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纤维---植物纤维---茎皮纤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hcharry 今天的夕阳,明天的朝阳

博文

看看记者多么缺乏科普知识

已有 5590 次阅读 2008-12-1 14:44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高油价, 骡子, 生殖

看看记者多么缺乏科普知识,新浪网转载了一篇“讽刺高油价”的文章(见下),其中有很多地方很好笑,大家看看吧。

 

男子在闹市骑骡上班嘲讽高油价

http://www.sina.com.cn/  2008112808:31  信息时报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志超 刘敬

 

  石油化工行业分析师、石油行业研究人员等有关人士曾表示,本月中旬是我国下调成品油零售价格的好时机。不过,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措施让油价下降而是表示将会尽快推出燃油税。但燃油税具体的实行办法却迟迟未出台,因此有网友认为相关部门要收燃油税的说法只是在拖延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时间。与此同时,网上正热传北京网友拍摄并上传的一部“骑骡上班”的视频。制作者称要借此举抵制一直居高不下的油价,获得不少网友的好评。

 

  穿西装打领带骑着骡

 

  网上流传的“骑骡上班”视频于本月19日拍摄于北京北五环某地段公路上,总长118秒。视频中,北京五环的路面车辆非常多而且行进速度非常慢。随后,镜头一转,一名身穿黑色西装、打蓝白相间的领带的年轻男子骑着一头骡,出现在该路段的路边。

 

  骡子的装扮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捧:额头上贴了一个德国名车宝马的标志,不过标志上的字母不是BMW而是“别摸我”;骑骡者用红色毛笔在白纸上写了“抵制高油价”几个大字,并把标语贴在骡子身上。另外,骑骡者还专门给骡子配备了一个“骡牌号码”:马A88888(注意此处,骡马不分啊,博主注)随后,骑在骡子上面的年轻男子拿出GPS,煞有介事地查找了一处地方之后,就指挥骡子向目的地出发,视频也就此结束。

 

  制作者坦承“纯属恶搞”

 

  不过,视频的制作者在视频的最后部分打出了一段字幕:“本片纯属恶搞,如有雷同,实属扯淡。”等于承认拍摄视频是为了炒作。除此之外,视频的制作者还特别鸣谢了一班参与了演出的朋友,包括“老许借给我的GPS,小秦租来的骡子”等。

 

为什么要骑骡上班?制作的参与者在贴出这段视频的同时,还在帖子中作了简要的说明:“汽车污染,骡子环保。”发帖者解释说,“汽车排气量有很多标准,相关部门没有规定骡子的排放要达到什么标准。”除此之外,视频制作者还罗列了多条理由,认为骑骡上班比开车要好,“骡子翻山涉水如履平地,汽车稍微遇到一些凹凸不平的地面就不行了;骡子的肉能吃,骡子的奶能喝(奶?三聚氰胺吧,博主注),能繁殖下一代,实现自我增值(注意这里,貌似骡子可以生育啊,博主注),但汽车不行,开了108年后还要报废。”

 

百度百科关于骡子的解释:

骡子

[编辑本段] 骡子简介

骡子是一种动物,有雌雄之分,但是没有生育的能力,它是马和驴交配产下的后代,分为驴骡和马骡。公驴可以和母马交配,生下的叫“马骡”,如果是公马和母驴交配,生下的叫“驴骡”,马骡个大,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驴骡个小,一般不如马骡好,但有时能生育。

公驴和母马的基因更容易结合,所以大部分骡都是这样杂交的。

不过基因结合的几率还是很小:有的马用了6年时间才成功的交配并使驴子怀孕。公骡子和大部分母骡子生出来是没有生殖能力。

没有生殖能力是因为染色体不成对(63个),生殖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即减数分裂)。

母骡有性功能,子宫可以可以怀胚胎,但是最困难的地方是使母骡怀孕。

严格地说,公驴和母马所产后代称为马骡(英文:mule);公马和母驴所产后代称为驴骡(英文:hinny),也叫駃騠、觖騠、或駏驉。

[编辑本段]骡子的特征

厚实的头,长的耳朵,稀薄的肢体,小狭窄的蹄,短小 鬃毛缺席 栗子 (有角的成长)在里面 hocks和尾巴无毛在根,骡子看似a . 在高度和身体,脖子形状和 croup外套均一和牙,看起来马。 不听起来完全象驴或马。 反而,骡子做于驴的是相似的声音,而且有马的嘶的特征。 有时,骡子抽泣。

骡子外套进来品种和那马一样。 然而,骡子经常是海湾或栗色由于使用的起重器(陛下)的种类。 共同的颜色是栗色、海湾、黑色和灰色。 共同性是白色,软羊皮(蓝色和红色),巴洛米诺马、讨债者和鹿皮。 最少共同性是油漆骡子或Tobianos

驴骡的特点当然是结合了较多驴的优点和一部分马的优点,它不仅耐力很强,力量较大,食量还一般。还可使用30年左右,脾气当然也不错,性情温顺而倔强。

是马生的叫马骡,长的像马,它的特点是:食量较大,力量很大,耐力还很强。性情急躁了点却很聪明,还很能善解人意,不过只可惜仅仅能使用20年左右。

[编辑本段]骡子生育的记录

作为种间杂种的骡子(包括公马配母驴所生的駃騠和公驴配母马所生的骡子),一般情况下是没有生殖能力的。但古今中外却不乏偶然见到能够生驹的母骡和母駃騠,当然也就可以偶尔见到它们所生的回交一代即B1。我国古书中称公马配母骡所生的后代为駏,称公驴配母骡所生的后代为驉。国内母骡生驹的典型例子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院所宗恩泽等人进行了多年系统研究的报道,共计约13匹之多,此处不再详述,现将国外母骡生驹的有关事例报道介绍如下,供国人参考。

骡子

国外记载最早的是俄国人夫..米申柯1888年翻译的Herodot所写一书——《九本书中的历史故事》,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巴比仑被波斯帝国围困时,为了保证战争的食物供给,有一支由骡子组成的运输队,半路上一匹母骡子出人意料地生下了一匹马驹。

1992年,德国的《畜牧科技年鉴》中享泽勒(H.Henseler)在有关章节中写道,1759年在爱庭根有一例由母马所生的母骡生下一匹骡驹,但这匹骡驹在外貌上和马驹极为相似。又写道,1762年在巴伦西亚有一例安达鲁母马生的一匹母骡一生共生下6匹后代(B1),这些后代外貌与马驹没有任何差别。作者还报道了1873年在阿尔吉尔有一例由公马配母骡生下了一匹后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报道了这样一例,即:在特黎波里塔尼亚的一个实验站上一匹叫“摩尔”的母骡子同阿拉伯种公马交配生下两匹外貌酷似马驹的骡驹,后来又用公驴同“摩尔”交配,也生下了双驹。不过这次生的双驹从外貌看是典型的骡驹。

 在1916年德国的《畜牧科技年鉴》中德尚布尔(P.Dechambre)曾报道,在法国布伦发现1匹由白色埃及公驴和阿拉伯母马交配所生的母骡子先后共生5匹驹子(B1),其中3匹驹子是由柏伯尔公马(北非一地方品种)所配而生,两匹是由埃及公驴所配而生。前3匹浑名分别为“库米尔”、“康斯坦丁”和“根普旁”,它们同马的外貌无任何差别,并且均有生育能力。而后两匹则是典型的骡子外貌而且无生育能力。德尚布尔在文章中还提到,远在1898年,在印度也有母骡生驹的事例。

1928年在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eredity》中格罗斯(A.R.Groth)报道,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学院有一匹名叫“奥尔德.拜克”的母骡子在1923年由一匹乘用型种公马交配生下一匹公驹(B1),这匹驹子很像其父亲,和马的外貌没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匹由骡子所生的公驹成年后有正常的性功能,并且于1926年由它交配了两匹母马,其中一匹怀孕并生下了很像母马体形外貌的马驹(B2)。后来又配过几匹母马,再生了一匹公马驹(B2)。其后代均有生殖能力。

作者又写道,还是“奥尔德.拜克”这匹母骡子在1919年曾用公驴交配生下了后代,但其外貌是典型的骡子,而且是不育的。1924年又一次用公驴进行了交配,虽已怀胎,但后来流产了。

沃伦(A.Warren1926)曾报道,1924年在南非一匹叫“弗斯”的母骡由公马交配生下一驹,外貌与马相同,该驹7年后一次发情中又同公马交配怀孕并生一驹,其外貌与马相比也无任何差异。

安德森(W.S.Anderson)1939年在《遗传学杂志》上报道,一匹母骡同贝尔雪龙公马交配生下一驹,该驹具有父亲贝尔雪龙公马的全部特征,而不带其外祖父——驴的任何特征。

骡子生驹的国外报道还有不少。例如马勒(Muller)曾报道,1903年非洲的艾斯坦茨发生一例骡子生驹的报道;Harveu曾报道,1913年在塞蒲鲁斯岛上有一匹母骡同公驴交配生了一匹公驹,遂年又发情配种(仍用公驴),又生了一匹母驹;Montpair曾报道,1923年在摩洛哥有匹母螺用乘用型柏伯尔公马交配所生一驹,外貌相似其父亲——柏伯尔马;劳伦斯(Laurence)曾报道,1927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有一匹母骡由公驴交配生下一驹;史密斯(H.Smith)曾报道,1939年在美国亚利桑纳州有一匹母骡由公驴交配生下一驹,完全是其母亲——骡子的模样。

从上述骡子生驹的事例中,似乎可以给人以下几个印象:

  (1)作为种间杂种的骡子(包括駃騠)少数个体是具有生育能力的;

  (2)极少数可育的成年母骡子与公马或公驴交配均可生下后代(B1)

  (3)当用公驴回交时所生B1不仅仍具有骡子典型外貌特征,而且是不育的;

  (4)母骡用公马回交时所生B1,不仅在体形外貌上都与马完全相同,而且不论雌雄都是可育的,可以生下B2B2则完全是马的外貌和体格特征;

根据上述几点,似乎证明安德森的回归理论。但要确证回归论,还有待于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6801-49229.html


下一篇:植物性别的表现、类型与进化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