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喂你,好吗?【高考(新课标二)博文】

已有 4125 次阅读 2014-6-8 12:17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野生动物, 生态位, 喂养

时代真的不同鸟!

曾几何时,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地捕杀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后来,虽然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人类仍然为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生存空间的争夺而继续捕杀野生动物和拓荒,结果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童山秃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场退化成了沙漠,同时“棒打狍子瓢舀鱼”已成为遥远的传说,曾经庞大的野生动物种群在迅速萎缩,许多曾经很常见的动物竟然也变得“濒危”起来,本就稀少的一些品种则迅速灭绝。

终于有一天,人类开始意识到了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无知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并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于是开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采取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禁渔禁猎等很多举措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后,现在中国野生动物的种群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使我们终于有机会在野外甚至城区绿地上看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的身影。如今除了少数人(其中不乏盗猎者)仍然坚持在用猎枪、陷阱、索套和捕鸟网去对付野生动物,大多数人都不再把野生动物视为食物或经济收入的来源,而只是将它们作为观赏的对象和可以相处的朋友。当人类再次有机会和野生动物近距离相处的时候,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我们在野外游玩或城市内休闲时,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喂食那些偶尔出现在自己身旁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也开始适应了人类的喂食,有的已经不太注意自己去寻觅食物而傻等着人来喂养,对人类的喂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更有甚者,竟然有野猴找人讨要食物甚至直接出手劫掠食物了。于是,我们开始纠结,到底要不要喂食野生动物?对此,我的观点可以用一句五个字的老话来概括“救急,不救贫。”

对于那些被饿得奄奄一息的野生动物,人类应该施以援手,为其提供延续生命必须的食物,甚至进行必要的紧急救护,这一点相信没有人反对。对于那些身处于有丰富食物资源环境中的野生动物,无须人类提供食物,它们也不难靠自己捕食维持自身的生命和种群的繁衍。人类只要别去打扰它们,人家自己活得挺好。当然,我们看到的是动物们整天为了填饱肚子在忙碌着,它们可能会为了抓一个小虫、衔几粒草籽而飞上飞下,会为了叼一口花楸果而“倒挂金钟”,即使这样可能也是仅获温饱而已。相比于人类的富足和安逸,野生动物的日子过得是真够“贫困”和忙碌的。人类在自己饱食终日之余,不免开始发善心要关心照顾一下这些冻馁的野生动物了。于是,有人在空地上给麻雀们撒好了谷物或者粮食,给松鼠们备下了花生瓜子,给猴子们送去了各色水果,一些厨余的骨架下水也成了肉食或杂食野生动物(包括流浪猫狗们)的盘中餐。。。。。。动物们在习惯了人类的慷慨捐赠之后,开始定时定点地赶来开饭。那些亲手喂食的人,在心理满足之余,没忘了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下喂食野生动物的珍贵照片,上网到微博微信QQ空间上去晾晒。我们因此得以看到人类的“爱心”大行动和野生动物们安享“嗟来之食”的自然和谐情景。

野生动物一旦进入这种半“饲养”状态,食物的来源似乎更加不成问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或寻找它们的“爱情”,但与此同时让渡出去的却可能是自由和生存能力。因为,有了人类的喂食之后,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自然会转向便于投放食物的人类活动区域,其空间自由度将明显降低;同时,由于人类(游客)投放食物还具有时间规律性,使得野生动物们的时间安排也不再那么自由。更为严重的是,人类通常会将加工好了的食物(甚至可能是熟食)投放给野生动物的,所以长期坚持被人喂养的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都可能因此改变,更别说它们采捕食物能力可能导致的退化了。长此下去,那些坚持被人喂养的野生动物渐渐变成被饲养但散放在野外的半家畜家禽状态,一旦失去了人类的眷顾而独自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它们的生存都可能堪忧。

因此,我不主张人们为了自己的感受和快乐去喂养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在我看来,人和野生动物在正常的生态系统中本来都有自己确定的“生态位”,在一般情况下彼此都没有必要“越位”。人类尽量避免借助自己掌握的高效能的技术去大规模屠杀野生动物或破坏其生态环境,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动物保护”了,去喂养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使其成为人类的附属品而失去“野生”属性,可能是取代“猎杀”之后的“爱杀”。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1635-801538.html

上一篇:“老规矩”还不能走【高考博文】
下一篇:偶居然连“拉黑”都不会,“黑名单”也没有。。。

15 蒋永华 苗元华 罗德海 曹聪 刘全慧 赵斌 陈小润 尤明庆 刘艳红 李宇斌 朱晓刚 侯成亚 张云扬 曾新林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