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与或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thome9180 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看得更细,才能找到好草

博文

易被忽视的细节24:传谣

已有 4577 次阅读 2012-8-29 16:10 |个人分类:点睛之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道德, 新闻

最近北大风口浪尖。下面转发北大新闻的文章,我认为说的很到位。文章给出了三种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值得深思。
第一,发布源头,这个没法弄,控制不了,顶多之后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广大网民,这个没法弄,控制不了,只能清真自清,廉者自廉,期待逐渐平息。

我认为最关键的第二条,网络媒体,尤其是那种挂靠大型新闻单位,如人民日报等旗下的网络媒体。
你们真的是青涩的网络媒体吗?
你们真的是需要更多的点击率的网络媒体吗?
你们转发这种信息之前调查取证了吗?
你们不拿小脑想想这种荒谬的事情可能发生吗?
你们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你们是很信任的吗?
你们不知道你们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吗?

人民网新浪机构认证【前北大教授炮轰北大院长奸淫女服务员】21日上午9点19分,前北京大学教授邹恒甫(加V认证)在微博爆料:“北大院长在梦桃源北大医疗室吃饭时只要看到漂亮服务员就必然下手把她们奸淫。北大教授系主任也不例外。所以,梦桃源生意火爆。”爆料后,引起网友转发狂潮。

虽然这个微博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某某人说了一番话,没有任何的法律责任的。但是,一般人却会理解成你作为一个大报已经确认了这个事实,其中传递的信息很强烈。这难道不算传谣吗。

现在的新闻媒体,尤其是大媒体,真是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新闻媒体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

【聚焦“邹恒甫微博事件”】从“邹恒甫炮轰北大事件”看网络暴力
日期: 2012-08-29  信息来源: 新闻中心特约评论员

2010年后,中国互联网进入“微博客”时代,网民中数以亿计“沉默的大多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但同时,网络暴力事件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大面积泛滥。

所谓“网络暴力”行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或组织进行讨伐与攻击,即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 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使当事人名誉受损。在07年发生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中,姜某因丈夫王某的婚外情自杀,王某被网民曝光了姓名、手机、住 址、单位等个人信息,其后,众多网民在网上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同时在王家门前刷写标语。不堪其辱的王某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曝光他私人信息的网络公司告上法 庭,并且胜诉。诸如此类的还有08年“辽宁女张某事件”、09年“艾滋女事件”等等。“网络暴力”往往伴随着侵权行为,并已逐渐越过道德底线,亟待运用教 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邹恒甫炮轰北大事件

2012年8月21日9点20分左右,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邹恒甫在其新浪官方认证的微博上发布一段内容,称“北大院长在梦桃源北大医疗室吃 饭时只要看到漂亮服务员就必然下手把她们奸淫。北大教授系主任也不例外。所以,梦桃源生意火爆。除了邹恒甫,北大淫棍太多。”此微博发布几小时即被转发数 万次,评论万余条,各大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北京大学及时作出反映:23日晚,北大校方发出正式声明,表示已成立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此事,并责成学校纪委监察 室依法调查核实,同时也希望邹恒甫对调查工作予以支持,最后表示如该微博内容失实,学校将坚决追究有关人员或机构诋毁诽谤的法律责任。北大新闻发言人蒋朗 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邹恒甫一直不肯露面,也不回复北大纪委监察室的电子邮件,校方希望他能够提供具体证据,并强调北大纪委监察室 和他在“惩恶扬善”问题上是目标一致的。

目前,北大校方的调查还在进行中,应该讲,基本的事实已经昭然若揭,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邹恒甫毫无根据,极端不负责任的爆料和随 之而来大量网民的口诛笔伐使北大成为这一网络暴力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受其影响,“北大院长”、“北大系主任”、“北大教授”这些原本为世人所尊崇的称谓, 今后很可能沦为“淫棍”的代名词,这给北大乃至全国高校带来的影响是极端恶劣的。

网络暴力何时休

曾有网友这样总结网络暴力:“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对当事者造成极坏影响”。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搜索》主要讲述的便是一起网络暴力事件。一次简单的“公交车不让座行为”被媒体无限炒作放大,一时间网络上谩骂、诽谤、污蔑之 声甚嚣尘上,由于“人肉搜索”,很多人的命运在短短一周内被彻底改变,最后,电影在当事人自杀身亡的悲剧中结尾。《搜索》上映后即引发热议,网络暴力一词 也再次被推向舆论最前沿,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意识到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极大伤害。如何行之有效的控制网络暴力,最大限度防止悲剧一次次重演,成 为我们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欲解此题,还需进一步关注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知名人士”未经调查,不负责任的实名爆料往往是引燃燎原烈焰的星星之火。邹恒甫炮轰北大事件始于邹在微博上的“重磅”爆料,但稍加推敲便不 难看出,此条微博语义模糊,指示不明,打击面却极为广泛。事件发生后,北大官方多次表示希望邹能拿出确凿证据,配合校方调查,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邹仍未 能提供任何证据,甚至连本人都隐匿起来,只在微博上不断叫嚣,所发内容也多为煽动性极强的描述性语言,而非事实证据。8月25日深夜,邹发出一条北大学生 计某的实名举报信,又引发新一轮转载。而计某本人却当即发出声明表示举报信并非其本人所写,且举报内容均不符实。虽然自知理亏的邹恒甫事后将该微博删除, 但由于其已被广泛转载,已然再一次为北大、也为计某等人带来了极大伤害。鉴于此,一旦在网络上遭到诽谤,受害人应该第一时间收集证据,起诉造谣诽谤者,以 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其付出惨痛代价,为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输送正能量。

其次,以网络媒体为主的组织受利益驱驰,刻意充当网络暴力的助推器。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最高学府”,因此 人们常说“北大无小事”,任何扯上“北大”二字的负面新闻,都能赚足点击率,此次邹恒甫的“走红”便离不开无良媒体的恶意炒作。邹的微博发出不久,各大网 络媒体纷纷转载,为赚取点击率,某些网站采用冲击力、导向性都极强的标题,并对内容添油加醋,妄自解读,对此次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和升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 用。鉴于此,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如何更为有效的约束网络媒体,让互联网中少一些不负责任“标题党”行为。

最后,群体无意识和网络的匿名性,是促成网络暴力事件的主观原因。与实际社会相似,网络社会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组织,由数量巨大的个体组成。中国人常 说“法不责众”,一个孤立的个人在仅有自我影响的环境下,绝对不会去打砸抢烧。当他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群体的人数会赋予他新的力量,会让人变得超乎寻常 的暴躁。同时,网络独特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评论,甚至恶意中伤。无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只需轻敲键盘便可让成千上万的网民了解自己的观 点,造谣成本极端低廉。这两点相辅相成,催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往往现实中强势的个人、组织,在互联网中便沦为弱势群体。在此次邹恒甫炮轰北大事件 中,大量网民铺天盖、肆无忌惮地对北大侮辱和谩骂,形成了一支以“围观快感”和“酸葡萄心理”为共同动因, “战斗力”十足的“水军”,让北大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无可奈何。或许,进一步探索“实名制”建设会是一条可行之路。

如今,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而受打击对象也已从个人升级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甚至是国家。面对如此现状,从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到广大网民,都应有所触动和反思。

过往博客:
【01】十万【02】稀土【03】裁判【04】家长【05】电脑【06】诺奖【07】分裂【08】外行
【09】日独【10】法律【11】科学【12】告状【13】足球【14】日词【15】中药【16】老师
【17】午睡【18】新版【19】推理【20】经费【21】哗众【22】伪学
【23】差劲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2148-607158.html

上一篇:易被忽视的细节23:差劲
下一篇:易被忽视的细节25:谣言

1 刘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