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悲剧,遭遇澳洲基金申请改革——大家一定要提前看规则 精选

已有 24104 次阅读 2014-2-3 16: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悲剧,遭遇澳洲基金申请改革

——大家一定要提前看规则

喻海良,2014-02-03

基金申请,无论哪一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是十分重视的。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基金申请难度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依然不能阻挡科研人员的热情。有很多老师是第一年失败,第二年失败,第三年失败,第四年也要接着申报。相对其他人,我对基金申请的热情可能更要超过其他人。自2005年第一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来,我似乎每年都负责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虽然绝大部分是被枪毙了,但是枪毙也不能降低我的热情。

对于澳洲科学基金,由于难度很大。如果不认真准备,100%是不会获得资助的。我20122013年申请了两次DECRA,很遗憾,都是饮恨而归。两次都是Top25%,两次评审的意见存在两极分化。有时候幻想,如果那个说我差的人不当评委,而换一个评委的话,我就可能上去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的确,基金申请书中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方向有点旧。针对这个问题,这两年我积极转变研究方向,争取有一些其它方向的积累,以求发现新的研究点。在澳洲基金申请过程中,如果上次评分在Top25%以上,学校也是支持再申请的。当然,必须做大的修改。如果不在Top25%,那就死心吧,下次基本上不会获得资助的,别浪费时间。

由于我已经没有资格再申请DECRA,为此,想转战ARC DP(相当于国家基金面向项目)。从去年12月份开始,我就查找资料,积极准备这一次战斗。的确,这一次申请,是“不成功便成仁”。为此,我和大老板商量了好几次。我计划在我前年的URC Small Grant基础上进行加工。前些天,我写了一篇《为什么反对论文重复发表,却接受项目重复资助、报奖》。有一个神秘人居然人肉了一把我自己,的确,打铁还需自身硬。该神秘人说我的论文里面也有好几个基金。其中一个就是学校的基金。这里必须指出一点,我反对重复资助,是指反对国家级科学基金的重复资助。相反,对于学校、地方基金,这些都是典型的种子基金。以卧龙岗大学的URC Small Grant为例,在申请过程中,就明确表明是要申请将来的国家级科研基金的。如果没有机会去冲刺国家级基金,学校就不会给予资助了。下面是卧龙岗大学URC Small Grant申请书的一小部分。

虽然我很早就开始准备今年的基金申请,然而,所有想法都是建立在去年的申请规则上的。前几天收到学校关于今年基金申请的动员大会。也因此,这几天又加紧忙活起来。特别是昨天,我打算先到网上填写一遍材料,然后打印出来好好修改。在网上折腾了好几次,都没能处理好。于是,去查看申请规则和填写说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今年基金申请改革了,我没有资格再参与申请今年的基金。然而,根据去年的游戏规则,我是具备条件的。这不,我白白准备了好几个月。

下面是澳大利亚自然基金今年修改的一些地方,希望给中国基金委一些参考:

1)基金资助年限由三年延长为五年(A Project may now be applied for and awarded funding for up to five consecutive years)。今天和两个教授讨论这个变化,他们认为基金申请的难度可能会增加。

2)所有人员拥有&申请项目限项为2项(Only two projects as CI, Fellow or Awardee may be held or applied for under the Discovery Program)。去年的要求是申请FF可以再承担2个基金。如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可以再申请两个其他类型的自然基金课题。

3)基金评审过程中必须考虑项目是否值得花钱(Will the proposed research be cost-effective and value for money?)。给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过程中,基金委要求评价课题的创新性,以后是否会增加这样的评价,值得思考。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764254.html

上一篇:我不想长大,不想长大
下一篇:不堪入目的国内某些高校主页新闻报道

18 郑小康 陈楷翰 谢其峰 刘立 李伟钢 王春艳 陈安 苏德辰 汪晓军 赵凤光 仇文利 强涛 杨金波 罗德海 张乾兵 biofans crossludo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