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023-03-09 20:07


   2022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领导的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具有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标准模型预测,这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2022年3月18日,李领导的团队通过分析包括FAST、美国绿岸望远镜(GBT)在内的多项数据,首次提出了能够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并可以通过偏振观测确定其可能的演化阶段,为最终确定快速射电暴(FRB)起源提供关键观测证据。

   2022年6月9日,李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在FAST的帮助下,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这个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快速射电暴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研究引起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重要发现已经催生数篇创新模型文章,如散射时标模型、超新星爆炸解释等。

   2022年9月21日,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和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团队,利用FAST对一例位于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开展了深度观测,首次探测到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即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向着揭示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重要一步。

   2022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徐聪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FAST对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了成像观测,发现了一个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FAST也成为唯一一个能探测到如此稀薄气体的望远镜。本次研究成果揭示了在远离该星系群中心的外围空间,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

   上述5项重要成果均在《自然》《科学》上发表。■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2月刊 封面)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