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老板班进名校作何感想

已有 3334 次阅读 2009-2-25 16: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高等教育, 培训

老板班进名校作何感想

据科学网消息,“北大否认奢侈品班敛财说,专家质问牛津哈佛办不办这种班。”不管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办的“时尚与奢侈品管理培训课程”是否与“天价学费”结缘,不争的事实是一批明星大腕还是得意地成了一名北大“学员”。科学网最新消息说,日前清华与北大分别因高价总裁培训班而惹上了官司。不管两校有关方面再怎么瞥清,老板班无法与两所名校完全脱离干系,更何况其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笔者早就听朋友说,花数万元读过类似的名校培训班,只是这种名校争相开办老板班呈日趋扩大的趋势。我们以为即便是像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副院长所说的那样,北大真的赚不了多少钱。这倒是其次,问题是当下愈演愈烈的名校老板班、大腕班,不论是走在名校园,还是浏览各大网站,或者是阅读报刊,名校办班的广告随处都可以进入你我的眼帘。对此老百姓作何感想?

感想一,名校名利场效应正在急剧放大。

科学网说:“歌手金海心10月刚上了奢侈品班的三天课,她觉得收获颇丰:‘女人不要爱奢侈,但应该对奢侈品有所了解,为什么名牌那么贵,道理何在,了解它的来源历史还是很有收益的。这样和圈内朋友聊起天来,也有东西说了。’……而她的奢侈品班同学李宗瀚就说得很坦率了,他说,那毕竟是北大办的班,可以拿到北大的毕业证,想想都值。”

这是一种典型的明星大腕与名校实现双赢真实心态的写照。本来就有让人追捧的演艺才华,加上学问的装点更有了炫耀的资本。无论是对奢侈品说出个道道来,还是拿一张北大的证书都物有所值。

还有就是某些官员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取得名校求学的机会,摇身一变就有了某某名校的身份,而且学位还不低,官学联姻成了一景。难怪如今的官员中真假博士一大堆。更为荒唐的是,有的领导“忙”的分身乏术,只好派自己的外脑——秘书代劳,于是听说有内部纪律规定,要加强领导听课考勤。求学到了这个份上,早已变味了,可仍有名校乐此不疲,就有点让人怀疑是否是在向权势献媚。

当然,金钱也可以轻松换取学问,学术与金钱在不知不觉中捆绑在一起。学问染上了金钱铜臭,其味还能清纯芳香吗?

感想二,大学扩招师资紧缺,何来人手紧锣密鼓地办班。打开新浪网主页,页面上醒目地排列着:北大企业家财务总监班,北大经理人班/国学班,北大营销总监班,北大金融投资高端课程,北大人力资源总监班,北大私募班,北大总裁研修金牌班等。如此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要不要耗费北大极为宝贵的师资资源,要不要挤占正常教学所需而且已经非常紧缺的各种硬件资源。如果要的话,会不会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感想三,牛津哈佛办不办这样的班。笔者手头没有相关的调查资料,可以证明牛津哈佛就一定没有办这样的班。但据有关报道看,国外的名校绝对是以本科教学为根基的,他们的许多课程都是面向社会开放,甚至连叫花子都可以进去听课。其实北大也曾这么做过,后来又给取消了。

感想四,如此这般会不会影响名校的名声。对此著名社会学学者顾骏分析说北大名次的下降“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是学术成果变少了,还是开的这类培训班还不够多。”

当然,我也无法得出结论说,北大排名的下降,一定与办老板班有关。但几位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说法却不能不让人信服。

115《中华读书报》分别刊登了北大中文系几位知名教授的“博雅清谈”,笔者读后发现一个惊人一致的地方就是他们都对校园老板班、名利场现象感到忧心。

针对北大校园里满眼是各种“老板班”招生的横幅和招贴,乐黛云教授指出:“北大到底是办什么,你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你对学生能花多少心力呢?你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呢?”

谢冕教授也注意到了校园老板班现象甚嚣尘上的样子:“一天一个标语,什么董事长、高端什么的,多得很。”

温儒敏教授则对市场现象在校园的曼延感到焦虑,“一个学校里如果市场化了,教员的贫富差距太大,老师难免都去想办法‘创收’,势必败坏校风,影响学问,也影响学生的成长。”

说到这里,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几位北大中文系教授,之所以热衷于“博雅清谈”,既是对这种校园功利风气的不满,也是对其做出的无声抗争。也因此,陈平原教授才发出这样的感言:“不想再对目前中国大学的状态指手画脚,只希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同事有兴趣、有心情坐下来,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既超越柴米油盐、也超越论文和课题、那是我们举办‘博雅清谈’的最大愿望。”

看来,校园名利场化势必败坏校风和学风,因为他首先扰乱了宁静的学术氛围,进而影响到广大师生教学研究的心境,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办学水平的下降。即将退休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办学章法之一是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没有做什么。把该做的做好,把份内的事做好,科大这些年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可分明就有那么一些名校偏偏是大张旗鼓地做不该做的,校园都快成名利场了,相反最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好。老百姓的话真是一针见血: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064-217088.html

上一篇:自主招生的意义不可抵估
下一篇:被疏忽了“奥林比亚科学院”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