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qing145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qing14512

博文

对“科学在中国还是客人”的评论 精选

已有 9859 次阅读 2014-7-22 13:5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方法

R是个人很敬佩的一个人,在此妄加评论,希望没有冒犯。

首先说的是科学的本质,在此引用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北大出版社22页的内容,“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部分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经济学为例)是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结论。只要符合科学方法的理论在此统称科学,所以除了自然学科外,通过客观研究得出的经得起实证检验不被“证伪”的经济学理论和其它学科理论,也是科学。

有了科学的定义,至于明朝以前西方的科学是否超过中国,个人依旧坚持自己观点,即“中西方科学在十四世纪及以前至少大致相当”。原因见上篇博文和评论回复。当然,讨论这个问题实际意义不大,不再赘述。

R的原文中提到“美国副总统拜登批评中国一个创新也没有”。相信美国人知道的不多,在19世纪及以前,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美国也好不了哪儿去,而且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美国是一个教育远远落后于英国的刚独立的殖民地(出处记不清了,应该在纽约时报或金融时报,BBC的中文网之类)。其实,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下,歧视落后的国家是不可思议的。

“我国教科书含中国首创的内容极少”,这是事实。个人坚决同意这一点。在我曾经的一次小学代课过程中,也提到过,并当时还当着小学生的面说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弊端。现在想想,除了内在原因外,主要的外在原因还是个人前篇博文及评论回复中提到的:随着16世纪文艺复兴和海外殖民的的兴起,商品需求的提升导致的工业革命的出现,解放了的人力资源,能够使更多的人不再从事生产而从事原理探究式的研究,在此期间,错误的“科学”得到了修正并得到广泛接受,如17世纪初得到伽利略通过望远镜修正地心说证实日心说。而中国的“科学”并没有得到修正,所以我们感觉我们古代的“科学”是落后的。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曾经历过短暂冲突”。其实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可以认为是一种外来的“科学修正”,这个是个极为正常的现象。因为西方在“科学修正”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如日心说在西方得到认同也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反对,甚至自然科学家布鲁诺都为此而死亡。

中国“受益于西学东渐”,这个个人很认同。“急切要求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应用,甚至讥笑和抨击基础研究”,“学习为主,创造很少”。其实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注重基础研究,就如同让80%的人依旧在外面上厕所的印度(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却要求他将大量的金钱投资在量子力学DNA之类的一样不切实际的研究一样,是绝对不可行的。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基础研究对中国越来越重要,但要想达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要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否则就是不经济的投资。对于新技术的引进,作为人均GDP依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数据)的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最好借鉴或采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而将自身的劣势变为优势。所以,“学习为主,创造很少”总体上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当然,现在我们的创造只是局限在少部分,但以后创造会越来越重要,前提是符合经济发展阶段。)。

“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和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付出少而收获大的职业,对科学的热情越来越小”。个人很敬佩R先生的品德,读到这里的时候,内心都有所动容。不过,仔细想想,自己却没有如此悲观。青少年和刚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多少收入,追求收入高的工作无可厚非,经济学中的利己假设是没有问题的。如很多人考公务员,并不是考生的价值追求有问题,而是公务员待遇畸形导致的;很多人考建造师,也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近些年房地产热和工程挂靠执法不严导致的,不用工作,考出证书后挂靠在公司一年一万到二十多万不等,哪个毕业生不眼馋呢?……另外,很多事情都存在一个边际收益递减,拿100块钱给一个穷人带来的满足程度远远大于把100块钱给比尔盖茨带来的满足程度。当一个人经济上适当满足的时候自然就会考虑其他能够带给他满足的地方,一个月收入2000元的小伙子很难去维护自己的科学兴趣,但是等他工资涨到2万元的时候,如果他对科学有兴趣,他就会有更多的富余资本和时间去了解。

“1956或1978年对科学的热情”,其实是可以通过解释原因来分析为什么现在不那么有热情了。1956年当时正是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科学发展(主要是经济基础)基本停滞了很多,所以很多矛盾都放到一边,优先发展科学来促进经济发展。1978年也类似,文革结束,科学在文革期间虽有缓慢进步,但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技术人员科学家都受到了波及。相对于以前,十年文革期间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了,所以要重视科学。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和科学水平应该都接近或略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建议还是学习和科学研究都不能忽略,但是普及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迫在眉睫。因为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名人(他们的影响力大),大都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发表观点和参加辩论,往往主观词汇占主要的,客观态度确实不多。

最后,R先生是很值得学习的,希望在他的呼吁下,大家能够更重视科学,不介意的话再补上“科学方法”。总体上看,科学方法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确还是一个客人。




中国科技是否超越西方1500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93073-813741.html

上一篇:中西方科学曾经至少大致相当
下一篇:我的高中生活

46 曹聪 孙学军 喻海良 徐晓 赵斌 郑小康 姚小鸥 代恒伟 彭思龙 王勇 吕乃基 刘庆彬 张卫 贺乐 肖里 蒋滨 王军军 黄永义 武夷山 李建国 付福友 强涛 褚昭明 郑近德 王春艳 胡文政 方唯硕 赵凤光 唐常杰 徐耀 ljxm QDA2012 chenansb cly85 GDHBWQ dating yunmu deanr yzqts shenlu tm66jjbj rfm2007 Vetaren11 truth21ct JIANHUN ybyb39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