够绘制1:500000的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图来, 完成文献积累和阅读, 在此基础上, 完成一篇SCI, 首先试投PPP, 被拒之后考虑投寒区科技, 时间很紧迫了. 我没得选择, 只有破釜沉舟, 苦这一年多. 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消, 眼看近30岁了, 以后做什么事情, 如何养家糊口?
个人分类: 科研科学|0 个评论
地震、降温和潮汐组合对比
杨学祥 2011-2-17 02:46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发生4.3级地震2011年02月17日 01:50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 字号:T|T0条评论打印转发 西藏发生地震地点 发震时刻: 2011年02月17日 01:25:29 纬度: 32.6° 经度: 85.3° 深度: 7 千米 震级: 4.3 参考位置: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2/17/4710938_0.shtml 未来三天北方受冷空气影响将降温 南方阴雨雪持续 2011年02月16日 1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国降雨量预报图。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中新网2月16日电 冷空气的侵扰和雨雪天气的持续造访分别构成了目前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天气特征。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内蒙古、东北等地受冷空气影响将现8~10℃降温,南方地区阴雨雪天气仍将持续。 未来几天,影响中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不过其势力依旧不可小觑。预计今起至19日,冷空气将给秦岭至淮河以北部分地区带来4~5级偏北风以及4~6℃的降温,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地区南部的局部地区气温降幅可达8~10℃。上述地区的朋友需做好防风防寒的准备。好在20日以后,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开始回温。 比起虽寒冷但干燥的北方地区,南方则显得格外潮湿。阴雨连绵的天气已经在南方大部逗留一周了,且依旧没有要撤离的迹象。预计未来三天,南方仍会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 今天白天到夜间,西藏南部和东部、西南地区、江汉西部、湖南中西部等地有小雪(雨)或雨夹雪,广西西部等地有小雨,其中,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雪),贵州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自2月13日夜间开始,西藏西南部已连续出现降雪过程。由于降雪集中,持续时间长,积雪较厚,对交通运输、畜牧业生产和人员出行有一定影响,请相关部门做好人畜防寒保暖及交通安全工作。 气象预报显示,16~19日,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多阴雨天气,西藏大部、西南地区中北部和东部、江汉、江淮大部、江南、华南等地将有一次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天气过程,其中西藏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江南中部、华南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雨。 具体预报如下: 16日20时至17日20时,华北东北部、吉林东部、西藏大部、青海中东部、甘肃东南部、川西高原北部、贵州、江淮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其中西藏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 17日20时至18日20时,西藏东部、西北地区中东部、西南地区北部和东部、江汉大部、江淮南部、江南、华南大部以及台湾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其中,西北地区东南部局地有中到大雪,西藏东南部、江西西部局地有大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将有6~7级、阵风8级的东北风。 18日20时至19日20时,新疆西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西藏东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北部和东部、江汉中南部、江淮南部、江南、华南大部以及台湾中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其中,江西东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局部地区有大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将有6~7级、阵风8~9级的东北风。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1chunyun/content-2/detail_2011_02/16/4706171_0.s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2-17 01:25:29 4.3 32.6 85.3 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图 2011-02-15 15:18:15 5.1 21.2 121.1 10 台湾南部海域 地图 2011-02-15 09:36:40 3.1 31.7 99.6 2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 地图 2011-02-14 11:40:11 6.4 -35.3 -72.7 30 智利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2-14 03:12:28 4.8 39.5 73.7 11 中、吉交界 地图 2011-02-13 12:51:39 3.3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2-13 08:08:56 3.2 31.6 103.1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地图 2011-02-13 01:57:56 6.1 -20.7 -175.6 70 汤加群岛 地图 2011-02-12 13:44:13 4.4 27.1 103.0 13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 地图 2011-02-12 07:39:21 6.2 -37.2 -73.5 10 智利中部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2-12 04:05:31 6.9 -36.4 -73.1 20 智利中部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2-10 22:42:00 6.4 4.1 123.1 530 西里伯斯海 地图 2011-02-10 22:39:27 6.5 4.1 123.1 530 西里伯斯海 地图 2011-02-09 05:49:04 3.1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2-08 03:53:43 6.2 -7.1 155.3 410 所罗门群岛 地图 2011-02-08 03:12:14 3.0 31.3 103.4 15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1-02-08 02:47:08 3.3 24.7 98.0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2-07 22:24:39 4.7 36.3 82.2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地图 2011-02-06 06:23:18 3.0 39.3 121.1 7 渤海 地图 2011-02-05 15:54:19 3.3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2-04 21:53:47 6.4 24.6 94.6 90 缅甸、印度交界地区 地图 2011-02-04 10:39:15 4.8 38.8 91.8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交界 地图 2011-02-02 07:15:26 3.2 31.3 103.4 16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1-02-01 16:16:32 5.3 24.2 121.8 7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2-01 15:11:20 4.8 24.7 97.9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1-31 20:40:42 3.2 27.1 101.9 23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交界 地图 2011-01-29 14:55:27 6.2 70.9 -6.8 10 扬马延岛地区 http://www.ceic.ac.cn/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2月是第二个强潮汐月,冬季寒流偏强持续,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2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潮汐组合B:2011年2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4度,2月7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2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3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北纬24.0778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潮汐组合D:2月19日为月亮近地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7度,18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2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9865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444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