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重视逻辑思维,提高思维效率,促进科学创新 精选

已有 7270 次阅读 2008-8-21 11:03 |个人分类:逻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创新, 逻辑思维, 思维效率

  

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守逻辑规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保持其概念和判断的前后同一,不可任意变更其内容,亦即不得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思维不能离开语言,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词、词组、句子、句组、句群来表达。故科学的精确思维必然要求语辞运用的准确,特别是标志作为思维细胞的概念的语词使用的准确。若“同名异谓”(同一名称指谓不同性质的对象)或“异名同谓”(不同名称指谓同一性质的对象),则极易使思维违反同一律而导致思维的混乱。

 

在日常语言中,同名异谓(例如:同一教室老师点“张三”之名时,可能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张三”的学生的反应)和异名同谓(例如:“土豆”、“马铃薯”、“洋芋”都用于指谓同一种可食用的植物的块茎)的情况都是常见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取名者生活在相互间缺乏经常性的联系与交往的不同共同体中——反之,若取名者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密切、交往频繁的共同体中,就很少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抑或至少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例如,生长于同一家庭的若干孩子,其父母给他们取的名,就不会出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都叫“张三”的重名情况。这也说明,逻辑同一律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交往规律,这种规律必然要求社会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内部在交际语言上规避同名异谓或异名同谓的情况,这样的要求是为了确保其共同体内部思想交流的正常开展,从而维系其社会交往的正常秩序。反之,经常性的同名异谓或异名同谓,则必然给人际交往带来困难,由此引起交往关系的某种混乱——例如,同一教室老师点“张三”之名时,若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张三”的学生的反应,这通常会造成课堂内的一时骚动,由此导致课堂秩序的一时混乱,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程。

 

科学语言有别于日常语言,是属于学术语言。学术用语不同于日常用语:日常用语流行于大众之间;学术用语则流行于学者之间。而历来学者常隶属于不同学派,每个学派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特殊学术语汇,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学派之间异名同谓的情况——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缺乏紧密的学术联系和学术交往,从而缺少相互间的思想沟通与学术认同;而流行于诸学派之间的通用术语,在各学派具体使用它们时,则往往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学派之间同名异谓的情况——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由于其学术联系和学术交往的密切所导致的其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但是,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学术语言,语辞运用上的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都会影响到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此,应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毋庸讳言,已经习惯于传统的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和日常语言的运用的中国学者,远未对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的消极性予以自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向来疏于反省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到底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了某个术语,因而也从来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来使用这个术语,于是不免乎常出现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的情况,以致思维混乱无序,丧失思维的有效性。据笔者观察,至今这种情况非但依旧存在,而且似乎还很严重!

 

例如,前不久就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新华时评的题目叫作“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按:此文由新华社记者撰稿,自2008510日起为全国许多重要媒体所刊发、转发)。这里前后三个“真理”所标志的实非同一概念,而是在内容上迥然有别的三个不同概念:“认识真理”的“真理”所指谓的是客观规律,所谓“认识真理”,犹言“认识客观规律”;“检验真理”的“真理”所指谓的是思想或理论,所谓“检验真理”,犹言“检验思想或理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真理”的“真理” 所指谓的是正确的思想或理论,所谓“发展真理”,犹言“发展既有的正确思想或正确理论”。如此在同一判断中一再变更概念的内容,严重违反了逻辑同一律,其思维之混乱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此混乱无序的不确定思维,当然不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也无以开展正常的思想交流。所谓“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是一句毫无确定性思想可言的空洞口号。

 

由于上述例子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它未必足以反映出当今中国学术界的思维现状,但如果考虑到中国人文学界的思维向来与政治意识形态纠和交织在一起,那么,它是大致能反映出当今中国人文学界的思维现状的。面对这样一种学术思维现况,学界难道不应认真反省吗?

 

我对中国科学界的学术思维情况不了解,无发言权,但对中国人文学界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自感我们这些从事哲学以及所谓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注重学术思维的逻辑性的。即以哲学为例,本来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在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由于经验科学的发展而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以后,所剩下的唯一的哲学领地就是“逻辑和辩证法”(应是指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在中国哲学界,逻辑学却长期不受重视,至今这门学问已然式微,都快成“绝学”了!这种情况当然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有关,自先秦名学(逻辑学)思潮得以一时勃兴以后,秦汉以降,名学就难得再有学者问津了(魏晋时期以及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上叶都曾受到过部分学者的重视)。旧事可以不提,以往者往矣,不可再复,然而今天中国要“科教兴国”,科学和教育岂可不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

 

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应该是“科教兴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自觉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严格按逻辑规律的要求来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思维效率,促进思想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增强知识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35641.html

上一篇:“露馅”的故事
下一篇:科学网对我治学的影响

8 赵凤光 郑融 陈绥阳 张星元 王涛 俞立平 刘迎 zhangxp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