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多层面链接的脑研究新模式2

已有 2624 次阅读 2016-8-17 22:51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多层面链接, 脑研究新模式

         

             多层面链接的脑研究新模式2


               都世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3   北京100854

摘要:本文首先综述脑研究中的多层面链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链接方式,即视觉感官切入,引入超宽带、超级光阵列天线系统概念,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对天线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分析。文中最后作必要的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结论。(本文是经生物学家阅读后,对其意见作了修改)。

关键词:脑研究,视觉感官,超宽带,超级光阵列天线,单极天线,透镜天线.

           Multidimensional link model of new brain research

                        Du Shimin

       The 23th Research Inst.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Beijing 100854.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link more levels in brai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way of link,The visual sense, introduced a concept of UWB super array light antenna, And explains its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antenna system each link to make the necessary analysis. Finally make necessary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 brain research, visual senseUWB super array light antenna, monopole antennaslens antennas.

                            引言

2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抱怨说:“我们无法忍受人类仍旧对大脑如何工作知之甚少”。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途经:一是自上而下研究方式,即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二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浙大医学部主任段树民认为:“构建”人脑连接图谱依然面临挑战.“脑连接图谱研究是当前脑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在分子细胞水平上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做得不错,但是分子细胞水平解释不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要真正解释脑产生各种复杂功能的关键机理,还有赖于我们对脑在网络水平上的工作机理的理解[1]实际上这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笔者对这种论述持有异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宏观层面到微覌层面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生物学家认为缺少理论,笔者认为在视感系统分析中有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生物学家却没有应用,光是电磁波,生物学家不会不知道,物理学家也不会不知道,为什么不利用已经证实的理论,而自创H-H方程、动力学方程、共振理论、复杂思维非线性建模等;

2)生物学家创立的这些模型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有什么不同?最主要的差别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激励源既有电流又有磁流,电场和磁场是交变的。生物学家只考虑电流,没有磁流;

3)只有有线传输通道,没有无线电波传输通道,没有场与波的概念;

4)生物学家建立的神经网络概念和类脑概念都是虚拟的,是映射形成。在人脑实体中找不到神经网络,很多迹象表明蛋白质带电,在电石磁能作用下,有力的推动,使细胞运动;

5)多层面链接方式,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没有证据说明是神经网络链接,也给不出脑区之间和各层面间接口型式。因为植入电极法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有人用人工智能反过来用到脑研究,认为人脑多层面链接是人工智能模式,这种思维太令人不可思议、不可接受。

6)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已基本被否定,因为这种方法不能还原。

1.神经网络法[2-5]

神经网络法是通过鼠脑中植入微电极,包括海马区和内嗅皮层区。从微电极取出电信号,连结到计算机,再通过编程,将信号映射在屏幕上。实际上这是将脑内微观层面与“虚拟”的空间链接,微观层面的定位与虚拟空间定位是有时、空双重差异的,在数学上应该有座标变换;在物理上有信号转换、能量差异、物理量量纲差异等多参量的不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类试验也很难显示脑区之间电信号的链接方式及特点。试验还会误导人们相信大脑是“生化傀儡”。[6]

2复杂性思维建模法[7]

德国哲学科学家]克劳斯,迈因策尔认为人脑是一个复杂、稳定平衡系统。是由多层次、多尺度、多组分、组成的高级复杂巨系统。对这种观点,浙大童勤业教授不认同。他认为:

脑肯定是不稳定不确定系统这是电路与脑最本质的差异。这是最最重要的微观层次对系统有影响吗?对于稳定系统可以说没有影响,因为稳定系统对于微观的扰动会自动被系统所调整,但是对于不稳定系统就不一样,初始一点小小变动,由于初值敏感性,后面轨道会越来越变得很大很大,脑就是利用初值敏感性来测量小信号,系统越不稳定越灵敏,可是信息科学家根本就不信不稳定系统能测量小信号。而现有理论都是以稳定为先决条件,脑却是不稳定和不确定系统,应该说,只有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才给脑带来丰富多彩的脑行为。对于不稳定和不确定系统看来还没有现成理论可用,这些我已在很多博文中谈起

单纯用实验的方法很难揭示人脑的实质和内在规律。而且实验方法有限,不能深入揭示这小宇宙奥秘。大脑涉及以下层面链接:

以上是从分子尺度到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多个层面、多尺度。

每一层面都可以用特定结构的一些权参量来表示,特定结构是相对于特定层面的亚元素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这类建模有生化、物理、数学、电子等多学科难题。

3.诱导干细胞得到高质量的神经干细胞,再通过细胞移植,改变宏观状态,形成完整链接。

通过尿液可以提供健康的细胞,利用这些细胞得到高质量的神经干细胞,进一步将它们变成血液细胞、骨细胞、皮肤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将这些分化的细胞移植到人体损伤部位,替换衰老的细胞和组织,延长人类生命[8]b)也有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再生完整皮肤[9]

4.通过研究生物体结构的演变,来探索多层面链接方式

生物体是由单个细胞受精卵首先分裂成两个细胞,几周后,形成成千上万个细胞。原先的球形受精卵就分裂、重排成一个一端膨胀变圆,且加厚的长条形的胚胎,沿着这个胚胎的纵向,会形成一条浅沟。很快,这条浅沟逐渐变深,组成沟壁的细胞彼此靠拢,直至紧密接触在一起,形成一个长的、中空的腔道。这个腔道的膨胀端将会形成大脑,另一端则会形成脊髓。形成驱体[10]这些细胞排列有两种看法:一是由平面极性决定的。二是由地球磁场决定的[11],三是特定基因决定,说法不一?[10]物理学则认为细胞的生长受力的控制。感官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是有机械力的作用。生长在柔软表面的干细胞会诱导变成脂肪或神经组织。生长在硬表面干的细胞却发育成骨细胞。细胞间的通讯受到机械力的调控。细胞运动所需能量上限是由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决定的[12]细胞内有许多分子传感器,细胞与外界环境关联在一起,使细胞感受到拉伸。生物学家对细胞组成的理解,要用分子组装的概念来说明细胞的组成。想步入人造大脑和人造人的道路[13]。这是另一种研究大脑内部链接的方法。

浙大童勤业教授认为:诺贝尔奖获得者Edelmam明确指出每一个脑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一人指纹不一样,每一人虹膜不一样,每一任视网膜的微血管分布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往往作为各人身份鉴别的工具,这不是一些物理和化学条件所能确定的,每个神经元生长出的突触像树根一样都是自由生长的,应该承认它是自由生长的。Edelmam又明确指出这些差异不能随便忽略掉,我理解是不能用统计方法平均掉,必须具体地考虑每一突触、每一细胞的信息过程。

笔者对此感到惊叹,每个人都由受精卵分裂后形成胚胎,从母体分娩,基本相似却又有不同,这受什么控制?体外培育能造人吗!不可想象。

5.通过测试手段寻找大脑内部链接方式

五百年来,对人脑的研究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质的成份到生化结构,由解剖驱体到动态实时观测(脑电图、CT扫描成像、核磁共振扫描成像、脑成像系统、超声观测),感知了人脑是复杂的系统.有一种仪器称作读心仪,可以将大脑的活动转变为声音和文字。录制的视频能够看到人脑内部神经元在真实生活场景下的运转情况。

6.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50多年来,中外学者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大量研究,发现针刺信号是沿体表经脉路线连续行进,跨越多个神经节段,其速度比神经传导及血流速度慢,约每秒数厘米,而且移动可因经脉线受压、局部降温或注射生理盐水而停止。文章【15】对经络的传输提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对应的概念,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医经络的传输机理。至于有线传输通过的线路内含的物质及机理研究在研讨之中。然而空间无线传输概念在小宇宙内,通过的物质属性、传输速度、传输方向的改变等相关问题需要建立分析模型和试验验证。

8.脑运行机制的共振分析模式16

16中指出:脑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共振分析模式。在有噪声干扰的情况下,引入一新概念:指非线性系统在外部驱动信号频率固定的前提下,外部环境噪声对系统响应的调控与优化。文中将人脑结构分为结构网络和功能网络人脑结构连接网络主要采用扩散成像技术和示踪方法,构建从神经元到大脑脑区等不同尺度上大脑网络的解剖结构。尽管大脑结构网络可以提供不同神经元、神经元集群或脑区之间的物理连接结构,脑功能网络一般以划定的脑区或记录电极、磁通道为节点,用连接边刻画不同节点之间神经电活动的相关性或因果性。神经元网络的动力学行为与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从数学模型出发,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神经元网络的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大脑的内部链接已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尚不能将大脑内部结构与大脑功能紧密相关,说清大脑工作机理。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一.已有脑研究多层面链接模式问题描述

综合分析上述已有多种链接模式,笔者认为存在下列问题:

1.用比喻和推理建立的多层面链接表现形式较多,例如诺奖得主莫泽先生的GPS导航说是缺少时空链接,是比喻。【2-511

2.神经网络的链接在虚拟空间可展示神经元放电的轨迹,但无法展示层与层之间、脑区之间、感官与脑区之间是怎么链接的?也给不出链接的接头属性。这是笔者与生物学家看法最大差异,其原因在于:1)眼睛从宏观到微覌根本没有神经网络;2)是可见光波进入眼睛,这是交变电磁场作用于眼,既有电场也有磁场,是四维变量,不能只考虑电流;3)生物学家诸都难题与电磁理论有关联;……。

3.利用复杂性思维建模是长期探索过程,需要理论指导、数学描述、计算方法、实验模型及方法。目前看来相当困难,这种研究思路是可取的。【7

4.人造细胞、体外培育、人造胚胎直至人造人的研究思路能否行得通?【9-13】这涉及灵魂是否存在的难题。如果这个办法成功,这对解决多层面链接是有益的。实际上很困难,因为从单细胞到胚胎的成长过程及机理知之甚少。细胞排列与极性有关,骨骼的生长、血液网络的形成,细胞的凋亡、衰老、新生诸多问题,也是个无定论的问题。是否找到细胞衰老、凋亡的机制,就可实现细胞不死,人就可以长生不老。这类问题涉及人体新陈代谢,人不可能改变为无新陈代谢的动物。所以在单一层面的有所发现不能没有时空链接的加以推论。

5.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能否破解人脑的功能机制和多层面链接呢?笔者认为:从一开始研制的机器人是基于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存储技术等多学科的发展演变而来,根本不涉及人体能源概念,这就是心血管系统的供电机理。所有人工制造的器官、药物都是另外供电,不能利用人体本身能量。【2021

6.16中指出:脑神经系统的运行机制共振分析模式。指非线性系统在外部驱动信号频率固定的前提下,外部环境噪声对系统响应的调控与优化。文中将人脑结构分为结构网络和功能网络视感系统的信息源是光波,应该有电流和和磁流,是交变电磁场共同作用,不能只考虑电流单一激励。 由此单一参量写出的动力学方程很难全面描述动力特性。        

             二.视感天线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

医学生物学家对视觉感官的研究已从多方面展开,已取得很多可喜成果。这包括视觉感官的内部结构及其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在百度网上可搜索大量文献资料。【22-24

应当指出的是:将人眼与“天线”关联在一起已有报道和学术著作论述。【3182526】但这些论述与本文所述有很大差别,不累述。最近《科学世界》刊物发文:“色觉:3种细胞感受缤纷世界”。苏亚帷翻译,【36】明确指出:

三种视细胞感受色彩,看成“传感器”。但传感器分有线或无线两种。《科学世界》的解读没有说明。如果是无线传感器就是天线。

应当指出的是,为什么强调人眼是天线,有些生物学家不理解,认为没有多大关手。其实关系很大:1)如果确立天线存在,大脑的信息除有线传输外,还有无线传输;2)人体内有天线,信息可直接向体外辐射,无需为脑机接口的研究而烦恼;3)上亿的视细胞如果没有无线传输,它们是不可能同步运行;4)人体内注入的器械所需能量,可通过无线传输解决等。因此确立人体内有天线至关重要。

2.1视感天线系统主要组成和工作原理

2.1.1“视感天线系统”( antennas of the visual sense)

视感天线是指人的视觉感官所具有的功能的解读,取名为“视感天线系统”( antennas of the visual sense). 视感天线系统是复合天线型式,即由变焦距透镜天线和超大型阵列天线组合而成。应当指出的是,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自动调节,是由晶状体厚度自动改变而调焦。这种结构在现有雷达天线阵中尚未见过。可看成生物透镜,先将入射的平行光波聚焦到视网膜中心区,由三种视锥细胞覆盖可见光波段,完成诸多颜色的辨别。

2.1.2.变折射率透镜天线(lens antenna)【26

具有宽角扫描特性。球形透镜的折射率按下式变化:  

                    (2.1

r是离球心的径向距离,Ro= d/2是球面半径,nRr=Ro处的折射率。为避免在透镜表面出口处波产生反射,取nR=1。这样在球面上(r =Ro)折射率为1,而在球心处(r=0)它等于

2.1.3.阵列 (hemispherical arrays)28

变折射率透镜把入射的平行光波聚焦有限扇区,即位于半球面的视网膜中心区域。阵列 (hemispherical arrays)被激励位于半球表面的子阵的辐射方向图(The radiated pattern) 下式给出

        2.2

假设每个单元的方向图fnkθφ)都是一样的, 除了角φ变化外因视锥细胞有三种尺寸,也就有三个子阵,在中心区域外的视杆细胞构成另一子阵。这几个子阵的数目很大,是非均匀分布。

2.1.4.天线系统扫描范围:

 水平面: ±120度;  单天线水平面扫描范围 : ±145度。

 仰角     55度;

 俯角     75度。

2.1.5.阵列天线元(Antenna Elements)【26-31

天线阵是由多个辐射单元按一定规律排成阵列,天线单元的辐射特性直接影响天线阵的辐射特性,因此研究天线单元对天线阵辐射特性,如雷达有关的波束指向误差的影响非常必要。对于扫描阵来说,总是希望在波束扫描角范围内,天线的性能由阵因子决定,而在扫角范围外具有很小的辐射(理想情况没有辐射)。作为辐射单元的视杆细胞外节呈细长园柱状。不是理想的单元,这就势必影响阵天线的性能。阵天线的增益被单元方向性加权。辐射单元方向性严重影响阵天线的波束指向精度。由于是超大型阵列天线,其波束宽度窄。

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是垂直视网膜,嵌入视网膜内,直立状态,这如同单极天线和单锥天线。

能作为阵列天线单元的线天线有多种型式,如偶极子及其多种变形,还有单极天线及其多种变形。对称振子的一臂垂直置于一个理想导体平面(地面)上,就形成一个单极天线( monopole antenna),它也称为直立天线( vertical antenna)。单极天线的长用h表示,也称为直立天线的高度。由镜像原理知,长为h的单极天线与其镜像构成一个全长为2h的对称振子。单极天线在上半空间的场与此对称振子场相同;它在下半空间的场则为零,故有

   0 θ π 2.3a)    

                               -π θ 0   2.3b)

Θ是射线与接地面的夹角。下标m表示单极天线。

视锥细胞的外节呈粗短圆锥状。视锥细胞具有宽频带属性。可看成单锥天线即圆锥单极天线( conical monopole antenna),锥顶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它与其镜像构成一双锥天线。双锥天线的特点是,与圆柱振子不同,它的直径是以固定锥角2α变化的。如果把它看成终端开路的传输线张开而成,则沿线各点的特性阻抗是不变的。当天线无限长时,其输入阻抗就等于此特性阻抗,这时天线电特性与频率无关,而具有宽频带特性。实际带宽因截头效应受到限制。对无限长双锥,沿线各点的特性阻抗都是

                         (2.4)

无限长单极及圆锥的特性阻抗是上式的1/2。自然,由于不会出现不连续所引起的反射波,其输入阻抗与此相同,无电抗分量。视杆细胞或视锥细胞的外节里挤满了视觉色素的园柱板状结构。这视觉色素是改变视杆细胞阻抗特性,否则视杆细胞无法谐振接收光波。

视锥细胞h/d1=75/6=12.5 ;h/λ=(75/555) × 10^6

视杆细胞h/d2=120/2=60, h/λ=(120/555) × 10^6.

视杆细胞横向尺寸d2/视锥细胞横向尺寸d1=2/6(微米)

视杆细胞长度L2/视锥细胞长度L1=120/75(微米)

2.1.6. 超级天线阵,其上有1-1.3亿个单元。

中心部分是视锥细胞组成,是工作在明亮区,这个区域的直径为2微米。在此区域外,是视杆细胞单元,工作在昏暗区。该天线阵两种工作状态转换时间以秒计。

超级天线阵上的单元分布是不均匀分布,此间距的大小与单元间互相耦合有关。间距愈小耦合愈强。

细胞之间如何协作?这是生物学家的观点,认为在多细胞有机体的细胞交流中,既存在传递信息的分子,也有类似“天线”的蛋白质, 从细胞表面接收外部信号。这类特殊蛋白质被称为受体,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位于细胞膜上,为钙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等打开或者关闭通道。

第二类也位于细胞膜上,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酶分子,它可以与配基结合,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如信号发射器般的分子。

第三类是G蛋白偶联受体。它们会干涉细胞的交流过程以及对环境刺激的感觉。它们接收到的信号中有激素、神经递质、离子等。

这种观点与天线阵面上单元间耦合是电磁场概念,两种观点有无冲突尚不清楚。【25

                    三.讨论与展望

1.本文提出的新链接方式是基于信息源是可见光波,也就是电磁波,已由麦克斯韦理论描述,经百年实践证明麦克斯韦理论是正确的。在小宇宙中应用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尚需实践验证。从麦克斯韦方程可知交变电磁场激励视觉感官,不会只有电流激励,生物学家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不能只考虑单一电流激励。

2.新的链接方式给多层面链接提供快车道,只要通过仿生法验证,通过麦克斯韦方程建模分析和实验验证,就可沟通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链接。可以先建小型阵面验证。

3.关于天线阵单元的机理有待验证视色素的物质属性。生物学认为是吸收光波。作为电磁学可理解为吸波材料,含碳成份。会降低单元Q值,有利于阻抗匹配,展宽频带。另一种理解可看成介质谐振腔进行分析。第三种理解可看成十层微带腔结构,有可能展宽频带。这几种理解有待进一步研究。这涉及材料学科、天线超宽带研制等方面问题。

4.不难看出,通过本文研究思路,可以改进人工视网膜设计,改进已有设计思路为:视网膜是超宽带超级阵列天线,将天线单元理解为视细胞,不是微电极,是无线传输不是有限传输概念,是血液系统供电不是外加电池供电。否则现有人工视网膜存在的问题:能量供给不足、无色感等难解决。【223133】对于脉络膜的研制是很困难的,要研究血液发电并仿制这种膜,作为供电电路。

5.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对于改进已有的激光雷达产品是有益的。研究可见光雷达替代激光雷达,为盲人导航是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它的体积可以减小,可仿照人的视觉感官系统。【34

有关视感雷达的研究,应在视感天线研究基础上延伸,笔者认为视感雷达是无源雷达工作模式。【35】将在另文中讨论。

                       四、结束语

本文在较为广泛地分析脑研究多层面链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新的链接方式,从电子学科的视角理解人的视觉感官的功能机理,提出新的链接思路,并说明人的视感器官可用视感天线系统来解读其工作机理。阐述了相关根据。这就突破了人眼是照相机的传统说法,也会影响人工视网膜和激光雷达的研制思路。这有利于脑研究步入快车道。只有重视确立无线传输概念,才会像大宇宙一样,有电视、手机移动通信、GPS导航、射电天文……等。绝对不能以神经网络平台为基础,想解开大脑之谜,几乎不可能。

                        参考文献

[1]崔雪芹,段树民:“构建”人脑连接图谱依然面临挑战,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6/4.

[2]杨先碧,“大脑中的GPS-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2015年第一期,52-57

[3]“大脑GPS: 还有很多待解谜团”“专访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

德华.莫泽”,《环球科学》20162月号,总第122期。

[4]孙学军,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速度神经细胞 2015-7-17,来自科学网孙学军博客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22.html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06050.html  此文

[5]艾莉森.阿博特(A1ison Abbott),译者汪梅子,“第五对诺奖夫妇”,来源:环球科学,201412期。

[6]我们只是生化傀儡 ”, 埃迪.纳米亚斯Eddy Nahmias译 黄翔 ,校 梁君英, 来源:环球科学,20156期,p81-83

[7][]克劳斯,迈因策尔 复杂性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曾国屏 苏俊斌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2

[8]叶前 王攀,裴端卿:科学就是挑战未知领域, 来源:半月谈,2016-06-14 .

[9]用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再生完整皮肤,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20160405日。

[10]保罗.N.阿德勒( Paul NAdle)  杰里米,内桑斯(Jeremy Nathans)“每个细胞都知道方向”,《环球科学》,2016年第4期,翻译 荣丽.

[11]北大发现磁感应蛋白 或揭开“第六感”之谜,2015-11-18 08:16:50, 来源:腾讯科技。参考消息网,2015-11-18

[12]张萌,李国辉,编译,生物细胞的能量学和力学,《物理》,Vol.44no.22016.

Alexander.R.Dunn,Andrew Price.Physics Today,2015(2):27

[13]引发科学界轩然大波 美专家“密商合成人类基因组”,来源:《联合早报》,20160516.

[14]美国科学家发明读心仪:可以听到你大脑中的声音,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4-11-01

[15]曾庆平,经络的故事:循经感传之谜 2014-9-7 08:14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2560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曾庆平博客,

[16]邓斌,于海涛,王江著,神经系统共振分析,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17]钟顺时编著,天线理论与技术, -2 版.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P186-196.(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

[18]“光基因学新工具有望治疗感光受体退化性眼病患者”,科技日报,2015年512日。

[19]视觉:察觉形态与运动,科学世界,2016年第4期,译者:苏亚帷 。

[20]没有血的机器人能超过人吗?!科学网2016-5-13 22:10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77035.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21]细胞的能量和电从哪里来? 求证“人眼是无源光雷达 2016-05-26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7988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22]视网膜 编辑词条360百科。

[23]视网膜(retina 编辑词条,百度网。

[24]王怀洲 洪洁 王宁利黑视素的视网膜 急性高眼压对大鼠包含黑视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眼科研究》2009年 第7期  百度网。

[25]西班牙版,细胞如伺协作。译/蒋慧桢,《环球科学》20164月号,总第124期。

[26]钟顺时编著,天线理论与技术,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P435.(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

[27]Schrank, H. E., Basic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pherical Phased Arrays,in Phased Array Antennas, A. A. Oliner and G. H. Knittel, (eds.), Dedham, MA: Artech House, 1972.

[28]Robert J.Mailloux, Phased Array Antenna Handbook, ARTECH HOUSE,INC. BOSTON  LONDON  artechhouse . Com.2005.

[29]李知新编著,相控阵天线理论和技术,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1

[30]阮成礼著,超宽带天线理论与技术,一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1

[31]视网膜芯片【精品PPThttp://www.doc88.com/p-7127704394970.html

[32]视觉器官,百度网词条。

[33]仿生电子视网膜可使视网膜损伤的盲人重见光明,中国百科网。

[34]识途激光雷达已问世科学网 2016-06-04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8240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

[35]让人难辩是非的脑科学---人找回家路是无源光雷达工作模式 2016-5-17 16:3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97788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都世民博客。

[36]“色觉:3种细胞感受缤纷世界”。苏亚帷翻译,科学世界2016年第三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39385-997087.html

上一篇:创新来自生活的奇思妙想
下一篇:老马识途与人的GPS

1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