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如何避免重新发明轮子?

已有 6018 次阅读 2009-12-11 09:55 |个人分类:杂谈散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方法, 文献综述, 五步文献综述法

牛顿在致胡克的信中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Letter to Robert Hooke)那么牛顿究竟是站在谁的肩膀上呢?这个并不难发现,在他之前有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科学巨匠。牛顿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将物理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这就是牛顿的高明之处。

大概是歌德吧,曾经说过类似这样一句话:经过几千年,人类的聪明才智已经非常非常发达,所以不要以为你想到的东西别人都没想到,或未曾想到。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警示:不要妄图重新发明轮子!乍听之下,这一句话似乎是很有道理。确实在很多情况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可是殊不知在这一句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有多少的创意、多少的激情被抹杀了?

本文就是希望让人既避免重新发明轮子,又不去扼杀新的创意和思想。因为,人的大脑的潜能的开发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所能够达到的极限。在学术研究领域,为了避免重新发明轮子的尴尬,首先就要学会做文献综述。或许有人并不以为然,认为这种综述性的东西没什么意思。可是殊不知,这就是让你避免重新发明轮子的重要一步。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国际上,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大腕级”的人物来做的。

所谓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文献综述在英文里称之为“survey”、“overview”和“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却没有一定的规则,各家有各家“招数”。对初入学术共同体的学子而言,还是有个相对简单的规矩好,至少可以少走些弯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就曾提出了一种比较简易可行的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或模式,即所谓“五步文献综述法”。这五个步骤如下:1、序言;2、关于自变量的主题一;3、关于因变量的主题二;4、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的主题三;4、总结。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一、序言。即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二、关于自变量的主题一。重点涉及“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起来泾渭分明。
    三、关于因变量的主题二。融合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四、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的主题三。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困难的部分。这部分应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五、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以下便是一具体的文献综述格式的例子(香港大学建议)

一、序言。
   开头段落:简介主题;主题的重要性;清理首要问题;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不同或互补之处。
二、主体部分(三个示范)
    1.1 分析A的观点;
    1.2 分析B的理论/观点。
    1.3 比较A与B的理论/观点;
    2.1 找出A与B的共性;
    2.2 找出A与B的差异性;
    2.3 探讨出一个中心议题。
    议题1: 探讨A&B;
    议题2:探讨A&B;
    议题3:探讨A&B。
三、总结
    1、提出一个比其他更好的理念与立场;
    2、提出一个优于每一个理论与立场的部分的摘要。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277767.html

上一篇:署名的悲剧:也谈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破裂
下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四)

8 武夷山 刘进平 杨秀海 周春雷 柳东阳 唐常杰 盛弘强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