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现在大学教师有没有“自由”可言? 精选

已有 9538 次阅读 2012-12-28 09: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大学, 教师

现在大学教师有没有“自由”可言?

喻海良,2012/12/28

现在网络骗子真是满天飞呀。首先,昨天QQ被人盗取了,并且这人用我的名义向朋友借钱,真是无耻之至。幸亏QQ的保护措施还可以,马上换了密码。他们用的手段真还“先进”,知道对方的姓名,知道我在国外。“我同学前段时间家里有事,已经回国了,他回国前放有些前在我这给我,现在他要用到,你在国内帮我转下”“3万你那够吗”。另外,科学网上有朋友告诉我,现在“有人以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的名义在新浪微博上行骗。粉丝众多。”就是不知道抗肿瘤酮这东西是不是真的存在,现在已经可以被用来商业应用,我也检索到有小白鼠的实验报告。如果有了解的,方便提供一些信息,科普一下大家。

话回正题,昨天写了一篇《自由乃我选择成为大学老师的主要原因》,有朋友给我留言,“哪来的自由啊,只是我们的愿望而已,自我安慰罢了。”虽然我当时只是简单地回答,“相对而言”,但是,这样一句话,让我有更多的思考。现在的大学教师有没有真的获取到“自由”?

大学里面那些地方让我们感觉到“不自由”?

1)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在上课期间,时间相对不自由。现在大学对本科生教学十分重视,对博士上研究十分重视。也因此,留下来硕士就相对方放松,上课要求不严,科研也可蒙混过关。也因此,如果有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师,相比几年前,现在抓的紧多了。如果一个老师在给本科生讲课开课后,迟到早退,肯定要算“事故”。

然而,身为大学教师,教学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本质工作。记得我在东北大学的时候,每一个老师一年只要求36学时,如果这些都不能完成的话,那就真的不应该当教师了(最近,听说普通学校好像有几百小时的,我将来可能承受不了)。

2)大学里面有各种考核,每天都忙不过来。这个事实已经存在若干年了。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科研课题,转化科研成果。如果不达标,虽然现在没有降级一说,但是,想升级还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学校要求写五篇论文,你只能完成三篇,那是很痛苦。如果学校要求有国家级基金,而你连个省教育部基金都拿不走,那也是很痛苦。

在大学里面,如果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课题以及成果转化当成“升级”的资本,那是非常痛苦。然而,如果把这些当成自己的一个兴趣,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写学术论文,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想法能够与同行有很好的交流。我申请课题,只是希望我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得到支持并在里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我想把自己的研究转为生产力,只是希望所研究对象能够发挥作用。至于职称,那些都是自然的事情。

3)大学里面会议、应酬比较多,让人觉得很压抑。说良心话,我也非常讨厌那些“教条式”的会议。特别是,动不动就让我们学习一些学校精神,大家坐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在“朗诵”,然后,几个人记笔记。我也讨厌那些中国式应酬,“无酒不成席”。来澳洲这么久,一开始也喝点红酒,但,几次下来,彻底把我弄成了“习惯性肠炎”。

然而,如果真的不喜欢参加教条式的会议,就应该请假。相反,我个人还是喜欢参加一些带有“交流”性质的会议。比如:学术会议,能够开阔自己的研究思路。企业交流会议,或许能够带来机会,了解研究的背景。当然,如果是文件学习会议,建议完全取消,完全可以发邮件自己学习。来澳大利亚这么久,后者基本上没有感受过。至于应酬,说好,也不好。好,可以增加感情。不好,酒文化太严重。还好,国家现在开始关注这一方面了。

4)领导压榨式管理。有很多地方,职称越低,越要小心。记得有一个讲师得罪了他的上司,结果那上司当着很多的人的面数落:“那些教授我治不了,你一个小小的讲师我还是应付得过来的”。说良心话,如果遇到这样的领导,要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时间自由,还真是很难。

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讨论“去行政化”。原以为南方科技大学能够率先做出表现,也因此曾对其充满想象。现在仍然希望若干年后,里面的教师高兴地说,我们没有行政化了。而且,如殷莎 给我的留言“对学术自由的这段话很喜欢,楼主对这个方向问题深有体会啊。看来以后还是要去好的研究机构,哪怕大家都清高,大家各做各的,互不干扰才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不会防范别人,依些类推,人才不会变坏。”我觉得她的认识值得大家参考,特别是年轻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647137.html

上一篇:“自由”乃我选择成为大学老师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答魏武:学位与爱情,孰重孰轻?

16 魏武 陈新泉 房治 牛丕业 王修慧 张文斌 刘立 鲍海飞 韦玉程 曹聪 赵斌 苏光松 武洪臣 王枫 周阿洋 jinchengfei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