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治理理论

已有 9849 次阅读 2007-9-19 21:57 |个人分类:中西之间|关键词:学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governance)一词十分流行。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国家现在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所有问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

 

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权力分散;不再是监督,而合同包工;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

 

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像政府统治一样,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其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和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正真的效用。

 

我国古已称之的“善政”,大体相当于英语里所说的“good government”(可直译为“良好的政府”或“良好的统治”)。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善政的最主要意义,就是能给官员带来清明和威严的公道和廉洁,各级官员像父母一样热爱和对待自己的子民,没有私心,没有偏爱。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使用。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治理是国家层面的治理和善治在国际层面的延伸。

 

(本博主声明:本文非原创,而是根据有关材料加以综合、整理而成。)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7551.html

上一篇: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理性
下一篇:尊敬的“看客”:你听说过有现于白日之下的鬼吗?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