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中国科技人员带动的“产业链”汇总 精选

已有 4424 次阅读 2012-7-12 20: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 科技, 产业链

中国科技人员带动的“产业链”汇总

喻海良,2012/7/12

又是饶老师,给出了让我震惊的消息。不知道属不属于晴天霹雳,但肯定是一个事实。关于自然基金课题申请,我最早知道的一点点名堂,也就是国内的一些教授把在国外同学或者朋友申请的基金项目翻译一下,或者修改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想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当然,至今,我了解到的也就涉及两个自然基金项目,相对而言,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想法。当然,就这两个项目而言,人家至少还要负责翻译、整理,有些情况也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有一些改进。但是,就国外科研人员帮助国内研究工作者申请课题并从中提取经费,这还是第一次听到。也因此,突然让我有一个兴趣,去思考我国科技人员到底带动了那些“产业”。以下产业不包含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只是从大学生开始。

1)本科生带动的主要产业。首先,最重要的是培训班:四六级辅导培训班、雅思培训班、GRE培训班、托福培训班、小语种培训班、计算机培训班、软件培训班、第二学位培训班、考研培训班、重修培训班、驾校培训班……第二,各种各样的包过替考产业链:四六级替考、高考替考、专业课替考、雅思替考。以前,在澳洲考试雅思等只需要基本的证件,在华人不断替考的压力下,现在也被要求指纹认证了。当然,听说,虽然这样的事情风险很大,但利益不小的……第三,各种试题产业链:现在五花八门的考试资料层出不穷,着实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大的产业链。特别是,现在的考研,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因而,一本教材可以卖到全国各所学校。特别奇怪的是,有些学校专业课试题,由于每年重复率高,因而在网上也算奇货难拒。对于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知道专业课出题教师是不是也有提成的……

2)研究生带动的主要产业。主要是围绕毕业而滋生出各种各样的产业。第一,论文买卖。现在似乎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产业链,一篇SCI多少钱,一篇EI多少钱,一篇核心期刊多少钱。第二,论文出版产业链。现在越来越多的期刊成立了,而且有些期刊给钱就能发表。与此同时,有一些正规的也比较上档次的期刊,因为研究生毕业需要论文,而发明了一个“优先发表费”,录用后,只要钱到位,保证在需要的时间发表。第三,论文修改产业链。当然,这条产业链存在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那些语言不是很好的学者,还非要发表一篇英文论文。第四,研究生大论文代写。有些在职的研究生,一年四季都没有参加过一次真正的研究,但是,小论文可以让师弟师妹写,也可以让一些年轻教师写,但是,对于打论文就比较麻烦了。为此,针对这些人,这些所谓的“论文博士”,形成了独有的打论文产业链……

3)大学老师带动的产业。第一,围绕小论文的各种方面都和研究生差不多。要评职称,要拿项目,都需要论文。所以,各种各样的“职称认定”论文都出来了。第二,会议产业链。以前,老师组织一个国际会议,整个过程几乎非常非常的累。然而,现在好了。从会议网站设计、会议场所预定、会场人员安排、会后旅游计划,一条龙。当然,这个产业链也是比较合理的,减少了很多教授不必要的劳动。我现在担任一个国际会议的秘书,各种各样的杂事,能够体会到不是一般的累。第三,会议论文集产业链。会议,原主要目的是一群同行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求有一些新的想法,促进科学进步。然而,现在国内的学者都要求论文至少被EI检索,所以,每一天都能收到至少五个关于IEE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等地方出版的会议信息。当然,有些传统著名国际会议,本人还是比较愿意参加的。第四,工程外包产业。现在很多的大学老师承担着很多重大项目,为此,围绕这些人,几乎形成了一条龙的服务。而且,有些单位和某些国内“领军”人士合作,不要名,只要利。帮助一些领军人士设计它们的产品,安装调节,甚至,有时候还牵桥搭线,拿点回扣。当然,大学不是生产单位,把所有硬件全部外包也不算什么。第五,消耗品实验材料产业链。这个也无可厚非,只是,如饶老师以前说的,如果都用进口材料帮助国外公司发展,就值得思考。而且,除了实验材料,似乎有行业影响力的商业软件,实验仪器,也基本上被国外“垄断”着。第六,项目申请、公关产业链。这个就不说了,还是看饶老师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这些人呀,无论是学生也好,是老师也好,时时刻刻都在促进国家某些方面的建设,带动了多大的GDP,解决了多少人员的就业问题……

还是希望教育界是世间最后一块净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591551.html

上一篇:驴子、马,千里马
下一篇:跳出禁锢自己视野的那口井

12 曹聪 刘洋 张鹏举 蔡庆华 王善勇 刘瑞亭 吕喆 鲍海飞 葛兆斌 吕乃基 陈远川 刘金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