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富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lyailp

博文

跟学术大牛学做科研系列一

已有 6014 次阅读 2011-4-9 11:25 |个人分类:大牛的科研经验分享|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牛人

        第一篇,我要提及的科学大牛是张启发院士。关于张老师,我不用介绍,大家只要谷歌一下便知。首先,我要说的是他是我的偶像和榜样。我每一年年终都会把他们课题组的论文下载下来,研究他们科研动态和方法,向他们学习。
       向张老师学习,首先要提及的是他写给他的博士生的一封信, 标题是“谈做学问兼论人生——读各人工作计划后看法点滴”。我的终极本是:
     1. 做科研,首先要勤奋:最少的标准是每周至少工作六天半,每天至少投入12个小时在工作中!
     2. 快速进入一个领域的方法:写点专题读书报告。
     3.博士阶段要培养的:
                                                 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
                                                 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的工作成就;
                                                 不断的进取心和以工作为第一需求的人生观

信的内容附上

谈做学问兼论人生——读各人工作计划后看法点滴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
       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
       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
       这是从纸上看到的。从实验室看到的现象是,有那么几位常不到实验室照面,似乎这里是一个可来可不来的地方。而且愈未进入角色的,愈不钻研文献;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见做实验。请各位想想,你不学,怎么能变内行?你不干,怎么会有结果?不钻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生。
       写一点专题读书报告,其实是一个领域内进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够,可以连续写几篇,直到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面较好地弄懂为止。如果在写读书报告的同时,加进一点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写得好的可以送出发表。这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几年来我们大会小会说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说是没有时间,我看是不愿投入时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
       人生一世,应该追求有所建树。记得有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此诗所描述的虽有些封建意识,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想稍加以补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时代里,女儿也应当自强。走到了做科学这条路上,博士生阶段有无成就与将来有无建树关系十分密切。椐我观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凡是后来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二是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工作成就;三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以工作作为第一需要的人生观。试想: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
    有的研究生说,在我们这个实验室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轻松,入错了门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是该“轻松” 的羡慕“辛苦”的,还是象我们“辛苦”的研究生这样羡慕人家“轻松”的。但就我看来,身在国家级的实验室里,从事着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大可一展才华,以慰平生,应该受到全校乃至全国的羡慕,而不是相反。对“轻松”妄加羡慕的人,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或者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本来就存在问题。他们读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约只是一张文凭,自己对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这种思想倾向是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
       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今后在我们室毕业的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经我提名推荐,另一类是博士生本人争取,而将以后者为主。而后者却意味着要参与国际竞争。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

张老师关于这封信的解释。
主题: RE: 张启发请你获诺贝尔奖后再对博士生教化也不迟
发件人:  "Qifa Zhang" <qifazh@mail.hzau.edu.cn> [添加到通讯录]  [查看邮件往来]  [拒收]  [邀请]
收件人: '********' <*********@gmail.com>  [保存所有收件人]
抄送人: (无)  [保存所有抄送人]
日 期:  2009-04-01 12:36:52

致不具名的朋友:
 
谢谢你两次email。
 
拙作是我于十几年前与学生们讨论问题的一篇短文,原本是我手写给自己的学生以共勉的(谁把它放到了互联网上我觉得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文中针对的是当时的情形,表述的是我对研究生的看法和要求,其基本意思是要奋发向上。这里有很多大前提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如果离开了这些,这种讨论就没有意义,实验室外的人不必对它过分解读。如果大家要评论此文,希望多想想其基本思想和基本出发点。要讨论时间概念,也请把它放到1997年中国的科研环境、华中农业大学当时研究生教育状况以及我个人只是一个普通年轻教师这样一个背景上。时过境迁,现在的研究生早已不是3年毕业,文中的许多时间概念已与目前情况不合,只讲12 个小时这个死数字可能没有意义了。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师的责任就是教育,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不对学生的研究工作提要求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不希望老师说道说道,可能最好还是不当研究生。招生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老师可以选学生,学生也选老师。
 
当然,如何能够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可能是要大家共同探讨的,其实我几十年一直在探讨之中。因此也欢迎你多提出建议。
 
张启发

*******************************************************
Qifa Zhang, Ph D
Professor and Director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http://www.ncpgr.cn/staff/ZhangQifa

Phone: 86-27-87282429
Fax:   86-27-87287092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2031-431178.html

上一篇:跟学术大牛学做科研系列

3 江志坚 许培扬 赵明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