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大学教授自称为博士吧,何如?

已有 17107 次阅读 2012-5-8 08: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大学教授自称为博士吧,何如?

喻海良,2012/5/8

          中国礼仪讲究很多,其中在人的称呼方面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高不就低。在大学里面,见到某人又是校长又是教授,就不能称为某教授,而要称为某校长,即使院长、处长也要这样以“长”称呼;见到某人是院士又是教授,也不能称为某教授,要称为某院士。当然,教授这个称呼也是很多人愿意要的,如果某人是教授又是博士,肯定要称为某教授,而不能称为某博士;有时候见到“副”的职位人员,也必须给他提升为“正”的,好像没有见面就叫“某副教授”的吧。为什么就高不就低呢,还是人的一种面子心态。如果一个人在路上见到两个人,其中A是教授又是博士,B是讲师又是博士,如果给他两打招呼,A博士,B博士。A肯定会有意见,怎么我堂堂一个教授和一个讲师放在一起称博士呢?

         几年前,有一次去宝钢研究院某所出差,期间,他们安排我做一个小的学术报告。报告吸引了不少人参加。当我见到他们副所长的时候(所长没来),就开口叫“某”所长。结果,他笑嘻嘻的说,我们这里都叫博士,没有“所长”这个称呼。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所的一个文化建设,称大家为博士,让大家觉得平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规划从事工作,而且,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当时只是觉得这个政策还不错,没有深思。回来后,和其他一位老师说起这件事情,他说,其实在大学里面都称为博士就很好,并给我举了一个很好的实例: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无论哪里见到他的介绍都是以基辛格博士进行介绍的。

          Rizen在我博客上留言,介绍了“小姐”含义的变化:上等人家的姑娘—>所有人家的姑娘—>所有的女性—>某行业人员的专用称呼。其实,从这变化当中,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某些人群对这种不平等“称呼”的嫉恨,就是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上等人”放下“不平等心态”,也用“女孩”、“姑娘”、“闺女”等平常人家使用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孩子,而不能再“高高在上”。现在应该很少听到某父母介绍自己女孩为“小姐”了吧。似乎与这个词的含义演变类似,“教授”被人们嘲笑为“叫兽”。一方面,如我在“老师当年称我为“叫兽””一文中提到的,少数人利用“教授”这个头衔去行骗,只有“说得好”,没有“做得好”,坏了教授名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很多人对某些教授成天把自己称为“教授”的一种否定。在大学里面,大家都是努力讲课,努力科研,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大家应该是公平的。为什么有些人非要称呼自己为校长,称呼自己为院长,或者称呼自己为教授显得比其他老师高一等呢?难道就是显摆“我的层次、我的水平、我的职位”比别人强吗?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那些方面的知识呢?个人觉得,除了专业学术知识之外,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自由、平等、科学、博爱”的思想。前几天,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大学教师们不觉得这是一种讽刺吗?目前的大学教师间称谓、行政文化不值得反思吗?

大学应该是世间最漂亮的象牙塔,这里面最纯洁、平等,他培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既然大学里面人人都要讲平等、自由、博爱,又为什么需要用自己的职位、职称去“吓唬”人呢?从现在开始,请教授们自称为博士吧,如何?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568380.html

上一篇:老师当年称我为“叫兽”
下一篇:高考录取专业调剂的弊端与解决方案思考

70 林中祥 吕喆 王涛 钱磊 张玉秀 沈海军 佟冬 刘进平 陈儒军 王善勇 林涛 吉宗祥 李璐 王华民 雍高产 刘立 傅茂润 汪育才 刘守胜 金小伟 龙良鲲 张波 邓旭坤 于锋 王福涛 戴世强 庄世宇 鲍海飞 李秋生 段庆伟 王群 刘安金 严少华 梁建华 王恪铭 曹宇 李哲 朱勇 杨秀海 徐耀 赵玮杰 张西磊 刘晓聪 曾红 刘鹰翔 张启峰 刘虎沉 熊伟 吴锦宇 丁邦平 张毅 付宁 程金生 杨海涛 曹聪 赵新铭 魏武 黄继红 仇文利 王一华 许晨阳 魏兰英 吴跃华 wgq3867 neilchau ycjyf xindaxiang2 zhm198807 lixuke2005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