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脱思、孟而返孔、老——对“虎人”的再批判 精选

已有 4226 次阅读 2012-4-7 03:24 |个人分类:儒家.儒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虎人, 思孟, 孔老

 

拙文《吾人何时能从虎人进化成人类》将长着一个自己摸不到而别人又摸不得的屁股的人称为虎人

 

屁股自摸不到而别人又摸不得,这是虎人之“虎”的特点。那么, 虎人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继承先秦思孟之儒(先秦儒家中的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性善”之说的《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虎人的特点就是“性善”。

 

 虎人”是怎样达到自知其“性本善”的呢?孟子曰:“尽其心,则知其性。知性则知天矣。” 虎人是靠自己“尽心”而达到对自性“本善”的“自知之明”的。

 

然则,何谓“尽心”?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又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尽心”最基本的意义是将“心之官”之“思”的功能发挥到极点,以达到对“理”、“义”的认识。而对“理”、“义”的认识,是通过“尽心”而“知性”从而“知天”达到的。

 

在孟子看来,天人相通而一致,天道即寓于人性之中,故“知性则知天”。因此,对“理”、“义”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对自己本性的反思过程。

 

怎样反思自己的本性?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又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思自己的本性(“知性”),首先要进行“反身”(反躬自省)的“思诚”,即屏除外界的一切诱惑,使自己的意志高度专一,精力高度集中,进入全心以思的境界。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乐莫大焉”的“诚”。达到“诚”的境界,“心之官”“思”的功能便能发挥到极致,从而就能“知性”而“知天”了。

 

儒家认为君子以反身修德((《周易大传·象传.蹇卦》)以至于“诚”,就能达到对自己本性的“自知之明”(“知性”),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虎人的特点不只是自发的“性善”,而且是自觉的“性善”,即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原本是“善类”。

 

可见,虎人并不是绝对不能自摸(自省),只是自摸到了自己的优良部位(“善性”)罢了,也因此,虎人是越“反身”(反躬自省)越觉得自己是“善类”。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正是反映了虎人通过反复而深刻的自省终于发现自己本为“善类”时沾沾自喜的快乐心情!余下的事,就是如何把自己生来具有的优点(“善端”)“扩而充之”,发扬光大了。

 

但是,虎人毕竟又是“虎”,尽管其优点(“善端”)可以自摸(“反身”)得到,并且极愿意将自摸到的这种优点张扬开去,让别人也能摸得到,其屁股却是自摸不到而且是别人摸不得的。

 

只有儒家的“异类”荀子,他偏要去摸虎人的屁股,而且毫不客气地说,他所摸到的屁股原是“恶”(“性恶”)的!

 

当然,荀子的摸屁股,既是一种自摸行为,也是针对孟子这般虎人进行的一种他摸行为。

 

荀子不同于孟子,他不像孟子那样自称“圣人与我同类”而自认为跟“圣人”一样也是“性善”的“人类”,而是认为自己是“性恶”的动物,必须接受“圣人”运用“礼义法度”所进行的“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由“恶”的动物变成“善”的“人类”。

 

在荀子看来,孟子把自己同“圣人”相提并论,声称自己也是“性善”的“人类”,这是不对的,因为唯有“圣人”才能说是“性善”的“人类”,像孟子以及荀子自己这样的“君子”则都是“性恶”的动物,因为他们生来都并不知“礼义法度”这些东西,更不知道要用“礼义法度”来约束和限制自己的行为,所以跟牛马之类的禽兽没有什么区别。

 

换言之,按照荀子的观点,唯有“圣人”才是仅自见其本性(自知“性善”)而不能自摸到其屁股(不自知“性恶”)的牛人。对于像荀子这样对于“圣人”顶礼膜拜的“君子”来说,他们只敢摸自己的屁股,却不敢摸“圣人”的屁股,只说自己是“性恶”,不说“圣人”也是“性恶”,相反认为有待“圣人”来把自己教化成“善类”,这样,“圣人”就由“牛人”变成了君子心目中屁股摸不得的“虎人”了。

 

荀子之后,自汉儒到唐儒,“圣人”都一直是君子心目中其屁股摸不得的“虎人”,而至多只敢摸自己的屁股。

 

汉儒董仲舒声称,“圣人”是“已能善”,而“斗筲”是“不能善”,所以“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因为“中民”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董仲舒的自摸屁股较荀子又退了一步:荀子是自摸到了屁股而直称其“性恶”,董仲舒则称自摸到的屁股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羞羞答答地企图掩盖其“性恶”,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屁股是不干净的,须得靠“圣人”来清扫。

 

唐儒韩愈则声称,上品的性“就学而愈明”,中品的性“可导而上下”,唯下品的性是无法教化的,只能用刑罚惩处,使其“畏威而寡罪”,他倒是承认“圣人”也不是“生而知之者”,但却认为只有“圣人”才是“就学而愈明”的,一般君子只是“可导而上下”罢了。这与董仲舒的思想没有根本区别,同样是不敢摸“圣人”的屁股,只是稍稍自摸了一把,感觉自己的屁股也是有些不干净,所以觉得多亏了“圣人”,否则“如古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但是,从对《中庸》(子思的代表作)情有独钟的李翱(曾从韩愈学古文,后人常合称其为“韩李”)开始,儒家逐渐回归到先秦思孟之儒,又把自己视为“圣人”的同类了,又认为自己跟“圣人”一样是“性善”的“人类”了。

 

宋明新儒学(理学)家都是抑荀扬孟,视孟子为儒家“亚圣”,把先秦思孟学派的作品《中庸》、《孟子》及《大学》(曾子及其弟子合作,宋儒认为子思是出于曾子之门)与《论语》并列合称“四书”,其人性论思想实源于孟子,皆主“性善”说。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撰)正是理学盛行时的作品,从南宋起,它和“四书”一样流传极广而影响深远,先秦思孟之儒的“性善”思想遂得以深入中国人之心,使一般中国人都认为自己原本是“善类”,而且越是按思孟之儒和宋明之儒“反身以修德”的方法进行自我反省,就越是觉得自己是有“良心”的,没有“良心”抑或“丧尽天良”者只是那些“斗筲之人”(按:《论语.子路》有云“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罢了。于是,他们和“圣人”一样,都成为屁股自摸不到也不容别人去摸的“虎人”了。

 

实际上,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都可以领悟得到,只要是真诚的自我反省,都是反省自己以往生活中所犯的错误或罪过,最后承认自己原是“有错”、“有罪”,即承认自己本无“良心”,哪会反省到最后竟然得出自己“性本善”或原是“善类”的结论呢?

 

真诚的自我反省,就是自摸屁股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发现自己屁股不干不净,所以需要自己来清理,如果觉得光靠自己还清理不干净,则真诚希望别人来帮助自己清理,也就是欢迎别人来摸自己的屁股。

 

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就是习惯于经常摸自己的屁股,不但发现自己的屁股原是不干净的,而且也让别人都知道他的屁股不干净,也就是欢迎别人来摸他的屁股,帮着他一起来加以清理。

 

事实求是地讲,孟子是偏离了孔子思想的。孔子何尝认为“性善”了?孔子只是说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话,未尝认为自己反省到后来竟发现自己“性本善”,也因为如此,所以他才不怕摸自己的屁股,更欢迎别人也来摸自己的屁股。孔子也没有孟子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圣人”般的自负,而是非常谦虚,曾自谦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样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自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位称职的老师罢了。孔子绝不认为自己跟“圣人”一样。

 

我们应该回到孔子和老子,学习孔子和老子的自谦精神,尤其是,不但要像老子那样有无情地揭露和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而且要像孔子那样有“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种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乐于接受别人批评的批判精神。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556242.html

上一篇:道德和价值是社会转型时期无可回避的话题
下一篇:为善何以可能?

8 沈海军 余国志 周少祥 张伟 曹建军 史智才 王涛 曹广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