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忆与杰出科学计量学家路特.莱兹多夫交往的二三事 精选

已有 6270 次阅读 2023-3-14 06:47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忆与杰出科学计量学家路特.莱兹多夫交往的二三事

武夷山

 

昨天闻知噩耗,杰出的荷兰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奖得主Loet Leydesdorff(路特.莱兹多夫)于3月13日去世了,享年75岁。熟悉的朋友们都叫他Loet,下文中我也以“路特”称呼他吧。关于他的学术生平,我会转发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琳教授的一篇文字。下面只回忆我与Loet交往的二三事。

我1993年与路特初识,迄今30年了。那是1993年9月,我去柏林出席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国际大会时,首遇路特。两人虽是初次见面,但立刻就像老朋友一样攀谈起来。他得知我来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就不失时机地与我讨论信息的概念。当我告诉他,information这个词在汉语中有“信息”和“情报”两种译法时,他极其感兴趣,立刻让我用中文写下这两个词,因为他觉得,“情报”与其心目中的information更为吻合。也许由于我俩的讨论给他带来了一些启发吧,他后来居然把我书写的这两个中文词影印在他的《科学计量学的挑战》一书中。

从初次见面以后,路特只要出了科学计量学方面的新书,就第一时间寄一本给我或是告诉我出版消息。

2001年,The Challenge of Scientometrics: Th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的第二版问世,路特给我寄了一本。我拿到新书浏览之后,告诉他,我想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同事将此书译为中文,请他帮我们先联系一下出版社,看看如何向出版社支付中文版的版税。他立刻回答说:“这本书的版权归我个人,不属于出版社,我将版权免费给你们好了”。于是,我们翻译了此书。中文版为《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科学交流的发展、测度和自组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

2006年,他出版了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deled, Measured, Simulated。他照例寄给我一本书。我很快写了一篇评介此书的文章,发表于《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期,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之基础研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之建模、测度与模拟》述评”,即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43507.html

2021年1月,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路特的著作(他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Discursive Knowledge:Communica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an Empir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交流互证知识之演化动力学:观察一种经验性科学哲学之交流理论视角)。路特迅速通知了我,但没有寄书,因为出版社提供此书的开放获取版本(下载网址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3030599508)。本书是路特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此书可窥见他的学术探索心路历程。由于该书分量太重,我没有精力读完全书再写书评了,就写了几篇介绍此书点滴内容的博文,其中第一篇在2021年1月6日就发在科学网博客上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5865.html

几天前,我发现有英国学者评论了该书,就赶紧将其书评的摘要介绍出来,即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379524.html。我在这篇博文的最后写道:“我国很多学者只知道莱兹多夫是杰出的科学计量学家,不知道他涉猎的学科面有多宽,他的学术雄心有多大。事实上。如果只具备数学技能和计算机技能,而不具备社会学、控制论等学科的理论功底,莱兹多夫也不可能成为如此卓越的学者。”

我为什么“赶紧”?因为我知道路特的身体相当不好,已经无奈地停止科研了。他这一辈子最爱的就是科研,没有什么其他爱好。由于健康原因而不得不停止科研,对于他是多么伤心的事啊。但我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与科学计量学的同行们永诀了。

我知道,在路特心里,我算是他的一个学术知音。我们没有发表过任何我们两人合著的论文,但我还是与他合著过论文的,是三人合著。这是什么情况呢?原来,在与中国两位学者分别合著论文的过程中,他主动对中方合作伙伴提出:要让武夷山也参与进来,并成为本文的共同作者。这两篇三人合著论文是:

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环境的可视化,周萍, Loet Leydesdorff, 武夷山,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5, (6): 773 -780 

三螺旋模型及其量化分析方法研讨,叶鹰,鲁特•莱兹多夫,武夷山,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1期

外国著名学者把我拽进合著作者名单(当然我是做出了一点实际贡献的,并非挂名),这件事只发生过这么两次。

顺便说一件小事:我们在翻译《科学计量学的挑战》时,将作者名字译为“洛埃特.雷迭斯多夫”。后来叶鹰教授说,按照荷兰语发音,应该译为“鲁特•莱兹多夫”才准确。这就是《中国软科学》那篇文章中的译法。不过我觉得,大家称呼Loet时的发音与中文的“路特”的发音更接近,所以我更愿意将他的名字译为“路特.莱兹多夫”。

路特,您安息吧,国际科学计量学界的很多人都在怀念您,包括您的中国知音之一Yishan。

 

相关阅读

Loet Leydesdorff教授的理论思考从未停歇,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09012.html

莱兹多夫认为,马克思有初步的知识经济观,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65341.html

莱兹多夫谈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科研评价,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59439.html

西方国家科技政策的发端(Loet Leydesdorff集大成著作之1.2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6631.html

科学元勘之社会学视角:Loet Leydesdorff的集大成著作(3),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68524.html

Loet Leydesdorff的集大成著作之1.10——预期系统,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72362.html

Loet Leydesdorff教授的新探索,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01250.html

看外国学者打笔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730.html,该文中的“中国的科学影响力”一篇是路特写的。

赵勇,武夷山,追根溯源:优秀科学计量学家引用的重要文献识别及引用内容特征研究https://www.leydesdorff.net/istic/tracing_origins.pdf

Loet Leydesdorff提出的I 3 指标产生意外的评价结果,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76724.html

赵星,应武夷山老师关于Loet等I3指数的讨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898-677047.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1380252.html

上一篇:关于“科学革命”概念由来的新说
下一篇:深切缅怀著名科学计量学家Loet Leydesdorff教授(张琳)

22 宁利中 魏瑞斌 许培扬 尤明庆 籍利平 杨思洛 李杰 杨学祥 杨正瓴 俞立平 刘立 吴超 胡泽春 王涛 宁笔 王启云 任胜利 赵凤光 周忠浩 张晓良 李学宽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