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欧洲和美国不同的农业文化观 精选

已有 6974 次阅读 2017-2-4 07:44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欧洲和美国不同的农业文化观

武夷山

 

美国The New Atlantis杂志2016年春-夏季号发表匈牙利政治科学家Orsolya Ujj的文章,European and American View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欧洲和美国人对转基因食物的看法),原文见http://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european-and-american-views-on-genetically-modified-foods。该文分析得很全面。下面摘译其中一小节的部分内容。

 

文化与农业

几百年来,欧洲人找到了在局限的空间内、在多变复杂的地质与气候条件下生产食物的方法。欧洲的许多纷繁景观使得人们发展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多种社区和社会,它们能够保留自己的传统和特性,同时能够与邻里社区保持活跃的交换。与美国不同,欧洲的地理限制感反而产生了这样一种农业观,即农业是带有古老生活方式印迹的自然景观之美的一部分。

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的人造景观成为人们对技术主宰自然、工业主宰自然之势(这一势头有彻底改造农业的危险)进行精神抵抗的焦点。这种抵抗在浪漫主义者及其哲学先导者那里已见端倪,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神秘伟力,在大地上找到了艺术灵感的源泉。将大地看作花园的观念,表现在卢梭和歌德的文字中,表现在Hermann von Pückler-Muskau的景观花园设计中,也表现在J.M.W. Turner(特纳)、卡米耶.柯罗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等画家的艺术作品中。友善且能力超强的大自然被视为解放的力量,是道德教化和宗教启示的不竭源泉。

美国人对空间和景观的感觉甚为不同。当那些移民踏上新世界的土地时,他们发现了似乎无穷无尽的土地和资源。欧洲的农民按照古老的传统方式,耕作于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上。美国的先驱者农夫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将土地视作有待驯服的莽荒之地,他们的理想就是征服。......从最初起,美国人的农业就是要解决从莽荒中刨食的需求,而欧洲人的农业是要培植一个景观,造就一个家园。

......

欧洲和美国对于农业和土地开垦的不同态度,在20世纪中更形强化,这是因为双方的战时经历不一样。......

    在西欧,意大利未来主义者等群体拼命鼓吹技术,他们坚信,通过速度更快、功率更强、效率更高的机器,就可治愈或预防社会弊病。未来主义者后来与意大利法西斯走到了一起。二战粉碎了未来主义者的技术乌托邦梦想,坐实了人们早先对大工业的批评:执迷于速度、功率和效率,会对传统的农作和制造实践形成威胁,也会对传统的农作和制造实践所维系的平静乡村生活构成威胁。

二十世纪在中欧发展起来的哲学,尤其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及其传人的哲学,诊断出现代文化病具有将自然环境客体化并压榨自然环境的倾向。

相形之下,二战反而巩固了美国人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信心。......

上述美国和欧洲农业文化观的差异尽管是简化了的描述,但大体是不错的,迄今没有多大变化。诚然,也有一些美国人,如作家兼农夫Wendell Berry(博主注:我翻译过他的一首诗,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9812.html),批评美国对土地的(单纯)经济技术管理的势头,消费者对本地生产的(而不是大规模生产方式所生产出来的)食物和有机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这些不可能使美国农业发生结构性改变。欧洲农业也在转变为机械化程度更高、化肥农药使用得更多、效率导向的经济活动。......尽管存在着强调效率的大趋势,但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由于长期受到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威胁,欧洲人还是多少保留了古老的农业传统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实践。欧洲人心目中的农人形象以及对土地管理的看法,仍旧与美国大异其趣。

 

博主:如果不了解欧洲和美国在农业文化观方面的巨大差异,就难以理解为什么相对说来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大行其道,在欧洲则受到强烈抵制。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031362.html

上一篇:出席UNESCO大会----日记摘抄544
下一篇:出席UNESCO大会----日记摘抄544

22 钟炳 王鸣远 杨金波 蒋德明 姚伟 陈楷翰 徐令予 张骥 彭真明 周明明 侯沉 姚旭升 蔡小宁 林辉 李竞 俞立平 魏瑞斌 zjzhaokeqin houzhenyu aliala xlsd tab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