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樱花缘 精选

已有 3650 次阅读 2024-5-19 10:5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20422073808.jpg

“陆老师?……陆老师!……真的是你啊!”

“彼得,是你啊!好久不见了,怎么会在这里碰到你……你不是到美国去了吗?

公园里,盛大樱花节,举目望去,是满山满坡缤纷盛开的樱花,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人流。前面是七八个走得慢悠悠的人群,依稀听到这些人边走边聊,大概是在议论一个什么学术会议内容吧,怪不得走得不紧不慢的,可说起话来嗓音洪亮,讲过课老师说到感兴趣的议题,声音都不会轻。刚刚越过,不由自主地回头望了一眼,果然青椒倜傥,个个温文儒雅。

说意外邂逅,彼得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落帽风”,来是无迹去无踪,第一次见面就是突兀冒出来的。一脸惊喜的彼得从身后赶了上来,与同行的老师们打过招呼,看来想是要谈一阵子了。见我们这么热络,太座也与这位她并不相识的人,匆匆寒暄几句,独自回家去了。难得的不期相遇,身边是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游人如织,自然找不到有空座的位子,更没有如以往我俩在咖啡馆里的可以喝上一杯,那就边走边聊吧。

遇见小陈的瞬间,不得不说有一种怀旧情绪涌上心头。那个并未远去的过去,那个是CAE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时,平台被看好、蛮热闹的美好、高光时刻。第一次接触,先是小陈发来了邮件,没太在意,以后他就直接找到张江的办公室来的。2017年春节期间见过一次,说是要回趟美国,说这个大嘴巴总统上台,可能会是一个见证“涅槃”重生的时间段,趁还年轻,去感受一下[1]。这“涅槃”一词,口语时有些拗口,应该是套用我的那本《自主CAE涅槃之火》小册子而有意为之的。

……

“前年在东京看的樱花,去年在华盛顿看的樱花,特别是在街上看樱花节大游行时,突然想起了你和你的那些朋友、老师们,心里就想着要回来看看你们。后来又听到有些人已经离世,好心痛、心痛,所以更想回来看看、或许还能聊聊……你近来还好吗?”

……

日本人看樱花,都在古城、寺庙和神社一带;中国人看樱花,多植于公园、街道和绿地。日本人爱樱花是因为它绚丽后的凋零,在欣赏风花雪月消逝的同时感悟生时的辉煌和崇敬;中国人喜欢樱花是因为它炫耀时的烂漫,尽情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和朴实精致的现实活力。作为初春开放的樱花,不仅象征了生命的萌发,还带有又一次自然界在觉醒、生命再次绽放的某种暗示。在时间的缝隙间,乘势而为,就如眼前的樱花,迸发新的生命的不屈,不必寻找任何理由,脚下的土地,就是一块被其深情钟爱的热土。

生的本能是建设性的,炽热、缠绵;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须臾、从容,作用相反,同时平存,又彼此尊重,正是这生生不息的延续,生活的历程、生命的意义也得以延长。

天时、地利,还有内心的纯情无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因为有彼得这样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期待“涅槃”重生的人,他们都是我人生中遇到的贵人。说起来还真有些惭愧,初次见面时怠慢了这位海外游子,人家千里迢迢的,以后彼此真心诚意地合作过好多次,有彼此间的,更多的当然是共同为了平台建设。能遇上CAE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机遇,也是上天的眷顾,那些日子,“心无杂念,万象自现”,每一天我们都在鼓劲加油,曾经努力了、尽力了,也让我比以前更了解了自己,再回首,有忧有憾但无愧。

走远一点,再走远一点,无限的可能性,一切都在运动着。眼前脚下的路是人踩出来的,盛开的樱花则是茂密、全新的,边走边聊,与樱花对话,合着生命运动中动荡不定的节奏。“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看似绵绵无尽,却是稍纵即逝,生命是我们得到的礼物,共同的经历打造了被人向往的黄金时代,意想不到的,是获得同频人给予的这份荣誉。

一个人是渺小的,与许多人共同合力去做许多去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由此是碰上了好运气,摸索着那是这个可能“最靠近市场(彼得说的)”运作的产业孵化平台。

……

“这个赛道,蛮适合年轻人的,还得有人再去冲一冲,别趴下。”

……

人在旅途,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从容自渡。

[1]:生泥土熟味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1266454.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85605-1434700.html

上一篇:苋菜梗之思
下一篇:能饮一杯无

17 宁利中 杨卫东 周健 何青 崔锦华 高宏 尤明庆 王从彦 刘进平 黄永义 朱晓刚 郑永军 武夷山 孙颉 孙南屏 池德龙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