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我的新农村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ugenef 2013年8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今年《我的新农村梦》两周岁了,盼望她快点茁壮长大成真!背景图片:从山上俯瞰我的家乡瑶山乡琅坑源村。

博文

瑞士行之二: 相逢

已有 2537 次阅读 2014-11-20 18:39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相逢, 观光, 苏黎世, 网遇


页首照片:彼得先生与我的合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彼得的接触,是从网络开始,所以,我的这位忘年交是穿越网络时空遇到的。老婆说,是网遇。这个说法确实非常准确。我细致地给她解释,不完全是。网遇,靠的缘分,是不可捉摸的。而我跟他虽然是通过网络建立的联系,但主要藉于他写了本书,我网络上看到了他的书。然后,正好我去年从单位辞职,有时间允许我给自己安排一些自己能支配做的事情。所以,也就在三四月份看到书之后产生翻译这本书的想法,也就大胆地找他的联系方式尝试写邮件跟他联系。但邮件并不是可靠的,第一封邮件发到了他所在的安德里兹水电公司,公司的邮件系统自动回复告知此人已经退休不在公司,但工作业务可以跟他的接替人联系,同时还告知了彼得的私人联系地址。正是这个地址,在我等了三周以后突然复活了,建立和保持一直到现在的联系。这一切说是缘,我真的相信!说不是缘,因为他埋头一年多写作这本著作,引起我的关注,然后发生联系,又像是命中注定。几次联系后,我把我写的《我的新农村梦》电子文稿发给他,他说他在人民大学学习汉语,觉得我发给他的书正好可以当他学习汉语的教科书。他的邮件回复是让我感动的,邮件的主题是Your dream & my book. 我感动的是自己无意写的一本书能有这个用处!就这样,互相联系着,走过了半年,我很感激这位老先生,邮件中也称他为忘年交,帮助他学习汉语,他帮助我理解他的书。

两本书,一本说梦,一本专业学术著作,促成了这段特殊的跨国友谊!

两个人,一个近不惑,一个逾古稀,成为了这段忘年交友谊的享受者!

有朋自远方来,从网络的远方,从他熟悉的中国来,他的高兴在火车站一见面就强烈的感受到了,是相逢的喜悦。我们下车在站台上找有没有白头发的长者等我们。四处看,没有。我们站在靠近地道出口的地方,我老婆突然告诉我,那个刚从地道上来的人像是。我不知她说的是哪个,但我看到一个白头发的长者急匆匆地在站台另外一侧往另外一头跑过去。我隐约地感觉那就是,犹豫一会儿,我让老婆孩子在原地等,就跟着跑过去,过去他已经往回走过来了,他看到我就问我是不是Yujian, 我问他是不是彼得?然后他激动地跟我解释非常抱歉晚来了会儿,往常车子都是停在那个站台的,他晚来是因为车出了点问题。说着我们来到了我老婆孩子所站的地方。我让儿子喊他爷爷,问德语爷爷怎么说。我们没有什么行李,两个背包,儿子拖着他的小行李箱。他很主动地要帮儿子拉行李箱。我们就这样去找他的车,去他家了。路上有的话说,给我们解释车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给我们介绍沿路经过的地方,如一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等。

不久就到他家了。开门,他夫人嘉碧太太已经在那里迎接我们了。见面打招呼,她已经在厨房忙乎着晚饭。等我们把包放好,我把带过去的包饺子的擀面杖、酸菜、镇江香醋和其它姜葱蒜拿到厨房告诉她。然后,又把准备的藕粉、集邮册等小礼品给他们详细介绍。老奶奶,很细心。见到我儿子,就带他去客厅找各种各样的玩具,有乐高小积木,儿子就这样一下子熟悉了周围的人和环境。大家都忙乎了一阵,然后准备晚餐,彼得太太准备了牛排,但担心需要等太久,问我们想吃什么,还有一种意大利奶酪米饭加培根腊肉可以时间短一些。牛排要等两个小时,我们就改成奶酪米饭。嘉碧太太忙着厨房里的事,彼得忙着给我们介绍客厅,有他爸爸传给他的60多年的猫头鹰样本,还有一些音乐器材。我们介绍给他们带的礼物,不知不觉地晚饭就好了。彼得开始布置餐桌,他点亮了蜡烛架上的三支蜡烛,放好各种杯子。色拉和奶酪培根米饭,端上来了,很香很好看。倒上红酒,我额外要了瓶啤酒,晚饭就开始了。米饭和色拉都很好吃,基本都吃光了。吃完休息会儿,嘉碧太太又去准备甜点。吃完真觉得太饱了,过程的细节也全忘光了。

吃完晚饭,大家聊天。儿子打开他的小行李箱,拿出一本德国儿童故事书。大家讲着故事,彼得先生拿来他的中文老师给他的三毛故事书,后来又拿来中文儿童故事书《最好听的歌》。讨论完故事,我们两讨论准备的一些话题,一直到十点多,才感觉有些累和困意。

我们到房顶的客房休息,可我看见他们两位还在拿着ipad查着天气讨论第二天到底怎么安排?

这次相逢,开始时我是有所担心的,老婆说她没有任何担心,后来证明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有也好,没有也好,这段经过了半年的忘年交友谊终于顺利地走出了网络,走进了现实,让我们大家所分享和拥有!

   相逢带来的是喜悦!让我们更有信心期待接下来的精彩。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84852-844948.html

上一篇:瑞士行之一: 《最好听的歌》
下一篇:瑞士行之三: 登高

3 李颖业 李土荣 齐国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