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deng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博文

远山呼唤(日志九) 精选

已有 3598 次阅读 2020-9-28 18:13 |个人分类:考察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考, 化石, 青藏高原, 乡村, 干部

远山呼唤(日志九)

我们在考察途中也肩负着宣传青藏科考意义,普及科学知识的义务。就在我们采样装车的时候,一些村民不理解,认为砂样中有宝贝,把他们的财富运走了。除了耐心向村民解释,我们还积极与乡上联系。

考察队员与化石地点所在的新阳村村总支书记鲁茸旺扎、监委会主任七林拉次、驻村工作队员郜奇仕、叶卡村小组支部书记七主、小组长七里定主和部分村民进行了交流,向他们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定位和科学意义,以及此次古生物考察队野外工作的内容和目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位于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脉在新生代时形成了很多山间盆地,这些盆地不仅记录了高原隆升与山脉形成的历史,也通过古生物化石的形式定格了古生态环境的一个个瞬间。旺扎书记这些年轻的基层干部,不仅工作经验丰富,而且有着很广阔的视野,与考察队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很多关于高原隆升、山川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令人印象深刻。旺扎书记等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保持联系,以便把科考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传播到乡村和小组,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七主支书和七里小组长等也对科考活动非常感兴趣,表示会把国家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开展科考的重要意义向村民进行宣讲。

 

感谢鲁茸旺扎和各位乡村干部,他们在农村工作中积累了扎实的经验。通过他们的协调沟通,村民理解了青藏科考的重要意义,我们也能顺利地继续开展工作。扛砂袋是异常艰巨的工作,可村民不让扛时大家还非常沮丧。重获机会,大家扛得更欢了!通过交流,考察队员都感到,在科考的过程中能把科普活动带到田间地头,为提高村民的科学素养做一点点贡献,这也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地域广袤的迪庆州,山高谷深,气候多变,过去乡亲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主要是靠天吃饭。绵延的山脉、耸立的雪峰,长期使这里的村寨与世隔绝,从而也保留下了原始的风貌和纯朴的文化,这似乎是外来的旅行者希望看到的。但这里的人民也渴望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也期盼走出大山,但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

迪庆州积极统筹好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关系,在绿色发展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增绿又增收,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双赢。现在,叶卡村已与迪庆全州的各个村寨一道顺利脱贫。不仅全村的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藏式楼房,家家都有汽车,更没想到的是,叶卡村里竟然有一座全玻璃幕墙的室内灯光篮球馆。

 

望着篮筐不禁遐想,“单手过人运球,篮下妙传出手,漂亮的假动作,帅呆了我”。一下子回过神来,这里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何况队员才刚扛过砂袋,还是歇着吧。不过,耳边似乎响起了嘲笑的声音,“别窝在角落,懂不懂篮球?有种不要走!”

我们当然要走,今天的工作还完成的特别漂亮。但真的有谁要留我们?装好车正要启动,突然飞来一只夜鹭停在车顶上,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场景,它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吗?“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等我们从乡道转到国道,一匹牦牛头朝前站在并不宽阔的路中央,优哉游哉地摇晃着尾巴,还扭头看了看我们。它仿佛在问,敢追尾吗?从进化上说,有尾类是无尾类的前辈。好吧,反正我们的心情也不错,就算是在下输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43751-1252468.html

上一篇:远山呼唤(日志八)
下一篇:远山呼唤(日志十)

9 周浙昆 黄永义 刁承泰 杨卫东 夏炎 张晓良 晏成和 孙颉 杨顺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