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逻辑、信息和行动》文集中译本问世

已有 3777 次阅读 2010-4-16 13:03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按:1996年,荷兰国家研究组织(NWO)将每年度的斯宾诺莎奖颁发给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范本特姆(Johan van Benthem),旨在奖励他所率领的团队完成了“行动中的逻辑”项目。项目的总目标是研究信息流和促进逻辑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范本特姆教授是中国逻辑学界的老朋友,他往来于北京清华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讲演,并帮助中国培养年轻一代的的逻辑学家。而中国的青年逻辑学家也对范班特姆的热情给予积极回报,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青年逻辑学家牵头,共同发起翻译范本特姆教授的逻辑学的著作。这些著作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相信随着中译本的问世,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会加入到逻辑学的研究与应用的队伍中来。下面便是范本特姆为他的这套中译本著作所撰写的前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逻辑在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四卷本的《逻辑之门——约翰范本特姆经典著作》翻译项目已经顺利完成,2010年5月下旬将在北京召开汇集国内青年逻辑学者,与相邻学科的专家学者探讨问题,共商合作前景。

前言

本书是关于当今模态逻辑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的一个研究论文集。这一论文集展示了模态逻辑的发展历程,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

模态逻辑这门学科有着十分有趣的历史,充满着令人惊讶的故事曲折。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古代亚里士多德的模态三段论。即便是这样,正如我在拙作《内涵逻辑指南》(Manual of Intensional Logic) 中阐述的那样,现代逻辑之父弗雷格驳斥了康德在1780年左右总结的逻辑范畴表。然后,他把传统的内涵概念,例如,必然或可能,也从他的分析数学证明的“外延的”议程中剔除出去。但是,内涵概念在20世纪重新回到逻辑中来。模态逻辑可以看作是在经典逻辑中加入必然、可能、时间、空间、行动、知识、信念、义务和其它内涵概念的扩展。要了解关于这些内涵概念的研究,可以参阅《哲学逻辑手册》(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Logic)。大家对这一观点都很熟悉,所以我不准备在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但是,“增加内涵概念”只是述说模态逻辑发展历史和描述其现状的一个线索。在新近出版的《模态逻辑手册》(Handbook of Modal Logic)的导论中,特别是在范•本特姆(van Benthem)和白垒本(Blackburn)写的“模态逻辑,一个语义视角”那一章节中,我们给模态逻辑描绘了一个更为多样化的图景。要寻找具有同样精神的现代教科书,白磊本、德•莱克(de Rijke)和维尼玛(Venema)合著的《模态逻辑》(Modal Logic)一书似乎仍然是最为包罗万象的参考书。这些材料表明,模态逻辑当今的研究至少包括了两个进一步的研究领域,这不仅反映了模态逻辑受哲学和数学的影响,而且也有来自计算机甚至博弈论对其的影响。

其中有一个问题似乎是一种令人惊讶的颠倒!一方面模态逻辑常常被认为是经典逻辑的更大扩展,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只是模态模型更为丰富的一阶或高阶语言的一个小片断。这种观点最初出现在1970年代,之后一直影响很大。它强调的是一些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我们可以探讨从模态语言到经典语言的翻译,从而也把二者的模型论联系了起来。一般而言,在这样的翻译下,模态算子变成了局部的“安保”量词。这种翻译可以在模型层面上做,也可以在框架层面上做,后者就是所谓的模态对应理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模态的和经典的两种看待问题的方法:没有任何理由偏爱其中一种而丢弃另外一种。我的拙作《模态逻辑和经典逻辑》 (Modal Logic and Classical Logic)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一个全面发展。特别地,依据这种观点,模态语言能够描述经典逻辑的微细-结构。从基本的模态语言继续发展,到一阶谓词逻辑,或甚至可以超越它(如果我们加入不动点算子的话)。要设计一个好的模态语言(也许甚至是任何逻辑系统)就是要寻求语言表达力和计算复杂性之间适当的平衡。模态语言就是有限的表达力、高度的清晰性以及可判定性的一个完美结合。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模态逻辑来找寻经典逻辑中那些大的仍然是未知的可判定部分,譬如 [Andréka, van Benthem & Németi 1998] 发现的安保片段。最后,由强调可定义性和语言表达力引发了对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模态语言匹配的是模型之间自然的结构不变性,互模拟的进程等价是众所周知的例子。最终的范例仍在发展当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见 [van Benthem 2006], [van Benthem, ten Cate and Väänänen 2007] 中关于林斯特龙(Lindström)定理和经典逻辑片断的抽象模型论的研究。
 
然而,还有看待模态逻辑的第三种角度。似乎可以公正地说,模态逻辑的现代研究受到了计算机科学,或 “信息学”出现的影响(很多诱人的欧洲命名中都包含这个词)。这使得人们对信息、计算以及分析人类和机器的任何类型的序列进程或分布式的进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模态逻辑可以看作是下面的一些互相关联的主题的基本理论。我们研究信息结构和信息流的动态变化,行为的一般逻辑和进程理论。还有,当把人和机器主体放在一起时,我们考虑他们共有的信息结构和互动,这一现象出现在博弈和其他目标-趋向的社会行为中。我把这一纲要写在了我的拙作《探索逻辑的动态性》 (Exploring Logical Dynamics)一书中。事实上,这一想法确实是当时的人们在脑子里所思考的。这里,传统的哲学逻辑不仅与数理逻辑、计算逻辑、泛代数等碰面,还与信息学、经济博弈论、甚至当今的社会科学会合。在阿姆斯特丹的ILLC关于博弈和互动的研究 (www.illc.uva.nl)是对这一现代模式的印证。不过,我们必须说,所有早先提到的在模态逻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都在此再次出现。事实上,中国的读者也许读过我为2004年中文《逻辑增刊》写的论文“行动逻辑的迷你导引”,那里阐述了我关于以上研究纲领的一些主要想法。

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都出现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写的书和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本书精选的十三篇论文。这些论文基本分为四个部分,即,关于一般的模态逻辑及其方法论;关于模态逻辑和计算,重点强调进程理论;关于模态逻辑和信息,描述知识和信念的静态和动态特征;最后,关于模态逻辑和博弈,反映了目前关于智能的互动逻辑研究的兴趣。在每一部分,我新增加了对每篇论文的进一步介绍。总的来说,我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现代模态逻辑鲜活的视角。想要对相关主题作更多研究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文献,包括上面提到的我自己的一些专著。

当然,还有一些主题可以加到本书中来,例如,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著作(参见拙作《时间的逻辑》(The Logic of Time), 和即将出版的《空间逻辑手册》(Handbook of Spatial Logics)。但是,为本书挑选的论文似乎更为连贯,并且它们打开了通往其他专题研究的道路。

最后,感谢刘奋荣女士发起了这个翻译项目。也感谢所有的出版社允许我在这里使用这些论文。更重要的是,非常感谢参与这个项目所有译者,感谢他们慷慨地花费时间和精力使得这一工作为中国和亚洲的更广大群体能够了解我的工作。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参与这一项目。

约翰•范•本特姆   于2007年3月

参考文献

M. Aiello, Ian. E. Pratt- Hartmann & J. van Benthem, Handbook of Spatial Logic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7.
H. Andréka, J. van Benthem & I. Németi 1998, Modal Logics and Bounded Fragments of Predicate Logic,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27:3, 1998.
J. van Benthem, Modal Logic and Classical Logic, Bibliopolis Naples 1983.
J. van Benthem, The Logic of Time, Kluwer Dordrecht 1983.
J. van Benthem, Manual of Intensional Logic, CSLI Publications,Stanford 1988.
J. van Benthem, Exploring Logical Dynamics , CSLI Publications, Stanford, 1996.
D. Gabbay, ed.,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Logic, Kluwer-Springer Publishers, Dordrecht, 1998.
J. van Benthem 2006, A New Modal Lindstrom Theorem, Tech Report, PP-2006-07, ILLC,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J. van Benthem, B. ten Cate & J. Väänänen 2007, Lindström theorems for fragments of first-order logic. To appear in Proceedings of LICS 2007.
P. Blackburn, J. van Benthem & F. Wolter, eds. Handbook of Modal Logic,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Amsterdam, 2006.
P. Blackburn, M. de Rijke & Y. Venema, Modal Log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1.


《约翰范本特姆经典著作》第一卷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312645.html

上一篇:被不当博导的愉悦心情
下一篇:算法为王的世纪

1 黄富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