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扒一扒C9大学招生情况,清北很冤 精选

已有 26984 次阅读 2016-5-16 13: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扒一扒C9大学招生情况,清北很冤

喻海良,2016-5-16

         最近几天,大家在热议本科生招生问题。这确实是这些年家长们头疼的一个问题。“教育公平”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十分关注。虽然,近10年内,高考招生影响不到我自己,但是,总有一天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今天,科学网头条,《考北大为什么机会差别这么大?》,表面上是很正确的一个问题,但是,在事情的背后,个人觉得北大多招北京学生是合情、合理的。

       介绍一下澳大利亚的情况。今年年初,曾经和朋友讨论悉尼大学招生问题。悉尼大学年初好像出台了一个针对于新南威尔士州的招生政策。但凡新南威尔士州,不论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不论是男校,还是女校,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所有高中的第一名如果报考悉尼大学,无论其成绩怎样,一律予以录取,可以自选专业。这里强调一点,悉尼大学的这一政策,只是针对新南威尔士州,其他州的学生可享受不了这个待遇。大家可能会认为悉尼大学对别的州的考生不公平。但是,好像真的没有听到什么反对的声音。我今天还特意和同事讨论了卧龙岗大学的招生问题,大家都认为,卧龙岗大学肯定是在卧龙岗地区招收最多的学生。其他地方,他们可能也想多招一些,但可能招不到好的学生。因为,就近入学是澳大利亚高中生绝大部分人员的选择。

        现在大家看看2015年国内C9高校在本省的招生情况(根据网络公开数据进行统计,可能部分数据存在误差,如发现统计错误,请及时告知,马上修改),如下所示:

·        清华大学:北京市招生170人,全国招生3372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5.04%

·        北京大学:北京市招生186人,全国招生3665左右。本地招生比率:5.07%

·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招生168人,全国招生186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9.03%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招生629人,全国招生390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16.1%

·        复旦大学:上海市招生796人,全国招生310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25.6%

·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招生896人,全国招生430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20.2%

·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招生1035人,全国招生416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24.8%

·        浙江大学:浙江省招生2400人,全国招生580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41.3%

·        南京大学:江苏省招生881人,全国招生3300人左右。本地招生比率:26.7%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扒一扒其他985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情况,据我的观察,非京高校,在各自所在省直辖市招生比率基本上大都20%以上。既然各大学在本省的招生比率都超过20%,我们单独批评清华、北大,个人觉得还是非常不合理的。

为什么大学在自己所在省、直辖市的招生比率如此之大?我觉得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合理的。首先,一个大学的发展,确实需要教育部的支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所在省、市的支持。以当年985平台为例,基本上都是教育部出一半的钱,然后,所在省政府、市政府再出一半的钱。既然高校所在省里、市里都出了钱,帮助该省多招一些学生,也没有错的。如果一个大学,每一个省的招生人数要“绝对平等”,那建设大学的钱是不是其他省政府、市政府也应该多多赞助一些?现在大家认为,清华、北大是国家建设高校的领头羊,花了全国人民的纳税钱,也因此,这两所大学理所当然在全国招生应该做到公平。但是,试想一下,北京市政府如果不出大部分,完全依靠教育部去支持他,全国各地的高校领导早就站出来,予以理论了。我们可记得“根叔”的“拔尖”言论,说是清华北大把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拔尖走了,但是,他们却没有培养出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教育部过多地把经费偏向这两所大学,还不知道其他校长会怎样评价。也因此,虽然他们得到了国家最大力度的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对这两所大学的支持力度肯定是最为重要的。既然地方政府出钱、出力,在当地多招一些学生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国内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问题。这个问题,十多年以前,我自己就体会到了。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不只是省与省之间的差距,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衡上。记得我在清华的一位老师这样说,如果,往清华大学附中投资100万,撑死了多盖一间卫生间。然而,如果把这100万投给偏远的农村,可能可以建设一所规模不错的希望小学。现在教育部出台政策,去帮助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让他们获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合正义的政策,大家有何道理去反对它。

至于大学教育,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出在教育部的招生计划,而根本原因是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分布不均匀上。看一看全国重点大学分布情况,北京、上海、江苏,占据了很多的名额,相反,相对贫困一点的省份,好像没有几个好的大学。像河南省,似乎只有几所大学,而且好像还真不是特别好,包括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其他大学的名字,我可能就叫不上来了(知道这两所大学,还是因为有初中同学在这里读书的原因)。至于其他一些省,我可能真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优秀大学。

现在再来说一说澳大利亚的大学分布情况,很多人知道澳大利亚有8所知名大学,包括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维多利亚洲)、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行政区)、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州)、西澳大学(西澳)、阿德莱德大学(南澳)。至于墨尔本和悉尼各有两所不错的大学,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占据了澳大利亚2/3以上的人口。还有北领地和坦斯马尼亚州没有重点大学,主要是人口实在太少,但是各自也有还不错的大学。再看一看澳大利亚各主要城市,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所地方大学,我们卧龙岗市有卧龙岗大学、纽卡斯尔市有纽卡斯尔大学等。我们卧龙岗大学虽然从澳大利亚国家拿到的资助低于上面8所大学,但是,卧龙岗市政府却真是给了我们学校很多的照顾。围绕卧龙岗大学,有多条免费巴士路线,而这个钱全是卧龙岗市政府予以支付的。

回过来说说国内地方政府,我个人觉得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确实有待加大。很多地方小高校,行政特点严重,似乎只是安排行政人员的“处处”的场所,而不关注培养人才、发挥人才孵化器的功能。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高校教育产生的政绩很难在一时半会体现出来。也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就只是干等着上头的政策,也因此,这些大学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发展良机。现在回想一下很多学校的兴起,比方说,东北大学由军阀张作霖投资建立,张学良更是将自己身家的一半资产投给了这所大学。1922年春,张作霖命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原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经费由奉、黑两省分担,校址暂设沈阳高师旧址内,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该校经费充裕,教职人员待遇优厚,超过国内各公立私立大学。由于他们的支持,当时学校的教授包含:著名数学家冯祖询、顾澄,化学泰斗庄长恭,建筑教授梁思诚,政治系教授邱昌谓、张忠俊,教育系陈雪屏,哲学系章士钊等名人贤士百余人。只有地方政府大力度的投入,才有可能有大规模师资力量的提升。有时候,我看到今天东北大学的状况,都不禁要留下眼泪,何年何月何日,能够再现昔日辉煌。

综上所述,要减少国内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别,靠教育指标的安排,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一个地区,希望在20年内,尽可能快地让自己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各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院校的支持力度,把自己省内的这些地方高校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校。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国内深圳大学就是很好的一个模板。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977583.html

上一篇:若干年内,期刊名称大战,或一触即发
下一篇:神奇7年,2012年还是中科院3区期刊,今年停刊了

29 史晓雷 范运年 辛浩 郭向云 孙学军 武夷山 何成文 陈德旺 康建 赵凤光 蔡小宁 成爱芳 丁迅雷 陈永金 付伟 周波 章雨旭 鲍海飞 李土荣 姚小鸥 华金平 王庆林 郭淼 易奎 ShowAttitude biofans xlianggg schist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