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每个人,都该写本书 精选

已有 5070 次阅读 2015-9-28 05:05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我坐在波士顿有百年历史、左摇右晃、车声隆隆的地铁上,耳机里是台湾歌手杨宗纬的《我变了,我没变》,而脑海里展开的却是一副大西北的画卷,想象着书里描述的知识青年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热情劳动的场景。顿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这是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书,作者是我大学里最要好的朋友Y的父亲。两年前回国取道北京,在北京工作的Y同学说无论如何也要到家里坐坐。出差在外地的他嘱咐父母妻子,要好好款待我们夫妇。于是Y老爷子冒着酷暑张罗了一桌好饭菜。饭间老先生说他在写一本书,算是回忆录,讲述自己从哪里来,去过哪里,今天又为什么会在这儿。我想如实地写写自己半辈子的所见所闻,我看到的那些事儿,改革开放那会儿是怎么样的,包产到户是怎么回事,老百姓经历计划生育是啥样的,就写写老百姓自己经历的事儿。我当下跟老先生约定,书成之后,我一定认真拜读。

前不久,我向Y同学索要来书稿。发给我的邮件里,Y同学还不无担心的嘱咐我:都是些野史,老人家写着玩儿,别当真。书的名字朴实无华,叫《那山那水那些事儿》。它的的封面一样简单,是一个嵌满了书中人物面孔的照片墙。让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本普通人写的、仅有两百三十页的小书竟然让我读起来爱不释手,比我以往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更有兴致。这里的故事简单而真实,没有为了后来的情节设定的伏笔,没有为了突出某种形象而设定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为了歌颂或者讽刺而惯用的夸张手法,甚至行文里还有个别的错别字和口语化的方言表述。

Y老先生出生在1950年代的山东东部。因家贫,青年时代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奔亲戚,并扎下了根。靠着自己的奋斗在体制内成为国家干部,娶了团指导员的女儿成家立业。早先中断了学业的他利用业余时间拿下了广播大学的大专文凭,一直不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后来带着妻子幼儿返回老家安居乐业。再后来,就有了Y同学和我同窗数载、成为好友的事儿。

书里描述的真实生活对我来说,既熟悉,又有些陌生。老先生所写的真实让我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他生动地描述百姓在建国后运动中生活的困苦;他如实地写道自己的父亲身为老党员,在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里对党的政策的思考、对基层党员干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批评。作者也毫不掩饰年轻时自己一点也不崇高的追求、和作为一个普通年轻人为了生计在心里默默打起的小算盘。作为知情下乡劳动时,他发现兵团里都是领导的一言堂,谁留下、谁提干都是领导一句话,于是就鼓足了劲儿在领导面前表现,玩命似的创下了一天拉20万斤沙的记录。故事里处处是社会组织管理里人治的影子。即使办正经事儿,也要找人托关系。找对了人往往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他还写道当时为了帮人办理出境手续,办理假结婚登记的事情。

书里浸透的,满是生活的情趣。我的朋友Y同学多才多艺,爱好文艺,动手能力强,写得一手好字,会篆刻,想必都得益于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而今天,已经少有年轻人能有时间坐下来放下手里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主动学习一样乐器,或者聚精会神地精雕细刻一枚印章了。念大学的时候,Y同学假期结束返校,我们总能吃到他父亲让他带来给我们分享的、散发着西北风情的烤排骨。

早有智者说,人应该在生的时候试着给自己写一篇墓志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着的我们,该思考自己要留给这个世界怎样的痕迹。墓志铭的最高境界,也许应该如爱因斯坦,或者乔布斯,要么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青史留名,要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改变了世界,为人称羡。

然而我觉得,即使是平凡的我们,每个人都该写一本书。那篇墓志铭,顶多是这本书最终短短的摘要。仔细思考如何书写墓志铭的人们理清了思路之后,也许能义无反顾的朝着既定的终极目标前进,而前进的道路上所领略的风景,怕是要用一本书才能写得尽。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独一无二的精彩。也许你的墓志铭只能写上短短的一句,我们大多数人生来平凡,不会像爱因斯坦一样被写进教科书,也无法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但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一生走过的历程本身就值得欣赏、尊敬和敬畏。这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两篇短文《科学家头上没有光环》,和《顶尖大学里,彻底的失败者》。

回忆往昔,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变化之大让人惊叹。我朋友Y一家,从祖辈的贫穷,到后来搬进两层小楼;从父辈为了求学挣扎到如今在高等学府教书育人;从早先办任何事情都要找人疏通关系,到今天我们的社会逐步走上法制和规范的管理……我们的父辈一生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在裹挟了他们一生的时代洪流里,寻找生存的空间和立足的方寸之地。他们又用自己的一生,也许是毫不知情地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如今的我们的自由和他们相比何止天壤之别。于是我们大多只盯着简短的墓志铭式的摘要,而忘记了生活本身这本书。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写本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2703-923964.html

上一篇:记我的朋友L二三事——和徐磊博主博文
下一篇:教授该不该做第一作者?

29 齐国臣 周健 郑学军 李土荣 严家新 李本先 石磊 黄永义 孟佳 田云川 朱延平 白龙亮 赵美娣 彭思龙 赵序茅 麻庭光 范运年 王春艳 蒋永华 石宁 曾新林 汤茂林 郭向云 邱敦莲 文克玲 廖晓琳 郝红艳 王林平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