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信息哲学在中国(七)

已有 3277 次阅读 2009-12-14 10:55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信息哲学

【按】既然决定单独申报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之后,我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反正是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而且还想到了马克思的话,……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我不想得到全世界。只希望能让信息哲学在哲学所内有立锥之地,至少让其他人知道我在搞哲学。先把申请报到院里,走一步看一步。关键是看院里的态度了。当然,孔夫子说过“取乎法上,仅得其中”。那么我就冲着最高的重点学科报,如果万一批来呢?那我不就发达了嘛。所以,就冲这一点,我们报重点学科!倘若院里支持,那所里又何乐而不为呢?退一步讲,没有重点学科,总得给个重点课题吧。那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级别可不一样啊。省部级单位的课题呀。哲学研究所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社科院下面的一个司局级单位。那可是差着一大截呢。哪怕是给个B类的重点课题,我也心满意足了。这就等于说,信息哲学得到了社科院的支持。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这一举措还是非常重要的。缩手缩脚等于自废武功。以攻为守,能杀出一条血路。我当时的年龄也不小,社会阅历也够多了。对付学界,应付官僚,都有一定的经验。

 

倒是我们研究室的老先生们,我要格外敬重。尤其是我的博士导师也在我们室工作。当时,这些老先生都还没有退休。每次返所办公室里都是满满的人。我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导师的位置有时空着,我就蹭个座位。院里谁认识你,所里谁把你当回事。我所面对的倒是室里的老先生们,他们才是需要我周旋的对象。而且,还有就是我们室的老先生们本身就不那么团结,虽说不上派系斗争。但也有互不服气的地方。当年文化大革命时,光我们研究室就自杀了二位年轻人。其中一位就是搞过信息的哲学问题研究的人。我就在想,如果他还活着,我的日子未必还好过点儿,但这也说不清。我的导师在文革中风光一时,下场却很惨。我留着在室工作,他也费过不少力。我必须要低头拉车,抬头看路。不定哪句话说得不到位,就会得罪了哪一位。我在室里尽量就不说话,当个哑巴总可以了吧。从1998年开始,我的日子基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搞信息哲学,基本就是单打独斗,不敢过早咋呼。到了我拿出搞信息哲学的方案时,我的导师反倒嗔怪我没告诉他。后来他退休,我更要独闯天下了。

 

社科院也有个好处,没必要天天去上班,而是每周去一趟。那时我住在单位分配的通县集体宿舍。1998年的通县可与现在的大不一样。交通和通讯很不方便。当年我的导师为了他自己外面的课题,需要联系我。专门给我买了一个呼机。这是我唯一与外界通讯的工具。大家见面的机会相对不是那么多,矛盾也会少一些。即便如此,每次到所里去,还是能听到我室老同志之间脸红脖子粗的吵架。举个例子,先前一位室主任有不少的资源,但不是于光远的学生。那么下面的人就不那么服气,后来上来一位搞数学哲学的老先生,恨不得就要在门上贴“不懂数学的人不得入内”,俨然把科技哲学室当成了柏拉图学院了。这不明摆着要轰前任走嘛。后来来那位有资源的室主任果然把他手里的资源都拿走了。给了其他研究室,转到了院外,为自己的学生留下,自己的国际合作也不在室里搞。我们室自此以后就开始萧条起来。想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到我们这一代,没有继承到资源,倒是继承了仇恨。我信奉的是“吃饭哲学”,有饭吃就行。哲学研究所不是还给我发工资嘛,虽然不多。当然,作为室负责人,也要考虑到其他人的饭碗。

情景七、光脚的哲学家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现在被逼的无奈,可一想这也是次机会。我能失去什么?想想吧,1998年我来哲学所之初,连把椅子都没有,是站着上班的。时至今日我在哲学所里充其量算个光脚的,干脆我也没必要向老先生说我的那样,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了。我这回就来个狗掀门帘,露一鼻子给人家看看。回到家来,整整憋了上十天,写出了三份东西,一份是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的文章——《信息哲学的兴起》,这很重要。到现在还经常见到有人引用这篇文章。一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申报书》、第三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申报书》。重点学科申报我详细地撰写了一份关于信息哲学学科建设的纲领性的东西。从学科发展、学科纲领到学科规划等诸多问题的角度,论述了信息哲学对科哲室的意义。总的说来,还是相当不错的一份学科建设方面的文件。

2002年,社科院有了新气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来社科院当党组书记了。不仅如此,我还听说,他来社科院还带来了不少的钱。社科院一直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单位。虽说“十丐九儒”是过去的传言,可社科院这弱水三千,各取一瓢的读书人,真没几个有钱的。铁映同志带钱来了,大家奔走相告。新官上任三把火,铁映同志也希望在社科院干出点儿名堂。据说,铁映同志曾找过陈云老前辈聊过天。陈云叮嘱他,要学好哲学。当然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了。从此他认真学习哲学。来社科院前,他还写过一篇文章,投稿给我所主办的《哲学研究》。编辑慧眼识珠,将其刊登出来。铁映同志对此事记得格外清楚。来社科院没多久,便将那位编辑调到他身边当秘书。自此该编辑平步青云,步入官宦之路。所以人生路上,有时不要那么过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谁知道哪块云彩上有雨呢?铁映同志在社科院也招生,他的学生就放在科技哲学室,由我们招呼。到现在,他的这位学生依然是我的好友之一。

带来了钱,除了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外。重点是要抓科研,这才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的事情。社科院科研局也正式下发文件:“社科〔2002〕研字29号《关于2002年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社科院从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工程200234日经院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根据会议精神社科院将从今年开始,并在三年内逐步落实10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今年是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计划的第一年。全院拟择优落实57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至于全院能有多少学科能上重点学科文件是这么说的:“‘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将从全院有学科建制的33个单位中产生,其中包括30个研究所和3个实体中心(边疆史地中心、文献中心和城市中心)。社科院基本根据各单位专业人员总数,核定申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总额。凡专业人员在120人以上的研究所,申报总额为5个;专业人员在90—119人的研究所,申报总额为4个;专业人员在60—89人的研究所,申报总额为3个;专业人员在59人以下的研究所,申报总额为2个。实体中心申报总额为1个。根据文件规定,哲学所可以有5个学科上重点,今年先上3个。

显而易见,今年这3个重点学科绝对不会有科哲室。但社科院的政策也有放宽的时候。而且这项政策的持续年限为三年,以后的情况会如何演变,谁也不清楚。指我鼻子大叫的那位老先生的意思也是这样,先不要看今年。今年肯定不行。马、中、西这三大主力军自不待言。而东方、伦理、现外、逻辑、美学等也都虎视眈眈。当时看到这架势,所以科哲室报了也没戏。后来老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要我报是在鞭策我,什么叫鞭策?就是拿鞭子在后面抽你,让你跑步前进!我心里想,这回可鞭策得出乎意外了。他没有想到我会拿信息哲学作为科哲室的主打业务。他曾对我说,可以把国家创新体系之类东西写进去。我是这样想,既然你们老先生们都同意在学科上与逻辑室合并。那么就意味着你们自己对先前的研究纲领也失去了信心,所以才有合并的意念。本来我们室在哲学所的名声就不好,我已被副所长当着中层干部的面,被斥责为我室搞的不是哲学。那只有搞正经八百的哲学了,还去搞那些嘎七马八的东西,这不更令人所不齿?县官不如现管,我现在管理科哲室,就要走出条崭新的路。我是按时把材料拿出去了。看看那些穿鞋的对我这个光脚的会怎样。是剁脚还是发鞋?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278486.html

上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六)
下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八)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