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趣谈古今字音

已有 3596 次阅读 2012-3-4 07:48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古今

趣谈古今字音

武夷山

 

《镜花缘》17回“因字声粗谈切韵,闻雁唳细问来宾”中:

紫衣女子道:古人读“马”为“姥”,读“下”为“虎”。

 

博主:这就帮助我们想通许多问题。这里的“姥”,读“母”,即“天姥山”中“姥”的发音。

南京六合县(今六合区)的人,读“妈”为接近“摸”的音,与紫衣女子所言完全是一个道理。

事实上,AU音相通,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马”加上竹字头,成了“笃”(Du)。呱呱落地,读“姑姑落地”,不也恰恰说明古人曾把“瓜”念为“Gu”吗?于是才会有“狐”、“孤”、“弧”等等形声字。

既然古人读“下”为“虎”,那么,上海人读“虾”为接近“Huo”的音,也必然是古音的遗存。我突然意识到:“吓唬”这个词,其实属于双声词啊。

关于HX音相通的问题,我在另一篇博文“了解方音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209578里说过,这里再说几句。

“管辖”的“辖”,显然属于形声字,可是Hai音与Xia音相差很大呀!伙计,既然“下”与“虎”相通,那么,“害”字加上车字旁后读“Xia”就毫不奇怪了。

同样,明明“靴”字的右边是“化”,为什么“靴”要读XUE呢?因为古人认为HX两音相通啊,就这么简单。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543787.html

上一篇:爱丽丝的时间观
下一篇:墨菲法则诸变体

11 骆小红 周少祥 钟炳 吕洪波 黄晓磊 许培扬 王安邦 陈湘明 陈永金 井然哲 苏德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