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几部成功的科学题材戏剧 精选

已有 10601 次阅读 2009-6-17 08:00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几部成功的科学题材戏剧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0965日)

 

发达国家中,科学题材入戏已经不新鲜了。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则剧作家不会对科学技术的题材置若罔闻。

《哥本哈根》是很出名的一出戏,由英国著名戏剧家MICHAEL FRAYN创作。他生于1933年,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和诗歌才能。他的第一部戏很不成功,甚至有不满的观众在街上对他吐吐沫。但他不屈不挠地继续写下去,后来的剧本连连获奖。1998年他写了《哥本哈根》,描写了量子力学两大先驱人物海森堡与玻尔在1941年的会见。该剧获1998晚场标准奖中的最佳话剧奖。2007年,该剧首次搬上了我国话剧舞台,今年再次上演。

《证据》(Proof)这出戏探索了爱情的不可知性和数学的神秘性。该剧2000年在纽约曼哈顿戏剧俱乐部首演,立刻好评如潮,2001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托尼最佳戏剧奖等多个奖项。该剧作者是出生于1970年的年轻剧作家David Auburn,他后来又把该剧改编成了故事片。

美国著名剧作家Peter Parnell1953 )写过Q. E. D. (量子电动力学)。该剧主人公是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费因曼,是个妙趣横生的人物。费因曼由著名演员阿尔达扮演。我曾写过一篇短文,《阿兰·阿尔达:热爱物理学的演员》(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0679.html)。该剧在旧金山和纽约上演,都大获成功。行家评论说,该剧虽然没有《哥本哈根》与《证据》(Proof)那么聚焦,那么有份量,但仍不失为一部佳作。

《氧》是另一部佳作。我曾写过对该剧剧本中译本的书评《当科学变成戏剧》,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14《氧》剧是要通过氧的制备发现的优先权之争,来反映科学这一“人性的事业”的诸多侧面。我在读剧本时,觉得更有意思的不是优先权之争,而是当事的三位科学家的夫人之间的假想冲突(她们的邂逅完全是虚构的)。例如,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夫人炫耀自己的丈夫是官吏、银行家和律师,她觉得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职业――神甫是不怎么光彩的;普里斯特利夫人则认为,嫁给“上帝的仆人”能获得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67页)。不管三位夫人与自己的丈夫的关系是好是坏,反正她们三人在一起时,都要努力抬高自己丈夫的形象而贬抑另外两位女士的丈夫。其实在私下里,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是有很多怨言的,因为这三位男人都有忽视妻子的感情和地位的共性问题。

Luca RonconiJohn Barrow共同创作了剧本《无穷》(Infinity)。前者是意大利著名戏剧导演,总有许多奇思妙想,后者约翰. 巴罗是英国物理学家,写过很多优秀科普著作,其中翻译成中文的就有多部,包括《无之书:万物由何而生》《无穷》这部戏是2002年在米兰上演的,不过,演出地点不是剧场,而是一片连栋楼群。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得从楼群的一处走到另一处,演员则在观众中穿来穿去。另外,每过15分钟才向楼内放入6080名观众,而不是采取全场观众同时欣赏的方式。创作这个戏,不是为了普及数学知识(尽管观众看戏后会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而是为了向观众传播一些时空观念。他们之所以让观众走来走去,演员穿来穿去,就是为了让观众亲身感受一下时空。

我有一个感慨:夏衍先生早在1942年就创作了含有科学内容的话剧《法西斯细菌》,可是近年来,似乎再也见不到科学题材的戏剧了。我们对中国剧作家抱有深切的期望,我们等待着。

 

 

 

 

主要参考文献

Roald Hoffmann et al., Infinite Ideas, Nature, 2002, 416 (6881): 585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Auburn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238607.html

上一篇:渡边秀方论中国国民性
下一篇:国内科技期刊业应用竞争情报现状调查

18 刘华杰 李侠 赵星 刘苏峡 郭战胜 马雷 马昌凤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王号 曹聪 钟炳 陈国文 马丽丹 徐鸿儒 苗元华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