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县一中现象之种种

已有 3700 次阅读 2008-12-10 13:5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应试教育, 县一中

县一中现象之种种

自从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几乎同时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过,尽管期间出台过许多关于高考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但由于高考改革的不到位,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终归敌不过应试教育,致使高考指挥棒仍把教育指向应试教育。县一中现象的崛起就是其有力的证据,这期间一些大城市久负盛名的百年老校也差点失身,也有的已经难以做到独善其身了。当然,还是有一些守住了自己的防线,没有被应试教育完全拖下水。

闹得沸沸扬扬的一次,就是在一两年前江苏的某些县一中的高考成绩超越了南京的一些老牌重点名校,比如南师大附中等。于是有人大做文章,以此证明抓了素质教育,坚决不补课的后果是高考成绩下滑。可我始终对此不屑一顾,因为,县一中再怎么卖命地抓高考,抓来抓去就那么一套老掉牙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与素质教育对着干,而这一套作法是会有报应的,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

从争论双方的势力来看,主张素质教育的一派显然处于劣势。为了寻求理论和事实支持,有人拿出学生综合素质来说事,我觉得这样说很勉强,因为素质不是可以直观显现的,也不好直接量化进行测试,只有等十几二十年以后方能显现出来。但我仍然相信这样的观点,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后劲足潜力大,还是那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亮的。

我之所以执拗地坚持这样的观点,还因为我一向坚持认为一流的师资和良好的校风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学生在学校是来接受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为接受知识的话,那么我的这个观点就是站得住脚的。从这一点上说,我绝不怀疑从南师大附中毕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谓县一中现象就是将应试教育演绎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将应试教育的技巧和功能开发利用到极致的一种教育现象。笔者大致罗列了一下,主要表现有:

题海战术加模拟考试俨然成了教学常规。它的理论依据是大量做题总能提高高考命中率,再说学习那轻松的,那有不吃苦的,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过去的学校只听说期中考或期末考,而如今的考试名堂多了去啦。开学前就有所谓的摸底考试,一进校门再来一个分班考试,教学内容还没有进展多少,就到了月考、阶段考等,总之考试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本来这么密集的考试让学生患了考试综合症,考后的学情分析和复杂的排名分析还不放过学生,要再刺激一下学生紧张或者是麻木的神经。

考试成绩统计与排名从班级到年级,从单科到综合,从主科到副科,从标准分到原始分,从进步率到退步率,从班级之星到年级之星再到校级之星应有尽有。

记得我们小时候考试,多数情况下都是皆大欢喜。可如今的考试讲究的就是个区分度,就是要学生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把学生搞得紧张兮兮的。考试不再是手段,异化为目的,正在扮演对学生实施精神折磨和心理虐待的角色。许多学生刚一上初中,或者进高一第一次考试就威风扫地,一个班多一半学生不及格,考试不是用来鼓励大多数孩子树立对学业的自信,而是变成了极少时尖子生获取名誉的专利。如今的中学最繁忙的地方一是文印室二是考务组,校园上空隔三岔五就能听到考试的铃声。

为答案而学,为考试而教,题海战术让学生为习题所困。过去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主要是在黑板上抄写,外加教科书中的习题,现在的作业除了统一订购的各种大小、规格、装祯不同的作业和练习册外,还是大量外加的速印作业。这些作业的名字个顶个地响,早年横行一时的黄冈秘籍已经让位给金榜提名、钻石考王、状元之路、五星题库等,还有更能忽悠人的名字,比如优化设计、课课练,看上去很科学,很讲效率其实更害人。密密麻麻的小字,粗造的排版和劣质的印刷,不知伤了多少孩子的眼睛。

有了这些专门配套练习册,老师省了命题的劳苦,只需多指定学生买几本这样的题库,按页照做就是了。这样的作业练习还有一个便利之处就是都附有标准答案,老师批改作业也省了不少麻烦,有的干脆把标准答案往教室里一张贴,学生自个对就是了。坏处是,过去只需布置5道题,现在效率提高啦,那就增加到10道题,学生可要遭殃了,不到晚自习下课前的最后一刻,作业根本做不完。就这样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干脆采取拿来主义,或者直接把标准答案填上去交差。

封闭式管理加人盯人战术和陪读让学生自律靠边站,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孩子的自觉性是靠不住的,棍棒底下出成绩才是硬道理。对学生只能从严从紧,千万放松不得。把学生自主管理当成是放羊,视宽松式管理为洪水猛兽。封闭式管理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不过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套:严格门禁制度,严格宿舍管理,特别是严格防范男女同学交往。所谓人盯人战术,就是严防死守,确保晚自修秩序井然。宁肯错判一个,也不放过全班。晚自修每班必须有老师留守,年级或者教学处派专人检查,如果发现老师擅离职守以教学事故论处。于是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严防死守下的晚自修说成是零抬头率,整个自修室鸦雀无声不说,孩子们还自觉地埋头书本,绝不抬头左顾右盼,这可真委屈了这些少男少女们,十几岁的大活人,愣是被盯的服服帖帖。这种零抬头率式的管理,竟然被许多城市名校奉为宝典大加推广,真让人哭笑不得。

陪读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极端现象,最热闹的时候,一些名声远扬的县一中附近一夜之间冒出数个名副其实的陪读村。一些下岗父母舍弃工作,背井离乡和孩子吃住在一起,一边帮孩子料理生活,一边督促孩子学习。

受应试教育之害,连家长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陪读看上去是帮孩子料理饮食起居,其实是家长对孩子不放心,缺乏对孩子自觉性的信任,守在孩子跟前名为帮孩子做后勤保障,实为实施无缝隙全天候监控。说到这儿,笔者不禁为今天的学生叹息,这种被严加看管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要我说大家心里都明白,高考一结束苦日子就算熬到了头,只要上了大学一切都阿弥陀佛,完事大吉了。这也是高考指挥棒一手制造的后遗症之一,高考结束意味着学业结束,考上大学意味着大功告成,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于是人们看到的大学校园一景是:上网游戏、生日派对,吃喝玩乐、让人陶醉,谈情说爱、逍遥自在。

周末和节假日补课提高考试成绩已成千古不变的真理。听上去补课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嫌,首先是学生十个有九个不愿意补课,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补课,再次是学校和老师也觉得花不来。可这么多年下来,补课这个顽疾谁也医治不好。最后,当事人各方依旧被捆绑在补课这艘贼船上一起飘摇,年复一年。

非高考科目的边缘化,课改形同虚设,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课以及信息课、综合实践课课时大打折扣。本来上面推出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可校方为了高考只好再来一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故伎重演,于是非高考科目和课改科目的边缘化就在所难免。首先是学校不重视,其次是学生和家长认为这些与高考无关,可学可不学。再次是课任老师得过且过能混则混。许多学生几年下来,音体美劳能力毫无长进,研究性学习只要小组报个名就OK了,社会实践找家长盖个章就交代了,至于参不参加校园劳动和学生社团都无所谓。

为了对付上级检查,遮人耳目,许多学校都有应急课表。临时增加非高考科目的课时,突击安排课改科目教学,使其达到所谓国家级示范高中规定的标准,这种公然与国家教育法规作对的行径,早已成了不是秘密的秘密。

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F班,特种部队式的班级建制屡试不爽。顾不上教育公平和正义,为了确保重点率,开小灶是县一中不成文的规矩。把极少数人的利益建立在无视教育公平原则上,的确有点缺德,可这一老规矩从来没有人能把它推翻。叫停了多年的重点班,总能被猫换成眯这样的游戏化解。

不准带手机、不准玩电脑、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留长发,不准离开校园,“不”字成了每县一中学生的紧箍咒。这样的学生生活还有什么滋味,可没几个学生敢发出这样质问,至于家长更是背地里偷着乐,大多数家长是乐见校方有类似规定的。家长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应试教育的推动者,既是孩子的监护人,又充当着侵犯孩子人身自由权利的帮凶。学生不敢冒犯学校制定的土政策,家长屁也不敢放一个。让笔者最为不能接受的一条就是不准看课外书,试问学生的天职不就是读书吗,一个不会读书的学生能成为人才吗?

其它的名堂还有很多,说出来哪一样都让人觉得是在丢教育的脸。

学生可以不打扫校园、不修思想品德课、不参加社团组织、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不参加军训,但要确保上好培优班和补差班;三好学生被学习之星取而代之,只要学习好一好百好;学生综合评价要想获得A等,其前提条件就是学习成绩好;毕业班文化像是玩命文化充满着血腥味,口号标语加倒计时,甚至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封建糟粕都被奉为高考的座右铭;分数可以换取名利双收,财大气粗的学校每学年都要拿出巨额奖金大肆嘉奖学科之星,一时间校园里星光闪烁;开学典礼少不了一个环节是邀请往届状元、探花以及考取名校的校友前来传经送宝,仿佛这些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孩子已经功成名就;校园橱窗被学科之星和名校榜长年霸占,高分考生的烫金名字更是被永久镌刻在大理石群星榜上,永放光芒。

这种不惜一切代价拼其所有为高考的行为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使广大青少年人生中最为精彩的青春岁月索然无味。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把教育本身就当成是生活。知识学习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远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更何况宪法赋予每个人都有创造生活和享受人生的权利。而我们的教育总是试图脱离生活,把人生搞得如此惨淡,黯然无色。若不是靠死板的教育制度和高考指挥棒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有谁能有如此的神力,让全民都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064-50517.html

上一篇: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下一篇:孩子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

3 刘玉平 马丽丹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