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棒打”与“捧叮” 精选

已有 4244 次阅读 2011-11-15 18:0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忽悠, 棒打, 叮咛, 威逼, 利诱

    下午上科学网兜了一圈,忽然发现了一个热点话题——“棒打上北大”。先是看到了周涛教授的“三天一顿打,统统上北大”【1】,俺当即留下了一条撷英评论——北大~被打。紧跟着,又看到程智老师的博文“棒打不出优秀人才”【2】,俺又写下了一条形似字评论——棒打~捧叮。然后寻思,其实我也可以就着这个话题发挥一段,遂坐下来写出这篇博文。

“棒打”是一种很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可以追溯到神马年代俺没去考证,也许可以上溯到人类刚刚开始使用最简单的工具——木棒的时候呢。有句著名的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大家或许都听说过的,现如今红极一时的“狼爸”,推崇的“棍棒教育”,目的估计首先是“肖子”——像爹一样在高考中表现优异的子女,其次再论是否“孝子”。打得出打不出“人才”来,其实也不好随便下结论的。例如,孩子从小就经常被老爸暴打,其使学习成绩没有因此得以提高,其身体的抗打击能力肯定能明显增强,这样将来即使不能在高考中金榜题名,或许也能凭借其体格去练练散打、拳击之类的体育项目,没准还真是个“体育人才”呢。北大的学生有多少从小就“被打”而取得了优异成绩的,没见到可靠的官方统计之前俺们不能乱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被打”的学生中肯定有成才的,同时也有不成才的。有的学生很聪明很活泼,但很顽皮而不肯安心学习,这时候可能真的需要一个很严格的老师在学校去管教,在家里也免不了要靠厉害家长的管束甚至体罚才慢慢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管这种孩子可能有如驯服一匹烈马,在管教的过程中少不了体罚,而一旦“驯服”成功,以后可能真是个人才。

俺这么说,估计多数人会表示强烈的反对,因为这种棒打教育实在是太野蛮、太不符合现代教育方法了!现在流行的教育方法是神马?当然不是“棒打”,而是“捧叮”(这可是俺自己独家命名的新词),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对小孩子要以近乎吹捧的方式进行表扬和称赞,用“千叮咛万嘱咐”的模式进行谆谆教诲。毫无疑问,“捧叮”走的是与“棒打”完全相反的路子,但目的差不多,都是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个北大清华啥的。

如果说“棒打”主要靠“威逼”和惩罚,那么“捧叮”则靠“利诱”和忽悠。对于有些孩子的某个阶段,或许“棒打”更有效果,但如果孩子被打“皮实”了,也会失效。据说我的一位小学同学的老爸就采取棒打的方式培养子女,结果俩聪明孩子后来很擅长写检讨书,但学习成绩并不见太大的起色,以他哥俩的聪明才智,居然也没靠近北大。在很多情况下,“捧叮”的效果可以很显著,其前提是孩子肯听话,而且还有继续上捧的空间,父母和老师也能够兑现用以鼓励的承诺,倘若孩子发现原来是在被一再忽悠从而开始变得不听话,效果肯定也必然大打折扣。

其实无论是“棒打”还是“捧叮”,都是对一部分人有效果的教育方法(可以见仁见智,很难说哪个完全对或者完全错),这些方法最值得实现的目标,并不是最终孩子升入哪所中学或者大学,而是通过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尽快懂事,然后通过独立思考能够理解家长和老师的一番苦心,自己知道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1635-508318.html

上一篇:“蓝天”在哪里?
下一篇:学生就业到底是谁的事儿?

21 方晓汾 吕洪波 刘洋 王涛 程智 刘艳红 贾利军 曹广福 周涛 方庆林 曾新林 丁大勇 刘广明 饶海 李毅伟 王福涛 陈湘明 苗元华 张焱 dulizhi95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