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第6章:磁化率概念进二阶 精选

已有 6605 次阅读 2020-2-6 23: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以上对磁化率的定义对应的是直流场的测量。除了直流场,还有交流场测量方式,这种情况要复杂得多。

此时,MH之间不再同相位,因此就出现了实磁化率(c)和虚磁化率(c’ ’),对于超顺磁SP颗粒,

c’ = c0 / (1+w2t2 )                               

c’’ = wtc0 / (1+w2t2 )                              

其中,c0是直流场下的磁化率,c0 = m0VMs2/3kT;w是观测频率;t驰豫时间。                                    

可见,SP颗粒的磁化率受到观测频率的影响。因此,如果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SP颗粒,如果所用仪器的观测频率不同,其值就无法横向对比。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研究者所用仪器的型号和所用的观测频率。最新的一款MFK磁化率仪器,有三个观测频率。

磁化率和观测频率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探讨这种关系。

第一种最简单,通过上述公式我们立刻就得知磁化率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小。

第二种方式则从其物理本质上去理解。对于这些VSP颗粒,只要稍微一变动频率它们就可能变换状态。当频率增加时,有一部分VSP颗粒就会从SP状态变为SD状态,其磁化率当然会降低。当频率继续增加的时候,更小的SP颗粒会变为SD状态,磁化率也会随之继续降低。

我们必须注意到,改变频率,它只对那些处于SP/SD边界的VSP颗粒产生影响。增加频率,并不影响已经是SD状态的颗粒。对于更小的纯SP颗粒,也不会产生影响。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改变频率,只会对很小的一个粒径范围(处于VSP状态)的颗粒产生影响。增加频率,会降低样品的整体磁化率。

早期的Bartington磁化率仪器设置了两个频率,低频(Low frequency, LH = 470 Hz)和高频(High frequency, HF = 4700Hz)。所以后来当考虑磁化率频率特性时,频率变化大都遵循一个数量级,比如1 Hz10 Hz等等。 

现在我们来做一点小变化,我们定义绝对频率磁化率为:

cfd = cLF - cHF                      

这么做的好处在哪里呢?

我们刚才讨论过变化频率只对VSP颗粒有影响,对纯SPSD颗粒没有影响。低频磁化率和高频磁化率这样一相减,我们就完全消除了纯SPSD颗粒的影响,在VSP粒径区间,我们得到一个小峰值。

如果cfd不为零,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代表着样品含有VSP颗粒,而不能百分百确定样品中磁性颗粒的粗细。

但是,自然界不会这么巧合,刚好只含有VSP颗粒,这需要非常特殊的地质过程才能形成,概率极低。正常情况,纳米颗粒的粒径都会遵循一定的分布,比如对数正态分布等。就如同我们观察一头大象,不需要看全身,只要看到大象耳朵就知道这是一头大象,并能猜出它身体形状。

所以,当我们检测到VSP(一般为20-22 nm)颗粒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样品中一定还含有更细小的SP和更大一点的SD颗粒。如果粒径分布比较固定,那么cfd的绝对值变化就代表着纳米颗粒含量的变化。这对于研究成土过程、风化过程、氧化还原中的矿物转化过程等非常有用。

cfd为零时,难道代表着样品中不含有SP颗粒?

答案是否!

cfd为零可能对应着两种情况:不存在VSP颗粒,或者存在着非常细小的SP颗粒。这种情况需要额外的低温实验来加以甄别。因为对于更小的SP颗粒,只有在更低温度下才能显示其SP/SD转化行为,从而被我们观测到。

除了频率磁化率绝对值,我们还经常定义相对值:

cfd% = (cLF - cHF)/cLF * 100%             

在这个公式中,把cfd用低频磁化率进行归一化。

cLF是一个混合信息,它由样品中所有能产生磁化率的物质共同决定,包括反铁磁性颗粒、亚铁磁性颗粒,以及顺磁性颗粒等等,这就引入新的复杂性。

我们假设cfd不变,而样品的cLF在变,那么cfd%就会随着cLF的变化而变化,与cfd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cfd%,其值的变化基本反映颗粒粒径的分布。当处于SP/SD临界点附近的颗粒的含量固定时,也就是cfd固定,此时,随着其粒径分布的加大,更多细小SP和大于SP的颗粒会贡献分母cLF,从而cfd%减小。

但是我们在读之前很多有关中国黄土-古土壤研究的文章时,很多学者把cfd%cfd都定义为夏季风强弱的指标。夏季风高,雨水充沛,成土作用强,产生更多SP颗粒,所以cfd和cfd%都会增加。这种现象确实被观测到了,难道和上面的解释有冲突?

造成cfd%被误解释的原因如下:

对于古土壤,cLF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cLF = c物源 + c成土

其中c成土cfd成正比,也就是c成土 =A*cfdA是一个常量。

如果我们把c物源给扣除掉,我们立即就会发现,cfd% = 1/A%,这是一个常量,与成土作用的强弱并没有关系。

所以,很多不正确的参数用法刚好凑巧能解释自然现象。

除了磁化率外,频率磁化率也是温度的函数。在300 K,对应1 Hz10 HzVSP窗口在25 nm左右。而在50 K,频率磁化率反映的是13 nm的颗粒。

这很好理解。当温度降低时,那些大一点的纳米颗粒就变成了SD颗粒,对cfd没有贡献,所以VSP的窗口就会向更小粒径范围移动。

在不同温度下(曲线上方的数值,单位为K),频率磁化率所对应的反映SP/SD临界窗口。随着观测温度增加,频率磁化率反映的SP颗粒粒径越大(Dcfd-max)。因此,可以构建Dcfd-max与观测温度的相关曲线。也就是说,根据图4的转换曲线可以获得SP颗粒的粒径分布信息。

该方法已经在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图5显示了古土壤中典型样品的cfdT 曲线,以及通过cfdT 曲线和Dcfd-max-T曲线得到的古土壤中成土作用产生的纳米磁赤铁矿的粒径分布。可见,SP磁赤铁矿的粒径分布与其成土强度关系不大。因此,古土壤的磁性增强主要由SP磁赤铁矿含量增加引起。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17342.html

上一篇:第5章:磁化率概念进一阶
下一篇:岩石磁学演绎 第7章:磁化率概念进三阶

7 王安良 黄永义 唐自华 徐义贤 强涛 师永辉 李务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