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情报释疑

已有 3666 次阅读 2011-10-27 07:05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情报释疑

武夷山

 

不少人认为,information要翻译为“信息”,不能译为“情报”。我看,下面这段话中的information就应该译为“情报”。

Information can be received only where there is doubt; and doubt implies the existence of alternatives----where choice, selection, or discrimination is called for.

(只有当存在疑虑的时候,人们才会接受情报;疑虑意味着备择方案的存在,也就是说需要进行抉择、选择或裁量。)

(出处:Colin CherryOn Human Communication,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57,网上搜到某人阅读此书的笔记,见  http://intropy.wikispaces.com/Colin+Cherry,+On+Human+Communication。转引自E. Mackaay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Law

比如一个领导认为自己的工作设想很好,没有疑虑,就不会接受科技情报人员或软科学研究人员提供的情报分析,而只需要后者去论证自己的思路是多么正确。

同样,一个科研人员坚信自己的想法有创新性,没有疑虑,就不肯去做查新。如果经费资助机构要求必须做查新检索,而且查新结论居然是“没有创新性”,这样的科研人员就会很生气,会另外找一家查新机构,“请求”甚至“要求”他们给出“有创新性”的结论:“我们可以多付查新费用!”

我在1983226日曾写下了如下的思考:

关于信息流通问题。人们喜欢自己“搞”出新东西来而不喜欢学人家的。所以,信息必须“灌输”给人们,强迫他们了解外面的新东西,这样就无法装佯,继续去搞所谓的“创新”。依赖信息使用者去主动求取信息是不行的。在这里,“推”信息比用户“拉”信息重要!

1983年,“创新”不像现在那么时髦,innovation多半译为“革新”,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笔记中用了“创新”这个词。如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于是,装佯搞创新的人比28年前更多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501457.html

上一篇:滑稽演员写科幻喽!
下一篇:期刊"把门人"应该有水平,但他们确实有水平吗?

28 许培扬 曾新林 张震 李学宽 胡泽文 黄宁燕 张骥 金小伟 钟炳 杨月琴 俞立 王桂颖 杨学祥 傅蕴德 许文婕 陈湘明 邹晓辉 张婷婷 王安邦 鲍海飞 王启云 王芳 吴吉良 曹聪 化柏林 刘文礼 xqhuang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