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如果大学毕业率降低到50%-80% 精选

已有 16182 次阅读 2013-4-7 10: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如果大学毕业率降低到50%-80%

喻海良,2013-04-06

在国内大学里面,每一次有学生被开除或者有学生选择退学都会得到很多的关注。很多人认为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不能轻易扼杀了他们的前途。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让大学里面的确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学习,如果他们也能够顺利毕业是对那些努力学习的学生的亵渎。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班上29个人,毕业时还是29人,可见毕业率之高。而我们班上不学习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在我出国的前一阵子,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家长请我吃饭,他的孩子在校一年,所有学科全部挂科,包括体育0分。因为,整个学年,都在宿舍内玩游戏。即便这样的学生,学校也没有立即开除,而是通知家长,进行教育。

由于大学超高的毕业率,大学里面根本不学习的学生似乎占到很大比率。像上面那样的学生,似乎也不少,每一天都在宿舍里面玩网络游戏,一学期有四到五门课挂科。但是,对于他们的惩罚就是交200元左右的补考费进行补考,只要不交空白卷,老师都会让他们获得通过。也由于这种现象,现在大学里面真正努力学生的比率似乎在逐年降低。这或许是应了很多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学苗的素质越来越差”。相反,也有另一个事实,很多在国内连2本都考不上的学生,通过他们大学阶段的努力,在国外获得了名校的学位。如果就掌握知识能力比较,后者的各项指标可能要远远超过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为什么国内一本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不如那些在国内连二本大学都考不上但通过努力获得国外一流大学文凭的学生质量呢?我觉得我国大学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个人感觉问题可能出在现在国内大学学生的毕业率过高。

1)直接导致学生逃课率上升。现在大家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获得大学文凭。也因此很多大学课堂里面,由于学生逃课率过高,很多老师都被动地选择点名来缓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学生选择逃课?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给学生们的压力过小,让他们对学习成绩不予以重视。

2)由于大学毕业率过高,就业单位现在不看学生本人能力,而选择看学校定位。现在,很有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要求本科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毕业的学生,而其他学校的学生,即使最优秀也很难获得面试机会。因为很多招聘单位已经不相信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会踏实地学习知识,因为,只要他们考上了大学,基本上就能够获得一个大学文凭。

3)导致就业率下降。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这也导致很多学生被迫考研以逃避就业问题。然而,就业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现在很多大学生说自己毕业时拿到的薪酬可能低于“农民工”。然而,他们又有多少人反思过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的个人能力真的比农民工强吗?因为,有一部分人在大学阶段,主要时间花在了玩网游、逛街等事情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此情况,以什么要求老板给自己提高待遇。

……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在国外大学则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这里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因为,这里找工作不以自己在什么大学为依据,而是以学习的那些课程的成绩来进行竞争。如果一个学生的HD很多的话,找一份好工作自然不成为问题。同时,在那些学生中,如果不努力,很有可能就要面临淘汰的可能。因为澳洲大学的毕业率只有75%~80%,美国、德国似乎更低。在这些国家,不努力绝对拿不到学位。如果国内也只有如此高的毕业率,我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增强。

如果有一天,国内大学也没有如此容易毕业的,所有学生都好好的读书。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一本大学毕业率降到80%,二本大学毕业率降到50%,本科生质量势必得到质的提升,这样大家也不会再唯大学出生论英雄。相反,如果里面有人只是想混,则不可能毕业,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677745.html

上一篇:学术腐败要侵蚀、蔓延到部分留学生?
下一篇:CEO写信证明基金申请“非重复资助”

55 林中祥 焦飞 杨在富 朱云云 林茂华 孔梅 陈桂华 李本先 乔中东 毛宁波 刘淼 吴浩宇 徐耀 杨连新 陆俊茜 吴昊 吉宗祥 罗德海 强涛 王伟华 陈进斌 李宇斌 郑永军 汪晓军 宁利中 罗春元 邬鸿 仇文利 吴明火 曾新林 张玉秀 刘丙万 王林平 薛宇 杨大勇 王涛 黄玉源 张杨 曹建军 欧总霞 关法春 魏青山 刘瑞亭 biofans ycjyf lmshspring shawn2008 Linjd cliffou yyfy105 s11s yunmu lftkf zhxftcl1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