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我的新农村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genef 2013年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今年《我的新农村梦》两周岁了,盼望她快点茁壮长大成真!背景图片:从山上俯瞰我的家乡瑶山乡琅坑源村。

博文

《我的新农村梦》之文章17:相逢何必曾相识

已有 2962 次阅读 2014-8-9 03:15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手工业, 我的新农村梦,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传统工艺

 

页首照片:整齐的木头垛

 

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年前在德国的时候,从宿舍到办公室我基本上选择走山路,每次都会看到路边码放着一堆很整齐的木头垛子。木头被锯得很短,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我一直很奇怪,这些木头是用来干什么的?作柴火的?不像。久而久之,看惯了,也不再奇怪,也不再去想这个问题。

直到很久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揭开了我心中的这个疑问。那天,附近的一户人家一楼地下室门正好打开着,门口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招呼我进去坐坐。我估计他是经常看到我从他家门前的路上来回上下班。我对德国的房子很好奇,而且现在房门开着,一看就知道一楼是老人的工作室,我就更好奇了。老人招呼我,我当然不拒,直接就进去了。老人只会说当地的德语,我一点也听不懂。但是借助各种手势,我也能猜个大概。我依然记得老人热情地问过我抽不抽烟,我没听明白,他就用嘴巴做吹烟的姿势。我连忙摆手做不的手势。后来,请我去参观他家后院时,他还主动地问我喝不喝饮料,对老人家的这些热情举动我非常感动。

做琴师傅

进入他的工作室中,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间琴的作坊。我拍摄的照片中就是老人家手工制作的琴。这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我猜接近古稀了吧,却还能经营一间工作室,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其实,更让人意外的应该是几乎所有的工序,包括在山上采伐木头,然后把木头锯成的小木块堆成木垛,干燥几年后,每天用小车拉到工作室里面来。工作室里摆放有加工好的圆木墩。这些材料在一位这么大年纪的手艺人手里就成了一把琴。看着森林里堆着的那么大的木头垛,老人家一辈子做了多少把琴啊?那些琴,又在多少个音乐人手里,演奏着,给多少人的生活带来了悦耳的音乐?

 

不知名的琴

 

工作室

我不知道老人所作的乐器应该具体怎么称呼,只能称其为琴,很像国内的琵琶。而与老人家的相遇,却又是偶然的。所以,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只是此处更多的是忘年交的喜悦。

我这位“天涯流浪人”对老人家的热情记忆深刻。以至于以后每次来德国总期望到那条路走一走,心里期望着能再碰到老人家。由于内心的矜持,我不会去敲他家的门,只是期望当年那次的情景能再现一遍。很多次因为在德国停留的时间短,没有再见到老人家,内心总有一点点失落,担心老人家是否已经故去。2010年下半年,我在德国待了半年时间,我跟老人家打过很多次招呼。有时早晨看到他拉着木头回工作室,有时中午回宿舍吃饭看到他收拾锯木头的工具。我都非常主动地跟他打打招呼,依旧是他说当地德语,我说英语,虽然大家都听不懂,但互相的热情却感受得到。又两年多过去了,我今年四月份,又意外地见到老人家,稍微聊了几句。他清瘦了许多,但精神状态还好。这让我心里舒坦了很多,看着那个新的木头堆,我想老人仍然在坚持他的工作室,为更多的人带来美妙的音乐。虽然自己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乐盲,但我想如果还有一次再去德国再见到他老人家的机会,我会买一把琴回来。

我敬佩手工艺人,因为他们对手艺“精益求精”和“出神入化”的追求,以及对那份事业的热爱和坚持,让我肃然起敬。我想德国的这位老手艺人心里一定有“只要他一直坚持做琴,就一直会有人坚持在弹琴,就一定会有人热爱音乐这份事业”的认知。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只有琵琶女的那首琵琶曲能触发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饮水思源,在我们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加强对正在流失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非常重要。传统手工艺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之一。而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手工艺人群体正在逐渐消失,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重视对农村的传统手工和文化艺人的保护、鼓励和发展,重视对农村传统手艺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应该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因为文化、手艺与艺人结合紧密,它的流失就像人死不能复生,是无法弥补的,比生态失去平衡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84852-818206.html

上一篇:《我的新农村梦》之文章16:“都市外乡人”和“乡村都市人”
下一篇:《我的新农村梦》之文章19:德国乡下的桥

2 杨国力 李晓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