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为什么名教授、领导忙着送孩子出国 精选

已有 18876 次阅读 2014-4-12 16: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为什么名教授、领导忙着送孩子出国

喻海良,2014/4/12

在昨天的博文《一推假材料,评委为什么没有本事“打假”?》,很多博友表达了无奈,也有网友说“强烈呼吁取消这些评定!评这、评那,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又引起多少不公平,诱导大家造假,败坏科研教育环境,评上的根本不是在踏实做事的人!贻害无穷!”在一个朋友的留言之后,我回答“难怪这么多大学教师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他们最清楚情况”。当时写的时候很无心,但是,今天出处散步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出国学习,在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大学教师的孩子。记得在东北大学读书期间,我们学校校长的几个孩子都送到日本留学,还有几个领导的孩子送到了加拿大学习。当然,到澳大利亚也有很多。下面写写我的简陋分析。

1)这些人可能和大家一样“知道”国内大学教育模式是非常落后的。确实,国内读大学,其考试模式依然采用高中的模式。让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然后下完课后,老师匆匆忙忙就拿着东西走人了。下一堂课,老师根本就不管学生是否完全明白了上一堂科的内容,就匆匆忙忙地开始下一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学生最关心的是最后一堂课,老师会给大家透漏几道题,这样大家也都能通过考试。说的不中听的,这样的课程,我的一些同学,基本上没有去听过课,只要认真挺好最后一堂课,基本上那个都能通过。也因此,很多人评价:大学如果再看成绩,那就太丢人了。确实,中国式大学教育,成绩说明不了问题。

今年,我参加了卧龙岗大学一门课程的助教工作。也因此,对他们的上课模式有一点的了解。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讲课是非常快的,两小时就讲完将近两章的内容。当然,老师主要讲授基础、原理性内容,老师是点到为止,然后,给他们很多的习题,让他们回家学习。在课程之后,对这一次讲课内容有两小时的助教讲解。我做的工作也就是助教工作,这过程,主要负责对主讲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讲解。第一次课程,让他们了解原理,第二次课程,让他们运用知识。至于成绩,平时成绩占到40-50%,而且,在课堂上他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题。

试问,这样的情况,我们普通群众都知道,那些名教授、领导们不知道吗?

2)这些人可能和大家一样“认为”国外大学毕业后机会更多。说良心话,国外最优秀的大学的学生入学时平均素质也不见得比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生入学时素质高。在国内大家都认为牛津、剑桥的毕业生好,须不知,牛津、剑桥的入学难度远远没有清华、北大那么难。当然,美国的高校本科生入学时平均素质也不可能超过中国。然而,如果是牛津、剑桥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去中国找工作,他们的工作机会是不是比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更好一些呢?这个好像是必然的。

为什么国外大学入学难度远远没有国内大学入学难度高,但是,他们毕业后获得机会仍然比国内大学毕业生要多很多?还是一句话,不只是老百姓现在对大学不买账,名教授、领导们也对国内高校不买账。

3)这些人可能和大家一样不想让孩子们活的太累。在我来澳洲之前,也有过一段非常顺利的事业期。然而,由于我这个人平常有一点点张扬,同时,说话有时候比较直,也因此被人利用,被人打击。说良心话,虽然我很单纯,很想活的简单,即便这样一个人都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很多人认为生活的压力,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而已,实则不然:做人、做事、做学问都很讲究

在国外则会完全不一样,根本不需要单行这些事情。你有本事,领导自然重用你。如果你只是会拍拍马屁,业务能力一般,那么领导会把你晾到某个角落里。值得说明的,和国内比吃、比穿、比名牌不一样,在这里,根本就没有这些。对于这些,我们底层老百姓知道,那些名教授、领导们比我们更清楚。

我不喜欢崇洋媚外,自己也不崇洋媚外。但是,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领导知道的……记得前些天,北大校长对美国总统夫人说,欢迎她的孩子到北大留学,希望有这一天,也希望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拔尖”学子争着到中国留学。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784256.html

上一篇:35岁才当副院长,已经不年轻了
下一篇:即使自己掏钱,我也要去给学生讲课

42 魏武 刁空非 李伟钢 李东风 罗德海 高雪涛 陈楷翰 刘强 王鹏军 张慧铭 徐耀 李雪 文玉林 肖振亚 张庆丰 戴德昌 李宇斌 徐满才 唐凌峰 王树松 夏少波 杜振亭 陈日祥 蒋国华 蔡正才 刘安金 徐传胜 李土荣 李斌 侯成亚 蒋永华 张骅 biofans ybtr3929 yunmu Arrival whh1235068 zhaoxu11 eastHL chenansb EroControl w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