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nan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nenana

博文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不同 精选

已有 26145 次阅读 2014-11-21 06:34 |个人分类:科研发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 美国, 科普, 科学家, 沟通

来美国的一年多来,让我对自己过去的科学教育和思维方式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经历和刚刚了解美国科研领域的经验,这个经验基本还很新鲜,属于还看不到海只听到潮汐声的阶段。认识还比较粗浅,有不妥之初请大家见谅。也请大家补充。

1. 科研预期(expected output)不同;

做一个科学研究对预期结果不同。中国科学家最先看到,或者是科学界最先期待或者最先获得资助的项目是:你的研究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最好是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最好。美国科学界看得比较具体,比如你的研究能够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有趣似乎就是他们的期望。所以美国科研的预期结果会特别具体。因此中国科学家做科研都带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但是美国科学家却感觉在玩有趣的游戏。现在美国科研经费也被砍得很厉害,所以这里的前提假设也是在经费充足的时候。

2. 科研结果沟通;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把好的实用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政策决策都应该搬上科学家们的议程。中国科学家对外,特别是科普这一块还比较欠缺。科普的作用就是把科学发现用大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在国内收到正统的教育的科学家,沟通这个能力就没有被正式的训练过。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成中国科学家本身做的东西高深,或者喜欢玩晦涩难懂这样的游戏---是中国科学家真的不懂和普通大众的沟通,科学家自己也很少坐在一块沟通。近年来有点改观,不过应该也是申请研究经费的需要。在美国特别是大的靠不同的资金来源资助的NGO(非盈利机构),IGO(国际政府间机构),都会设有一个对外沟通专家(communication specialist)这样一个职位。这些人是负责把机构做的晦涩难懂的科研结果和发现做成普通大众能够懂得的、获取和理解的知识发布出来。美国的科学家本身被聘用的时候就已经要求具有写作和沟通的能力,所以沟通这个能力基本上是默认的。其实,大众的科学品味是被培养出来的,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特别晦涩难懂,而且特别没有意思怎么可能有人看呢,所以科研沟通这个能力很重要。

在国内现比较受欢迎(或是在风口浪尖)的比较有趣且能够科普的教授,似乎都是在美国受到至少博士教育和工作的经历。

3.对科研的忠诚度;

在美国我见到了一个中国科学家,打引号是因为这个科学家在国内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美国读博士后留在美国做教授做了20多年。我向他说明我来访问的目的之一是想找一份research position,他先和我提起美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博学。意思是美国科学家阅读量非常大,什么都学,什么都看看玩玩,所以相应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在美国定义这个人特别有趣”---就是这个人很博学并且想法新颖。中国科学家似乎更偏这个方向。我认为是专业领域和专一似的忠诚,就是中国科学家对于自己领域的东西可能了如指掌,并且认为非常特别,但是可能对其他东西可能就不太懂或者完全不懂。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对自己的科研领域了如指掌,对别个领域不太了解,又不太会沟通或者说不太科普---这些特点加在一块儿,似乎对大家来说最好的安全感(comfort zone)就是清高,就是演变为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没办法和大众沟通这样的局面。

4. 对于知识吸取方式的不同;

中国科学家中似乎‘能够有想法’的都是那些能够申请到国家重要科学经费的人,这些人要爬到那个程度也是不容易的。普通一些的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充其量就只能当一个科研打工者。就是要全盘接受既定的科研项目思想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通常做科研的人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者提不起兴趣的,所以说,到最后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是挺难的。在美国也有类似的项目,就是项目很大,经费足,所有的研究方向是既定的,这些项目的项目负责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 -PI)也很喜欢招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因为这些人往往能够干活且听话。美国科学家或者普通的美国人(这里主要指美国白人)似乎都有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接受一个知识首先会问为什么。批判就是批评和判断,不只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似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即你根本不可能批评一个被教授的知识点,更不用说进一步的判断了。

 

5.关于“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科研的开展方式是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的。“问题”这个词在英语里面可以是question也可能是problem。但是在中国你要是“有问题”就惨了,似乎就是麻烦的制造者(trouble-maker)。但是科研就是提一系列问题和追根究底的过程。我自己就太爱提问题,在国内还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烦似乎因为我是少数民族,大家以为我提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语言理解能力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宽容的。中国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就不太会提问题,所以就更应该特意的培养批判和提问题的思维。在美国,你要是有问题会提问题那教授可就高兴死了。如果用“按图索骥”这个词“问题”似乎就是这个科研蓝图中的“图和路线”。有问题才会有解决方案和答案。

大家说呢?

P.S.: 请注意这里说的有问题和会提问题是两个层次。并不是说有问题就一定要问别人。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是你针对自己应该懂和理解的部分一直向你认为可以回答问题的人提问而选择逃避自我找寻答案,我个人认为是智商和情商问题。


中美国教授都一样,能够成功的那些也是踏实工作的人,所以这些人最后也会被归类为是那些有趣的科学家。这里也并不是说谁好谁不好,只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体系似乎了解得相对美国多一些所以更容易看到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39334-845033.html

上一篇:我们的新文章:林业碳汇的碳权交易能否保护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
下一篇:脑神经科学和能量制衡--看电影写影评

79 曹聪 孙根年 朱晓刚 焦飞 张骥 吴炳辉 吴国林 罗汉江 文克玲 李建国 朱朝东 王府民 戎可 唐凌峰 黄永义 祁昌实 郭景涛 刘立 赵涛 胡锐锋 赫圣博 谢蜀生 刘思学 王俊刚 林树海 李帅军 刘世凡 褚昭明 王春艳 王勇 彭思龙 姜虹 熊李虎 孙瑜隆 陈理 韩威 王洪吉 孙雪 董洁林 崔玉超 钟玖平 强涛 梁洪泽 陈新 樊晓英 高友鹤 邵鹏 徐耀 田云川 陈敬朴 牟国斌 刘洪 王琛柱 贺鹏 黄延旺 耿爱莲 刘晓锋 张彬 许文帝 李亚平 wliming bird66 ymytm truth21ct eastHL2008 liyouxi jlx1969 idk989 yjxia qingchuan2083 zjzhaokeqin rosejump ybyb3929 shenlu seeker99 biofans xiexmbs fys UNCblu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