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dek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dekai

博文

宝宝的世界观:育儿的斗争

已有 788 次阅读 2023-9-4 08:26 |个人分类:家庭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育儿的斗争从来都是从宝宝的姿势开始的。有一天,我看到妈妈带着宝宝,躺在床上,举着手机,和宝宝一起看动画片,看到欢乐处,母子俩还不时哈哈大笑。此情此景,真的是哭笑不得。谁能说他们不快乐呢?可是,举着手机看动画片,这么别扭的姿势,在我看来,真的是荒谬至极,错误至极。可是,妈妈当即反问我,你怎么知道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我说,眼科医生这么说的,百度百科上这么说的,眼睛要平视,姿势要端正。妈妈立即说,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他们证明过?我在育儿博主的文章中怎么看到是这样这样说的。我想了想,也是,我既证明不了他们说的是对的,也证明不了我自己说的是对的,我自己近视600°,散光100°,这怎么证明啊?

素质与成绩。我天然地觉得一切别扭的、难受的姿势,都是错误的。比如,拿笔、拿筷子的姿势,必须得是好看的,只有好看的才是正确的。所以,每次看到某位大明星以非常别扭的姿势签字,就非常鄙视,感觉这人太没素质了,笔都不会拿。可是有一天,当你看到奥巴马总统是这样签字,而且还是左手拿笔的时候,你会怎样想?素质,从来都没有发言权,成绩才有。所以,到底应该是强调素质?还是成绩?

有知与无知。偶尔到邻居家串门,看到三岁的双胞胎姐妹居然可以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偶尔又听到隔壁6岁的小女孩可以大段背诵东坡先生的《前后赤壁赋》(注意,不是“大江东去”啊,那都太简单了)。每次都非常诧异于宝宝们惊人的记忆力,以及家长教导孩子的耐心和毅力。但,陈丹青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引人深思:“你们考的这些事情,我几乎全都不知道,而且我不想知道。什么马耳他岛在哪里,某一句宋词的下一句是什么,我不要知道这些。知道又怎样,不知道又怎样?有知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情。不要觉得你要知道所有的东西,你才能做成事,你才像个人物,这是很糟糕的一个价值观。#陈丹青 谈有知与无知

《弟子规》。华夏自古以孝治天下,很难想象一个孝悌不存的家庭会是怎样的悲剧。自清以来,人们常以《弟子规》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谨言慎行。你看《弟子规》中开篇所讲的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是不是很有道理?然而,我非常敬重的袁腾飞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让孩子远离《弟子规》的伪传统文化》。袁老师非常厌恶《弟子规》,他觉得《弟子规》“教你愚忠愚孝。'父母呼,不可缓',父亲叫你过来,你不能慢慢悠悠的过来,赶紧小跑过来。不能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比父母知道的多,比父母能干。这不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吗?永远是爹不如爷,儿子不如爹,孙子不如儿子,到最后就退回到猿猴了。这不胡扯嘛?” 可是,真的要远离《弟子规》吗?

武侠小说。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就像是电影的剧本,早就写好了。我们很多人都是听着这样的教诲长大的:要认真读书,心无旁骛,武侠小说之类的都是荼毒心灵的坏书。后来,又听到王朔先生猛批金庸先生,就更加感觉武侠小说是胡编乱造,全无用处。可是,真的全无用处吗?当我们人云亦云地批判武侠小说时,是否想过我们自己都没看过,是怎么知道那些书就一定是糟粕的?可以想象,如果孩子都是按照规定的书单进行阅读学习的,他未来的成就一定很难超过那个给他开书单的人。

宝宝的责任心。我们常常会用 “形同儿戏” 来表达某件事情的极不靠谱,就像乌克兰人把喜剧演员选上去当总统,大家都说乌克兰人疯了,把国家大事当做儿戏。余杰先生也在他的成名作中讽刺过 “赤子之心”。但“赤子之心”真的就不靠谱吗?至少我自己的观察不是这样的。有一次,我想带宝宝学英语,可是,他在看动画片,不愿意学习,他跟我说:爸爸,你先去工作,这一集看完了,我就去找你。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屁孩肯定在忽悠我,这一集看完了,还有下一集,肯定不会来找我的。但过了一会儿,他真的来找我了。你看,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而镜中人却不一定是你自己。这让我想起了苏联教育家、儿童文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听话的宝宝?成功的宝宝?现实中,我们经常想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宝宝,因为听话的宝宝容易跟家长配合,管起来更省心。可是,望子成龙的我们又希望宝宝未来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希望宝宝是未来的马云、马化腾、马克扎克伯格、马斯克(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超一流的牛人都姓马)。但是,一个听话的宝宝,未来怎么可能会迸发出像样的创造力?

关于对错是非,真的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情,对于树立宝宝健康的世界观至关重要。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38462-1401377.html

上一篇:畅游千岛湖(新)

2 农绍庄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