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叫我“老年痴呆”
2020-10-26 21:33

   每3秒钟,全球就有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产生。1906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病理学家爱罗斯?阿尔茨海默首次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疾病。或许是因为读起来太拗口,在民间,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一个更通俗的称呼——老年痴呆症。

   这是个看似“精准”的别称,“老年”二字——拎出来阿尔茨海默病高发人群的年龄特点,“痴呆”二字又归纳总结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种种临床表现。但现实中,阿尔茨海默病究竟是不是老年痴呆呢?在简单直接的背后,“老年痴呆”的称谓又是否牺牲了对病患应有的尊重?

 

称为“老年痴呆”并不科学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发展分多个阶段,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期时,患者体内可能已经发生病理改变,但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该时期患者记性很好,没有其他症状,但病理改变已经发生。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后期会逐渐出现症状,演变为轻度认知损害,3至7年后导致痴呆。”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学教授、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张振馨告诉记者,从疾病发展的角度来看,阿尔茨海默病并不适合称为老年痴呆。

   因此,极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如果实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早期诊断,便有可能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患者也能长时间维持高质量的生活。

   张振馨表示,目前,已有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方法。张振馨团队通过对全国5000多人进行社区流调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志物筛查、量表初诊断、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生物标志物、高危基因检测等方法可以早在发病前明确诊断,从而实现早期干预。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没有发展到出现痴呆症状的阶段,为什么要称之为痴呆?”张振馨认为,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老年痴呆,并不科学。

 

不称呼“老年痴呆”也是一种尊重

 

   在张振馨看来,用通俗的方式称呼疾病,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是不利的。

   虽然在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但在展现程度与内在机理上,阿尔茨海默病并不同于正常衰老。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老年痴呆”,反而会加强公众对这种疾病的普适性印象,从而混淆阿尔茨海默病与正常衰老的界限,妨碍人们正视疾病,及时就医,更为病患及病患家属增添了无形的压力。

   毕竟在任何文化语境下,“痴呆”甚至都不能算作一个中性词。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已经成为阿尔茨海默病诊疗的一大障碍。《2019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调查显示:在东南亚,63%患有痴呆症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痴呆症症状被人取笑;在非洲,67%患有痴呆症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痴呆症症状被人取笑。

   因为“老年痴呆”的名头,阿尔茨海默病让人避之不及,似乎沾上就意味着受到侮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王荫华曾在采访中提到,当她告诉患者家属,患者为阿尔茨海默病中度,家属却拍起了桌子:“你是什么大夫,我们明明是来看别的病的。” 

   患者家属情绪的失控往往就是病耻感爆发的体现,这种爆发小则会引起争吵,大则容易引发医患事故,为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如果患者因为病耻感,在早期拒绝就医,极有可能会错过控制病情的黄金时期,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造成阿尔茨海默病 “高患病率、低就诊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

   张振馨坦言,有个别前来咨询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或家属,有时会把疾病通俗地称为老年痴呆。此时,她会马上做出解释并纠正。对此,她呼吁,应该用科学的名称来称呼疾病。

   “国外对疾病的命名采用科学名称,没有俗称。我们在对疾病有一定认知后,不能只从临床症状而对疾病产生片面认知。”

   张振馨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越来越明确,因此应从科学角度认识疾病,明确病因,科学对待才能精准治疗。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我们不妨直呼其名,正如2019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从容面对,不再回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0年10月刊 封面)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